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小题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是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化。
B.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C.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D.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有所“选择”的心态。
【小题2】不能直接作为“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的论据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容易产生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的倾向。
B.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
C.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D.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容易产生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小题3】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下大同”即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B.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我们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
D.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藐视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遭到的猛烈的攻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1 05:09: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的私家藏书
私家藏书是公家藏书的补给库,政府往往是依靠民间藏书来恢复和重建公藏的。此外,宋朝以后,很多藏书家都利用自己的藏书来刻书印书,增加了图书的流传,挽救了很多濒临灭绝的孤本和珍稀本。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成长期,始于春秋末期,到东汉结束。虽然古代最早的藏书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但它实际上是公家藏书。因为在那时,学术内容尚处于萌芽阶段,都掌控在官府手里,私人是没有能力藏书的,且那时候的制书工艺很复杂,私人没有生产力来制造图书。这也是“学术官守、学在官府”的一个现象。到了春秋后期,周王室势微,诸侯纷起,出现“诸子学说”。西汉建国以后,文化建设逐渐兴起,中央藏书机构去民间大力搜罗图书,但私人藏书还是比较薄弱。私人藏书主要集中在两类人手中,一是有权势的诸侯王,一是有学问的士大夫和官员。到了西汉后期,由于私人藏书的需求,开始出现一些图书的买卖市场,叫作“书肆”。东汉时期有一批有名的藏书家,是经学家杜林、史学家班固、医学家华佗、文学家蔡邕。
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个时期有一个大事件促进了私家藏书的发展,即纸的普及。第三个时期是古代私家藏书的兴盛期,从宋朝到清朝末年。以前图书生产是靠手工抄写,生产速度很慢,到了北宋以后,雕版印刷逐渐普及,流通数量大大增加,给私人藏书提供了很多资源。
我们不仅要研究藏书史,还要研究蕴藏在里面的藏书文化,特别是对藏书楼和藏书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古些时候藏书比较少,藏书楼就无从谈起,慢慢积攒到一定数量以后,在北齐就出现了藏书楼,到了明清,藏书家数量众多,且藏书规模越来越大,所以在江南一带就曾经出现书楼林立的壮观场面。藏书家藏书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藏书章,藏书章最早的作用是为了表示对这个图书的所有权,但后来随着藏书文化的发展,藏书章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经常用来表达藏书人的一种心态和志向,甚至宣泄一些情绪,所以藏书章就越来越多,而且内容越来越丰富。
私家藏书是公家藏书的补给库,每一次改朝换代,中央政权的藏书遭到破坏后,都是到民间搜集藏书;而且当公家藏书流散四方的时候,民间藏书都是一个巨大的容纳库,把公家藏书收容进来。所以,政府往往是依靠民间藏书来恢复和重建公藏的。
【小题1】下列对“私家藏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私家藏书是公家藏书的重要补给,政府只有依靠民间的藏书才能来恢复和重建国家的公共藏书馆。
B.宋朝时期,因为很多藏书家都利用自己的藏书来刻书印书,所以增加了图书的流传,挽救了很多濒临灭绝的孤本和珍稀本。
C.古代最早的藏书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但那时候大多还是公家藏书。因为学术内容尚处于萌芽阶段。
D.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成长期、发展期、兴盛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春秋末期,到东汉结束。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殷商时期,学术都掌控在官府手里,私人没有能力藏书,加上那时候制书工艺很复杂,私人无法制造图书,这是“学术官守、学在官府”的一个原因。
B.西汉建国后,中央藏书机构去民间大力搜罗图书,但私人藏书还是比较薄弱。私人藏书主要集中在有权势的诸侯王、士大夫和官员手中。
C.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由于纸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私家藏书的发展,加上北宋以后雕版印刷逐渐普及,给私人藏书提供了很多资源。
D.东汉时由于私人藏书的需求,开始出现一些图书的买卖市场,叫作“书肆”。也出现了一批有名的藏书家,如杜林、班固、华佗、蔡邕等。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藏书楼出现于北齐,直到明清,藏书家数量众多,藏书规模更加庞大,所以就出现了书楼林立的壮观场面。
B.我们不仅要研究藏书史,还要研究蕴藏在藏书历史里面的藏书文化,特别是对藏书楼和藏书章的研究,意义重大。
C.藏书章最早的作用是为了表示对这个图书的所有权,但后来藏书章经常用来表达藏书人的一种积极心态和高远志向。
D.私家藏书是公家藏书的补给库,只有在每一次改朝换代的时候,政府往往是依靠民间藏书来恢复和重建公藏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伟大的民族总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理想和追求,而它们的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学术。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像纽带一样,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像土壤一样,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使中华文化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国学是建设新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财富,它的精神会超越时空,绵延不绝。就文明互补性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中华文化在保持其主体性的同时,包容与汲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提供了载体、创造了契机。
总之,国学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社会,是依存于经典之内的知识及其体系,更蕴含着为人处世、治国齐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一点国学。正确认识和研究国学,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关系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重要一环。 
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同时,国学本身毕竟是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对此,我们决不能不辨青红皂白一味地高唱赞歌,也不能因为它存在弊端而一概抹杀。对国学研究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只有正确地学习和掌握国学,才能真正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服务于时代的需要。
应当对国学学理与文本进行正确解读,掌握正确的国学知识,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科学理性地把握国学的学术体系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否则谈国学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面对新形势,以务实开放的态度发展中华文化,发挥国学在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综合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与时俱进地研究国学。
提倡经世致用、知古鉴今的学习态度,促进国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实现国学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重视国学的社会功能,追求国学研究中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使之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
注重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从事国学的学习与弘扬。学习国学决不是张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致力于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学习国学的同时,理所当然地也应该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有益的文化成果,注重中西比较,注重文化互补,从而使国学学习能够做到坚持主体性与展示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小题1】以下对“国学的价值和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国学既在形式上贯穿、整合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也在内涵上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特有品质与风貌。
B.国学作为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内容是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永恒财富,其超越时空,不断传承,成为建设新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
C.在保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国学为中华文明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开展对话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为汲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创造了契机。
D.国学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理想和追求,是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基石。
【小题2】对国学有效地“服务于时代的需要”,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去粗取精的态度解读国学,掌握正确的国学知识,辩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国学的价值、意义、学术体系及其文化精神,从而达到国学创新。
B.注重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国学的学习与弘扬,促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使国学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C.实现国学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的前提是以经世致用、知古鉴今的学习态度去促进国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沟通。
D.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面对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地进行国学研究,这样才能发挥国学在我国新时期各项建设中的作用。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做好中西比较和文化优势互补,能让学习国学在坚持主体性与展示包容性上统一起来。
B.研究国学,实现国学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重视其社会功能,将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
C.对国学学理与文本进行正确解读,掌握正确的国学知识,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根本出路。
D.国学所倡导的为人处世、治国齐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今天依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弘扬,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学点国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先秦诸子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无比宝贵的遗产。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从文体上看,它们基本上都属于论议之文。

先秦诸子的论议文之所以富有魅力,首先一个原因是流派众多,而发表言论的各家及其成员都个性鲜明,卓并不凡。一方面,不管是儒家之文、道家之文、法家之文,还是墨家之文等,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都不可替代。另一方面从各家内部来看,诸多发表言论的人物之间虽然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却并非千人一面、千口同声,而是各不相同。就儒家的论议而言,《论语》的文章简而能赅,浅而能深,态度雍容,辞义典雅;《孟子》的文章气势逼人,匠心独运,而挥洒自如;《荀子》的文章缜密谨严,譬巧喻博,句式参差与齐整相间。就道家的论议而言,庄子本人的文章即《庄子》内篇奇妙深幽,庄子后学的文章即<庄子》外、杂篇则大抵奇妙浅豁;庄子学派的文章明于知人心但相对较少辩智,《老子》的文章明于知人心但较多辩智。

先秦诸子论议文之所以富有魅力,其次一个原因是充满了卓绝的智慧。当时,各家各派的成员都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都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并为解决问题开出了自己的方子:孔子围绕礼和仁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现实社会秩序的紊乱以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墨子围绕兼相爱、交相利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亏人自利”的世风;孟子建立的仁义、仁政学说,回应的是功利主义的甚嚣尘上以及率兽食人、好战嗜杀的暴政;庄子安时处顺的思想,蕴含着灵魂在现实压迫下的挣扎,其以无用为大用的思想,则回应着把生命当作工具的价值观对生命尊严和价值的戕害……这里充满了对社会发展、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个人行为的深刻洞察,充满了对人心与世道、情与理的细腻深刻的把握,充满了对天人关系的宏大锐敏的思考。在我国古代的几千年历史中,人们思考天与人、社会和人生,几乎都没有跳出这些哲人的樊篱。传统从这里发源,反传统也从这里发源;士大夫进取的根据在这里,士大夫退守自持的根据也在这里。在古代社会,先秦诸子文章在很多根本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几乎没有被超越过。

总之,先秦诸子论议文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性之强而言,是空前的甚至是绝后的。有学者提出,在我国思想学术发展史上,自上古至东汉之末是“纯中国学时期”,自魏初至五代末是“中国学与印度学之交争时期”,自宋初至清中叶是“中国学与印度学之混合时期”,自清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初是“新中国与西洋学之交争时期”(《(古史辨)第四期,<诸子丛考>自序》,《罗根泽说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视,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

(摘编自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小题1】下列有关先秦诸子论议文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遗产的先秦诸子的文章,从文体上看,它们基本上都属于论议之文,且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B.因为先秦诸子流派众多,而发表言论的各家及其成员都个性鲜明,卓异不凡,其文充满了卓绝的智慧,所以先秦诸子的论议文富有魅力。
C.“纯中国学时期”的先秦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其流派风格之多、影响之远、原创性之强是空前的甚至是绝后的。
D.在古代社会,先秦诸子文章在很多根本方面达到了很高的高度,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视,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的《论语》《孟子》《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都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B.先秦诸子诸多发表言论的人物之间,并不是千人一面、千口同声,但从各家内部来看,他们仍保持着某种一致性。
C.对于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先秦诸子的成员不仅关注和思考,提出深刻的认识,而且自己开出方子解决问题。
D.在我国古代的几千年历史中,先秦诸子几乎没有被超越过:传统和反传统都从这里发源,士大夫进退的根据也都在这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是儒家学说,语言风格各不相同,《论语》言简意赅而辞义典雅,《孟子》匠心独运而挥洒自如,《荀子》句式参差而缜密谨严。
B.道家学说都是明于知人心的,但有着安时处顺思想的《庄子》奇妙、深幽、浅豁,少辩智;而《老子》则较多辩智。
C.《庄子》中大用为无用的思想,充满了对社会发展、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个人行为的深刻洞察和对天人关系的宏大锐敏的思考。
D.在中国古代,人们思考天与人、社会与人生几乎都没有跳出先秦诸子的藩篱,这也充分体现了先秦诸子的哲思之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铜镜在青铜时代属礼器,春秋战国时代为贵族所佩戴和享用。古代的铜镜,功能有限,如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主要用途是照鉴察形。汉代的铜镜已经相当精巧,用途也更广泛。尤其是汉代铜镜背后YI的铭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②铜镜的铭文本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的文字,有的也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从中可见制镜者的内心愿望,使得铜镜的使用价值增加了意义。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铜镜制作的商业化,从前制镜者的特殊愿望就可能变为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但无论是制镜或买镜,送人或自用,铭文上的吉语无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就是说,铭文表达的这些价值观念不仅仅是使用铜镜的社会阶层的价值观念,因为有很多价值观念是不同阶层的人所共享的。换句话说,这些铭文中表达的价值观主体,不一定是文化中最崇高的部分,也不是最低俗的部分,而是属于社会一般流行的、各阶层都接受的观念。这对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流行观念,具有相当的价值。

③汉代铜镜的铭文,包含多种文化元素,表现为多样的形式。比如有的铭文就有东王公、西王母的神话记载,反映了这些神话在汉代生活中的影响。又如汉代铜镜铭文多七言形式,对研究七言诗的出现有价值,故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同时,这些铭文所表现的价值观对了解汉代社会价值观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④比如向往世俗幸福的内容在汉镜铭文中十分突出。如“延寿万年”等不仅反映了人们追求长寿的愿望,也应与汉代流行神仙观念有关;“大乐贵富毋极”等主要反映了当时官僚阶层对贵富的企盼。这些是汉代人追求世俗幸福的价值观的体现,其中把快乐作为幸福的要素,是值得关注的。

⑤有更多的铭文是把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伦理结合在一起表达的,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是汉代人的深切关怀。如铭文中有大量表达“保二亲”“宜子孙”“宜兄弟”的语句,这表示,在汉代人心目中,对幸福的追求,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关切家庭幸福,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相思镜铭文,如“长相思,毋相忘”这一类情感相思铭文在汉镜中甚多,多属夫妇、男女之间真挚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离别情况之多。

⑥还有表达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的铭文,如“可以取诚”是个人立身的道德,“有君子之方,视父如帝,视母如王,爱其弟,敬其兄,忠信以为高”是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这些都说明铜镜铭文也有道德警诫的功能,虽然这类铭文不多,但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的深入影响。

(选自《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有删改;作者陈来,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铜镜功能有限,但不同时期的铜镜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如比青铜器时代铜镜是礼器,但到后来就成为“照鉴察形”的工具。
B.古代铜镜的铭文指铜镜上的文字,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的人的祝福、期盼等情感的文字,也有的表现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增加铜镜的使用价值的意义。
C.汉代铜镜铭文是了解汉代文化的窗口,汉代铜镜上的东王公、西王母的神话记载反映了汉代铜镜铭文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元素。
D.汉代铜镜上的铭文有表达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的内容,涉及个人立身的道德、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铜镜上的铭文本是制镜者表达的一些吉祥话,无论是代表制镜者特殊愿望的铭文还是铜镜制作商业化后的铜镜铭文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
B.汉代铜镜铭文中既有神话记载,也有人们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对道德的追求等,这使汉代铜镜铭文成为了解汉代社会流行观念的窗口。
C.汉代铜镜的铭文体现了汉代人的价值观,对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的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是研究汉代文化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D.汉代铜镜的铭文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对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集中体现在对长寿、官爵和长乐等方面的追求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代的铜镜是用来佩戴和享用的,到了汉代铜镜的功能变得更广泛,能够反映制镜者与佩用者关系的特殊性。
B.铜镜铭文表达的价值观念不一定是文化中最崇高的,而是属于社会一般流行的、各阶层都能够接受的观念,因为很多价值观念是不同阶层的人所共享的。
C.汉代人的幸福观有着个性特点,不仅关注个人的幸福,而且关心家庭幸福,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等,这体现出汉代人对家庭伦理的深切关怀。
D.相思镜上的铭文在汉代铜镜铭文中占的比例很大,大多属于夫妇、男女之间的真挚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离别情况之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最近,微软推出第三代小冰,人们在微信平台上可以与这个被定位为“萌妹子”的虚拟智能机器人聊天。此前百度也推出了网页智能语音交互机器人百小度。如今,人工智能在普通人生活中应用日渐广泛,它们与人的交流也更趋情感化,甚至有用户和智能机器人对话1小时之久后才如梦初醒:“我是不是太傻了?差点忘记了对方不是真人。”
人们会因此想起霍金、比尔·盖茨等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类甚至拥有自主意识时,人类会不会对其失去控制从而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其实这种担忧为时过早,毕竟如今的人工智能受到人类科技的局限,还无法和人一样拥有智慧。
从人类和科技如何共处的角度看,最需要担忧的或许不是人工智能的失控,而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应该如何处理好与这种智能科技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保持对科技使用的自制力,依然保有自我意识,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进化”能力而不至于成为科技的“寄生虫”。
忽视身边事物、沉浸虚拟游戏、产生社交障碍……互联网时代带给人类的各种“副作用”至今仍在发挥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名言是“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可以生活在虚拟世界,和虚拟人物相处,这句名言或许可以改写为“没有人知道你是否存在”。在一部美国科幻电影中,男主人公爱上了网络上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个叫萨曼莎的“姑娘”有一副略微沙哑的性感嗓音,风趣幽默、善解人意。然而最终让男主人公爱情梦碎的是,萨曼莎坦白自己总共有8316位人类交互对象,其中发生爱情的就有641位。显然,人工智能将带来更虚拟的世界,人们也需要更多智慧去平衡真实与虚拟、情感与理智。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慵懒地躺在科技温床上睡大觉,而是需要不断自我提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介入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机器换人”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尤其是在客服、导购、咨询人力资源等岗位,替代性更加明显。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初面人员的筛选,一些新闻媒体也利用人工智能编辑一些简单的消息。机器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但许多人也将面临着提高和转换技能的挑战,来适应与人工智能合作。
代替人们在危险的领域工作,让不同语言的人们无障碍交流,城市交通、家居设备更加善解人意,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技术前进的脚步也难以阻挡。但的确,在其火热发展背后应该多一些冷思考。这些思考不止聚焦于技术,也应更多反观人们自身,这样人类才能真正掌控住科技的力量。(摘自《人民日报》《科技杂谈:别当科技“寄生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与人的交流越来越情感化,有些人与智能机器人对话的时候甚至会忘记对方并非真人这回事。
B.互联网时代的名言是“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在这句名言可以改为“没有人知道你是否存在”。
C.人工智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但人们也需要应对其挑战以适应与人工智能的合作。
D.技术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也越来越多,可以促进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可以代替人们完成危险领域的工作。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带给人类忽视身边事物、沉浸虚拟游戏、产生社交障碍等“副作用”,人们需要更多智慧去平衡真实与虚拟、情感与理智。
B.机器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但人们也不可以慵懒地躺在科技温床上睡大觉,需要提高自我以适应科技的发展。
C.人工智能是一柄双刃剑,其火热发展背后应该多一些冷静的思考,不仅从技术层面思考,更从人们自身的角度思考。
D.人类应该保持对科技使用的自制力,保有自我意识,保持自己的“进化”能力而不至于成为科技的“寄生虫”。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与人工智能的交流更趋情感化,生活中的某个真人也有可能哀伤被定位为“萌妹子”的虚拟智能机器人。
B.作者认为霍金等人的担忧现在为时过早,人们最需要担忧的是如何处理好与智能科技之间的关系。
C.《宝莱坞机器人之恋》讲述一位天才科学家设计的智能机器人有了人类的感情,爱上了一名美丽的女郎,这样的故事完全可发生。
D.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客服、导购、咨询、人力资源等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会担忧自己某一天将不得不面临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