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纯粹觅得好声音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一是打造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越来越难。这既是近年来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问题所致,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接近,观众的印象模糊,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又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造成了选秀节目的瓶颈。倒是《中国达人秀》才艺无门槛,感人的故事是其最独特之处,通过故事和才艺表演的充分结合,提供感动观众的情感空间,成为一个有益的突破。
而《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扣积极的价值观。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在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高潮之后出现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结果。
B.《中国好声音》不靠评委博出位,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看重音乐的专业性,让“好声音”成为推荐人才的最重要的标准。
C.《中国好声音》关注了“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焦虑,并加以具体的指点,展现了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
D.《中国好声音》并不是一个让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给了选手们一个梦想开始的起点,让他们体味奋斗和梦想所带来的幸福感。
【小题2】(小题2)选秀节目怎样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选秀节目要想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就应该积极发现并呈现有个性形象风格的选手,在形式、程序上不断创新,避免重复。
B.选秀节目要想赢得公众,就应该关注公众的需求,引导公众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学习努力的过程。
C.选秀节目要想获得公众认可,就应该邀请那些在相关领域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人士参与到节目中来,以增强节目的公信力和号召力。
D.选秀节目要想经得住质疑和追问,就应该标举脚踏实地,倡导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严格自律,自觉奉行诚信的社会准则。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达人秀》不是只注重单纯的才艺,而是注重以情动人,通过故事和才艺表演的充分结合,提供感动观众的情感空间,成为选秀节目的一个有益的突破。
B.《中国好声音》的出现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体现了公众对选秀节目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这也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进入困局的重要原因。
C.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这些新人并收其为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这是《中国好声音》的一个独特之处。
D.《中国好声音》并非完美无缺,有几位选手对自己经历的描述经不起追问。节目应该要求每位选手有诚信,有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9 03:32: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术”就是表现美的艺术,“术”指的是技巧,技巧是为表现“美”而服务的,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用色的奇、实、华丽,等等,构成了美的因素。
中国画强调主观的肯定,要求主观地对物象进行删减和提炼,所以中国画并不提倡简单的对象写生,忠实地记录对象,严格地按照科学的透视法作画,只在一定的时间从一定的视点来描绘对象;而是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中国画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逻辑以及对自然的丰富的感受取舍对象,可以打破特定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来组织画面,甚至可以把不同的视点、不同的空间所观察到的事物组合在一个画面中。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总是以深厚的笔墨功底、完美的构图、磅礴的气势、形神兼备的物象造型,使人产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总能给人一种充满生机的和谐之美。
如宋代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千山万壑、重峦叠嶂、江湖水泽、浩渺烟波,其间布置之丰富和气势之雄伟令人惊叹。又如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卷》,风动飘逸,给人一种强烈的形式美。画家用繁密的线条,表现了八十七个神态各异、各具个性的艺术形象,人物造型丰实、饱满,形式上具有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整体美感。对于每一个人物、每一根线条,画家都刻意地使之统一于整体之中,人物众多,但不琐碎,丰富而富于变化的线条很好地显现出黑、白、灰不同色度的对比,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关系。人物、道具的用线变化多样,使作品充满节奏,富有韵律,从而达到了和谐统一,取得了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总是一个整体,是形式内容高度完美、和谐统一的体现。
一切关的事物都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的关总比现实生活的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它的特点就在于艺术形象是丰富的生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在绘画上,不仅要求事物在比例方面和谐一致,而且要求在色彩、形式、整体效果方面配合得恰到好处。构图上要求相互关照,笔墨上要求刚柔相济,色彩上要求丰富协调。这一切,都是为了体现作品的和谐之美。如果把大自然中的事物割裂开来孤立地画,或是杂乱无章地处理在一起,不统筹兼顾,只能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可能使人领略到充满整体美、和谐美的艺术内涵。
任何艺术都不可能靠单调取胜,绘画艺术如此,其他艺术亦如此: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矛盾和情节的跌宕起伏,构成整部小说的和谐美;交响乐中时而热烈时而抒情的旋律,营造出曲调的和谐美;戏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构成了情节的和谐美。一切艺术,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形式,通过各自的艺术创造,使多种因素和谐统一,从而营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和谐美是中国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高度完美的体现,是每一位中国画学者需要探讨的课题。对于画家来说,只有要求自己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才能创作出充满和谐之美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画佳作。
【小题1】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中国画的两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要借助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用色的奇、实、华丽等技巧来表现美。
B.画家只要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理解来组织画面,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佳作。
C.作者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作品的美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D.不仅仅是中国画,所有的艺术作品均需讲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均需追求和谐之美。
【小题3】下列不符合中国画“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特点的一项是
A.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千山万壑、江湖水泽、烟波浩渺,其间布置之丰富和气势之雄伟令人惊叹。
B.吴道子创作的《八十七神仙图卷》,给人一种形式美,画家刻意将每一个人物、每一根线条统一于整体之中。
C.黑龙江籍青年画家崔德林所绘的“东北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曾将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吓得摔倒在地。
D.齐白石所画的虾腹部小腿少到只有6只,眼睛由原来的两点变成两横,头胸的淡墨上加了一笔浓墨更显出白虾躯干的透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好莱坞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在全世界上映后迅速成为一部“现象级”电影,引发了人们探讨科幻电影乃至理论物理学的热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说,《星际穿越》上映后,就连在扑克牌桌旁边玩牌的陌生人都会过去找他询问有关虫洞和相对论的问题。观众对于其中涉及的有关物理学的疑问显然远远超过了对电影自身剧情的关注,这并不奇怪,因为这可能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部基本忠实地展现宇宙中各种奇妙的天体现象的电影,想要理解这部电影需要大量的物理学知识。

与好莱坞经常塑造出各种各样的超级英雄不同,在《星际穿越》中,最后是几位理论物理学家拯救了全人类。其实,电影中运用的主要的情节与场景,例如地球上发生了无法挽救的灾难而且人类必须移民外星,驾驶飞船穿越虫洞、进入黑洞、探索地外行星,以及在极端情况下人性的改变……这些桥段在之前的很多科幻电影中早都被运用过多次,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星际穿越》成为一部让所有人都开始讨论理论物理的电影呢?这就必须提到为这部电影设置物理学背景、使电影中几乎所有场景都有物理学的支持、使情节合乎科学原理的人——加州理工学院的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

科幻作品中常有“软科幻”和“硬科幻”之分,“软科幻”通常涉及的科学理论比较少,只是需要设置一个幻想的场景即可,而“硬科幻”则更需要有实在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并且让科学理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说,《星际穿越》因为有了来自各个领域专家的支持,硬到不能再硬。据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普雷斯基回忆,索恩为了设置电影中的科学场景,在加州理工学院召集过一些科学家进行研讨,与会者包括物理学家、太空生物学家、行星学家和心理学家。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科学家的参与,才让《星际穿越》在物理学的约束之下不仅视觉效果惊人,描述宇宙中各种极端罕见的场景也更为准确。

“黑洞”“虫洞”等物理学名词早已被大众熟知,并且进入了流行文化,《星际穿越》利用电影手法,希望尽量真实地展现这些场景。因此,电影中既包含了切实的科学发现和成熟的科学理论,也有基于目前理论所做的合理猜想和推测。《星球大战》,《阿凡达》等科幻电影,即使抽取出其中的科幻内容,仍然可以形成独立的、完整的故事;与此不同的是,导演诺兰希望《星际穿越》的故事可以自然地从科学理论中浮现出来,这使《星际穿越》完全无法与宇宙学理论和各种天体分隔开。为此,索恩还特地写了一本书《〈星际穿越〉中的科学》,讲述电影中的各种场景以及其中涉及的科学原理。

(节选《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星际穿越》成为“现象级”电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际穿越》这部电影上映后,就连在扑克牌桌旁边玩牌的人都开始向有关专家请教虫洞和相对论的问题。
B.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可能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部基本忠实地展现宇宙中各种奇妙的天体现象的电影。
C.《星际穿越》引发了一场观影热潮,人们开始探讨科幻电影,为了能够理解这部电影,人们甚至专门去学习理论物理学。
D.人们发现,观众对于《星际穿越》中涉及的有关物理学的疑问已经远远超过了对电影剧情本身的关注。
【小题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星际穿越》既包含了切实的科学发现和成熟的科学理论,也有基于剧情需要所做的大胆猜想和推测。
B.《星际穿越》中拯救全人类的是几位理论物理学家,而非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塑造的各种各样的超级英雄。
C.科幻电影可以分为“软科幻”和“硬科幻”,其中科幻场景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即为“硬科幻”。
D.《星际穿越》上映掀起的热潮,使得“黑洞”“虫洞”等物理学名词进入了流行文化,进而被大众熟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际穿越》视觉效果惊人,描述宇宙中各种极端罕见的场景更为准确,这与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B.《星际穿越》中“移民外星,驾驶飞船穿越虫洞、探索地外行星”等桥段,观众在之前的科幻电影中早已见过,并无太多新奇之处。
C.相对于《星际穿越》而言,《星球大战》《阿凡达》等影片涉及科学理论较少,即使脱离科幻内容仍可形成独立完整的故事。
D.有了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撰写的《〈星际穿越〉中的科学》作为支撑,使《星际穿越》这部电影蕴含大量科学理论成为可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杨宪益与东方翻译文学
何琳
杨宪益(1915—2009),祖籍安徽泗县,生于天津,是我国当代成就卓著的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
杨宪益自幼在自家私塾接受传统儒家发蒙教育。杨宪益回忆说:“基本读完了‘四书五经’,只有《易经》没读,后来又读了‘十三经’的一部分,还读了《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古文释义》《龙文鞭影》等。熟读的还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楚辞’。”他还说道:“十岁出头时,我还读了大量的笔记小说和传说故事,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行的明清传奇、话本等。”在国学的浸润与陶养中,少年杨宪益的颖悟与才思逐渐显露出,诗人气质与情怀亦现出端倪。
杨宪益与世界文学结缘,以其1927年在天津教会学校——新学书院(TientsinAnglo-ChineseCollege)开始中学教育为端绪。除“国学”外,学校所有开设课程均用英语教授。杨宪益曾回忆说:“读高中时,看英文书很多,其中许多是欧洲文学名著的英译本,包括古希腊诗歌,但丁的《神曲》,法国雨果等人的小说,什么都看,并不限于英美文学。”又说:“教师布道的时间,我就在台下偷偷看《以赛亚书》,或者是《雅歌》。”大量的翻译文学阅读极大地开阔了杨宪益的视野。
随着翻译文学阅读的日渐深广,杨宪益对翻译本身、尤其是诗歌翻译的热衷亦逐日递增。入牛津大学攻读之前,杨宪益已通过英译本读过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李维《罗马史》、柏拉图的几篇对话和其他为数甚多的外国文学作品。
1936年秋,杨宪益进入牛津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默顿学院攻读希腊拉丁文学。课余时间,杨宪益的足迹遍及欧洲、地中海和北非,当地风物民情均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负笈英伦求学期间,杨宪益与牛津大学第一位取得中国文学荣誉学位、心仪东方文化已久的英国同学——戴乃迭相识相恋。1940年,杨宪益获牛津大学荣誉文学学士学位和文学硕士学位。当年夏末,杨宪益谢绝美国哈佛大学希望他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邀请,携手戴乃迭返回祖国。此后,杨、戴夫妇辗转重庆、贵阳、成都、南京等地高校教授英文。1952年杨宪益、戴乃迭调入北京外交出版社,任外文图书编辑部专家。1954年《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杂志并入外文出版社,杨、戴夫妇同为该刊的翻译和审稿专家。杨、戴二人遂将大半生心血倾注在这份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刊物之上,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杨宪益译著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主,兼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其译作题材广泛,体裁丰富,语种多样。杨宪益著述与东方文学文化因缘,集中体现于他的比较文化论著——《译馀偶拾》,《译馀偶拾》是杨宪益多年文史考证笔记的结集。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杨宪益便开始动笔,陆续在上海《新中华》杂志发表这类笔记。《译馀偶拾》收文88篇,涉及东西交通史,音乐史,宗教史,民族史等诸多范畴。其间,东西文学、文化交流史篇目数量虽不占主导,但因其集中呈现出作者将民族文学发展置于东西方文学、文化交流的历史视野加以考究的学术思想,从而为后学在对待和处理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上树立了典范。具体来说,又包含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
首先,注重对类同叙述主题历史联系的考察,杨宪益并不满足于东西方类同叙述主题的简单比较,而是将其引入历史事实影响的景深,考述其故事渊源,以史料构筑起故事流播的时空线路,并推断往来其间的主要媒介人,亦不忽略对各故事版本叙事细节的比较与印证。
其次,注重东西方文学之间的互动互馈研究。在东西方文化研究上,杨宪益反对“文明西来”或“文化东去”的轩轾分明的简单结论,坚持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东西文化势能落差,强调东西方文学、文化是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和物质条件下的产物,强调科学的反映论。
第三,重视东方文学内部各民族文学(尤其是边疆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杨宪益晚年感慨某些人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却不明本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就里,遂以“东方不亮西方亮,文化何须论短长”解颐。诚然,杨宪益译业重心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但其始终将翻译活动置于东西文明互通互惠的发展视野,强调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的相互推助,在东西文学文化相互烛照中互勘的思想,才是其翻译思想的真髓所在。
(选自《文史杂志》2013年第5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杨宪益十多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以及大量的笔记小说和传说故事等,良好的家学熏陶使其具有诗人气质与情怀
B.天津教会学校所有开设课程均用英语教授,在此期间,杨宪益阅读了大量的翻译作品,这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
C.《译馀偶拾》是杨宪益的力作,集中呈现了他将民族文学发展置于东西方文学、文化交流的历史视野加以考究的学术思想。
D.杨宪益将东西方类同叙述主题引入历史事实影响的景深,考述其故事渊源,一贯反对其做简单的比较。
E.一些人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却不明本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就里,这是杨宪益一直以来就非常痛恨的。
(2)在杨宪益成长过程中,哪些经历促成了其在翻译领域的卓著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研究上,杨宪益具有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赞同杨宪益“文化何须论长短”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20世纪初,西方素描被引入中国的造型学领域,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山水、花鸟画还可以保持原有的造型特征,而传统人物画原有意象造型法逐渐转向写实技法,其中素描教学法的引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绘画造型学角度考察,白描和素描分属东西两大绘画造型系统,两者在描绘物象达到造型目的方面有着共同作用,但两者所秉持的理法精神不同,进而两者的审美取向大有异趣,素描与白描无论在视觉方法、表现方法、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早在20世纪中叶,进行中国画人物画造型基础训练讨论时,画家们对素描可以作为中国绘画(主要是中国画人物)的造型基础的观点大体上无异议,讨论的中心是如何平衡素描与中国传统造型基础----白描的关系。一些画家从中国画传统造型基础特点考虑,对中国传统白描与西方素描,从概念到形式都进行了比较分析。

传统画家潘天寿先生指出:“我国向来称为白描的一种画,就是用毛笔墨线勾描对象的轮廓,作为绘画的大结构,是画的骨子,也可以说是尚未填彩的画(填了色就是绘画了)。我一直觉得中国画造型基础的训练,不能全用西洋素描的名称。但是在讨论教学方法时,有人说素描也可以画白描、双勾,因此中国画造型训练的课程名称,也可以用素描二字。”潘天寿从概念的角度把传统的“白描”与“素描”加以比较,他的用意还在于解决当时中国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分科的造型基础教学问题,他本人以花鸟、山水画见长,而当时浙派中国画人物画正在探索阶段,一味追求西洋素描的技法,用笔墨作为表现形式,这在很多方面是存在矛盾的。而山水、花鸟画笔墨形式可以独立成章,可以不画西洋素描,山水、花鸟画造型更重中国固有的哲理,而不注意更多的科学观测方法。故而,潘天寿反对“西洋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西洋素描就是享写自然利学的方法”等论断,但就现代中国画人物画造型训练而言,素描在造型基础训练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有深厚西洋绘画背景,精通西洋素描画法的画家们,在肯定中国画传统造型基础的同时,对素描的理解有着更宽容的态度。舒传熹先生早年留学德国,深谙素描技法,而回国后又醉心于中国画的创作,人物、山水、花鸟都有独特的面貌风格,他认为:“在我们中国,虽然起先没有素描这个名词,但这一绘画形式仍早已在在了的。我们古代叫‘线描’‘白描’或‘双勾’,草图叫‘粉本’,从性质上讲与西洋的素描没有两样,也是一种‘朴素的描写’,只不过是素描形式方法有所区别罢了……”显然,从性质与表现形式上,舒先生认为素描与白描是一样的,他如此理解是因为他经过长期素描训练造型的实践,并未考虑中国画造型方面的分科因素,是单从造型学的角度去理解素描,把素描视为与传统中国画的造型基础训练的白描有同等性质的概念,只是形式上不同而已。

(选自汪荣强《略论中国画人物白描与素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素描法的传入,瓦解了意象造型法在我国传统画造型领域所占有的优势地位。
B.我国的传统画也可以将素描作为造型的基础,早已就成为画家们的基本共识。
C.潘天寿虽认可素描能画白描等,但不同意“素描”为中国画造型训练课名称。
D.在舒传熹看来,素描与白描的区别基本上是属于名义上的,而非本质上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大体为总分式结构,先整体介绍两大系统异同,再深入分析具体差别。
B.针对两大系统艺术表现力的问题,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手法。
C.作者指出潘天寿之所长,是为了有效地论证素描之于中国传统画的局限所在。
D.对于舒传熹观点的评述,作者除分析了观点产生的根源外,也表明了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的造型不太注重科学观测法,跟中国人独特审美取向密不可分。
B.传统中国画自有其造型特征,过多吸纳素描技法势必导致不伦不类的情况。
C.素描在国画人物画训练中效果显著,这也是人物画造型法更注重写实的原因。
D.虽然素描属于西方绘画系统,但是在国画造型法方面我们也依然可洋为中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几十年前美国电视文化产品散布全球不同,今天通过网络直播而盛行的“有趣至上”准则,具有更强大的渗透力,高度切分和支配人们的注意力。当直播平台上某位乡村大妈也拥有自己固定的粉丝群体,以此为乐甚至以此为生时,弥漫在今天社会中的“有趣至上”,成为比“娱乐至死”更为复杂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普通人来说,平时工作和生活辛劳琐碎,缺少时间和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乐趣,高度依赖于别人提供的即时可见乐趣便成为一种本能反应。几乎所有文艺样式,在最初出现时都需要显出某种“有趣”特质,以便引起人们关注,构成后续观察、思考和参与的重要动力。“有趣”意味着各色各样的好奇心与无限可能性,是人们在浅度关注和深度认知之间的转换阀,推动不同类型注意力之间自由转化,从而将日常生活中各色状况转化为深入思考对象。就此而言,“有趣”,不但不低俗,反而是一个社会得以继续生长和进步所必需的酵母。当资本在网红经济上高度聚焦,由注意力经济和网络直播合力构成的,却是对“有趣”这个转换阀的无限放大。在利益驱赶下,“有趣”被迅速扩展为笼罩一切的评判标准。而这一放大和驱赶最终会导致浅度关注和深度认知间的交流无法顺利展开,一切理应由“有趣”得以转化、从而展开的有意义思考就此停滞。大多数文艺被限定在最低程度的新奇好玩之中。此时的“有趣”也就一跃成为“有趣至上”,垄断人们理解和转化日常生活中各色喜怒哀乐的可能,成为一种情感和智力上的专制。
(选自2018年2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什么是“有趣至上”?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