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术”就是表现美的艺术,“术”指的是技巧,技巧是为表现“美”而服务的,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用色的奇、实、华丽,等等,构成了美的因素。
中国画强调主观的肯定,要求主观地对物象进行删减和提炼,所以中国画并不提倡简单的对象写生,忠实地记录对象,严格地按照科学的透视法作画,只在一定的时间从一定的视点来描绘对象;而是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中国画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逻辑以及对自然的丰富的感受取舍对象,可以打破特定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来组织画面,甚至可以把不同的视点、不同的空间所观察到的事物组合在一个画面中。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总是以深厚的笔墨功底、完美的构图、磅礴的气势、形神兼备的物象造型,使人产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总能给人一种充满生机的和谐之美。
如宋代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千山万壑、重峦叠嶂、江湖水泽、浩渺烟波,其间布置之丰富和气势之雄伟令人惊叹。又如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卷》,风动飘逸,给人一种强烈的形式美。画家用繁密的线条,表现了八十七个神态各异、各具个性的艺术形象,人物造型丰实、饱满,形式上具有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整体美感。对于每一个人物、每一根线条,画家都刻意地使之统一于整体之中,人物众多,但不琐碎,丰富而富于变化的线条很好地显现出黑、白、灰不同色度的对比,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关系。人物、道具的用线变化多样,使作品充满节奏,富有韵律,从而达到了和谐统一,取得了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总是一个整体,是形式内容高度完美、和谐统一的体现。
一切关的事物都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的关总比现实生活的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它的特点就在于艺术形象是丰富的生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在绘画上,不仅要求事物在比例方面和谐一致,而且要求在色彩、形式、整体效果方面配合得恰到好处。构图上要求相互关照,笔墨上要求刚柔相济,色彩上要求丰富协调。这一切,都是为了体现作品的和谐之美。如果把大自然中的事物割裂开来孤立地画,或是杂乱无章地处理在一起,不统筹兼顾,只能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可能使人领略到充满整体美、和谐美的艺术内涵。
任何艺术都不可能靠单调取胜,绘画艺术如此,其他艺术亦如此: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矛盾和情节的跌宕起伏,构成整部小说的和谐美;交响乐中时而热烈时而抒情的旋律,营造出曲调的和谐美;戏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构成了情节的和谐美。一切艺术,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形式,通过各自的艺术创造,使多种因素和谐统一,从而营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和谐美是中国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高度完美的体现,是每一位中国画学者需要探讨的课题。对于画家来说,只有要求自己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才能创作出充满和谐之美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画佳作。
【小题1】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中国画的两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要借助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用色的奇、实、华丽等技巧来表现美。
B.画家只要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理解来组织画面,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佳作。
C.作者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作品的美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D.不仅仅是中国画,所有的艺术作品均需讲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均需追求和谐之美。
【小题3】下列不符合中国画“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特点的一项是
A.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千山万壑、江湖水泽、烟波浩渺,其间布置之丰富和气势之雄伟令人惊叹。
B.吴道子创作的《八十七神仙图卷》,给人一种形式美,画家刻意将每一个人物、每一根线条统一于整体之中。
C.黑龙江籍青年画家崔德林所绘的“东北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曾将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吓得摔倒在地。
D.齐白石所画的虾腹部小腿少到只有6只,眼睛由原来的两点变成两横,头胸的淡墨上加了一笔浓墨更显出白虾躯干的透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10 05:2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9分)
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
莫砺锋
有些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男性作家是不能为女性而写作的。例如法国的埃莱娜·西苏声称:“妇女必须写妇女,男人则写男人。”法国的露丝·依利格瑞则为上述主张指出了原因:“我永远代替不了一个男人,男人也永远代替不了我。”我们不应该从抽象的观念出发去演绎这些命题,而应以文学史实为对象来检验它们。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女性人物所代拟的那些诗词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如果只考虑完整的诗、词、曲而不计断句的话,《红楼梦》中写过作品的女性人物共有贾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李纨、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薛宝琴、邢岫烟、李纹、香菱等十余人。应该指出,这些人物的作品并不都具有女性特征。如李纨和贾探春,一个是恪守三从四德的寡妇,另一个则是有补天之志的闺秀,当她们奉元春之命题咏大观园景物时,所成之诗却是平常的颂圣之辞,试看李纨的《万象争辉》和探春的《文采风流》,一曰“精妙一时言不尽,果然万物有光辉”,一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辞意俱俗,毫无个性。无怪乎在脂本《红楼梦》中,这两首诗的所属是与程乙本互相颠倒的。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可以任意置换,充分说明它们是缺乏艺术个性的,更何论什么女性意识?
林黛玉无疑是曹雪芹最为钟爱的一个人物。从“灵河岸上”到“凤尾森森”的潇湘馆,黛玉始终生活在诗的意境中。黛玉的诗词不仅是我们籍以窥见这个人物心底波澜的最佳窗口,也是我们分析《红楼梦》中的“男子闺音”的最佳文本。因为黛玉无疑是《红楼梦》中最有资格质疑男性话语权力的女性。林黛玉初露才华是在贾元春归省时。当众姐妹奉元春之命题诗题匾时,黛玉本想“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元妃只命一匾一咏,便不好违谕多做,只胡乱做了一首五言律应命便罢了。”论者或批评黛玉的“这首《世外仙源》非但毫无‘世外仙味’可言,相反它倒是相当鄙陋和庸俗的。”然而如果把黛玉的诗与众姐妹所作对比一下,便会导出不同的结论来。当时众人所题之匾如下:迎春——“旷性怡情”;探春——“文采风流”;惜春——“文章造化”;李纨——“万象争辉”;宝钗——“凝晖钟瑞”。连标题都充满了歌功颂德之意,更不用说诗歌自身了。而黛玉诗中虽然也有“宸游增悦豫”等颂圣之语,但全诗字句较为清新,而且“世外仙源”的题目毕竟多少带有游离出那一片祥瑞喜气的意味:她与宝钗等人的旨趣是格格不入的。我们总不能要求黛玉在那时候就写出《葬花吟》那样的诗来吧。随着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逐步展开,黛玉的诗词也渐趋强烈地表现出她的性别意识来。
从某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的眼光来看,上文的论述似乎是一个悖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等人的诗词是最富有女性意识的文本,然而它们的真正作者却是男性作家曹雪芹!但如果我们从数量相当巨大的清代女性文学作品中找不到有力的反证明,那么只能承认本文前面所引的那些断言男性作家不能为女性创作的观点是偏颇的,至少是不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的。
(选自张宏生主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妇女必须写妇女”,男性作家不能为女性写作。
B.翻检《红楼梦》,我们发现书中的女性人物写过的文学作品并不都具有女性特征。
C.在脂本《红楼梦》中,《万象争辉》和《文采风流》两首诗歌的所属与程乙本《红楼梦》不同,这充分说明它们缺乏艺术个性。
D.男性作家曹雪芹所作的林黛玉等人的诗词是《红楼梦》中最富女性意识的文本。
【小题2】下列对林黛玉诗词的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林黛玉是曹雪芹最为钟爱的一个人物,曹雪芹在黛玉的诗词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B.随着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展开,黛玉的诗词也强烈地表现出了她的性别意识。
C.如果把黛玉的诗与书中其他姐妹的诗作对比,我们便会发现黛玉诗的旨趣与其他姐妹诗的旨趣格格不入。
D.黛玉生活在诗的意境中,所以她的诗是我们分析《红楼梦》“男子闺音”的最佳文本。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法国的埃莱娜·西苏声称:“男人则写男人,妇女必须写妇女”,法国是体现“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批评思潮”的最重要的国家。
B.综观文学史,像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这样的“男子闺音”的文学作品,在清代,还相当多。
C.《红楼梦》中的一些女性人物所作诗歌的性别特征不明显,所以《红楼梦》缺乏艺术个性。
D.“男性作家不能为女性创作”这一适用于西方小说创作的重要规律,不符合东方文学的实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语》为何不是“经”书?
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但始终没有成为“经”。周予同先生认为“经”有三个特点。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它不仅为“法定”,而且是从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儒家编著的书籍,固然不称为“经”,就是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
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在“经”的领域扩大到“十三经”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
至于《国语》,不能成为“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治、民本、正名、忠恕等。其他学说在《国语》中也约略可见,驳杂的思想体系,使它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所认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经书。另外,《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因此“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国语》却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
《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柳宗元称其令世之学者耽嗜,富艳浮夸。崔述曰:“《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左传》自成一体。语言风格一致,但《国语》诸语亦各有千秋。或长篇大论,侧重理性说教;或小巧精致,语言隽永;或以修辞见长,文字流畅而有气势。可惜语言上的优点,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留下批判和质疑的借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
基于此,《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法定的科目。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着其“春秋外传”的声誉。刘知几《史通?六家篇》定《国语》为一家,为“春秋外传”。称其“六经之流,三传之亚”,是将《国语》视为准经典。
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国语》改隶“杂史类”,其地位下降。但仍有人把《国语》当经典来看,希望将之提升到“经”的地位。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加《国语》、《史记》、《说文解字》等,成“二十一经”,可惜没有响应者。廖平于光绪十二年,拟定《十八经注疏范例》,他将《大戴礼记》和《国语》升为“经”,合成“十八经”,终未成。
【小题1】“《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  )
A.《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但其思想体系驳杂,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B.《国语》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在内容方面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与孔子的思想不一致。
C.《国语》与《左传》关系密切,深受达官儒士的重视,从而赢得了“春秋外传”的声誉。
D.《国语》富于辞采,但语言风格的差异,使全书有割裂之感,遭到了史家的批判和质疑。
【小题2】【小题3】下列表述不属于“经”的特点的一项是(  )
A.“经”必须是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
B.“经”是从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
C.“经”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者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人们的思想的工具。
D.封建专制政府以“经”作为培养提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它是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
【小题4】【小题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只要是得到了孔子的“真传”,都被统治者认可,确定为“经”。
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
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字流畅而有气势。
D.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国语》落到了杂史类的地位,而段玉裁、谬平等人都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但均以失败告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被祖国多姿多彩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就远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南朝的山水诗因为是在希企隐逸的风气中产生的,所以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趣。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但除此之外,唐代的山水诗里更多了两种感情,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生活的感情。正是这两种感情构成唐代山水诗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使今天的读者讽诵之余仍然激动不已。洋溢在唐代山水诗里的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那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仍然是我们的精神营养。从艺术上看,南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唐代山水诗脱离了对形似的追求,而致力于达到神似。它们刻画山水,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己的化身。“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中国的山水诗到了唐代,才臻于完美、纯熟。
五代以后,山水画渐趋成熟,至宋代遂蔚为大现。荆浩、关仝、董源、李成、范宽、米芾等一大批山水画家的涌现,培养了人们探索和欣赏自然美的兴趣,也刺激了用诗歌去再现自然美的欲望。如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然而宋代以后由于诗歌创作总的水平已无法和唐代相比,因而山水诗的成就也比唐代逊色。但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仍然有所创新。特别是用五七言绝句的形式,集中地绘出一片风景,创造一个意境,常有近似图画的效果。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
【小题1】下列对唐代山水诗“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原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从外部环境上为诗人写作山水诗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B.许多诗人通过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漫游,经受了多姿多彩的山水的培育。
C.唐代山水诗人屏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胸襟、气象、境界更加开阔。
D.唐代山水诗在思想内容上比南朝山水诗增加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从创作视野的角度看,南朝的山水诗人没有机会领略广袤的中原风光,所以在创作上受到很大局限。
B.从艺术表现上看,唐代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不讲究外在形体上的的描绘,而是致力于达到神似。
C.从诗人情感上看,唐代山水诗人比南朝山水诗人更加丰富,尤其是多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D.从山水诗发展上看,宋代的山水诗虽然不及唐代,但在表达技巧、创作意境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唐代山水诗里洋溢着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与唐代的祖国统一、繁荣和富强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
B.南朝的山水诗虽然缺乏神韵,但没有这一时期的创作实践,很难说山水诗到唐代就臻于完美、纯熟。
C.作者认为,宋代山水诗的成就从总体上看无法与唐代山水诗相比的原因,是宋代诗歌的总体创作水平不及唐代。
D.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是因为宋代山水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②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所致,即“己所欲,施于人”所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③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辨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挑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④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于不义。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有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对伟大文化的持守,既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步自封,相反,和而不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平共存之良方。
⑤最后,“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文明多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这就是儒家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摘编自《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它适用于人类的所有领域。
B.“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在于它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
C.“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开放的文观念,主张和而不同,绝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
D.“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世界跨文化对话为背景,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影响与作用。
B.文章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谐有一定帮助,并从三个方面阐述理由。
C.文章由现实背景引出观点,再逐层深入分析,各层环环相扣,层次清楚。
D.文章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理性分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论证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有其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都应予以持守。
B.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是应对文明冲突、避免宗教战争频繁发生的良方。
C.今天任何一种文明独步天下、称霸世界都将成为不可能,人类文明的多样并行不悖、和谐共存是未来世界的应有之局。
D.“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正是对“和而不同”思想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2007年11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3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物。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锐,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29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分之三为水域。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占地只有72万多平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时间。
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众多,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说文解字》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已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周礼》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郑玄注曰:“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中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有假玉;而较一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时最高阶层居住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的用玉等级制度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成熟的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小题1】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一项是()
A.良渚古城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
B.良渚文化的用玉等级制度。
C.良渚古城的政治地位。
D.良渚文字的发展历程。
【小题2】(小题2)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
B.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
C.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
D.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
【小题3】(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颐和园”和“明代修建的故宫”?(3分)
【小题4】为什么说“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