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纪录片的春天还没有来
在报道2013中国国际纪录片节时,不少媒体使用了“中国纪录片迎来春天”之类的表达。如此判断主要是基于以下依据:国家广电总局要求所有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必须播出30分钟以上的国产纪录片。中国纪录片的春天真的即将到来?我觉得这样的判断过于乐观。实际上,无论是中国纪录片的制播总量﹑成交价格还是市场潜力,显然都没有太多春暖花开的迹象。
与近几年风生水起的电影电视行业相比,长期被边缘化的国产纪录片的处境依然艰难。业内人士称,国产纪录片的价格多数在每分钟百元以下,但依然鲜有买家。崔永元耗资1.3亿元﹑历时8年拍摄的32集纪录片《我的抗战》,投入市场时电视台开价仅为每集1500元——与之形成对照的是,76集电视剧《甄嬛传》售给单家电视台的价格每集近100万元。
价格严重偏低﹑观众认知度不足﹑收视率普遍较低,种种困境都让纪录片工作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纪录片创作者难以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积极性受挫,拍摄出优质纪录片的概率越来越小,这又进一步使得纪录片遭遇“寒流”。部分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之所以能赢得观众的青睐,主要是因为这些领域有成熟的市场机制。观众还能与生产者形成良性互动,促使节目质量越来越高。而国产纪录片依靠行政命令保驾护航,结局很可能南辕北辙——质量提不上去,让观众对国产纪录片更失望。
央视去年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引发轰动效应,收视率一度超过同期热播的电视剧。《舌尖上的中国》还创下了中国纪录片海外销售的最好成绩,每集对外售价达6万美元;而新近开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仅冠名费和插播广告收益就已破亿元。《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并非不可复制。一方面,该纪录片融合了中国美食和中国文化的因素,而中国的历史传统、时代风貌和价值观念,正是中国纪录片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该纪录片从选题构想﹑素材拍摄到后期剪辑﹑社交网站口碑营销都做得堪称完美。
纪录片是记录历史﹑催发思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节目形式,纪录片在中国有很广阔的成长空间。此前中国纪录片遭遇持续“寒流”主要系“内因”所致,要走出“寒冬”,关键是练好“内功”。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做的是在审批立项等方面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同时以适当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选自2013年12月1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国家广电总局对国产纪录片在上星综合频道的播出时间做了规定,不少媒体认为“中国纪录片迎来春天”。
B.中国纪录片的制播总量﹑成交价格和市场潜力没有太多春暖花开的迹象,本文作者认为纪录片的春天还没有来。
C.电影电视行业近几年来风生水起,与之相比,国产纪录片长期被边缘化,现在的处境艰难。
D.价格严重偏低﹑观众认知度不足使得国产纪录片的收视率普遍较低,纪录片工作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
【小题2】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产纪录片的价格偏低,例如纪录片《我的抗战》的售价就远远低于电视剧《甄嬛传》。同时,国产纪录片的买家也不多。
B.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这些领域因为具有成熟的市场机制,所以能赢得观众的青睐。观众还能与生产者形成良性互动,促使节目质量越来越高。
C.有的国产纪录片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率一度超过同期热播的电视剧,对外销售的价格也不低。
D.纪录片具有重要价值,纪录片在中国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此前出现的问题主要在于“内功”没有练好,相关工作人员还需努力。
【小题3】纪录片的春天尚未到来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主要原因。(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24 05:2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羞耻感
王晓华

①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部分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他们心中只有博弈的胜负而无义与不义之别。倘若开车闯红灯被摄像头拍到、行贿受贿露出了马脚、论文抄袭受到谴责,那么,很多当事人和旁观者都会将之归结为运气不好。于是,耻感文化不断地丧失自己的精神领地,日益走向衰微。

②中国古代的耻感文化本有其信仰之维。儒家之所以要求人要有羞耻意识,是因为它预设了天道的规范性,认为人的羞耻感源于人的内省,源于对天道的信仰。这种信仰在汉代董仲舒那里获得了强化,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人和国家倘若行为不端,必受天地之警告、谴责、惩戒。

③正因为虔信天可惩恶扬善,国人才会祈祷和忏悔。关汉卿笔下的窦娥,相信自己的冤情会感动青天,故而祈求天降异象,以证明自己的冤屈。显然,窦娥心中的天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正由于以天道为尺度,国人的内省才有了依据,耻感文化方能生成和延续。

④信仰之所以会造就耻感文化,是因为它为人设置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有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人才可能判断自己当下行为的意义,从而生成自豪感和羞耻感。否则,人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就无法区别正义和不义,自然会沦落为无耻者。中国当代耻感文化的衰落,是因为90年代的中国开始进入信仰全面式微的阶段:传统的对天的信仰、对共产主义信仰、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均被冲击、解构乃至遗忘。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无法无天”的时代,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大多数国人。大凡腐败(从行政腐败到医疗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而被揭露,人们的本能反应是:此乃斗争之结果,被揭露者和惩罚者肯定得罪了重要的权力主体。在这种语境中,要求他人忏悔和言说羞耻成为展示权力的手段,拒绝忏悔和言说羞耻则成为自我保护战的关键环节。于是。几乎所有关于忏悔和耻感的话题都指向他人而非内心,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成为稀缺的体验,耻感文化日益衰弱。

⑤公正地说,并非所有中国人都丧失了羞耻感。那些依然有所信仰和敬畏的人,依旧在从高处审视自己,为自己的不义和缺失感到羞耻。遗憾的是,与庞大的无信仰和无耻感的人群相比,他们不但数量少得不成比例,而且处于被遗忘、忽略、抑制的边缘状态,其所造就的耻感文化难以影响更多的人。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如何培育感受羞耻的能力仍是个问题。道德感归根结底源于信仰,信仰指向精神的天空,因此,不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就无法全面重建耻感文化。

(选自2009年7月22日《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耻感文化”是指,人们的言行举止受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的引导、约束,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注重廉耻的文化心态。
B.文章第一段由列举部分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的几种生活常见现象,自然地引出了本文论述的中心。
C.文章第二段分析儒家关于“人要有羞耻意识”文化,阐释了对天的“敬畏之心”是维系我国古代耻感文化的重要因素。
D.作者列举大凡腐败被揭露,人们的一些本能反应的现象,意在强调如何培育当今国人感受羞耻的能力仍是个问题。【小题2】文中运用窦娥的事例有什么作用?结尾所说国人的“精神之天”的内涵是什么?
【小题3】综观全文,中国人丧失羞耻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诱劝人“类我类我”!比方我喜欢谈国事,就藐视你读书;你欢喜读书,就藐视我谈国事。其实单面锣鼓打不成闹台戏。要撑起中国场面,也要生旦净丑角俱全。我们对于鼓吹青年都抛开书本去谈革命的人,固不敢赞同,而对于悬参与爱国运动为厉禁的学校也觉得未免矫枉过正。学校与社会绝缘,教育与生活绝缘,在学理上就说不通。若谈事实,则这一代的青年,这一代的领袖,此时如果毫无准备,想将来理乱不问的书生一旦会变成措置咸宜的社会改造者,也是痴人妄想。固然,在秩序安宁的国家里,所谓“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用不着学生去干预政治。可是在目前中国,又另有说法:民众未觉醒,舆论未成立,教育界中人本良心主张去监督政府,也并不算越职。
所谓救国,并非空口谈革命所可了事。我们跟着社会运动家喊“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力已竭,声已嘶了。而军阀淫威既未稍减,帝国主义的势力也还在扩张。朋友,空口呐喊大概有些靠不住罢了北方人奚落南方人,往往说南方人打架,双方都站在自家门里摩拳擦掌对骂,你说:“你来,我要打杀你这个杂种!”我说:“我要送你这条狗命见阎王。”结果半拳不挥,一哄而散。住在租界谈革命的人不也是这样空摆威风么了。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有删改)
注:1929年元旦夏丏尊曾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序
【小题1】根据材料,试理解 “蜂子孵蛆”的含义?
【小题2】试分析当时背景下,怎样才能使学生要变成措置咸宜的社会改造者?
【小题3】第二段举北方人奚落南方人打架的事例,有何作用?

同类题3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艺术和游戏都像斯宾塞所说的,有几分是余力的流露,是富裕生命的表现。初学一件东西都有几分困难,学习的趣味就在逐渐战胜这些困难,使本来牵强笨拙的变为自然娴熟的。小儿初学语言,到喉舌能转动自如时,就常一个人鼓舌转喉作戏。他并没有和人谈话的必要,只是自觉这种玩意所产生的声音有趣。每件艺术都用一种媒介,都有一个规范,驾驭媒介和迁就规范在起始时都有若干困难。但是艺术的乐趣就在于征服这种困难之外还有余裕,还能带几分游戏态度任意纵横挥扫,使作品显得逸趣横生。这是由限制中争得的自由,由规范中溢出的生气。艺术使人留恋的也就在此。这个道理可适用于写字、画画,也可适用于唱歌、做诗。诗人驾驭媒介的能力愈大,游戏的成分也就愈多。他们力有余裕,便任意挥霍,显得豪爽不羁。
从民歌看,人对文字游戏的嗜好是天然的、普遍的。凡是艺术都带有几分游戏意味,诗歌也不例外。我们现代人偏重意境和情趣,对于文字游戏不免轻视。一个诗人过分地把精力在形式技巧上做工夫,固然容易走上轻薄纤巧的路。不过,我们如果把诗中文字游戏的成分一笔勾销,也未免操之过“激”。凡是真正能引起美感经验的东西都有若干艺术的价值。巧妙的文字游戏,以及技巧的娴熟的运用,可以引起一种美感,也是不容讳言的。文字声音对于文学,犹如颜色、线形对于造型艺术,同是宝贵的媒介。图画既可用形色的错综排列产生美感,诗歌何尝不能用文字声音的错综排列产生美感呢?在许多伟大作家——如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作品中,文字游戏的成分都很重要,如果把它洗涤净尽,作品的丰富和美妙便不免大为减色了。
(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节)
【小题1】第一段中“这个道理”具体指什么?(18字以内)(3分)
【小题2】依据第二段,说说作者不主张“把诗中文字游戏的成分一笔勾销”的理由。(6分)
【小题3】结合全文推断,对于诗人玩文字游戏,作者隐含哪些建议?(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荣新江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代表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今人意料的,唐朝有个叫杨良瑶的,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聘使大食更为重要的结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而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的聘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杨良瑶从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乱”,攻占了唐朝的河西领地,并向西域进军。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关系,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西方。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中印之间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献记录下来,但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
文化的流动性极强,它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传播,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学术研究的训练和背景不同,中国学者关注更多的还是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起到了沟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的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由丝绸之路实现的文化交流还能以某国为基点发散传播,如唐人学习的波斯文化又会传到其他国家。
C.目前研究丝路文化的中国学者关注较多的是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所以如今还不能肯定中国当年对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有无文化影响。
D.唐代的杨良瑶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黑衣大食完成政治使命,其背景是当时吐蕃与唐朝是敌对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西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的收藏品以及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都有证据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东渐现象的存在。
B.中国与萨珊波斯关系友好时,有着较多的使者来往、政治声援以及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等,而萨珊波斯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唐朝的杨良瑶出使大食有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带回了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贾耽的《皇华四达记》中记录了这条路线。
D.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它们之间是否友好没有关系,因为无论关系好还是不好,文化的交流都会畅通无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印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目前的传世文献、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等能够证明,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始终未断。
B.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有可能是经过海上丝路出使大食完成联络任务的杨良瑶带回来的东西。
C.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程度深、角度多,如中国与萨珊波斯的文化交流不仅有以金银器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也有以景教、摩尼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
D.丝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即使目前在中亚、西亚没有看到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等的记录也都印证了中国文化西渐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