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林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宇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宇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读第一回中“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陶庵梦忆·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思、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选自红学馆《黛玉形象:中国古典诗史最后的象征者》,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忧世乐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熙载认为,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普通人,“忧世乐天”是诗人本来就是具有的情怀。
B.《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
C.鲁迅认为宝玉“喜聚”,又是独自领会“悲凉之雾”的人,他的身上反映了“忧世乐天”的诗人性情。
D.“忧世乐天”是对立统一的,宝玉、黛玉展出现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小题2】下列各项,对“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两句诗的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句看似顽石之语,实则为曹雪芹的内心表白,是曹雪芹对世态的不满与憎恶愤慨的情感表露。
B.此句表面上充满自怨自艾,实际上却是反映了曹雪芹狂傲的性情,即对俗世俗人持冷蔑的态度。
C.此句寓含佛道色彩,是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古今红尘的洞察,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D.此句说曹雪芹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济世,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只好坠入红尘,虚度流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离恨天”“灌愁海”等名目、“元”“迎”“探”“惜”的谐音、“绛珠”“紫鹃”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曲悲歌。
B.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
C.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D.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张岱的《陶庵梦忆·自序》,读来让人觉得“心绪苍凉,话语沉痛”,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相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6-08 08:0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国传统道德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尊严。孔子讲“天地之行,人为贵”,即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孟子对此又加以发挥,提出“良知”观念,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道德意识。因为人有道德意识,所以人就有内在价值。因为人有内在价值,所以就有人格尊严。
孟子讲过两句话:“所欲有甚于生者”,意为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即人格尊严;“所恶有甚于死者”,意为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具有负价值的,即丧失人格。这两句话正是注重人格尊严和内在价值的表现。“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即肯定人格高于生命。然而生命还是人格的本原,如果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所谓人格。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意义上说,可以说道德高于生命。应该承认,道德本于生命,而在某种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这是正常的情况。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充实生命力必须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即满足一定的欲望,但是欲望的满足不可能是不节制的,如果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同时也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纠纷扰乱。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生命的充实提高与道德的自觉自律都是必要的。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是基本上肯定生命的,但是一部分儒者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学说,对于物质需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较忽视充实生命力的必要性,对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与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思想成为对照的是纵情肆欲、唯利是图的流俗思想,追求个人享乐,见利忘义。这种流俗思想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这种庸俗作风,既违背了道德的准则,也逆反了生命的规律,是不足取的。
孟子曾引阳虎之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里所谓为富指执政者聚敛财富,所谓为仁指施行仁政。聚敛财富与施行仁政确实是相悖的。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上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还是可以相容的,不但可以相容,而且是相得益彰的。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泛先例,如孔子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是“以仁为己任”的,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品质。当代有很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仁富合一的典范。
社会生活必须分工,在社会中有人为增加物质财富作贡献,有人为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做贡献。仁富可以合一,然而也不妨分途。在精神领域中,有人致力于探求自然的奥秘,有人沉思人生的终极价值。这都是应该鼓励的。
富(经济)属于物质文明,仁(道德)属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兼顾并重。
(材料自张岱年《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有删节)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孔子讲“天地之行,人为贵”,孟子提出“良知”的观念,说明他们都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的尊严。
B.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认为人格高于生命。但作者认为生命高于人格,因为生命是人格的本原
C.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强调道德高于生命。但作者认为道德本于生命,只能说生命高于道德。
D.作者认为追求欲望的满足必然会戕害生命,因此,人在充实生命的同时,必须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
E.作者认为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学说和纵情肆欲、唯利是图的思想都不利于人的发展。后者古已有之,于今为烈,更应大力批判。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仁富可以合一”的是(3分)
A.孟子曾引阳虎之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B.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运用仁富合一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
C.子贡既善于货殖,也是“以仁为己任”的。
D.当代有很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
【小题3】关于“生命”与“道德”的关系,作者有些什么样的认识?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根据文意,恪守人格尊严,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它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还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常误把“经”等同于“经典”,误把“儒家经典”等同于“中国经典”;其实,
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中国经典应该是“复数的”。
B.孟子偏重“道德自觉”,荀子偏重“礼法治世”,早期儒家重视宇宙天地秩序,新儒
家重视心性理气,儒家的思想内容还是比较复杂的。
C.那些写得好,被广泛引用、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有的还被“钦定”
为必读书的,一定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
D.阅读经典固然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及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但对于古代经典,我
们既不必视其为包袱累赘,也不必视其为金科玉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
从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部戏曲史实际上就是传统戏曲如何改变和超越自己、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的变化的历史,一部改革发展和不断地新陈代谢的历史。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从院本到杂剧,从南戏到传奇,从谭鑫培到梅兰芳,勾勒出传统戏曲紧跟时代的轨迹,这正是它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一个根本原因。
无疑,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难度和复杂性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不曾有的。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价值观与表达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导致现代生活的内容、欣赏接受方式和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如何实现这种跨越,传统戏曲已经作出了自己的求变的姿态。虽然梅兰芳最终放弃了时装戏,样板戏也因其过于政治意识形态化而饱受非议,现代戏又大量失去了传统戏曲本质因素而不尽人意。但是我们看到,戏曲在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中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这个进程最早应该是从五四时期的戏曲改良运动开始的。1905年,陈独秀发表了《论戏曲》,基本上代表了当时许多学者关于戏曲的主要观点,即从内容到形式对戏曲进行改造,试图让戏曲成为社会改良的工具。这本身就脱离了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内涵。因此,他们用这种“工具论”的标准改良传统戏曲,结果发现戏曲与传统文化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本达不到他们所预期的改良社会的宣传效果,于是,他们转而要求戏曲背离传统,向西方话剧学习和靠拢,甚至有的学者干脆主张完全废除传统戏曲,而将西方戏剧移植过来,创造一种新的戏剧,完成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张庚先生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说:“‘五四’并没有创造出自己民族的新文化,因而也没有创造出新戏剧来。”究其原因,他认为:“没有任何文化可以不接受遗产而能发荣滋长成为一种高级的结晶,戏剧也不例外。”正是从这一点上来说,割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戏曲的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节选自《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戏曲之所以能获得发展,是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
B.当今社会中,由于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加了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难度和复杂性。
C.梅兰芳文革时期编演的样板戏,由于不顾观众的需求,没有表现出戏曲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而饱受非议。
D.张庚先生认为“五四”并没有创造出新戏剧。究其原因,是没有接受传统文化遗产的滋养,导致戏曲变革的失败。
【小题2】对传统戏曲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能够紧跟时代的轨迹。
B.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能够不断改变和超越自己。
C.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的变化。
D.传统戏曲能够和现代戏曲无缝对接巧妙融合。
【小题3】对“五四”戏曲的变革“割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的具体表现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求戏曲背离传统甚至主张直接移植西方戏剧。
B.认为只有西方戏剧才能完全拯救中国传统戏曲。
C.戏曲变革贵在形式的改变,内容是可以传承的。
D.中国传统戏曲的内容基本上是于传统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小题1】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纭。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小题2】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3分)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C. 《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D. 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人文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儒学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对于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命运的责任和使命意识的表征。孔子讲“士志于道”,士作为道德价值理念的维护者,肩负起拯救社会无序的宏愿,激发起无限忧道忧民的悲情。“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忧道的积极入世品格,使忧世悯民精神得以提升,而与仁相融合。孟子继承孔子,提出“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存在,事业兴败,国家存亡,都与有否忧患意识相关联。
人总有所向往、有所追求,这是精神的特殊需要。乐道精神就是以求道、得道为快乐的精神。此“道”可以是一种理论、学说,也可以是一种高超的技艺,如茶道、花道。它们都可以给人以精神的宁静、愉悦和享受。在这种享受中人的精神获得了提升,情操获得了超拔,气质得到了陶冶。乐道精神在孔子的求道历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为获得“得道”的精神满足,颜回宁可放弃富裕的物质生活,而甘于贫贱。后来孟子发挥这种乐道精神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身而诚”的大乐,是对最高的道德境界的愉悦体验。乐道和乐心,就是要塑造真善美和合境界,这是乐道精神所追求的终极境界。
中国儒学确立了人本思想。孔子仁学的核心是讲人,所以仁学也可称为人学或人本学。如“泛爱众,而亲仁”是讲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仁人。若无仁道精神,人本精神就不可能实现。战国时,战争频繁,人民苦难。睿智的思想家大都超越国家的局限,从天下人的视角来思考战争问题,墨子提出“兼相爱”的主张。“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孔孟从仁中发现了人及人的本质,从仁学中建立了人学。当儒学在强调“仁”要从自我做起的时候,就确认了个体主体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即是人本精神的确立。
儒学认为,忧患精神的化解,乐道精神的实现,和合精神的追求,人本精神的弘扬,都有赖于笃行精神的支撑和践行。儒学以其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激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提升了处贫贱而乐于求道的乐感精神;培育了仁者爱人,民贵君轻,水能载覆舟的人道(人本)精神。在忧患、乐道、和合、人本四精神中,都蕴涵着笃行精神的意蕴。“君子不以言举人”,孔子看到了言与行、知与行的冲突,主张转知为行,知行统一的笃行精神。
(摘编自张立友《儒学的人文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价值尊严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B.“士志于道”“君子忧道不忧贫”等这类“志”与“忧”中能体现出儒学对于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关怀,以及对个体和整个人类命运的责任和使命意识。
C.乐道精神的“道”,可以是理论学说,也可以是高超的技艺,人们可以从中提升精神、超拔情操、陶冶气质。
D.孔子的会堂也可称为人学,它以人为核心;“泛受众,而亲仁”就是主张要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仁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文精神既包含道德价值本身,又指向人的权利和责任。所以说,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
B.“忧患意识”“乐道精神”“人本思想”“笃行精神”都是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儒学中的表现。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的“大丈夫”概念中蕴含着以求道、得道为乐的精神。
D.“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孔孟从仁学中建立了人学,确立了人本精神。因此施行“仁”就可以从自我做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由此看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需要重点关注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B.孔子在求道的历程中能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因为他能以求道、得道为快乐。
C.孔子的仁学也可以称为人本学,其核心是讲人;可见,只要有了仁道精神,人本精神就一定可以实现。
D.孔子看到了言与行、知与行的冲突,于是强调知行统一,重视对人的行为的考察,故曰:“君子不以言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