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诗的语言弹性,他的修辞、句式和篇章组织的生命感,都是与渗透于其间的诗性直觉和用典密不可分的。直觉与用典,是诗学领域的两种文化现象。一般说来,直觉是始生性文化现象,用典是再生性文化现象。比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的直觉。但据传他梦见族弟谢惠连,似有神助而拾得此句,因而李白《送舍弟》云:“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这就成了用典,成了对谢氏直觉的再生性处理。钟嵘《诗品·总论》说:“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里的用事即用典,直寻即直觉。但钟氏的话带有片面性,好诗是不废直觉,在不少场合也不忌用典的。关键在于如何用。直觉的文化密度较疏,用典的文化密度较密,诗中的文化疏密度应该得宜。更重要的是,直觉须具精神深度,直逼事物本原;用典须能点化,化出文化真趣。

李白为诗,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神韵,因此直觉在他的诗中占有重要位置。他以山水为友,总能以一种不隔、不俗的心情体验山光水色,常常凭着瞬间的直觉,把带着自然露珠的新鲜意象采入诗中。他这样写《对雨》:“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他这样写《晓晴》:“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水纹不起,你何必发愁?风线难牵,你岂能感到它重?这些不可言喻的感觉,都是把风线水纹牵系着自己感觉神经所致。雨后初晴,清池积雨而满,绿树淋湿而低垂,但是迎着晓光已是鱼跃莺吟的生命欢快,诗人已经以直觉切入自然界的生命节奏之中了。他这样写郊外:“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寻雍尊师隐居》)他这样写县府衙门:“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赠崔秋浦》)在郊外,他体验到青牛趋暖、白鹤栖高的情趣,直觉到大自然饶有意味的沉默。在县府衙门,他体验到无为而治的县令公事清闲和诗酒兴浓,竟然与花鸟同乐了。由于他以直觉拾取清新的意象,有些诗行几乎语语珠玑,带有自然的光润性。

直觉的魅力,在于它抛开某些文化杂质的拖累,还原出诗的天然本性和天真情调。面对这种天然纯真,人们当会感到这才是真正的“思无邪”。也就是说,直觉的本质在于真,它卸去了某些文化化妆。如《越女词》其三:“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采莲女笑入荷花去,是一幅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何等鲜丽的画面。她竟然会“佯羞”,但人们不会因其“佯”而觉得在作假,反而觉得她胸无城府,脱口而出,天真无邪。作诗作到这个份上,也可谓化境矣。

(摘自杨义《直觉的魅力与流水用典》)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直觉的一项是
A.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C.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直觉具有始发性,和用典一样是诗学领域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李白的诗歌中表现得比较充分,这也使得李白诗歌语言富有弹性。
B.“思君如流水”“高台多悲风”“清晨登陇首”“明月照积雪”,这些诗句无不是由直觉而得来,意象新鲜,犹如带着露珠。
C.钟嵘在《诗品》中特别强调了直觉之于诗歌的作用,作者不完全赞成他的观点,因为作者认为诗歌需要直觉,但也并不排斥“用典”。
D.诗歌如果既要用典又要直觉,这时就要平衡好二者在诗中的作用,让它们在诗中各得其所,如此才能彰显诗歌的文化真趣和自然真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本文所说“直觉”是特殊术语,因为它不是简单指对审美对象的外形描摹,而是要具精神深度,能传达诗人对审美对象特殊观照。
B.“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其中含蕴着作者的大胆想象,融入了作者独到的生命体验,因此完全可以称得上“直逼事物本原”。
C.若说“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中的“青池满”和“绿树低”已能诉诸视觉的形象,“鱼跃”和“莺吟”则透示着生命的欢快。
D.《越女词》其三用了“佯羞”或直觉,却没因此损害诗中形象给读者留下了胸无城府、天真无邪的美感,可见李白作诗堪入化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4 03:5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22分)
停止与开始 彭程
①在这个人人争先恐后日夜兼程的时代,有谁肯逆风而行,想一想有关停止的话题么?
②停止,和躲避、放弃、失败等字眼一样,在通常的理解中,似乎总带有某种消极、贬抑的色彩,不怎么讨人喜欢。然而停止却是宇宙间的节奏。在宽泛的意义上,停止包含了拒绝、关闭等涵义,是当下生活的中止,同时也潜伏了新生长的可能性。从自然物事到社会人生,停止划出了一道分界线,分隔开两种明显区别甚至是极端对立的状态。
③黑夜停止之时是白昼,陆地停止之处是海洋。狂热的运动停止之处是安定正常的生活。放下屠刀,才可能立地成佛。隔了数百年的遥远距离的两个哲人都曾仰望天空,帕斯卡尔感叹:这无边苍穹的无穷寂静使我战栗!灵魂都颤抖了,语言只能遁隐,于是试图解释的动机最终让位给了皈依。康德读出了启示,由“头上的天空”联想到“心中的道德律”,在他眼里,二者是同样的庄严整饬。他倒是说了什么,但前提是一定也沉默过,而沉默当然是语言的停止。语言停止处,是“道”的边界,是老子“恍兮惚兮”的“精”或者“真”,因此连一向信奉实用理性的孔子都不禁表示:“予欲无言。”
④停止每每意味着变化,至少是变化的前夕。停止的落脚点是在新与旧的结合处,充满了辩证法的精神。想一想夏天骤雨前的天气吧!树叶忽然纹丝不动,万籁俱寂,安静得古怪,然而即刻就会电闪雷鸣,将世界重新安排。
⑤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视听关闭时,内心生活的生动活跃才有可能,那是外界声色形相在灵魂之门前的停止。去一趟新疆西藏,置身高天远地的风景和善良淳朴的人们中,会有一种生命更新的感觉。那是拥挤喧嚣冷漠狭隘的都市生活的暂时停止。当追名逐利的脚步停歇时,才有心境欣赏大自然的美,体会月色溶溶,杨柳依依,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停下来也才能返归内心,与真实的自我对话,才能重建与大自然的和谐,才能思考千百年来哲人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⑥在歌德笔下,一生求索的浮士德博士最后喊道:美呵,请为我停留!对于今天的我们,一种加以改动的表述也许更为恰当:美呵,请让我为你停留!
⑦即便目标明确,停顿也是必要的。毕加索一生高峰不断,齐白石老年艺臻极境,奥妙之一,便是他们在绘画艺术之外,还不断温习停止的艺术。在停止中才能反省,才能酝酿着突变,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⑧现代生活的一大弊端是匆促。欲望太多,同时又太急切。快速成为时代的美学,于是生命遭到异化荼毒,目标为手段所替换。日子仿佛一辆狂奔的马车,然而驾车人在哪里?快并不是唯一目的。如果方向错误,越快只能是越远。“梯子应该搭对墙壁”,西方一位管理学大师这样比喻。我国一位诗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要给这件事定位,找到它的坐标,算出其半径和周长,停下来是必不可少的。此时,停止是一种调整和校正。在新世纪的喧嚣纷乱中,守护什么?放弃什么?我需要和众人一样么?即便没有资格谈论对时代负责,总该对自己负责吧。不再有救世主和导师,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立法者。试一试停止吧,停止是为了重新上路。在现状与超越之间,停止是一座桥梁的名字。
⑨据说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口立着这样的标牌,提醒人们留意两侧的风景:“慢慢走,欣赏呵!”慢慢,也就接近停止了。只有停下来才能欣赏到、读懂一些好的东西,试一试停止吧!如果我们瞩望于新的开始的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开篇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阐述“停止”的人生意义,结尾两段立足现实,劝导人们尝试“停止”。
B.第④段中,作者以“夏天骤雨前的天气”为例,既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又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C.第⑥段中,“美呵,请让我为你停留!”一句意在提醒我们应当停下追名逐利的脚步,去发现和欣赏美。
D.第⑧段中,作者引用西方管理大师和我国诗人的话语,意在建议人们应抓紧时间找准人生方向,重新上路。
E.论述中,作者旁征博引,从自然谈到人生,从古代谈到现代,从国内谈及国外,纵横驰骋,论述有力。
【小题2】本文重在阐述“停止”的意义,结合全文看,分条概括“停止”的意义。(6分)
【小题3】第③段中,作者使用帕斯卡尔、康德和孔子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作者说“停止”是“宇宙间的节奏”,劝导人们尝试“停止”,孔子却说“生无所息”,这两种说法矛盾吗?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表达简洁。(6分)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列子·天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哲学不等于政治,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有的哲学家甚至想方设法远离政治,但哲学不可能脱离政治。哲学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涵着政治,总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效应。马克思之所以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重视辩证法,背后有现实问题,有政治内涵,这就是批判、否定资本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辨证法的学理性,而没有看到它背后的现实问题和政治内涵,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强调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往前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启蒙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喊。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之前,德国古典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往后看,海德格尔哲学“从头到尾都是政治的”。即使解构主义哲学也不是所谓“纯粹哲学”,与政治无关。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话来说,解构主义是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
同时,政治需要哲学。如果说“哲学家不时地以其哲学名义,投身于政治研究乃至政治进程中”,那么,“政治家或有时利用哲学概念使其政治企图合理化,或有时寻求哲学的忠告”(汉斯·斯鲁格语)。的确如此。没有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的政治缺乏理性和逻辑力量,缺乏理念和精神支柱,很难获得人民大众的拥护。***之所以重视哲学,提出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批判教条主义,从而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邓小平之所以重视哲学,重申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批判“两个凡是”,从而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离开了这一政治背景,仅仅从学理的角度去理解实事求是,把实事求是还原为一般唯物论和认识论原理,就索然无味。当然,哲学命题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效应并非等值,但哲学具有这种或那种政治效应却是无疑的,而且同一个哲学命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政治效应。
哲学不应成为某种政治的传声筒或辩护词,因为哲学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即科学性、反思性、批判性;哲学也不应远离或脱离政治,因为哲学和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通过其政治效应来实现的。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明快泼辣的法国启蒙哲学是这样,艰涩隐晦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如此,高深莫测的解构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学哲学,就是要培养自己具有自觉的哲学意识,同时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并使二者达刮高度统一,从而真正理解现实,把握历史趋势。
(摘编白杨耕《哲学的位置在哪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全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全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涵着政治,全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效应。
B.因为马克思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马克思批判、否定资本主义,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斗争。
C.解构主义哲学与政治有关,表现在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
D.政治家为了使政治企图合理化,有时需利用哲学概念,有时寻求哲学的忠告,这是政治需要哲学的表现。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政治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具有理性和逻辑力量,具有理念和精神支柱,可以获得人民大众的拥护。
B.哲学具有政治效应是一定的,但哲学命题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效应并非等值,不同的历史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政治效应。
C.哲学的科学性、反思性、批判性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所以哲学也不应远离或者脱离现实政治。
D.哲学学派有着共同的特点,但它们也有各自的特点,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解构主义哲学高深莫测。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与政治相辅相成,哲学家想脱离现实政治去研究哲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哲学与政治是密切联系的。
B.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产生之前,法国和德国的哲学都为各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喊或者鸣锣开道。
C.***和邓小平提出实事求是,都是为了批判错误思想,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或者建设的道路问题。
D.使自觉的哲学意识与敏锐的政治眼光达到高度统一,才能真正理解现实,把握历史趋势,这就需学哲学。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再谈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① 对刚在国内获得安全证书的抗虫害转基因水稻,常见的质疑是:“虫子都不吃,人能吃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抗虫害转基因水稻用的那种生物毒素(简称Bt蛋白)本身其实是没有毒的,只有在昆虫肠道碱性环境下才能加工成有毒的蛋白,而且毒素蛋白要和昆虫肠道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相结合,才会让昆虫中毒。

②但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在人身上,这有几方面的原因。我们在吃食物时一般是要加热、煮熟才吃的,Bt蛋白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加热后会变性,Bt蛋白在60摄氏度的水中煮一分钟就失去活性。即使是生吃也没有关系,Bt蛋白只有在昆虫肠道碱性环境下才能加工成有毒的蛋白,而人的胃环境是酸性的,并且人的肠道细胞表面不含有毒素蛋白的受体,因此不会中毒。被人吃下去的Bt蛋白,会像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分解掉。

③美国使用Bt蛋白做生物农药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大面积种植含Bt基因的抗虫害转基因作物也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迄今未发现一例人畜因吃这种作物中毒的。用老鼠和绵羊做的实验也表明吃Bt蛋白不会影响哺乳动物的身体健康。此外,获批准的这种抗虫害转基因水稻,Bt蛋白主要出现在茎、叶中,胚乳(人食用的部分)中几乎没有。

④有人说,在美国种植的转基因玉米都是当饲料用的,这也是谣传。在美国获准上市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大部分是以可供人安全食用的标准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上市的,被大量地用来生产玉米粉、玉米片和上千种食品。转基因食品在全球范围内已被几十亿人食用了十几年,未发现因此过敏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的案例。

⑤推广抗虫害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大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从而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食品中的农药残留。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主要好处倒不在于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而在于可因此使用低毒广谱除草剂草甘膦,该除草剂公认对人体健康无害。而“天然”作物则往往要用几种较有针对性、毒性较强的除草剂。如果不用除草剂,靠耕耘除草,不仅费时费力,还耗费燃料,引起水土流失,反而破坏环境。

⑥有一种反对转基因作物的意见是,用转基因技术抗虫害只能有暂时的效果,从长远看会适得其反,因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害虫会逐渐产生对毒性蛋白的抵抗能力,出现所谓“超级害虫”。美国环境保护局规定,在种植抗虫害转基因作物的田地周围,必须保留一块土地专门种植普通作物,让害虫有个避难所。这样,超级害虫也就不会进化出来。大约有90%的抗虫害转基因玉米和棉花的种植者都遵守了这个规定。所以还没发现有超级害虫出现。

⑦总之,目前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理论论证和实验验证,都必须做相应的安全性检测(生化检测和动物实验评估)。没有经得起推敲的理由和证据可以怀疑它们的安全性。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主要是由于不了解转基因技术。还有一个原因是不了解科学方法。例如,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就有人要求证明绝对没有隐患才能上市,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够证明任何食品绝对没有隐患。

⑧在今天想要完全避开转基因食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内市场上绝大部分大豆油和调和油、几乎所有的木瓜以及相当一部分西红柿,都是转基因的。转基因食品早已进入我们生活,无需为此恐慌,而应该学会接受它。

(节选自《经济观察报》2010.4.5,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Bt蛋白只有在昆虫肠道碱性环境下产生有毒蛋白并与昆虫肠道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使昆虫中毒,而人不会。
B.转基因食品在全球范围内食用了十几年,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案例,动物实验表明吃Bt蛋白不会影响哺乳动物健康。
C.抗虫害转基因作物不需要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减少人体中毒机率。
D.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被要求做生化检测或人体实验,目的是对其安全性进行检测,所以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抗虫害转基因水稻用的生物毒素Bt蛋白,人类不论生吃还是熟吃都不会中毒。
B.转基因作物里因为含有抗除草剂,所以可减少抗除草剂的用量,成本下降。
C.美国种植的转基因玉米没有毒,因为Bt蛋白主要出现在玉米的茎、叶子中。
D.转基因技术研究和运用能够彻底地帮助农民解决农业增产但不增收的问题。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虫害转基因水稻无法做人体试验,因为不可能长期对试验者的进食做出严格的控制,也不可能有明确的判定指标。
B.通过科学分析,想要完全避开转基因食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你避免在市场上购买转基因产品,但在餐馆用餐时就难以避免。
C.只要在种植抗虫害转基因作物的田地周围保留一块土地专门种植普通作物,让害虫避难,超级害虫就永远不会进化出来。
D.抗虫和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不仅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成效显著,而且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也将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小题。

无论是从横向的时代性,还是从纵向的历史性来看, 儒家思想和伦理价值观念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体系都有看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这体系既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主观能动,又有着合理的规律层次:既有对社会群体内部的管理和约束,更有高层次、宽维庋的思考和研究,又蕴含着对于人类、社会、自然发展关系和理想状态的描述与追求,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许多世界性难题的解涞和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我们从伦理道德的维度出发,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设计,实现和谐、可持续的人类伦理生态建构,以此推动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申国在未来应具备更加广阔的格局,完成从“国际大国”向“国际强国”的转变,这需要我们有与国际姿态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打造与国际地位相致的国际话语体系。

这首先要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和伦理有充分自信的基础上。对于伦理道德的自信既要认可与肯定伦理道德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又要不断向伦理道德的更高层次,更高境界跨越和提升;既要有鲜明的方向性和导向性,又要有深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在文化观念和精神境界上表现出自信的姿态。拥有双重自信的共同保阵,中华民族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姿态和良好的形象站立于世界舞台,才能在兼收并蓄中更好地汲取精华,以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魅力且符合国际话语规范的表达形式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 ,讲 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增进世界对中华民族的认知,理解和赞许,减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文化摩擦。

当前,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通过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架构,我们将会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和气魄,在世界中发出中国声音,设置中国议题,制定中国标准,实现中国倡议。通过文化自信和伦理自信的共同架构,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进而推动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素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中,打造世界人民共同认可,普遍尊重,共同响应的中国话语体系。

(摘编自《人民论坛》2018年3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伦理体系有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智慧,使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
B.为使我国完成从“国际大国”向“国际强国”的转变,我仍需要有与之相应的传统理体系。
C.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们已经通过文化自信和伦理自信的双重构架打造出了中国话语体系。
D.对自身文化和伦理充满自信,中华民族オ能以更好的精神姿态和良好的形象站立于世界舞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述了文化自信和伦理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B.文章以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为前提,指出对自身文化和伦理的充分自信是中国转变为国际强国的基础。
C.文章在论证中以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作为实例,使议论更加充分透彻。
D.文章分析了以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来提高中国的影响力,进行伦理生态构建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着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的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代表是儒家思想和伦理价値观念。
B.只有通过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构架,我们オ能提升国际地位,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C.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实现和谐、可持续的人类伦理生态建构。
D.要减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文化摩擦,就需要双重自信的共同保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经学读本与教学方法的演变

张亚群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深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五经”、“七经”立于太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起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儒家经典从“九经”展到“十三经”,并形成“四书”。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逐渐统一。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从《五经正义》演变为《四书集注》;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

……

潘光旦认为,理学与科举的流弊是导致中国教育由主动变成被动、由启发变成训练的三个因素之一,他辨析“教”与“训”的差异:从字面上看,“训是有言之教,教是无言之教”:“训”与“教”是政治与教育的一个基本分别,“政治用得着训,而教育用不着训”。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根本找不到一个“训”字。“教”字也用得很省:分别只有7个和18个“教”字,并且与狭义的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相比之下,“学”字用得较多:《论语》里至少有56个“学”字,《学记》中有48个“学”字,甚至题目也用“学”字,而不称“教”。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而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它说明,在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自动的学重于被动的教”;“真正的教育,不但教别人能自动的学,更教自己作进一步的学的功夫”。

对比官学与早期书院在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颇能反映科举制下教育方法的变化。宋代书院秉承儒家通识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境培养学生自觉能力。朱熹认为,学问靠自己积累,义理靠自己探索,为师者只是引路人,只负指导学生读书之责。他提出:“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期微”;“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如是学”。朱熹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升堂讲说,认真读书 、自行理会,互相切磋,质疑问难,优游山水之间,等等。朱熹门人后学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居敬持志”六项。元代程端礼据此编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用以指导学童读书。

相比之下,官学教育主要以应试为目的,实行训诫教学方式。办学者只重视月课、季考,很少有实际繁体活动。明清时期,这种教育日趋明显,难以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小题1】下列关于“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子夏和荀子
B.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学问的“经学”源远流长
C.隋唐而下,“经学”就成为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
D.《四书集注》是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演变为逐渐统一的一个标志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方法是早期书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学生主动学习变成被动的教,由原来的启发式教学变为训诫式教学。
B.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找不到一个“训”宇,说明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启发,认为主动学习才是教育的根本
C.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
D.朱熹认为老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引路人,担负着指导学生读书、训练学生能力之责,他的看法流弊甚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因此,通识教育的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强调自学。
B.对儒家通识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学,从“九经”扩展到“十三经”,说明儒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C.朱熹的教学法和读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自学,对后人很有借鉴意义。
D.明清以应试为目的的官学教育,深受理学与科举流弊的毒害,很难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