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小题。

无论是从横向的时代性,还是从纵向的历史性来看, 儒家思想和伦理价值观念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体系都有看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这体系既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主观能动,又有着合理的规律层次:既有对社会群体内部的管理和约束,更有高层次、宽维庋的思考和研究,又蕴含着对于人类、社会、自然发展关系和理想状态的描述与追求,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许多世界性难题的解涞和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我们从伦理道德的维度出发,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设计,实现和谐、可持续的人类伦理生态建构,以此推动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申国在未来应具备更加广阔的格局,完成从“国际大国”向“国际强国”的转变,这需要我们有与国际姿态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打造与国际地位相致的国际话语体系。

这首先要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和伦理有充分自信的基础上。对于伦理道德的自信既要认可与肯定伦理道德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又要不断向伦理道德的更高层次,更高境界跨越和提升;既要有鲜明的方向性和导向性,又要有深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在文化观念和精神境界上表现出自信的姿态。拥有双重自信的共同保阵,中华民族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姿态和良好的形象站立于世界舞台,才能在兼收并蓄中更好地汲取精华,以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魅力且符合国际话语规范的表达形式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 ,讲 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增进世界对中华民族的认知,理解和赞许,减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文化摩擦。

当前,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通过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架构,我们将会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和气魄,在世界中发出中国声音,设置中国议题,制定中国标准,实现中国倡议。通过文化自信和伦理自信的共同架构,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进而推动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素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中,打造世界人民共同认可,普遍尊重,共同响应的中国话语体系。

(摘编自《人民论坛》2018年3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伦理体系有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智慧,使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
B.为使我国完成从“国际大国”向“国际强国”的转变,我仍需要有与之相应的传统理体系。
C.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们已经通过文化自信和伦理自信的双重构架打造出了中国话语体系。
D.对自身文化和伦理充满自信,中华民族オ能以更好的精神姿态和良好的形象站立于世界舞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述了文化自信和伦理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B.文章以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为前提,指出对自身文化和伦理的充分自信是中国转变为国际强国的基础。
C.文章在论证中以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作为实例,使议论更加充分透彻。
D.文章分析了以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来提高中国的影响力,进行伦理生态构建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着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的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代表是儒家思想和伦理价値观念。
B.只有通过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构架,我们オ能提升国际地位,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C.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实现和谐、可持续的人类伦理生态建构。
D.要减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文化摩擦,就需要双重自信的共同保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9 10:4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的重大倡议和构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国际社会反响热烈,各领域合作有序推进,进展和成果均超出国内外各方预期。

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很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发展格局被打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格局尚未形成,各国突破困局、谋求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也充分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存在的功能和结构性缺陷,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呼声。“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支持各国共同发展,由各国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以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带动经济发展,对沿线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一带一路”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贏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彰显了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中国智慧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担当,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③“一带一路”建设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深陷困境的背景下,又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暗流。有的发达国家为重振本国经济,一手推动再工业化,力促制造业和跨国企业巨额资本回流;一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出台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可能会发生更多更激烈的贸易战、汇率战、大宗商品价格战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风险大大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助力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

④“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处在全面推进的关键节点,我们应紧紧抓住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为深化地区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深入推进,我国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在要素集聚、技术整合、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等方面积极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仍是潮流,“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一个包容而巨大的发展平台,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实现自身发展。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一带一路”建设正呈现积极态势。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实施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使“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摘自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国际社会反响热烈,各领域合作有序推进,进展和成果均超出国内外各方预期。
B.“一带一路”建设以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的形式带动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C.“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
D.“一带一路”建设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一个包容而巨大的发展平台,发展中国家都将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实现自身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存在的功能和结构性缺陷,绝大多数国家共同呼吁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B.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出台更多的贸易保护措施,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
C.“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了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中国智慧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担当,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D.中国助力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有利于扭转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状态,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呈现出积极态势,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完善,保证“一带一路”建设走的更稳,走的更长远。
B.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发展格局被打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格局尚未形成,这正是“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节点。
C.当前,有的发达国家为重振本国经济,一手推动再工业化,一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一股逆全球化暗流,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带来了负面影响。
D.当前世界经济仍深陷困境,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风险大大增加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多更激烈的贸易战、汇率战、大宗商品价格战等可能会发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手机与微信的“温柔”

①微信后来居上,是一个集社交沟通、检索阅读、消费支付于一体的新平台,它以加友确认的方式与抢占先机的微博群雄割据。微信不仅方便联系,还是有效的公共空间,制造了“熟人社会”共舞的幻象。“小微们”的诞生本身( )手机的技术更新,受随身听的启发,手机与平板电脑( )。触摸屏替代了按键,资讯、娱乐、摄影、交流全在轻轻一触。微信( )消费时代的需要,它只要举手之劳下载一个软件,快捷、廉价,兼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简直有百利而无一害。它的“利”是可以切身感受得到的;它的“害”却是( )无形的,需要批判意识才能察觉,越方便越快捷的事物对我们的奴役越深,因为这种奴役越发不可觉察。对闲暇无情的剥夺和对自由温柔的谋杀,这一切恰是以闲暇和自由的名义进行的;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控制我们对于这个时代和世界的想象,成为新的意识形态的。

②就像烟瘾者的香烟不能离手一样,手机像掌纹一样镶嵌在现代人的手掌中,成为泄露现代人身体和心灵秘密的“试金石”。不信,你试试看自己能否随意将手机给旁人(包括家人和朋友)看,尤其是自己到底能够忍受手机不在身边的时间长度。这两个小小的实验就会暴露出手机对于个体的宰制力量。和其他家电不一样,手机以其体积优势与我们的身体、手构成对应,它每时每刻地伴随我们,在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控制我们,尤其是男性,没有手机就会惶恐、焦虑、心神不宁,仿佛正在与钟爱的女郎失之交臂。没有工作的瞬间就要将手机握在手里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性动作,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感到不安,没带手机出门则会惶惶不可终日。这是今天典型的手机交往焦虑症。

③现代都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但“朋友圈”以一种隐匿的方式悄悄地将“熟人”接回来了。我们足不出户却能知晓“你事、我事、天下事”,而且不仅知道对方的行踪,还貌似知道对方的表情、思想和趣味。从各人贴在朋友圈的图片,我们知道朋友的生活:有的在会议中,提供座位名、出席人员合影;有的在去会议的路上,传上如诗风景画;有的在旅行,上传历史信物供大家凭吊;有的在演讲,传来标题和横幅。很多作家在写作之余,都去写字、画画、收藏去了。每天在“朋友围”都能看到朋友们传上来的新作:收藏的字画、古董、黄花梨、红木家具,自己的字画习作……五花八门,全有物证贴在“朋友圈”。微信让生活“零距离”,随时处于主动或被动的“写真”之中。即便你没加入微信,也完全可能被你的朋友关照而暴露行踪。你不能掩饰说你不能喝酒,因为你喝茅台的壮举被拍摄并绘声绘色地描述;你不能散谎说你不在广州,因为你刚刚上传了小蛮腰前的留影。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社交冲动,更深层地迎合了人类这种动物本能的窥私癖、炫耀癖及自恋动机。人的表现欲和窥视欲共同制造了“朋友圈”的虚假繁荣。将自己的生活照上传“朋友圈”公布自己的生活,朋友的回复制造了某种虚拟的明星感受。

④微信将人群进行新的划分,并以数字化的特有方式将朋友进行再定义。“朋友圈”改写了朋友的定义,成为新的缘分的代名词。“朋友圈”的选择的确经过你的确认,但这种确认是一键认证的,是本能式的,就是一两秒钟内的事情,远远不如“桃园三结义”来得复杂。你仅仅是“认识”他或她而已,这个“认识”的程度则深浅不一。在城市里,要认识一个新人太容易了,一个朋友约去的饭局、酒会你可能会认识十个陌生人,而一个朋友邀去的会议你可能会认识三五十个人,一个在街上邂逅的朋友随手拉去的Party你可能会认识上百人。参加一次家长会、一次出游、一个会议、兴趣爱好小组、民间团体或组织你都可能会认识几十上百人。我们能说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吗?因为免费,所以在加“朋友圈”的时候,我们几乎不再用传统的情感去衡量这种情感的深度。不同性质的“群”瓜分我们的时间和生活,也在内部给我们提供多样化的身份认同。

⑤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交往呈平面的、浅表的、碎片化趋势。几十年未曾联系的小学同学可能通过蛛丝马迹要求加你微信,从未见面的粉丝、陌生人也可能不屈不挠地要求加你为好友。无论是什么性质的聚会、聚餐,甚至恋爱、求婚这样神圣的时刻,如今都被手机的屏幕所笼罩。只有你意想不到的角落,没有手机无法光顾的角落。手机使一切时间意义平等:随时打声招呼,随地传一张图,举手交换彼此的“生活照”,以此作为活着的证据。生活不在别处,在手机里!

【小题1】在第一段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需要、结合、符合、隐身
B.依赖、联姻、吻合、隐蔽
C.依靠、合作、切合、隐藏
D.须要、联合、适合、隐迹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比喻贴切形象,请加以分析。
【小题3】根据第④段内容,概括“再定义”的“朋友”的特征。
【小题4】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
A.手机与微信对人们的奴役不可察觉。
B.手机对个体的宰制力量,导致了今天的手机交往焦虚症。
C.通过隐匿的方式,“朋友圈”能将陌生人社会变为熟人社会。
D.微信使生活“零距离”,完全满足了人的表现欲与窥视欲。
【小题5】根据文意,概述手机与微信“温柔”的表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屡屡创下收视率纪录的综艺节目,到各大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再到回头率颇高的“汉服控”,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

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新潮,对10年前的很多人而言,这大约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悄然勃兴又猛然袭来的这股“国潮”,不仅让许多曾经对“传统”充满反叛心理的年轻人,心甘情愿成为传统文化的坐下门徒,也让整个社会有些始料未及,惊讶透着欣喜。

放眼望去,几乎年轻人感兴趣的每一个时尚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曾经饱受争议的汉服社群逐渐从小众迈向大众,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腾;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走出了曲高和寡的音乐厅,登上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播放热榜;潮牌衣服、潮牌球鞋等这些年轻人热衷的时尚消费品,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和使用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要素;在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中,传统文化为原创者们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而那些从传统文化之中脱胎,擅变而成的文化作品,更是备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喜爱。

在诸多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要素当中,最关键的是两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只有摸清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具体影响,我们才能对这股潮流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融入、引导这种潮流。

在这两大要素中,更重要也更基本的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潮流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兴起、流行,其原始动力必然是其迎合了当地社会在当时的某种迫切需求。工装裤的流行,迎合了二次工业革命中社会大众对生产便利的追求;社交网络的流行,迎合了当代人在网络时代对更丰富的人际联结的渴望……正如这些例子一样,原本给人以高深、保守、小众印象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进入流行的殿堂,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同样与中国社会在今天这一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密切相关。这个需求,便是一个社会在崛起、上升期产生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肯定的需求。

社会需求为流行趋势提供的原动力固然至关重要,但却并不足以让一股潮流如此迅速地席卷而来一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资本的流动,起着不容忽视的催化与加速作用。传统文化“再流行”的风潮,正好赶上了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投资热点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民生向文化方向转移的热潮。

对许多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者而言,产业资本的涌入“资助”了他们的个人爱好,甚至可以以此维生。对于时尚与互联网领域的那些大型企业而言,资本则给了其强劲的力量生产相关产品,推动传统文化的流行。而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本,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正面作用,同时防范其负面影响,更是传统文化潮流的传播者有必要研究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再流行”,已经在这两大要素的影响下成了事实,因此似乎已经处于“完成时”。但与此同时,这股潮流将会走向何方,又将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依然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问题。对此,每一个身处潮流之中的人,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真切热情的年轻人,都应当有更深刻的体察与思考。我们乐见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也期待这股潮流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同时也要警惕其成为资本操纵下的消费狂欢。

(摘编自《悄然勃兴的“国潮”为什么年轻人情有独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综艺节目到各类文创产品再到“汉服控”,传统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正成为一种时尚新潮。
B.成为所有年轻人的精神图腾的汉服社群,登上播放热榜的传统乐器,这些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时尚领域的深远影响。
C.传统文化为小说、影视等领域的原创者们提供了灵感,由此擅变而成的文化作品备受青少年喜爱。
D.摸清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融人、引导袭来的“国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和现实思考三个方面来论述传统文化“再流行”。
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两个关键因素,相比较而言,产业资本流动的作用更大。
C.文章通过工装裤迎合了生产便利的需求等实例,论证了社会需求为传统文化再流行提供了原动力的观点。
D.文章末段一方面对传统文化“再流行”的走向及影响抱有期待,另一方面也指出要防止可能出现的消费狂欢,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让10年前的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传统文化“再流行”,表现为综艺节目、文创产品和“汉服控”这三个方面。
B.我国社会处在崛起、上升期,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进人流行殿堂,由此产生对自我认同和肯定的特定需求。
C.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资本向第三产业中的文化产业转移,对传统文化“再流行”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D.身处传统文化的“再流行”潮流中的人只要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体察和思考,就一定会为传统文化注人新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对复兴汉服的忧虑

①最近,汉服运动可谓轰轰烈烈,借汉服以复兴传统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我接触过一些汉服狂热者,他们对汉服表现出一种高度信仰,哪怕就是变成外星人也要支持汉服,这让我很惊讶。同时让我意识到,汉服不只是一套衣服的问题,背后藏着一个个密码,解读这些密码或许可以解读现在一些人的文化心理

②先说说服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力图要建构一种社会秩序,他们把这种秩序建立在象征和仪式之上,对象征和仪式的敬服,就是某种秩序的建立,反之则陷入无序混乱。象征和仪式要借助某些工具或手段,比如服饰、称谓等等,其中服饰被看得尤其重要,它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故孔子说“资衰苴杖者不能听乐,非耳不能闻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荤,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服饰将人们各就其位,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形成了“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统。

③正是这种“垂衣而治”的象征,使服饰附带了除遮丑、保暖以外的诸多社会功能。因此,每个朝代的更换,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改服易冠。改服易冠 表示前朝遗老遗少对新政权的臣服, 有利于新的统治者建立起一套新“垂衣而治”的社会秩序,比改旗易帜艰难得多、深刻得多、尖锐得多。于是在服饰的去留之上才会充满了血腥味,“留发不留人”才会变成别无他途的选择。据说,满清入关后,“大约屠杀了6000万汉人,汉服才在华夏大地上消亡”。可见,服饰关乎国之大运,关乎对新君的臣服与统治的秩序,而不只是两三尺布那么简单!

④可是毕竟满清王朝覆灭了,随着满清王朝覆灭的还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封建专制覆灭了,但封建思想并不会随之立即覆灭。我不知道那些狂热的汉服拥护者,内心里有没有那么一种重构秩序的封建思想和扬我大汉风范的民族沙文主义,但是我确实害怕他们把复兴汉服弄成一种精神或思想的复辟。

⑤然后说说汉民族。秦汉时期,随着诸侯国被消亡或削弱,“ ”,分散的区域文化融合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共同的语言、习俗、观念和服饰等等,并出现了整体排他性心理,比如当时出现了“四夷”、“胡虏”的指称,这就在地理和文化意义上形成一个族类——汉民族,同一个族类就有同心向一的价值取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⑥此后中国至少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及满清四个大阶段的民族大融合。这个融合的过程,既是其他各民族被“汉化”的过程,也是汉民族被“夷化”、“胡化”、“蒙化”、“满化”的过程。当然,这里所谓的“化”绝不只是温情脉脉的潜移默化,也包括血与火的斗争。但是,在这个“化”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在碰撞中汇聚成中华传统文化,各民族都为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⑦有网友说,汉服几千年来一直是国服,传到日本和朝鲜后成了他们的国服,不明就里的人,见人穿汉服竟误以为和服,这也是他们痛心疾首要复兴汉服的原因。在我看来,一方面,这不仅有在国内重树权威的心思,对外,特别是对日本,更含着一种复杂的仇恨心理,更深层的则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焦虑心理。全球化相应地需一些世界标准,必然会在政治、经济、宗教、观念、文化等各个层面对各个文化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可能摧毁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因此,我们所说的复兴传统文化,就是对日益被世界同化的文化现状的不满,并时时表现出焦虑心理。汉服被一些人视为蕴涵着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也就具有了显示和保存民族文化特异性的功能,故而被力挺而出。

⑧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演进绝不只是对立与隔绝,比如佛教传入中国,曾引发过残杀与血腥,但佛教与儒、道也有交流与融汇,催生出新的文化。用历史的眼光看文化,用开放的心态对待独特性,用和平的方式接纳别人,这是全球化下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汉服的复兴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容不得别人评说,一评说就恼羞成怒,实际上就从文化焦虑走上了文化暴力。

【小题1】结合全文看,第①段中“现在一些人的文化心理”是指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在第③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小题4】第⑤段横线上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书同文,车同轨
C.合久必分,分久必合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小题5】下列对“复兴汉服”的根本原因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国人对汉服有一种高度信仰,欲借汉服复兴传统文化。
B.汉服几千年来一直是国服,传到日本和朝鲜后成了他们的国服。
C.汉服具有显示和保存民族文化特异性的功能。
D.重构社会秩序,扬我大汉风范。
【小题6】除了本文提到的服饰与佛教外,请另举一例谈谈你对文化的演进与融合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