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维的境界
钱穆
  ①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作为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②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③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摩诘诗极富禅味。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④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⑤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极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
节选自《中国文学论丛•谈诗》有删改
【小题1】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的是全诗有着特殊的意境和特殊的情趣,在诗的背后要有人。
B.指的是做诗要有禅味,要有情有景,而且必须是富有动感的景色。
C.指的是一个字都不写,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D.指的是不直接讲出作者所感觉的,而是让读者通过外境去领略诗歌的意境。
【小题2】(小题2)根据文章的第四段进行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落”字和“鸣”字用得好,是因为这两个字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B.“落”字体现了生命不堪秋雨侵袭的脆弱,“鸣”字表现了草虫夜半哀鸣的凄凉。
C.王维“顿然”感到此生命同时又感到此凄凉,这正是诗中禅意之所在,别有意境。
D.这一联好就好在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是直接抒发议论,就降低了诗格。
【小题3】(小题3)下列和文章相关的论述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学诗应以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为宗师,向陆游学无异于问道于盲。
B.陆放翁的这一联虽然对仗工整,形式整饬,但并无特殊的意境和情趣。
C.只有参禅悟禅,才能体味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中蕴含的无限深意。
D.按照作者的评价标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文中所举两例更为高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29 02:3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增强,环境伦理不断扩展着道德关怀对象,从生命体到地球生态圈,再到暂无生命迹象的外太空,这本身便使环境伦理研究视域得到延伸。在荒野语境下,将地球荒野地所定义的荒野概念,扩展至距离地球居住区更遥远的外太空,从而构建起“太空荒野”的概念。这种将“地球荒野观”投射至“太空荒野观”的建构,或许是处理太空开发伦理问题值得借鉴的路径探究方式。

1755年,塞缪尔·约翰逊在《英语辞典》中将“荒野”定义为“一片荒漠,一块孤立和未开化之地”。这一定义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英美视作标准。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的《荒野法案》将“荒野”定义为“荒野与那些人类影响起支配地位的地区相比,被认为是一个地球和它的生命群落不受人类约束的地区,在这里人类自身是一个不再停留的访客”。如今,词典中将“荒野”定性为未耕作的或者未开发的空间,并从地球上的土地、海洋延伸到太空。在人类对太空探索和开发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太空开发的伦理问题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公地悲剧”可能在太空开发中重演。太空中的很多资源与地球上的“公地”资源一样,同时被多个拥有者持有对其的使用权,而对于每一个使用权利持有者而言,却没有阻止他人使用的权利。这可能会导致即使人们知道公共资源由于过度使用必将造成资源的枯竭,但人们会抱着私心进行竞争性过度开发,从而导致资源枯竭。

其二,当前,太空不仅是科学探索的领域,还是一个关于资源掌控及利益争夺的战场。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甚至垄断了先进的空间科学技术,在开发太空的进程中具有优先性和主导权。但是,对于太空技术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关于“先到先得”的太空开发分配方式是否应该受制于国际太空正义规范的探讨存在必要性。此外,先期太空开发者遗留下的“太空垃圾”有撞击其他航天器的风险,增大了后期其他国家太空探索的难度。发达国家在自身发展后,可能将太空污染的不良后果均摊甚至直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太空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为了对太空探索的伦理问题有解决的方法,我们可以赋予太空一个道德主体的地位。太空环境是宝贵的,它为人类提供了几乎无限的空间,供人类探索开发。地球荒野和太空荒野都充满活力,会在生命的智慧中显现出来。无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在太空中,我们都可以用伦理道德的概念框架来约束我们的行动。人与地球环境和人与太空环境间的关系存在相似性,人不仅要尊重地球环境,也要把道德关怀的目标延伸到太空中——不仅要利用它丰富的资源,还要保护好它自身美的存在。

(摘编自吕莎《环境伦理视域下的太空荒野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伦理研究的领域延伸到太空荒野,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关。
B.人们对荒野的认识一再变化,先是荒野地,后扩大为不受人类支配之地,甚至太空。
C.太空资源属于公地资源,拥有使用权的人多,这就会导致过度开发,最终资源枯竭。
D.太空荒野观把太空看作道德主体,从环境伦理角度提出了处理太空开发问题的方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在“道德关怀对象”不断扩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太空荒野观的设想。
B.文章从两方面详细分析了太空开发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C.文章以人与地球环境和人与太空环境的相似性为前提,论证建立太空荒野观的可能。
D.文章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证了开发太空行为需用伦理约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从地球荒野观中总结出的环境伦理经验,太空开发带来的伦理问题可迎刃而解。
B.对荒野来讲,无论它的定义如何变化,人类永远都只能是在那里短暂停留的访客。
C.发达国家掌握着太空开发主导权,制造了太空垃圾,这不符合国际太空正义规范。
D.开发太空要有公德心,利用丰富的太空资源时要遵守环境伦理,保护好太空环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眼球运动与阅读速度

①根据观察和测试发现,阅读时人的眼睛并不是匀速不停地在书页上移动,恰恰相反,目光总是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我们称之为“眼跳”。在移动过程中,又存在着时间稍长的停顿,这种停顿在阅读学上称作“眼停”,也叫“注视”。

②阅读时,读者依靠眼球跳动看书,是阅读中视觉过程的基本特征。根据眼球测动仪的测定,阅读时眼跳持续时间约为0.02~0.05秒,其中,在一行之内的眼跳时间约0.02秒,这样,整个阅读过程中95%左右的时间,眼球是不动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跳动之间的注视时间里,才能接收到信息。这一瞬间,犹如照相机开启快门的曝光,注视点放在什么地方,注视时间控制在多长范围内,是视觉方面影响阅读技巧的关键所在。

③眼停次数的多寡和每次注视时间的长短,与阅读能力、读物难易程度以及阅读要求(精读、略读或浏览)有关。如果阅读能力强、读物浅显或只需记取读物的内容大意,注视的次数就可以少,注视的范围就可以大,注视的平均时间也就可以短。

  

④有关汉字阅读的研究还表明,在阅读时,每次眼停最多可见6~7个字,最少不到一个字;因为有时一个字要经过两三次注视才能感知。而每篇文章的第一行,眼停次数和注视时间均较以后部分略30%;10%于刚开始阅读,心中没数造成的;到后面时,由于对读物的难易程度、作者的 语体风格已经比较适应,速度自然可以加快了。

⑤在阅读过程中,眼睛的注视不仅从一个定点移到另一个定点,有时因意义不明了,或未看清楚,也会倒退到原定点或者前定点,以便对不同位置上的字、词进行综合的理解、记忆,或寻找遗漏的信息。这种逆向的返回运动,阅读学上叫做“回视”或“回跳”。回视次数越多,注视次数和耗费的时间也必然增多。显然,回视的次数与读者的阅读能力、读物难易程度和阅读要求也有关。不熟练的读者,不仅注视次数多,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少,回视次数也必然高,约占注视的30%;阅读能力强的读者,不仅注视次数少,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多,回视次数也只占注视次数的10%。

⑥与回视相近似的情况,还有扫视,又叫做“行间移动”,是眼动的特殊情况。阅读时的扫视,是从一行文字的末端移至下一行文字的开端的眼动。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小学生,反复扫视的运动较多,而且容易发生串行或反复寻找的情况。初步掌握阅读技能的学生,反复扫视的现象会逐渐减少,但扫视时,视线从上一行文字末端跳到下一行文字的开端,一般都是跳得很近,往往需要短距离地再跳一次。

⑦在美国阅读心理学家古德。伊洛费看来,造成阅读速度慢的主要因素中,有关眼球运动的有三点:一是  ,二是 ,三是 。这些已经成为研究阅读的专家学者的共识。因此,我们只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改善这三点,就可以使阅读速度得到提高。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当然,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只能在“眼停”即“注视”时间里获取阅读信息。
B.读物浅显或者阅读要求低,眼停的次数就会相对减少。
C.阅读能力强的读者的扫视范围必然大于能力弱的读者。
D.影响阅读速度的原因有很多,眼球运动只是其中之一。
【小题2】根据全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各填写一个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长一段时间里,文艺批评似乎远离了普通公众的视野。它们或是化身为高头讲章,仅仅作为“学术成果”,流传于学院内部;或是被出版商包装成各式各样的书评或“软文”,充斥报刊网络。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从具体的层面说,文艺批评所为的是创作者和读者。一方面,文艺批评是为了创作者的批评,它敏于发现创作者的长处和短处,帮助创作者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技艺反复打磨作品。另一方面,文艺批评是为了读者和观众的批评。批评家是一群特殊的读者、观众,是连接作品和普通读者、观众的桥梁,他们以批评引导读者、观众,并对读者、观众的最终评判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说到底,读者、观众才是作品最终的接受者和评判者,而读者和观众鉴赏水平、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的提高,有赖于批评家们专业性的工作。故而,文艺批评不是出于人情、面子,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助益于作家,服务于读者,从而繁荣文艺创作。

文艺评论家要提高批评的素养和能力,一方面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一方面要接地气,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提高认识社会、把握现实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直面文艺创作的现场,细致深入地研究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审美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和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这要求批评家有真诚的态度,有敢于批评的精神。俄国19世纪大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行为最好地诠释了文艺批评所应有的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敢于批评的勇气。当年,别林斯基从年轻的果戈理的作品中发现了“高于时代精神”的可贵禀赋,在当时社会各界对作者的一片攻讦中挺身而出,给予坚定的支持。而当多年后功成名就的果戈理在其新作中流露出对专制农奴制的妥协时,别林斯基不惜破裂友情,立即给予尖锐无情的谴责。这样的批评,才能够体现出批评的尊严和价值。

批评家和文艺家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用磨刀石和钢刀来描绘批评家和诗人的关系。他说,诗歌仿佛一把刀,只有经过批评的不断磨砺,才能变得锋利。批评家和文艺家应既是朋友又是对手,在思想和审美的较量中,在不间断的挑战和应战中,相互砥砺,彼此成就,共同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摘编自饶翔《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应彼此借力、相互砥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批评是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好文艺批评的方向有助于文艺健康发展。
B.文艺批评既使创作者提高技艺,打造精品,也引导读者更好地接受和评判作品。
C.作家立足于人民,繁荣文艺创作,从而有利于文艺批评助益写作,服务人民。
D.批评家成就文艺家,反过来文艺家也可以成就批评家,二者彼此借力,相互砥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文艺批评中出现的错误倾向,为下文论证提供了典型的现实基础。
B.文章先后论证了文艺批评“为了谁”、如何“为”的问题,采用了层进式结构。
C.文章用别林斯基的事例,论证了文艺批评既要态度真诚也要敢于批评的观点。
D.文章用贺拉斯关于磨刀石和钢刀的比喻,论述了批评家和诗人彼此成就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各式各样的书评或“软文”和学院的高头讲章式的学术成果,也属于文艺批评。
B.读者、观众是作品最终的接受者和评判者,他们决定着文艺创作的题材和方向。
C.文艺批评应对作家的创作予以尖锐无情的谴责,否则就会失去尊严和价值。
D.文艺批评家只有坚持理论学习,扎根人民,才能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谈论生态文明,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明?从广义来说,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包括在文明中。因而,文明可以分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但从狭义来说,文明是指精神文明,即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和思想政治道德两个方面。
②谈论文明问题,必然要厘清文明的划分和发展走向等问题。从理论逻辑看,文明以划分为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五个文明。这样,生态文明似乎是五个文明中的一种、一个部分、一个维度。诚然,这种划分法已经给予生态文明以重要地位,相对于“三分法”(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来说,是一个巨大进步。但从历史逻辑看,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还应该再提高——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人类文明发展可以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这样,生态文明就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一种新类型、一种新形态。
③在原始文明时期(远古时代),神话自然观占据支配地位,它把自然神化;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恐惧敬畏,崇尚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自然文化,即混沌的原始文化。在农业文明时期(古代社会),有机论自然观占据支配地位,它把自然人化;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依附顺从,崇尚人与自然自觉亲和的人文文化,即经验的农业文化。在工业文明时期(工业革命以来的近现代社会),征服论自然观占据支配地位,它把自然物化;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利用,崇尚人与自然分裂对立的科技文化,即理性的工业文化。工业文明实质上就是科技文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是: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④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问题逐漸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紛纷探讨生态危机的原因和实质,寻找解决途径;进而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综合的——既有社会制度、科技应用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观念方面的原因。但我们认为,其深层原因在于: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以及背后的征服论自然观。就是说,生态危机作为生态系统的失衡状态,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引起的,而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又是征服论自然观导致的;或者可以说,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模式或科技文明模式的危机,是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的危机,它意味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⑤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为人对自然的支配、控制、改造、利用应该有一个限度,我们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自然的伙伴、朋友。人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才能解决生态危机,才能走向生态文明
(摘编自王风才《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三分法”划分人类文明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包括在广义的文明之中。
B.从理论逻辑的角度划分文明的办法,不如从历史逻辑的角度划分文明的办法更为先进。
C.生态文明为人重视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密切关系。
D.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深层原因是征服论自然观而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论及文明类别划分及文明发展走向等内容,为后文论述如何走向生态文明奠定了立论基础。
B.第③段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按照文明的发展顺序,具体阐述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特点。
C.文章引用恩格斯的话来警示人类,人只有协调好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与自然的和解,才能走向生态文明。
D.全文论述严谨,逐层推进,有理论高度,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人类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具体的办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由神化到人化再到物化,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B.征服论自然观占支配地位,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由自觉亲和走向分裂对立,引起生态危机。
C.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的危机,只要解决文化危机,人类就能走出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D.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人类文明的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就会越来越清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①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③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④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⑤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⑥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⑦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既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也能表达中国文化。
B.“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对松竹梅的人格化产生了影响。
C.欣赏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有利于中国古人养成一股“浩然之气”。
D.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既能表现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能表现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的关系,从古及今,论证了松竹梅古今不同的文化风骨内涵。
B.文章采用演绎的论证方法,先论证自然事物的人格化,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证松竹梅的人格化。
C.文章引用苏诗和林逋的典故,旨在论证古人既欣赏松竹梅的外在形象,更欣赏其内在的品格。
D.文章用陈毅的诗、陶铸的散文、歌曲《红梅赞》等例子,论证了松竹梅被赋予了现代新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评论文章的文化风骨,一旦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就能推动诗文革新。
B.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的人生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C.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是由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所决定的。
D.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