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幅好的画一样,可以在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新的启发。一般来讲,艺术作品的创作,主观性很强。作者希望它能影响人,或者希望这个小说使人性发生变化。一旦预设了这个立场,在搜集资料和观察人性的过程中,就会特别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需要的就故意排除。只要有预设立场,对人性的观察面一定是比较窄的。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是没有预设立场的,所以《红楼梦》才会成为伟大的作品。
什么叫爱?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爱。《红楼梦》在现代仍然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所体现的爱是真正宽广意义上的爱。在作者笔下,人性是复杂的,它有时候会堕落,有时候会有各种自己控制不住的欲望。面对人性的这种复杂,他觉得这些向下堕落的人性跟所谓向上的、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必须全部加以描绘,使读者在看《红楼梦》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选择。
《红楼梦》是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的一本书,因为你的人生会因它而得到启发,获得成长,而作者从来没有很权威地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
我们可以把读者分成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读者,他认为,读了一本书以后自己就可以变好。那种所谓格言式的或者道德教训方面的书,也许会对他有帮助。第二种读者则认为,人类在人性方面的摸索与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读书会从中发现人性的复杂。
如果你是第二种读者,你在读了《红楼梦》第九回以后就会思考,如果你面对这样的一个课堂,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会怎么办?你也许会大骂他们一顿,说他们不守规矩之类的;然而你也可以借此了解你不在的时候学生的样子。这中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我在读《红楼梦》时常常提醒自己,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身上有贾政的部分,也有贾瑞的部分。我不觉得我是在外面观察这些人物,或者赞美、批判他们。
好的文学会让你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是你自己。你会思考应该怎么去调整自己个性里的这些部分。我以前常常会有那么几天,总想骂学生,就像贾政一样。有一天读了《红楼梦》,恍然大悟,自己怎么变成贾政了?之后就变得好一点。好的文学能提醒读者,所以我不觉得文学作品一定要认同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有时候是去发现自己是不是也有一点贾政,有一点薛蟠,我觉得这是一个快乐的事,你会发现自己身上充满人性的弱点,而人性本来就有弱点。这个小说的精彩是真正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宽广。
我希望能够跟大家探讨,怎么样把自己慢慢放进《红楼梦》当中,去真正地理解人性并因此获得成长。人性有很多方面,并没有好坏的区别,我读《红楼梦》的时候真的不敢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选自《蒋勋说红楼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在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了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启发,所以它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
B.《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因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没有预设立场,它对人性的观察面是比较宽的。
C.阅读文学作品必须做第二种读者,知道人类在人性方面的摸索与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才能在读书中发现人性的复杂。
D.阅读《红楼梦》,要知道人性有很多方面,并没有好坏的区别,要把自己慢慢放进去,去真正理解人性并因此获得成长。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把自己慢慢放入《红楼梦》”的做法的一项是
A.审视作品人物,对其进行赞美或批判,真正了解人性,从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身上获得帮助和成长。
B.认识到小说里的每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的身上可能有贾政的部分,也可能有薛蟠的部分。
C.《红楼梦》第九回,会引发“如果我是老师……”这样的思考,使自己走进作品中的情境,或者借助作品了解现实。
D.读了《红楼梦》,突然发现自己怎么变成整天骂人的贾政了,之后就会调整自己,善待他人。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把爱作为权威的借口,这不是真正的爱;曹雪芹则给予笔下人物真正的爱,即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
B.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红楼梦》,因为它能够引导人们认识到那些堕落的人性跟所谓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
C.《红楼梦》会让你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是你自己,因为作者在搜集资料和观察人性时,不是有意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的。
D.一种读者希望自己读了一本书就会变好,这类书不是文学书;另一种读者通过读书发现人性的复杂,这类书是文学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5 08:3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鹊踏枝》)
①“谁道闲情抛掷久”——你要看他的转折。“闲情”意为忧来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所以,“我”曾经挣扎着要把这闲情抛掷。这是第一层意思。而且“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你再看他开头两个字——“谁道”——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是想要抛掷而没有成功,这是第三层意思。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郁抑怆怳。”香港学者饶宗颐说:“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就是说他的感情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
②他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我”以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来的时候,“我”就发现那一份惆怅还依旧。“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 “依旧”,都是笔法的盘郁。他所写的闲情和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事件。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落空的感受。
③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他有一种在痛苦面前执着且不放弃的精神。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为什么呢?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已经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也不要推辞。就因为对花有这么珍重爱赏的感情,“我”才不忍心看到它的零落,在有花的时候就要欣赏它。
④他说“不辞镜里朱颜瘦”,这样的词句表现了几点特色:一是“不辞”二字,有一种奋斗和挣扎,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挣扎奋斗过。还有“镜里”两字,它有一种自觉和反省,冯延巳的悲剧性格是带着反省色彩的。他说“我”花前常病酒,为它消瘦憔悴,难道“我”不知道?“我”知道,在镜里“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有反省,有自觉,你说放下好了,但他说“我”“不辞”。
⑤饶宗颐评这两句词说:“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因为冯正中是一个命中注定的悲剧人物。他年轻时因父亲的关系,跟南唐的宫廷有密切交往。等到李璟即位,他就官至宰相了。当时南唐国内有党争,冯延巳最终被罢免宰相,做了三年昭武军抚州节度使。冯煦《阳春集序》曾说:“翁俯仰身世,所怀万端,缪悠其辞,若显若晦……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抑怆怳之所为。”他的身世与南唐既结合密切,而南唐是一个必亡了的国家,所以“俯仰身世,所怀万端”,但并不是说“我”是忧国忧民,“我”是鞠躬尽瘁,“我”是开济老臣。这是别人看出来这样的感情,冯正中说的是闲情,是惆怅。“郁抑”,是他感情这样深沉盘郁。“怆怳”,而内心这样迷茫悲怆。
⑥“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河畔青芜堤上柳”是春天的景色,这句是呼应上片“每到春来”。何事使“我”惆怅?是那河边的青草,那堤上的杨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他没有写感情事件,他只说一个愁。这个“新愁”,就是呼应了上片。是以前就有的,“我”曾经努力想要抛弃,可是春天一来,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垂杨把“我”这一片忧伤又唤起来了,今春的新愁就是过去的旧愁。“河畔青芜堤上柳”既有比的意思,也有兴的意思。愁得不能断绝,正如青草之年年生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是抛弃不掉的“闲情”。这句从他写的“闲情”“惆怅”来说这是比。对于下片来说,正是今年新的青草和杨柳唤起了“我”的新愁,这是兴。他说“何事”——为什么“我”要如此?这就但有反省,而且有疑问,说明“我”挣扎过,却仍然不得解脱。
⑦所以,最后两句是“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独立小桥”不过写一个人在小桥上站着,他说“独立小桥风满袖”,因为没有遮蔽,没有屏障,风吹到“我”的衣袖之中,满袖都是寒风。“满”字非常有力。你为什么一个人孤独地站立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的侵袭?饶宗颐先生说这一句词,可能暗示了他在朝廷里所受的各方面的攻击。可是我们不要确指,只是说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中,内心深处自然有这么一种悲哀的感受,甚至可能他自己的显意识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词的微妙作用,正如王国维所说: “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平林新月人归后”,远远地在地平线那边的丛林,月亮已经升上来了,路上所有的行人都已经回家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归宿,每个人都有他的保护,每个人都有他的温暖——“我”为什么立在这里呢?
⑧这首词直到结尾,也没有写明是什么感情,他所写的是感情的一种意境。
(选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首《鹊踏枝》中,冯延巳的感情转了一个圈子才说出来。因为那“闲情”是他挣扎和努力过很久才拥有的,唯恐再度失去,所以表达得“郁抑怆怳”。
B.冯延巳写作这首词笔法盘郁,尤其是表达惆怅之情,那是一种有所追求的同时又有所失落的状态,是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感受。
C.一句“谁道闲情抛掷久”,词人就表达出三层意思,印证了香港学者饶宗颐认为《鹊踏枝》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的说法,体现出冯延巳词作“沉郁顿挫”的风格。
D.与“谁道闲情抛掷久”不同,“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中的“每到”“依旧”表意直接,写出了词人无法抛却“闲情”的惆怅之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赏析文章按照《鹊踏枝》的文本顺序,从前往后逐一解读,既详尽完整,又逻辑严谨,丝丝入扣。
B.叶嘉莹先生在解析过程中运用了引证法,通过对冯煦、饶宗颐等学者相关论著的引述,拓宽了本文的分析视野。
C.在对词作情感的解读中,叶嘉莹先生注意到了“知人论世”,即结合词人身世(与南唐政权的紧密关系)来展开联想分析。
D.本文在整体框架上采取了总分结构,先指出《鹊踏枝》“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再结合诗句逐一展开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写出词人即使感到惆怅、即使意识到痛苦,也仍然要挣扎和不放弃,这当中有一种“悲剧精神”。
B.词人虽与南唐宫廷关系密切却命途多舛,这些内心的感慨在其笔下多表现为“闲情”“惆怅”,呈现出一种若显若晦的盘郁迷茫之风格。
C.叶嘉莹先生认为“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一句中的那个“满”字非常有力,它暗写出词人在官场中受到各方面攻击的不利处境。
D.这首《鹊踏枝》数处以“景语”写 “情语”,将丰富的情感融于景物之中。不过叶嘉莹认为,这首词直到结尾也都没有点明其情感的实质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④常识解释并不总是奏效。出现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咬了,就像月饼被咬一口就会却一块,这当然是常情。但天狗是为月食特设的:不咬月亮的时候它在干什么?为什么每次咬了月亮还必定吐出来?至于细致、系统观测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实验产生的结果,常识不知道这些事,当然更谈不上由这些事形成什么道理。理论家知道这些事情,而且特别关注这些事情,恰恰是因为常识不能为它提供良好的解释。异常的事情特别能显示理论的解释力。
⑤理论的解释不是凭空而来。理论靠什么提供解释?靠讲道理。从何处讲道理?从常识。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还有什么我们能够理解的道理?理论家在成为理论家之前先得是个普通人,是个常人。爱因斯坦说的“科学整体无非是日常思考的精致化”,也是在这个方向上说的。
⑥理论所依据的道理来自常识,但是理论解释不同于常识解释。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两小儿辩日”中,一小儿说太阳早上比中午近,因为看东西近大远小,一小儿说中午离我们更近,因为发热体近热远冷,连孔子也“不能决”。这个故事,妙就妙在找到一个焦点,让常识在两个道理狭路相逢。而理论专为整体解释而生。所谓整体解释,就是同一道理既解释了正常现象,也解释了反常现象。理论家为了提供整体解释,必须把包含在常识中的种种道理组织成系统。他必须格外重视其中的某些道理,把它们上升为原理,通过种种延伸和变形,从中再得出更多的定理。理论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原理的数目,二是用推理把原理和定理联系起来。理论家的思考并不古怪,但他会用我们都明白的思考和推理引出让我们大吃一惊的结论。
⑦可见,理论和常识无所谓谁更正确,只是理论用整体上的道理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把我们对世界的识见带到更深或更高的层面。
【小题1】第①段划线句“冤家碰头”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④段画线问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个反问句表明了理论对异常的事情很有解释力。
B.这两句话以困惑的语气表现作者对天狗食月的疑问。
C.这两个问好能引发读者对天狗食月这一解释的思考。
D.这两个问号展现了理论家们研究月食现象的思路。
【小题3】第⑥段提出“常识所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的观点,并用两小儿辩日 一例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小题4】下列对“理论”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爱因斯坦认为理论解释比常识解释更系统。
B.在理论中,原理是比定理更为基础的道理。
C.能用来解释反常现象的一组道理就是理论。
D.理论解释优于常识解释,因为前者有推理。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竹刻是很特别的一路。说它特别,是因为其材质野贱,山前屋后,随处可见,生不择时,长不择地。它不像紫檀黄花梨沉香那么珍贵,也不若象牙犀角那么稀有。与翡翠白玉黄金精铜相比,似乎更不值得一提。但是,明清以后,及至当代,上档次的竹刻艺术品,在收藏界受到的重视,却是令人感到诧异的。这是因为,竹子虽然材料并不名贵,但是,经由艺术家雕刻,便点石成金,脱胎换骨。
中国人利用竹子的历史很悠久,在竹子上刻字,几乎是在文字出现之初,如竹简。但是,真正沾上艺术两字,也就是说,以竹为材,以刀代笔,刻一些文人趣味的诗文图画,还是始于明代。这与古人的写诗作画一样,并非职业,无关生计,只是寄情于竹,为书斋增添雅趣而已。或者就是朋友之间往来唱和,投桃报李。这就决定了竹刻从一开始,便是高雅脱俗之物。它与书画金石诗文简直就是一回事,只是书写刻画的载体不同罢了。同样的一张纸,苏东坡写了字,或者齐白石作了画,跟普通人在上面涂鸦,价值当然相去十万八千里。这样来看,文人竹刻贵过黄金,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书画同理,其实许许多多的竹刻,不管是笔筒还是臂搁,还是香筒、扇骨,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也毕竟少数。即使是在明代晚期,以及清朝康雍乾三代,真正优秀的竹刻艺术品,也只是出于性孤格高、学养深厚、能诗善画,并且对竹子有特别的理解,而用刀又有过人之处的那一小部分文人之手。到了清中以后,坊间工匠开始大量制作竹雕,粗制滥造之风日甚。时至今日,文玩兴盛,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竹刻看似繁荣,其实到处都是心浮气躁品格低下的产品,离竹刻清高雅逸的精神越来越远。
其实,说竹子野贱材料易得,也不尽然。竹子到处都有,确实不假,但真正能够用来制成文房艺术品的,却少之又少。竹人取竹,可是每年的大事。大雪初霁,山道崎岖,尘嚣甚远,竹林静穆。虽满眼修竹,却皆不可用。可用者总是众里寻它千百度。竹龄亦有长幼,甚至枝分雌雄。竹段的长短、圆扁、厚薄,竹节的平整倾斜,竹子生长的阴阳向背,都大有讲究。竹材取回之后,或晒或煮,经过特殊处理,往往要好几个年头后方能正式使用。而在曝晒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竹子都裂了,只能弃之不用。选一百多件这样的材料,最后能够成品的,不过一二,那可是真正的百里挑一。
竹艺术品,不光是在竹子上刻字刻画,还须懂得竹性,得其神,还其魂,将竹子的灵性和竹人的情感与思考融于一物一器。古往今来,有如此赏心悦目之大雅竹器,真好真好!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龄长幼,竹段长短等影响其作为竹材的使用,因此真正能用来制成竹刻艺术品的竹材少之又少。
B.虽然在竹子上刻字的历史久远,但真正以竹为材、以刀代笔而沾上艺术二字,是从明代开始的。
C.从明代晚期到清中叶以后,坊间工匠的许多竹雕作品都因大量制作而粗制滥造。
D.文玩兴盛的今天,承载清高雅逸精神的竹刻却越来越少,心浮气躁品格低下的竹刻随处可见。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竹刻材质竹子野贱,生不择时,长不择地,这与大雅竹器之称密切相关。
B.既寄情于竹而增添雅趣,又往来唱和而投桃报李,竹刻从一开始便是高雅脱俗之物。
C.清三代的真正优秀的竹刻艺术品只出自性孤格高、学养深厚、能诗善画,对竹子有独特理解且用刀又有过人之处的少数文人之手。
D.大雅竹器材质真可谓百里挑一,选一百多件竹材,最后能够成品的不过一二。
【小题3】下列分析,不属于大雅竹器艺术价值范畴的一项是( )
A.经由艺术家雕刻,尽管材料并不名贵的竹子也能被点石成金从而脱胎换骨,成为上档次的竹刻艺术品。
B.刻上文人趣味的诗文图画的文人竹刻如书画金石诗文一样,贵过黄金,只是书写刻画的载体不同。
C.要让竹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需要将竹子的灵性和竹人的情感与思考融于一物一器。
D.古人在竹子上刻字,几乎是在文字出现之初,如竹简,可见中国人利用竹子的历史很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