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在世界众多的城市中,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聚集全球资源、影响全球发展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即世界城市。拥有多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如香港一直致力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市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写进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上海市以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聚焦世界城市建设。在学术界,关于世界城市的研究方兴未艾,认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是否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世界城市的首要指标。强大的经济实力主要表现在城市生产总值总量大、人均水平高,产业结构合理、先进。它具有发达的第三产业和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金融业发达,高端企业发展迅速,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世界城市之所以能够在全球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在于它的经济总量大,而且在于它的集聚能力强,吸引着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从而形成巨大的流量和交易量。其中,流量就是控制力,交易量就是影响力。通常而言,世界城市是大量国内和国际移民的目的地、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的聚集地。
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也是世界城市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先进、安全、便捷的通讯服务和发达、现代、立体化、可持续的交通体系,是世界城市具有强大国际交往能力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多元、开放、大众参与的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城市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在世界城市,不仅休闲文化、娱乐文化等普及,而且高雅文化也获得了巨大发展。
准确理解世界城市的内涵,还要把握以下两点:首先,世界城市与国际城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国际城市是指与世界其他城市之间具有较高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度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而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聚集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高端人才等,是国际活动的聚集地,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与国际城市不同,世界城市在数量上是相当有限的。
其次,世界城市通常都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世界城市的形成与其周边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世界城市的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所在的城市群,像纽约、伦敦、东京等人们比较认同的世界城市都是如此。比如,纽约与其周边40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世界第一大城市群;伦敦周围集中了英国最主要的几个产业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东京则是由一都七县组成的首都圈。正是依托于这些城市群,纽约、伦敦、东京才具有巨大的世界影响力。(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对“世界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城市是能够聚集全球资源、影响全球发展的综合性中心城市,数量相当有限。
B.世界城市指与世界其他城市具有较高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度的国际化城市。
C.世界城市是国际活动的聚集地,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D.世界城市通常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它的形成与其周边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
【小题2】(小题2)关于世界城市的特征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衡量世界城市的首要指标,主要表现在城市生产总值总量大、人均水平高,产业结构合理、先进。
B.世界城市具有强大的集聚能力,通常而言,是大量国内和国际移民的目的地、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的聚集地。
C.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也是世界城市的重要特征,休闲文化、娱乐文化等在这里广泛普及,高雅文化也获得巨大发展。
D.拥有多少像纽约、伦敦、东京那样得到认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其它城市,也应该像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一样,定位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促进自身发展。
B.世界城市能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在于经济总量大、集聚能力强,也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所在的城市群。
C.依赖先进、安全的通讯服务和发达、立体化、可持续的交通体系,世界城市就有了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
D.世界城市因具有巨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所以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9 04:1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人类应建立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人类应将洪水与洪灾加以区别: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江河洪灾则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分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而产生的问题,应当由人类自己加以解决。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修建适当的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江河的冲积平原,但要避免过度和不合理的开发,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和谐共处。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控制一定标准的洪水,不可能完全控制特大洪水。因此,在建成具有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土地,以备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为洪水让出足够的蓄泄空间。
②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多占用一部分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而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适当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以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必须研究如何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的问题,人与水土资源应和谐共处。
③就水资源来说,过去我们以为,水利工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兼顾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需要,合理配置水资源。由此而发生的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要通过高效、节水、防污的社会经济模式,通过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④土地资源也有合理配置和利用的问题。人类占有、改造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土地资源,但是,这种占有和改造必须适度;否则,将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从而威胁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⑤防沙治沙的对象应当是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而不是改造现有的沙漠。沙漠和土地沙化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沙漠是地球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不能也不应消除的;沙化则是人类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灾害,是人类应当也可以防治的。这些荒漠化土地是在干旱化的气候背景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造成的。
⑥在地球表层,河流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它不仅支持河流内及其两岸走廊的生态系统,而且以其干流和不同等级的支流组成地球表层的各个水系,是地球水循环的陆面主要通道,它为陆地的各个生态系统输送物质和能量,也是陆地和海洋交换物质和能量的通道。形象地说,它是地球表层的脉络。在过去的水利工作中,没有重视和研究河流的生态功能,没有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研究河流变化的规律及其作用,这是我们应吸取的教训。
(节选自《文汇报》)
【小题1】关于“洪水”和“洪灾”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最终战胜、消除洪水。
B.洪灾是人类过分开发利用土地引发的自然现象。
C.特大洪水就是洪灾,是人类不可控制的灾害。
D.治理洪灾,可以保留一部分土地用于泄洪。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最好不要开发利用冲积平原。
B.水利工作的目标是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C.借助现代科技和集约型经济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水资源供需的矛盾。
D.沙漠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是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灾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
B.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
C.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没有权利改造自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通过努力,终究可以使自然环境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状态。
D.水利工作的目标应该是:人类科学利用自然界所赋予的水资源,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状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古人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恹弧箕服,实亡周国。”(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的作为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来,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2》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节选自刘汉杰《历史上的“谣谶”》)
【小题1】与“谣谶”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谣,是指歌谣;谶,是指预言。谣谶就是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
B.因为语言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所以谣最终才能成为谶。
C.相信卜筮的占验与相信谣谶的预言基于同样的思维,只是凭借的手段不同。
D.谣谶就是以谣为谶,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十分久远,时至今日,谣仍在,谶已无。
【小题2】【小题3】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先阐释了谣谶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了谣谶的主要内容,最后指出歌谣具有巨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信仰。
B.第②③段重点分析了谣成为谶的两点原因,并通过史料推断出国人的谣谶信仰至晚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甚至可能更早。
C.第④⑤段,作者先明确阐述了谣成为谶的两种基本思维,并由董仲舒将这种思维系统化,进而促成了中国谶纬之学的产生。
D.第⑥⑦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并指出了当今世上的谣谶式思维。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童谣之所以最有可能成为谶谣,是因为它多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当时世界的感悟,是孩子洞察世界后的自然反应,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
B.谣成为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质是用天事解释人事,以之规劝、提醒当政者关注民生。谶纬之学是谣谶的发展、提高,是专门人士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D.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后来形成的谶纬之学,理论起源就来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30年代,图灵提出计算机能够思维的观点,主张凡是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就能够思维。所谓“图灵测试”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判断与之对话的隐藏主体是人还是机器,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机器也能思维。“图灵测试”能否判断机器的思维,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思维。如果将思维定义为计算过程,那么计算机当然能够思维。这就是著名的“计算机隐喻”,即人是计算机,思维就是计算——这是计算表征主义的核心思想。20世纪中叶,麦卡洛克等为了解释认知过程,提出了心的计算理论,主张心理能力可以通过大脑中所进行的计算得以说明。
如果从理解的角度定义思维,那么计算机就不会思维,因为计算机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这正是塞尔的“中文屋论证”要表达的观点。塞尔曾设想某人在封闭的房间里单纯通过符号操作其所不理解的某种语言——比如中文——而与外面懂中文的人交流时的情形。在中文屋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同构关系,而屋内的操作者不理解中文,说明计算机程序仅通过运算仍不能思维。“中文屋论证”的前提是,思维意味着人对所谈论的东西的理解,而如果一个思维主体不能理解其所思的东西,它就不能算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根据该论证,智能机如不能理解它所操作的东西,便不能思维。
这里还可以提出一种判断智能机能否思维的标准,即自语境化。此判据如下:智能机若能像人那样思维,它就应该能像人那样自主融入新的语境。人类是目前自然界唯一能够使用语言特别是抽象语言的生物。并且人无疑是语境化的,即处于一定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系统之中。同时,人也是自语境化的,即能够自己主动地融入另一种语境中。当进入另一个语境中时,尽管这个新语境可能是陌生的,但我们总是能够运用种种手段融入其中,比如,当我们由母语系统进入另一种陌生的语言系统,尽管不懂这种语言,但仍然可以通过声音、图画、眼神、手势等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这就是自语境化过程。
人的自语境化显然是包括思维在内的认知过程,而认知是一个“自主融入语境”进而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自主性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语境中加以融合的过程。此过程以语言为媒介,以自寻优、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自进化的方式存在。如果我们能通过某种技术,使智能机实现自语境化,那么有自己语境的智能机便是能思维的。
自语境化是未来智能机发展的方向,也是判断其是否能够似人思维的最终判据。目前从技术层面实现这种智能机的自语境化还不可能,但这不妨碍我们从哲学层面对此加以思考。在这个意义上,任何能够自语境化的物体,包括生物体和非生物体,都将具有思维能力。
(摘编自魏屹东《自语境化:智能机似人思维的关键》)
【小题1】下列关于“自语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语境化是一种判断智能机能否思维的标准。如果智能机能像人那样思维,它就能像人一样自主融入新的语境。
B.人的自语境化是包括思维在内的认知过程。如果智能机能实现自语境化,那么有自己语境的智能机是能思维的。
C.能够主动融入另一种语境中,尽管不懂这种语言,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简单沟通与交流,这就是自语境化过程。
D.自语境化是自主融入语境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也是通过自主性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语境中加以融合的过程。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图灵测试”是判断计算机能否思维的一种观点。它符合计算表征主义的核心思想,即人是计算机,思维就是计算。
B.麦卡洛克等主张心理能力可以通过大脑中所进行的计算得以说明,提出这种心的计算理论是为了解释认知过程。
C.“中文屋论证”是指将人封闭在房间里通过符号操作其不理解的中文与外面懂中文的人进行交流时的情形。
D.思维主体不能理解其所思东西,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思维。即“中文屋论证”的前提:思维是理解谈论的东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就能够思维,这种说法是否成立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思维。
B.赛尔“中文屋论证”:如果从理解的角度定义思维,智能机如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它就不能思维。
C.计算机的自语境化只是目前哲学层面的思考,从现在的技术层面看,实现智能机的自语境化道路还很漫长。
D.无论是生物体还是非生物体,如果能够实现自语境化,那么它就具有思维能力。自语境化是智能机未来发展的方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在欧洲文明发展史上,十三世纪下半叶到十四世纪初出现的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但丁是一位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人物。
个人灵魂的高贵性以及人类道德的尊严性,这是但丁通过他的主要作品《神曲》而揭示出来的一个基本主题。他把自己对于人的崇高价值所持的严肃、深刻的观念揉于雄丽、奇崛的文学想象力之中,构筑了地狱、炼狱和天堂这三种境界。贯穿这三境界之旅程的,是人们犯下的过错和铸成的罪恶,是人类的一种痛切、深邃的忏悔意识和反省精神,是人类对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的热烈向往和追求。但丁之所以历尽艰难险阻,从阴森可怖、怪兽出没的地狱,悲惨凄冷、忧郁沉重的炼狱,到风光明丽、充满喜悦的天堂,追求的正是自己作为人所应当具有的那种个性人格和灵魂的高贵以及道德的尊严。在这一人生的追求中休现出一位有着高度人格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所具有的深刻的忏悔意识、批判精神和进取意志。这种精神特质在欧洲文学中通过但丁的笔第一次以如此宏伟的文诗般的文学体裁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称之为但丁精神。:学#科#网Z#X#X#K
但丁精神,其基本特征就是深刻、崇高、锲而不舍的自我批判、自我忏悔、自我完善的自觉意识以及对全民族、全人类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思虑和关切。人类物质进步的发展历程,离不开精神进步这一重要层面;而个人、民族和人类在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离不开这种自觉的批判精神、忏悔意识和进取意志。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每前进一步总要有一批思想家最先挺身而出,清算社会历史的和精神观念的陈腐拉圾的基本原因。事实土,这种但丁精神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走向历史的进步。法国的卢梭、德国的歌德、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都是在继承但丁精神遗产的基础上出现的富于非凡创造力和深刻自省意识的思想家、作家。只要人不返回到兽的地步,只要人类的天良不泯灭,只要人类向前发展,那么但丁精神必定伴随人类的进步而青春长在。
但丁很重视个人的意志和选择,换句话说,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即使是由于被外界力量所胁迫而违反自己的意志去做事)负责。贝雅特丽齐指出,暴力的实施不能摧毁绝对意志的内在自由,这种自由不应当因高压而受到影响。这个思想对于那些将自己的过错轻松地推到外界因素和他人身上的不负责任的做法,该是怎样一种针砭!但丁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对个人尊严的珍惜和维护,是个人对社会生活采取的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对个人、对社会的负责精神浸透了《神曲》的字里行间,对自己不负责任、对社会不问是非的人生态度在这里被视为一种“罪”而受到谴责和审判。
但丁不是向那些抽象的历史力量宣战,而是向血肉的活生生的人挑战,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人类自己,指向自己的灵魂。但丁通过《神曲》给我们留下的最强烈的心灵震动,不仅仅是人类犯下的那些惊心动魄、令人发指的罪行,而且是人对于这些罪行所做的自我批判,是那种感人至深的忏悔意识和反省精神。我们正是从这种痛彻骨髓的忏悔意识中看到了人类的希望和未来。培根曾说,“历史使人明智”。但是,只有对于那些具有极强的理性和深刻反省精神的人来说,历史才会真正起到使人明智的作用。我们从历史的种种悲剧和滩滩血迹中最应当领悟的教训是什么呢?不使历史的悲剧重演,最可靠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这是我们当代人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但丁通过他的《神曲》做出了自己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从对《神曲》的细读和对但丁精神的揭示中,也许会发现新的思想起点和哲学基石。
(摘自孙乃修《<神曲>与但丁精神》)
【小题1】下列各项不属于“但丁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
A.但丁精神体现了一种痛切、深邃的忏悔意识和反省精神,表达出人类对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的热烈向往和追求。
B.但丁精神追求自己作为人所应当具有的那种个性人格和灵魂的高贵以及道德的尊严,具 有深刻的批判精神和进取意志。
C.但丁精神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走向历史的进步,欧洲许多思想家、作 家都深受这种精神的影响。
D.但丁精神体现了对全民族、全人类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思虑和关切,它重视个人的意志和选择,强调对个人、对社会的负责精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但丁通过他的主要作品《神曲》在雄丽、奇崛的文学想象力之中揉入了他对于人的崇高价值所持的严肃、深刻的观念,构筑了地狱、炼狱、天堂这三种境界。
B.地狱贯穿着人们犯下的过错和铸成的罪恶,炼狱贯穿着人类的忏悔和反省精神,而天堂则贯穿着人类对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C.人类物质进步的发展历程离不开精神进步,说明了物质进步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推动着批判精神、忏悔意识和进取意志的发展。
D.如果外界的高压影响了绝对意志的内在自由,一些人就会找到理由将自己的过错轻松推到外界因素和他人身上,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行为既包括按自己的意志做事,也包括违反自己的意志做事,即使这种违反是由于被外界力量所胁迫。
B.具备了极强的理性和深刻的反省精神,我们就能从历史的种种悲剧和滩滩血迹中领悟教训。文章引用培根的话是为了强调培根认识的局限。
C.人类要想不断进步,就要敢于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人类自己,指向自己的灵魂,反省自己的过程和罪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人类的希望和未来。
D.但丁通过《神曲》不仅为当代人一直思索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还可能让我们在揭示但丁精神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思想起点和哲学基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①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善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②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里的满足。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 (深奥/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③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辑的残骸;④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 (诀别/告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人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南美洲人坐拥群山,多少憬异域的智者于峰峦外探寻出路,于是成就了烛照人类的《百年孤独》。
诚恳 (淡然/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 (驱逐/放逐)。
(取材于余秋雨的《废墟》)
【小题1】文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zhuó)伤B.(nuò)大C.(chuàng)然D.(chōng)憬
【小题2】文段画线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小题3】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奥诀别淡然驱逐
B.深沉告别坦然 放逐
C.深沉 诀别坦然驱逐
D.深奥告别淡然放逐
【小题4】文段中加点的四个词语依次被替换,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心惊胆战B.平心静气C.百般无奈D.前倨后恭
【小题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离骚》。
B.杜甫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民间疾苦和政治动乱,比如《卖炭翁》。
C.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D.《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作者是马尔克斯。
【小题6】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比起悲剧,中国人更喜欢大团圆的结局。
B.作者在第二段引用诗句表达的意思,与原诗作者表达的意思不同。
C.作者认为废墟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能够以史为鉴,进而更好地在现代生活。
D.作者认为中国人不能直面废墟、想努力遮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