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与崇尚天籁的道家和主张非乐的墨家相比是资深的高雅音乐爱好者,歌唱是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的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音乐不仅是他情感的宣泄,还意味着一种信念和坚守。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他内心的情怀。音乐使孔子用感性的方式认知世界,用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思想。

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

“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也是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一提到正礼,总会有人把它与简单机械的复古联系起来,仿佛孔子总在想以一己之力,紧紧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使其倒退到西周时代。其实不然。孔子对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也是持批评态度的。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一方面礼崩乐坏,另一方面复兴礼制的呼声四起,特别是理性主义、辩证思想的集中出现,为春秋士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和超越提供了历史依据。

在孔子看来,揖让周旋、羽龠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由此而来,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且是发展成为礼的内在精神。因而,孔子复礼必重正乐,两者同样不可或缺。

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他说,如果没有音乐,礼的仪式就会显得质朴无文。孔子所说的文,是包含了审美的,没有文,也就没有审美,没有音乐参与的礼是素的,是不文的,也就是不美的。美是音乐非常重要的功能,所以无论是评价《武》乐的尽美,还是《韶》乐的尽善尽美,美始终是孔子关注音乐的重要视角。乐之于礼的功能,是礼在形态世界中美的呈现。

(摘编自赵玉敏《孔子与音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爱好高雅音乐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孔子升华了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
B.孔子的正乐提倡雅乐精神,主张让当时的音乐秩序回到《诗》的乐章和音律中。
C.孔子认为,礼乐的外在规定不重要,内在文化精神才重要,复礼必重正乐。
D.正礼与机械复古不是同一概念,孔子正礼但也对泥古不化的做法持反对意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比较的角度来阐释孔子是资深雅乐爱好者,并举例证明孔子是一位歌者。
B.文中从两个维度分析“乐坏”的表现,接着指出“乐坏”的实质并论证了孔子的文化使命。
C.在论证礼与乐的关系时,文章先分析乐的文化功能,然后分析乐的审美功能。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以“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再次强调孔子是歌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陈绝粮而弦歌不绝说明他与道家和墨家对音乐作用的看法有本质不同。
B.雅乐精神的失落表现在礼与乐的分离上,孔子认为礼与乐只注重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对。
C.孔子始终关注音乐蕴含的审美特质,表现了孔子对音乐审美功能的高度重视。
D.孔子评价《武》《韶》是从音乐美学角度出发的,强调二者音乐审美上的完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9 10:4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蚂蚁、白蚁、蜜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

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离窠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仍然是属于蜂窠的一部分。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黏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但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摘编自《作为生物的社会》)

【小题1】下列对生物和细胞行为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己,而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则成为会“思考、筹划、谋算”的有心智的“整个活物”。
B.两三只白蚁只是一块块土粒土屑的搬运工,但随着群体的变大,它们的思维进一步突显,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能建造出美丽的晶状建筑。
C.寻蜜的单个蜜蜂是蜂窠的一部分,营巢的工蜂像胚细胞的一片组织,而分群的蜜蜂则会在老蜂王的指挥下成为拥有相同蜜蜂基因组的两部分。
D.黏菌的细胞能把多个单独的细胞合并成一个生物,当它们是阿米巴状细胞时彼此疏远、互不接触,但能靠“聚集素”聚集一起并构成小虫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蚂蚁、白蚁、蜜蜂等生物的行为表明,它们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当凝结成一个整体时,就能够显示出非凡的智结和拥有强大的力量。
B.人类巴不得把似乎过着两种生活的蚂蚁、白蚁、密蜂看作是异己的东西,是因为它们既是个体,又是扭动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C.作者突出群体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智慧,目的不是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引导人类反思自己只重个体而忽视集体智慧的行为。
D.作为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人类,也许是被动地连成一个群体,并不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联合智慧的重要性。
E.本文语言或生动或幽默,拉近了同读者的距离,而且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能给人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但其观点有牵强偏激之处。
【小题3】作者论证生物的社会性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破解泛娱乐化造成的困境

王林生

①近段时间以来,娱乐泛化引发的乱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在看集些娱乐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时,尤其能感受到泛娱乐化给我们带来的喧嚣与浮华。

②在这里,“泛娱乐化”指的是消费主义时代,娱乐性的文化快餐大行其道,日常生活的娱乐化、娱乐生活的日常化正成为当下的常态,以至于严肃被消解,整个社会成为了娱乐对象。

③于是我们看到,一批形式浮华、内容空洞的产品进入文化消费市场,它们仅仅满足于吸引眼球,不求人多加恩索,表现出低劣化、庸俗化、模式化和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当此类泛娱乐化的文化产品霸屏之时,低俗的恶搞、庸俗的搞笑、媚俗的卖弄、拙劣的表演等无底线娱乐现象就会充斥各种媒介,以明星轻佻浅薄提高收视率,靠娱乐八卦新闻博人眼球,戏读历史、消解崇高、宣扬暴力成为常态,娱乐变得没有节操。

④这样的所谓娱乐,早已偏离了正常的娱乐形式和娱乐范畴,滑向价值的空心化和表现的极端化。实际上,学界对于泛娱乐化现象的警惕与批评已持续多年,特别是世纪之交时,随着消费文化的渗透,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一种现实,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消弭,人们惊呼注重感性的娱乐已经打破审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而成为资本追逐的游戏,乃至进入到资本运作层面。然而,这种理性的声音一次次被资本浪潮所淹没。

⑤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二字原本包含在人类天性之中,是人类日常休闲生活的需求。然而随着资本的介入和推波助澜,二者结合成为一种以资本为依托的文化产品,纯粹以迎合市场和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此时文化产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公共服务属性就会被遗弃。在娱乐日益走向泛化的过程中,坚持文化产品“非道德性神话”的观念一直或隐或显。在此观念的影响下,产业效益被尊奉为至上法则。诚如美国经济伦理学家理查德·T·德·乔治所言,在“非道德性神话”观念的指引下,“他们不愿将其道德化,他们讨厌伦理学家的无聊说教,当然他们也不会因为竞争激烈而用石头砸对手的玻璃窗,这一观念的本质含义是:伦理与企业经营根本就是两码事。”

⑥因此,在资本掌控娱乐,而娱乐又要娱乐化一切之时,更需强调文化产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公共服务属性及其社会责任。尤其是在互联网大变革的时代,互联网对一切文化产品和文化信息的传播比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渠道都更为迅速,更为广泛。这也就意味着,娱乐化的内容具有越来越显著的公共性。忽视了这种公共性,谋利而弃义,娱乐为资本利润所驱驰,则不免有本末倒置之嫌。

⑦应该说,抵制泛娱乐化现象,提高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产业向高质量转型发展,并不单是某一两个演艺明星、综艺栏目、媒体行业、法律法规的责任,更有赖于一个良好文化创意氛围的营造。这需要在政府监管、市场运行和大众消费之间构筑良性的互动体系,才能有效深耕土壤,培育经典,不让颓废的、抑郁的、空虚的、低俗的文化价值观念乘虚而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泛娱乐化”造成的困境的一项是(   )
A.文化快餐大行其道,产品形式浮华、内容空洞。
B.严肃、崇高被消解,娱乐滑向了价值的空心化。
C.文化被界定成为“非道德性神话”,伦理垮塌。
D.一味求利,文化产品的公共服务属性会被遗弃。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产品的低劣化、庸俗化、模式化和过度娱乐化,会带来社会喧嚣和浮华。
B.学界呼吁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主张要消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
C.互联网使文化产品传播更迅速广泛,娱乐化的内容具有越来越显著的公共性。
D.破解泛娱乐化,需要供给高质量的文化娱乐产品和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氛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文人画”的概念首先在新,新旧文人划分的主要标准是时间分段。在中国文化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开端的依据。因此,当时那些新文化的倡导者、建设者,都应列为新文化人。此后凡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也都应属于新文化人之列。这些人当中的画家之作品即是新文人画。如果把古代的文人之画称为文人画,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丰子恺、黄宾虹、潘天寿、石鲁、李苦禅、钱松岩、李可染、陆俨少等都应被看作新文人画的代表。

新文人的产生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新文人中最早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是康有为,1917年他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急矣”,并主张“复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以《美术革命》为题,主张“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臼。”显然,康、陈的主张是基于大的文化背景来思考中国画的发展方向的。1919年,蔡元培曾特别指出:“彼西方美术家能采用我人之长,我人独不能采用西人之长乎?故甚望学中国画者,亦须采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写石膏物象及田野风景……今吾辈学画,当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经心之习,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见之讥,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较之康、陈从文化的层面指明中国画革新之必要,蔡元培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画革新的途径。

此后的徐悲鸿、林风眠无不受其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长,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容的变革,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如“愚公移山”这一来自《列子》的寓言所凸显的人格尊严和进取意识,与中国文人画含蓄幽婉的隐逸境界大相径庭,却与西方人文精神旁通。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这一题材本身,即已表明他拥有20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眼光,在表现形式也借鉴西洋画解剖和明暗法,通过塑造人物健康体魄恰当地揭示了寓言蕴涵的人文精神。林风眠长期被其反对者和极左势力贬斥为形式主义者,其实他在自身苦心经营的艺术语言中,真切地表达了历经磨难而不失终极追问的人文情怀,尤其他早年积极响应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召唤,创作了《摸索》《痛苦》《人道》《十字街头》等颂扬人文先驱、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巨幅油画。在暮年寓居香江时期,他又重拾早年油画主题,创作了彩墨画《痛苦》《噩梦》《耶稣》等具有鲜明反思意识和人文精神的作品。

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师的理想仍然停留在理想之中。文化大革命对文化和文人的摧残使得中国画面临一次灭顶之灾,改革开放使中国画又面临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两个方面的冲击,各种文艺思潮的涌入和绘画市场的诱惑进一步加深了绘画界的浮躁、急功近利等混乱状态。中国画未来该如何发展,值得深思。   

  (选自《文艺评论》2012第8期)

【小题1】下列与 “新文人画”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中的画家之作品即是新文人画。
B.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画家的画就是新文人画。
C.新文人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产生的,一些新文人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统绘画进行了反思。
D.“新文人画”的作者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长,主张“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康有为主张“复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是基于大的文化背景来思考中国画的发展方向的。
B.蔡元培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林风眠积极响应,创作了颂扬人文先驱、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巨幅油画。
C.陈独秀主张“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画自己的画”,同时他也认为要从文化的层面指明中国画革新的必要。
D.徐悲鸿、林风眠不仅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容的变革,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绘画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人画开端的依据。其后的徐悲鸿、林风眠等等是新文人画的代表。
B.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表明,这幅画作不仅借鉴了西洋画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寓言蕴涵的人文精神。
C.和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含蓄幽婉的隐逸理念相比,新文人画作者拥有20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眼光和变革、创新理念以及人格尊严和进取意识。
D.林风眠创作的彩墨画《痛苦》《噩梦》《耶稣》等,真切地表达了历经磨难而不失终极追问的人文情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小 题。
建筑审美
①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 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是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 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 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②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 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 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 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 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涵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 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 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 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 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受形式,无不包涵着深刻的历 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涵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 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 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③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式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 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 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 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 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小题1】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纪的直接成果。
B.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涵了历史审美因素。
【小题2】第②段中“某些特定的内容”主要指的是
A.客观上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D.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体系,但将来必 定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 则而得以升华。
C.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 到复杂。
D.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拓展、深入探索 和建筑学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