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丁梅芊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是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律。《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不是专门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直接相关的实质所在。就艺术范畴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潜意识使古代艺术家相信,人类所要表达的情感,于宇宙万物中能找到相应的事物、恰当的形式予以寄托,万物是心的外化,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先哲认为艺术应当“法天贵真”,艺术创作应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比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即暗含着人终归要物我合一,归入自然之万物,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天人合一”、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
《易经》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有深刻的阐释:乾为天,为阳,为刚。乾为天,乃纯阳至刚者。《乾·文言传》中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易经》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阴柔之美”,却也间接地描绘了阴柔之美的各种现象,如“天地变化,草木蕃”、“山下有风”、“地中生木”、“鸣鹤在阴”之类,都颇能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所以,“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和谐”作为美学思想,最早表现为音乐艺术理论中“和”的观念,《乐记》在音乐艺术风格上即体现出了对“阳刚”和“阴柔”艺术风格的兼收与并蓄。
《易经》对隐喻象征这种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所采用的论证、论据及论证方法都是隐喻性的,都是借助自然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或形态来阐释抽象晦涩的哲学道理。《系辞下传》即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各卦各爻,是对万物万类的抽象概括和升华结晶,但又以实际存在的卦象符号来表现,即“八卦以象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象”具有“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一切艺术都无法脱离“象”的构成问题,因此,《易经》关于“象”的理论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美学意义。《易经》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就诗歌创作而言,《易经》即开启了一种隐喻、象征的创作传统。中国文学一贯讲究“立象以尽意”,例如“飞龙在天”、“云行雨施”、“困于株木”等词语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意象。恰如“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成为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代称,中国古代诗歌大量运用比喻象征从而使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表征。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易经》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小题3】运用文本中的理论,结合具体例子,探究我国的书法艺术体现的美学思想。 (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28 02:40: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拍和镜子、肖像画一样,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同时也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
在玻璃镜子被发明之前,古人其实很难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模样。普通人只能从昏暗而晃动的水面中看到自己的模样。历史学家莫蒂默认为,玻璃镜子虽小,但它在14世纪被威尼斯人发明的时刻,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几千年来,人类终于可以第一次如此清晰、完整、便捷地看到自己的模样。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种神奇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个人意识的增长。以西欧为例,此前,人们更多是通过自己的家族、教堂、领主、行业公会来定义自己的身份。而镜子的发明则让人们开始更多地面对自我,更经常地思考自己的身份,更频繁地从个体化的角度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个人主义思潮的萌芽和镜子的发明也许不无关系。
镜子的出现也和艺术史上肖像画的热潮有着紧密的联系。莫蒂默说,在西欧,镜子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个人外貌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从而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尤其是处于社会上层的人,非常乐于邀请画家为自己绘制肖像。这些肖像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们赤裸裸地向观众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不管我长得美还是丑,反正我很重要,请看着我!
无论是镜子还是肖像画,都是技术和媒介塑造自我意识的典型例子。当人们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当人们被呈现在肖像画中供人观看,人们看待自我的方式都在悄悄发生变化。
在今天这个时代,和镜子、肖像画一脉相承的媒介技术是自拍。可以说,自拍是镜子和肖像画的结合体。一方面,当人们拿起手机,用前置摄像头对准自己的时候,人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容貌,这甚至比照镜子都更有用,经常自拍的人对自己脸上最漂亮和最需遮掩的细节都了如指掌;另一方面,自拍的下一步往往是上传到社交媒体等待点赞,这就类似于几百年前的上流社会人士公开展示自己的肖像画,期待他人的重视和欣赏。
自拍和镜子、肖像画一样,也在深刻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在社交媒体上不断收获的点赞中,人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和满足,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狗仔队,近距离曝光着自己的生活细节。然而,这种个性并不是单纯的自我表达。自拍经常看上去是随意、即兴的,但其实,大多数发布在社交媒体的自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挑选和美化,人们期待这些自拍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观众的审美﹣﹣毕竟,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最多的点赞。
所以,与其说自拍助长了人们的自我意识,不如说它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人们可以通过自拍在社交媒体上塑造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更多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演。
有意思的是,在普通人的表演中,他们假装自己是明星,享受着大家的注视;而名人明星则通过自拍假装自己是普通人,拉近与粉丝的距离。
(选自方可成《从镜子、肖像到自拍》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不能证明“塑造自我意识”或“催生自我意识分裂”的一项是()
A.在玻璃镜子被发明之前,古人很难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模样。
B.人们通过肖像画赤裸裸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我很重要,请看着我。
C.自拍使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狗仔队,近距离曝光着自己的生活细节。
D.普通人通过自拍假装成明星,明星则通过自拍假装成普通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镜子的发明有可能催生了个人主义思潮的萌芽,让人们开始更多地面对自我,更经常地思考自己的身份。
B.莫蒂默认为,镜子的出现也和艺术史上肖像画的热潮有着紧密的联系,镜子的出现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
C.镜子、肖像画和自拍,是通过技术媒介来塑造自我意识的。自拍是镜子和肖像画的结合体。
D.为了收获最多的点赞,大多数发布在社交媒体的自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挑选和美化,而不是经常看上去的那样随意、即兴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拍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同时也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但是镜子和肖像画却不一定具有催生自我意识分裂的作用。
B.在西欧,镜子的出现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尤其是处于社会上层的人非常乐于邀请画家为自己绘制肖像,这些肖像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C.人们用前置摄像头对准自己的时候,此时的自拍功能更接近镜子;当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等待点赞时,此时的自拍功能就类似于几百年前的上流社会人士公开展示自己的肖像画,期待得到别人的重视和欣赏。
D.人们可以通过自拍在社交媒体上塑造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更多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演。这说明了自拍一方面能助长人们的自我意识,同时也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别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老子主张“涤除玄览”。“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知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是而真。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与客体融合为一。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阁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体到抽象,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取意。
B.从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借助卦象具象地直观地反映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推断天地人物之间变化的思想方式。
C.“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命题,同样表明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中国思维特点。
D.道家认为,“玄览”、心斋”、“坐忘”都是为引发直觉思维,从而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理性思维,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B. 老庄都主张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涤荡心灵,深入静观,达到物我两忘的思维状态。
C. 《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成摒弃了语言形式,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D禅宗顿悟成佛的过程,是直心而行,关注内心的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人可替代的过程。
【小题3】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解读相近的一项是()
A.“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C.“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D.“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香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人就以燃烧木柴和其他祭品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诸神。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如陶熏炉)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古人就已经使用香品了。作为活化石的殷商甲骨文,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柴”字,意为“手持燃烧的祭礼”,堪称祭祀用香的形象注解。

②春秋战国时,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丰富,但关于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有很多,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其中就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

③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尚书》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孔子家语﹒六本》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战国时期香文化的一些梗概。

④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特别是汉朝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大交融。当时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地的各种香料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料种类,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班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中有“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等语句,可见当时香料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⑤《汉官曲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宫廷内,熏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1972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掘了马王堆汉墓,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熏囊、绢袋、绣花枕和熏炉等物品,其中都装有药物。这些药物经研究鉴定为辛夷、桂、花椒等香药。

⑥宋代,香文化达到了全盛时期。由于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以及佛教、道教的盛行(都用焚香来礼佛敬神),香药的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公元971年,宋朝专置市舶司于广州,专管对外贸易,当时香药居进口货物首位。于是,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宋朝的税收,仅仅市舶司香药税率收入一项,从宋初的1600余万,至南宋淳熙末增至6000余万,成为南宋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⑦唐宋时期“香”受到文人的高度推崇,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物必以香薰,被褥必以香暖;公堂之上以香饰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展其儒雅;调弦抚琴,以清香一炷佐其心志,导其韵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生活上,书中置芸香草避虫而有“书香”,以麝香、丁香入墨而有“墨香”,以沉香树皮作纸而有“香纸”,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摘编自《中国香文化概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石器时代,古人通过燃烧木柴等祭品来祭祀天地诸神的形式,可以看作是香文化的起源。
B.春秋时期,香木香草的种类虽然不够丰富,但人们发明了许多使用方法,在《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C.《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书中发明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体现了古人使用香药香草的智慧。
D.文人偏爱香木香草,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屈原就曾在《离骚》《九歌》等作品中借香草来讴歌忠贤、痛斥奸邪。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政治局面的稳定,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B.《汉官曲制》规定,向皇帝奏事的尚书郎事先要用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香料。
C.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南亚、欧洲等地的香料开始传入我国,香药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D.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装有香药的熏囊、熏炉等物品,说明熏香风习在民间已较为普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宗教用香等因素使得香药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
B.宋朝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促进了香药的进口,使香药成为主要进口货物。
C.唐宋时期,“香”已经渗入到文人的生活中,其不仅是芳香之物,更能启迪性灵,濡养身心。
D.香文化萌芽于石器时代,成长于春秋,发展于汉,鼎盛于宋,伴随着民族的发展,是留给后人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我们现在讲的“丝绸之路”,不是一般的道路,也不是一般的交通线,是有它特定的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在19世纪60年代到中亚、中国西部一带进行地理考察,持续3年多时间考察过程中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记载。回去以后,他在他的研究成果中提出,在公元前2世纪,存在着一条从洛阳、长安到中亚撒马尔罕的商道,这是一条从中国输出丝绸到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的道路。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运送的物流是丝绸,所以他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因此,中国的《二十四史》《四库全书》或者1870年以前世界其他有关中国的书上,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说法的。
我们有很多证据证明,这条路本身早已存在。比如,在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了一些玉器,经鉴定是和田玉、昆仑玉。它能葬在商朝的墓葬里面,说明商朝就有这条路了。三千多年前,有人把玉石运到今天的河南,没有道路怎么行呢?另一方面,今天的新疆,历史上不仅有来自中原对它的影响,也有来自西方的影响。比如在新疆发现的古尸,一看就是白种人,有的肯定是来自欧洲的,这也是一种交流。所以,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中亚这个地方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节点上。无论是古人利用天然的道路,还是他们自己开辟的路,道路本身已经存在。
李希霍芬谈到的“公元前2世纪”,就是指西汉的张骞通西域。但是张骞通西域并不是为了物资的交流,而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在此之前,匈奴对汉朝曾经造成巨大的威胁。西汉开国的时候,匈奴甚至可以威胁到西汉的首都长安。随着汉朝实力的恢复,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候,汉朝终于有能力对匈奴发动全面反击。但是,匈奴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汉朝需要防守从辽东到黄河西面的漫长边境,往往顾此失彼。所以,汉武帝就想联络大夏,让大夏从西面进攻匈奴,汉朝在东面,两路夹击来打败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代表汉朝出使西域,张骞应募。一离开汉朝的控制区,张骞就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年。但是张骞始终没有忘记他的使命。抓住机会逃脱了,他不是逃回汉朝,而是继续他的使命,到了大夏。但因为大夏国王过得很舒服,不愿意再与匈奴作战了,所以《史记》里面描述张骞的使命“不得要领”。张骞回来路上又被匈奴扣留。这次他很快逃脱,回到了汉朝。尽管他没有完成汉武帝给他的使命,但是他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又引起汉武帝巨大的兴趣。那时,军事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汉朝已经击败了匈奴,通向西域的大门已经打开,河西走廊已在汉朝的控制之下,从长安出发走河西走廊可以直接走到西域。所以,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浩浩荡荡几百人,带了很多副手,并携带了大量的礼品。汉武帝认为,他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所以要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就需要带很多礼品,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丝绸。张骞和副使们的出使,使大批中亚国家和当地的民族都体会到了丝绸的美丽,又通过商人扩大了丝绸对中亚、西亚的贸易。所以,李希霍芬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选自葛剑雄《丝绸之路历史回眸》,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这一特定概念,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经过三年多的实地考察,并参考了中国历史记载得出的研究成果。
B.“丝绸之路”指公元前2世纪存在于从洛阳、长安到中亚撒马尔罕的一条商道,因其运送的主要物流是丝绸,故有此名。
C.“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因此,不见于中国古代史书,以及此前的世界其他有关中国的书上。
D.作为一条道路,“丝绸之路”早在商朝就已存在,它本是为了把玉石运到今天的河南。这从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印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汉初年,匈奴曾对汉朝造成巨大威胁,甚至威胁到都城长安,但此时汉朝还没有实力对匈奴发动全面反击。
B.尽管“丝绸之路”是张骞最早发现的,但他首次出使西域却出于政治、军事目的,即联合大夏东西夹击匈奴。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其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他最终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
D.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样带有政治目的,即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以彰显汉武帝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的玉器、新疆发现的白种人古尸,这些都证明了“丝绸之路”本身早已存在。
B.今天的新疆,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节点上。历史上不仅受到中原的影响,也受到西方的影响。
C.等到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时,汉朝已经击败了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打通了从长安到西域的道路。
D.张骞等人的出使令中亚国家第一次认识丝绸,并促进了丝绸的贸易,催生了“丝绸之路”的名称。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雨果与中国现代作家
钱林森
法兰西杰出的传记大师莫洛亚在给雨果写传时,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时间可以淹没大海,但淹没不了高峰。”雨果这位“在文学上雄踞时空的王者”,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领域里难以超越也不能淹没的高峰。
中国作家结识雨果已经近一百年。当伟大的雨果以其壮丽风采开辟着一个理想的正义世界的时候,当他以浪漫主义的狂飙之势席卷风云变幻的欧罗巴的时候,中国还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尚未向世界打开广泛的视听。雨果进入中国,那是“五四”运动蓄势待发、新文化火炬即将照亮黑暗中国的时候,将他引入国门的正是高举“五四”新文学火把的先驱鲁迅,那是历史的遇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前,鲁迅就在中国“荒寒”的文坛“求新声于异邦”,对“立国”“立人”与“立文”进行独立的探索和呼唤。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奠基者,他接纳外国文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改良人生,振奋民族精神。这是他在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大交汇过程中获得的现代意义上的价值取向,也是他着眼于文学艺术与民族盛衰关系的总体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唯有通过文学艺术才能真正疗治弱国子民的灵魂,振奋民族精神。由这一基点出发,鲁迅在世界艺术之林里,广为求索。鲁迅于1903 年,通过日文率先翻译了大作家雨果《悲惨世界》中的片段《哀尘》,从这位西方文学上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手里接过火种,来温热、唤醒尚在黑夜中沉睡的国民。雨果在这篇作品中所反映的异国人生的苦悲,无疑使年轻的鲁迅产生了感同身受的联想与共鸣。雨果书中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他们的辛酸、他们的挣扎,以及善战胜恶、理想穿透现实的“摩罗”(浪漫)精神,让鲁迅照见“吾国吾民”的身影,契合了这位中国文学青年的期待视野。由鲁迅开始的与雨果的初访和对话开辟了中法文学交流新篇章。
考察中国作家走向雨果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更看重小说家雨果,而非大诗人雨果,或戏剧家雨果。中国作家和广大读者更亲近小说家雨果,那是因为他在其小说巨构中,以浪漫主义博大的胸怀与高远的思想境界,艺术地再现了不仅西方,而且东方都面对的这些重大社会课题:专制与人权,法律与公理,贫与富,革命与人道。这不仅使西方人,而且也使东方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身影,产生精神上的共鸣。雨果的小说不仅提出了人类社会共同的命题,而且激荡着深刻动人的人性和人民性,具有永恒的意义。
中国现代作家对雨果的受纳是色彩异呈的。小说家茅盾喜爱雨果作品是因为作者“歌颂的诅咒的正是我们所歌颂的诅咒的”;诗人郭沫若,吸引他的是雨果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女作家冰心读雨果的作品,从中找到了她所一直欣赏的“爱的哲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巨匠巴金也是深受雨果影响的作家之一,读巴金的作品,我们也时时能感受到那些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彩。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现代作家是沿着鲁迅所开拓的路径,注重于精神层面和人格力量的吸取来接受雨果亲近雨果的。
21世纪的人们,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仍然需要他的歌唱,需要他的精神,这位“雄踞时空的王者”,这个不可淹没的高峰!
【小题1】下列叙述,不属于鲁迅将雨果介绍到中国的原因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蓄势待发的时候,鲁迅在中国“荒寒”的文坛“求新声于异邦”,对“立国”“立人”与“立文”进行独立的探索。
B.雨果的思想正好契合了鲁迅在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大交汇过程中认定的“改良人生,振奋民族精神”这种价值取向。
C.鲁迅率先翻译了大作家雨果《悲惨世界》中的片段《哀尘》,由他开始的与雨果的对话开辟了中法文学交流新篇章。
D.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国民尚在黑夜中沉睡,雨果作品所反映的异国苦悲的人生和善良的灵魂等,与中国国民的状况相似。
【小题2】(小题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作家不看重诗人、戏剧家雨果,只看重有博大胸怀与高远境界的小说家雨果。
B.雨果在进入中国之前,就以其浪漫主义的文风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C.巴金深受雨果的影响,在其作品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彩。
D.以鲁迅为先导的中国现代作家注重从精神层面和人格力量方面来接受、亲近雨果。
【小题3】(小题3)为什么说雨果是“雄踞时空的王者”,请概括作答。(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