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在这种纯粹线条美与结构美的魔力的教养领悟中,中国人可有绝对自由以贯注全神于形式美而无庸顾及其内容。在这片绝对自由的园地上,各式各样的韵律的变化,与各种不同的结构形态都经尝试而有新的发现。中国之毛笔,具有传达韵律变动形式之特殊效能;而中国的字体,以千变万化的结构布置,留待书家自己去决定创造。如是,中国文人从书法修炼中渐渐认识线条上之美质,像笔力、笔趣、蕴蓄、精密、遒劲、简洁、厚重、波磔、谨严、洒脱;又认识结体上之美质,如长短错综、左右相让、疏密相间、计白当黑、条畅茂密、矫变飞动;有时甚至可由特意的萎颓与不整齐的姿态中显出美质。因是,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的条件。
中国书法探索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韵律和形式,这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是来自动植物。每种动物都有其运动机能的和谐,每种植物都有其美的素质。中国文人接触了这些,把其神韵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自然界的美是动态的美。中国书法的美是动的,它表现生动的美,具有生气,同时也千变万化无止境。这种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运动的动态原理生发出一种结构原理,这是理解中国书法的要旨。
现代艺术为寻求韵律而试创结构上新的型体,然至今尚无所获。现代艺术家们,如果你研究下中国书法,也许能够获得新的启示。
(节选自林语堂《中国书法》,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说中国“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的条件”?请分点概括。
【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中国书法中所融会的“神韵”的具体内涵。
【小题3】在作者看来,中国书法可以给志在创新但迄今尚无所获的现代艺术家们以怎样的启示?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2 03:2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存在主义
萨特
①存在主义乃是使人生成为可能的一种学说;这种学说宣称任何真理和行为都包含着环境和人的主观性。
②对大多数正在使用这个名词的人,如果请他说明一下它的意义,一定总会感到极其含混不清。因为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字眼,人们常兴之所至地称呼这个音乐家或者那个画家是“存在主义者”。一位《光明报》的专栏作家竟自己签名为“存在主义者”,然而,事实上,这个名词现在被广泛地使用在众多的事实上,以致它已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了。
③这问题之所以复杂,乃是因为存在主义者有两派所致:一派是基督教,其中我将举出雅斯培与马色尔,这两人都自称为天主教徒;另一派则是存在的无神论者,其中我们必须举出海德格和法国的存在主义者以及我自己。
④如果人们研究一件工业制品——譬如说一本书或者切纸刀——人们就可以了解,制造它的工匠必定先有关于它的概念存乎心中。同样地,他曾对切纸刀的概念以及先于存在的制作技巧加以注意过,这种制作的技巧是那概念的一部分,实际上,也就是定则。因此,切纸刀就成了在某种一定方法之下所制成的东西。而在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有某种特定的用途,因为我们不能想像一个人会制造一把切纸刀而不知道它的用途。所以,对于这把切纸刀,我们可以说它的本质——也就是使它可能被制作出来以及具有意义的这种定则与性质之总和——先于它的存在。
⑤当我们把上帝视为造物者时,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把他当作超级的工匠。所以,上帝造物的时候,他是确切地知道他正在创造什么。因此,上帝心中人的概念亦如工匠心中切纸刀的概念。上帝根据一种程序和概念造人,恰如工匠依照一个方式和定则造切纸刀。所以,每一个个别的人都是上帝睿智中某一个概念的实现。在十八世纪的无神论哲学中,曾抛弃过上帝这个观念,但是并没有抛弃本质先于存在的想法。
⑥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我就是一个代表),极为一致地宣称,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它的存在是先于它的本质的,它是在可能被任何概念所界定以前就已存在了的,这样的东西,就是人!也就是如海德格所说的人的实在性。我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意思是:人首先存在着,首先碰到各种际遇,首先活动于这世界——然后,开始限定了自己。若依存在主义者看来,一个人如果无法予以限定,那是因为人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成为什么。只是到了后来,他才成了某种东西,他才把自己创造成他所要成为的东西。因此,就无所谓人的天性,因为没有上帝来给予它一个概念。人赤裸裸地存在着,他之赤裸裸并不是他自己所想象的,而是他是他自己所意欲的——他跃进存在之后,他才意欲自己成为什么东西。存在主义的第一个作用,是它使每一个人主宰他自己,把他存在的责任全然放在他自己的肩膀上。
(节选自《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小题1】文章中提到“工匠造切纸刀”,主要有什么作用?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春秋时代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诗经》结集,然后进入以《春秋》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时期,各诸侯普遍拥有城邦“国史”,即所谓“百国春秋”;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集团开始形成,完成了从神的哲学向人的哲学的转变;一种新的人格—君子人格在此时形成,士人们以特有的礼乐修养实现了君子人格的理想。
②“赋诗言志”构成了春秋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春秋士人在外交、宗教、教育、政治中普遍地赋诗称志。他们赋诗时点出《诗经》中现成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左传人》赋诗74首,见于今本《诗经》的59首,其中国风24首,小雅27首,大雅7首,颂诗1首。《国语》记赋诗7首,其中国风2首,小雅4首,逸诗1首。春秋时期从摄职从政的男子到闺阁中的妇女,从中原各国到被认为异族的荆蛮、姜戎都练就出触景赋诗脱口而出的本领。诗构成了春秋士大夫全面的社会生活。因而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里讲“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绝不闻矣。”
③“歌诗必类”是春秋赋诗的思想原则。孔颖达说:“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因此,春秋赋诗即使心有逆杵,也尽量通过赋诗的艺术氛围造成一种平和的气氛。“赋诗断章,余取所求”是春秋人赋诗的结构方法。《左传》襄公八年记晋范宣子出使鲁国,宣子赋《摽有梅》。《摽有梅》本是一首情诗,写女子企望求婚男子及时而来,莫误青春,范宣子希望鲁国与晋国共同出兵攻打郑国,特赋此诗。作诗者有作诗之意,赋诗者有赋诗之意,两者多有矛盾,赋诗者根据需要选取自己表情选意的部分,或是一首诗,或是一章,或是一句,甚至一字,赋诗方式灵活。
④春秋赋诗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给我们许多启示。首先是关于时代的,从《诗经》结集到《楚辞》兴起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是诗歌创作的冷寂时期。有人以“《诗》亡然后(春秋》作”来解释,认为历史散文的繁荣替代了诗歌创作的繁荣。通过赋诗现象的考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已有之诗的运用替代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其次是关于文学的,经学家们常说《诗经》编辑的目的是“王者所,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通过赋诗的考察可以看出,《诗经》的编辑既承担着政治教科书的功能,也是出于贵族阶级文艺欣赏的目的。第三,春秋赋诗现象是在春秋发达的城邦文化的土壤上发生的。我们常随着经学家把春秋时代当作乱世来描绘,其实春秋是一个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新的哲学精神新的人格精神在这一时期成熟。以《诗》为代表的艺术精神成为春秋君子人格的基本品格,赋诗成为这-A格的表现形式,诗学精神成了这一时期人们自觉的追求。
——(摘编自傅道彬《“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群雄纷争,诸侯国林立,许多诸侯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国史,即所谓“百国春秋”。
B.哲学在春秋时代完成了突破,形成了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集团,思想也由神的主题转向人的主题。
C.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成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闺阁女子的必备修养,诗构成了春秋士大夫全面的社会生活。
D.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中写出了春秋时代宴会时人们风雅问答,也代表了春秋与战国不同的文化风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颖达所说的“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意即人们歌吟古诗要从友善的愿望出发,达到友好的目的。
B.襄公八年,晋范宣子出使鲁国赋《摽有梅》,将一首款款深情的诗篇变成了提出缔等结军事同盟的主张。
C.春秋时代的“赋诗”,主要是指人们引赋前人已有之诗。其所言之志,则多为作诗之志,而非引诗之志。
D.春秋时期经历了从诗的创作期走向诗的应用期的历史变化,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用诗时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文化空前繁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将之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并非没有道理。
B.春秋赋诗多出自国风与小雅中的诗篇,这充分说明了国风与小雅艺术成就高,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C.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春秋社会描绘成礼崩乐坏的乱世,它同时也是一个礼乐文明进入了经典化与普及化的特殊时代。
D.春秋中叶以后诗歌的创作进入了萧条时代,人们称赋已有之诗,而没有了文学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没有了作诗的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合乎科学
欧阳中石
艺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世间天然的“美”,是“造物者”所为,是朴素的。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人类摸索到可以“自为”的办法,由此,“艺术”诞生了。在人们的生活中,对美的追求无处不在。追求者愈盛,得之者愈夥(huǒ“多”义),“风借火,火借风”,自然而然,艺术便进入了人们生活之中。固然,艺术不比吃饭、喝水是生命的必需,然而人生毕竟不止于吃饭喝水。所以在人们的生活中,艺术必然地成了不可稍离的生活“必需”。那么,什么是艺术呢?它是以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和方式来设想、寄托和表达人类对美的向往的一种手段。艺术带给人们极大的生活情趣,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人们在和外界在接触中得到满足的一种构建。
艺术使人通过精神途径触摸到外部世界,加以理解,加以欣赏。因此,艺术是人生离不开的一种自己安慰自己的重要手段。光凭想象,是一种自我安慰,但是无法体现出想象的程度。艺术把它们具体出来,展示出来,画出来可以看得见,变成声音就能听得见,艺术把它落实了。艺术活动具有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这一点展示出“艺”的功力。甚至说,艺术是人类生活走在前头的东西,引领着人们不断向前。
艺术就是艺术,本身不是科学,但离不开科学。艺术要有灵感。灵感是人们特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受”,二是“放光”。人们唯有能感受世界,才有可能认识世界。“灵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体现出艺术的科学性;所以,我们对灵感可以期望,人力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只要尽人所能作出充分的储入准备,随着人们对客观外在规律性的认识与理解对不断加深,灵感“放光”的契机也会随之增多,这就是艺术与科学交融之处。人类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美的期望不断地被提出,不断地被实现。
人们常说“艺海无涯”,既说艺术形式之多,又说艺术魅力之强,也说艺术理论之深。所谓的巧夺天工、神来之笔、神乎其神之类的说法,并不过分。“艺术”之所以能够“夺天”,比“神”更“神”,就是因为人类有“艺”之“术”,已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行之有效、可以夺“天”的方法,而且也有了一套有体系、有序列的理论。这就是艺术的科学性。
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要有一整套系统的科学设计,来认识、分析、培养、完成、达到。运用科学理论来培养,可以让人们不必大费周章走弯路。以书法为例,东汉赵壹写过一篇《非草书》,批评“效颦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它说明不掌握科学的方法乱写乱画,会导致莫名其妙的错误。儿童学习书法,要通过写字来理解人的思维,理解人的生活,如果我们只让他把字写得好看,而没有其他要求,就会偏离教育的本来目的,我们强调的是素质的培养,科学的培养。虽然方法应不断地提高,理念应不断地充实,但从初步的、现有的为基础,才有可能向更高的艺术方法和理论发展。换言之,艺术怎样才能升华呢?这就需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支持,就需要更高的理论来启发、指引,需要哲学、美学原则的指引,科学方法的指导,具体科学成就和物质条件的支持,才有可能和其他学科同步地一道向前发展。一句话,对于艺术,我们要用科学的方式来对待。(节选《魅力中国》2009第22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风借火,火借风”,艺术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艺术。
B.由于人生不止于吃饭、喝水,所以艺术必然地成了不可稍离的生命“必需”。
C.“艺”的功力体现在艺术活动具有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D.运用科学理论来培养艺术人才可以让人们不必大费周折走弯路。
E.儿童学习书法,是要通过写字来理解人的思维,理解人的生活,不必要求他们把字写好。
【小题2】下列说法,属于对“艺术”的含义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是人类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摸索到了可以“自为”的办法而诞生的。
B.艺术是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来设想、寄托和表达人类对美的向往的一种构建。
C.艺术使人通过精神途径触摸到外部世界,是人们离不开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手段。
D.学习艺术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否则会导致莫名其妙的错误。
【小题3】 结合全文回答,艺术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4】为什么说艺术离不开科学?请根据文意分点回答。(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整齐的步调、集中的意志。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注 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对社会民众的影响深刻而普遍。
B.中国人感受到宇宙是生生不息而具备条理的运行大道,这种精神境界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诗书礼乐的文化就得以成就。
C.诗书礼乐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造就群体生活的秩序,诗与乐则陶冶性灵。
D.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直接进入艺术领域。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更为深刻。
B.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二者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相辅相成,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C.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
D.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融通和谐。
B.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之本在于音乐的精神,因此,乐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人类社会的礼和乐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凝聚了社会亲爱精诚的团结精神,使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文化理念得以体现。
D.与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的西洋艺术相比,中国艺术则呈现出端庄流丽、雍穆和平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朱光潜
①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又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②这里要进一步来研究一个浅例。比如我们看下列六条垂直线,往往把它们看成三个柱子,觉得这三个柱子所围的空间(即A与B、C与D、E与F所围的空间)离我们较近,而B与C以及D与E所围的空间则看成背景,离我们较远。还不仅此。我们把这六条垂直线摆在一块看,它们仿佛自成一个谐和的整体;至于G与H两条没有规律的线则仿佛是这整体以外的东西,如果勉强把它搭上前面的六条线一块看,就觉得它不和谐。

⑴A、B、C、D、E、F为六条平行垂直线,G与H为两条没有规律的线。
⑵A与B、C与D、E与F距离都相等。

③从这个有趣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很重要的道理。
④一、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把六条垂直线看成三个柱子,就是直觉到一种形象。它们本来同是垂直线,我们把A和B选在一块看,却不把B和C选在一块看;同是直线所围的空间,本来没有远近的分别,我们却把A、B中的空间看得近,把B、C中的空间看得远。由此可知在外物者原来是散漫混乱,经过知觉的综合作用,才现出形象来。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
⑤二、事物本来也要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A至F六条线可以看成一个整体,G与H两条线何以不能纳入这个整体里面去呢?这里我们很可以见出心和物的关系。我们从左看到右时,看出CD和AB相似,DE又和BC相似。这两种相似的感觉便在心中形成一个有规律的节奏,使我们预料此后都可由此例推,右边所有的线都顺着左边诸线的节奏。视线移到EF两线时,所预料的果然出现。预料而中,自然发生一种快感。但是我们再向右看到G与H两线时,就猛觉与前不同,不但G和F的距离猛然变大,原来是像柱子的平行垂直线,现在却是两条毫无规律的线。这是预料不中,所以引起不快感。
⑥这里所谓“预料”自然不是有意的,好比深夜下楼一样,步步都踏着一步梯,就无意中预料以下都是如此,倘若猛然遇到较大的距离,或是踏到平地,才觉得这是出于意料。许多艺术都应用规律和节奏,而规律和节奏所生的心理影响都以这种无意的预料为基础。
⑦懂得这两层道理,我们就可以来研究美与自然的关系了。一般人常欢喜说“自然美”,好像以为自然中已有美,纵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说“自然美”就好比说上文六条垂直线已有三个柱子的形象一样,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比如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湾清水,你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山、水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各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各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
⑧美的欣赏就如“情人眼底出西施”,不过寻常恋爱都有意无意地存有“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则丝毫不似这样。一朵花无论是生在邻家的园子里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里,你只要能欣赏,它都是一样美。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
(选自《谈美》第七篇,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将文中附图下面的说明补充完整。
【小题2】调整语序并使用恰当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单句组合成一个复句,使之成为第⑤段的结尾句。
⑴ G与H两线被摈于整体之外。
⑵ G与H两线在情感上和其他六条线不能谐和。
⑶ G与H两线在物理方面和其他六条线不同。
【小题3】作者认为“美的欣赏”与“寻常恋爱”不同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美”的阐释,最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
A.荀子: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B.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C.休谟: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D.狄克罗斯:不管有没有人,卢浮宫的美不会因此而荡然无存。
【小题5】本文对“美与自然”的阐释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