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是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末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小题1】作者认为艺术要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不能支持其理由的一项是
A.有了距离,新奇的地方才能比熟悉的地方美。
B.有了距离,才能使观者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C.有了距离,艺术才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
D.有了距离,作家才能将切身的经验和情感客观化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本来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这是因为人们持有实用的态度。
B.树的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而树的正身是实用世界的一片段;所以人们往往感到倒影比正身美。
C.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在当时人看,是失节,是秽行丑迹,但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再受现实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
D.有人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也不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周鼎汉瓶,是因为不能在艺术品和实际人生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的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的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都是与自然有一种距离的艺术作品。
B.写实主义,其目的在于妙肖人生和自然,会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因此与艺术是不兼容的。
C一般人虽有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但因为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所以不能创作出艺术作品。
D.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他们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是作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16 12:15: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美美与共
费孝通
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唐朝的时候,国家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引起了邻国日本的关注,派人来学习,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把唐朝好的东西带回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有“鉴赏力”的,善于“美人之美”,因此获得了很多文化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贵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这些都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特有的一套哲学思想。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小题1】概括本文论述思路。
【小题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简要分析。
【小题3】实现“美美与共”境界有哪些方面困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所谓富民阶层,是指中唐至明清时期逐渐崛起并持续发展壮大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以经营农业为主、兼及工商的各行各业的致富者。富民虽占有财富,一般也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但并不享有政治特权。所以,富民阶层既与占有财富的官像阶层有着显著不同,又与同属于“民”的自耕农、佃农阶层存在明显差异。
中唐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产权制度的变化,原来按照政治权力等级分配土地等社会资源的既有体系被逐渐打破,整个社会趋向于分化成富民和贫民两大阶层。至宋,富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分布广泛的社会群体。这个数量较多、富有貲财且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发挥重要作用的群体,实际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中间层,成为宋以后阶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核心。
蒙元政权入主中原,并未对既有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关系造成太大的破坏,因而也没能从根本上阻碍宋以来富民阶层的发展态势。相反,由于其“政令疏阔,赋税宽简”而得以赓续和壮大。明清之际,能有一部分富民个体蜕变为独立的士绅阶层,当与富民作为一个整体发端成长于唐宋、延续壮大于元代密切相关。
富民阶层在宋元时期的持续发展与壮大,也就造就了一个沉潜于乡村社会的普通士人群体。任何一个社会阶层一旦崛起,必然追求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富民阶层也不例外。他们追求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主要有科举入仕和加强与官僚交往甚至联姻两种途径和方式。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富民阶层“士绅化”,即一部分富民逐渐获得了政治特权,或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在一起。但由于受到宋代选官“员多阙少”和元代长期停废科举等历史条件限制,能通过科举等方式成功晉升官宦阶层的富民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富民依然只是并不享有特权的普通士人身份。
明清时期国家规定,只要考取生员以上功名者就可享有政治特权,富民获得身份保护的人数由此而大量增加,从中分化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士绅阶层,发挥着比普通富民士人更大的社会作用,标志着“富民社会”发展到其最高阶段——士绅社会。而宋元时期流向乡村社会的士人群体,从严格意义来说,还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社会阶层。因为其中既有退闲官员,也有主要源自于富民的普通士人,就其对地方社会治理的影响与作用而言,前者单个个体可能更大,但后者更为普遍深入。所以宋元社会转型与发展的推动力量,实际依然主要是非身份性的富民民阶层。而以享受政治特权为共有特征的士绅阶层成长为推动社会转型的主力军,则是到明清社会才得以最终实现。
(摘编自林文勋、薛政超《富民与宋元社会的新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富民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经营农业、工商业为主的致富者。
B.宋元时十期,大部分富民的身份依然只是普通士人,并不享有特权。
C.明清时期,富民只要是童生即可享有政治特权,士绅阶层就从中分化而来。
D.宋元时期,退闲官员对地方社会治理的影响和作用较普通富民士人更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间为序,论述了富民阶层由中唐至明清崛起、发展、壮大成为社会转型和发展的推动力量的过程。
B.作者论述了宋元时期富民阶层的发展壮大主要是社会经济关系推动而得以长期演化与承续的结果。
C.文章主要论述富民阶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发展状况,肯定了他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富民阶层在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区别在于后者从中分化出独立的享有政治特权的士绅阶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朝廷“政令疏阔,赋税宽简”,富民阶层的影响和财力远远超过两宋时期。
B.宋元时期,富民阶层提升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科举入仕和加强与官僚交往。
C.明清之际,部分富民个体蜕变为独立的士绅阶层,与富民群体前后不间断的演变密切相关。
D.宋元社会,尽管主要是非身份性的富民阶层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但他们仍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容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小题1】对“直指的意义”、“联想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明显而确实。
B.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
C.“直指的意义”偏于个性,“联想的意义”偏于类型。
D.“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难用。
【小题2】【小题3】以下表述与作者原意相符的是(   )(2分)
A.“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但是并不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直指的意义是确定的,联想的意义是变化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跪拜:从表达礼敬到自示卑贱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跪礼的涵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嬗变。唐宋之前,中国是没有椅子的,只有一种叫做“胡床”的坐具,是贵族才使用的奢侈品。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我们现在熟悉的高型坐具,如交椅、靠背椅、高凳等,都是在宋代才开始普及开来的。唐代时虽然已出现椅子,但应用不广,只限于贵族与士大夫家庭。
高型坐具的出现,改写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方式。在席地而坐的先秦时代,中国人通行跪拜礼,跪拜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正规的坐姿就是双膝跪席,跪礼不过是挺直上身,再配上手部与头部的动作,如作揖、稽首、顿首,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对方也须还礼答谢。这个时候的跪拜礼并没有包含尊卑之意,臣拜君,君也拜臣。跪拜只是相互表达礼敬与尊重。
秦汉以降,君臣之间方有尊卑之别,体现在礼仪上,臣拜君,君不再回拜,但尚要起身答谢。到椅子出现之后,中国人席地而坐的习惯发生改变,跪拜的动作更是带上了强烈的尊卑色彩——从椅子上到地上跪拜对方,显然透露出以卑事尊的味道。
也因此,除了“天地君师亲”,宋人基本上不用跪礼,迎别待客一般都是用揖逊、叉手之礼。宋朝臣对君,当然也有需要隆重行跪拜礼的时候,但那通常都是在极庄重的场合与仪典上,如每年元旦、冬至日举行的大朝会、三年一次的郊祀大礼,自然是极尽繁文缛节。至于君臣日常见面礼仪,当是揖拜之礼。
从元朝开始,带屈辱、卑贱性质的跪礼才推行开,清廷更是变本加厉,不但大臣奏事得跪下,皇帝降旨宣答,众臣也必须跪着听训。至此,跪礼原来所包含的向对方表达礼敬与尊重之意已经淡化,而下跪者自我示卑、示贱之意则日益凸显出来。
从宋至清,跪礼的变迁,不过是时代精神蜕变的投影而已。如果比较宋代与清代的精神风貌,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宋代士臣敢振言告诫皇帝:“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至于廷争面折之事,更是不胜枚举。而清代的士大夫已经全无宋人风骨,竟以获得在圣上之前自称“奴才”的待遇为荣。
士大夫已是如此,草民更不用说了。宋代的平民见官,尽管也讲尊卑有序,但大体上还可以维持尊严,见多识广的京城之民,更是不畏官长,常抓着官府的短处不放,跟官长争长短,也不给官长好面色看,急了就写检举信,或者到京师的直诉法院——登闻鼓院控告。而清代的平民,不但见官得先跪拜叩头,老百姓向衙门呈交诉状禀词,都以“蚁”或“蚁民”自称,官府称呼其治下小民,也直接叫“蚁”。人民在官府面前表现得如此卑贱,只怕是前所未见的。
古人说,“礼者,时为大”。礼仪的应用,还是以顺应时宜为第一要义。基于此,支持对跪拜礼的恢复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具体语境中的跪拜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覆灭后,文天祥被元人俘至大都,文天祥向蒙元丞相博罗只长揖不跪拜,既表现他不向敌人屈服的民族气节,又体现了中国文化基本的待人礼节。
B.当前古装戏从春秋剧到清宫戏,朝臣见到天子一律伏在地上叩头三呼万岁,君主高高在上岿然不动,这是违背跪拜礼的传统的。
C.《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当元妃凤辇到荣国府门前,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一律跪拜叩头,起身迎元妃入堂后,元妃再请贾母上座,拜见祖母,这是先行君臣之礼,再行家族之礼。
D.西汉的张禹,曾是汉成帝的授业师,后任宰相,治理出西汉后期少有的中兴盛世。致仕家居后病重,成帝亲自探望,并在张禹床前行跪拜之礼,表现成帝对功臣的体恤。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在先秦时代,跪拜是人际之间通行的礼仪,就是正常的坐姿,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对方也须还礼答谢,因此没有尊卑之别。
B.唐宋之前中国没有椅子,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唐代时虽然已出现椅子,但应用不广,只限于贵族与士大夫家庭。
C.宋朝君臣之间除了极庄重的场合与仪典,臣子对君王才实行跪拜礼,一般日常见面只是行揖拜之礼。
D.宋朝大臣敢于告诫君王天下非君王一人之天下,敢于当面指责君王过错,而清朝大臣已经由臣变奴,甚至以获得在圣上之前自称“奴才”的待遇为荣。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具体情境中的跪拜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元朝以后直至清朝,跪拜礼由过去表示对对方的礼敬与尊重之意渐渐变成君王现实威严或者臣子自我示卑、示贱之意。
B.秦汉以后直至唐宋,跪拜礼渐渐由人与人之间正常礼节交往带上了强烈的尊卑色彩,这体现了时代精神的蜕变。
C.宋代百姓在官员面前大体上能保持自身尊严,更是不畏官员,敢于跟官员较长论短,甚至向上一级部门申诉,而清朝百姓见官须跪拜叩头并自称“蚁”或“蚁民”。
D.在跪拜已含有强烈的尊卑含义之后,人们从下跪的动作自然而然地就会联系到“屈辱”“卑贱”,这时候再来提倡回复跪礼,肯定是不合时宜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王国维写了一篇专论艺术形式美的美学论文,题为《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这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篇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专论,值得我们重视。王国维在这篇论文中,系统地考察了古雅(艺术形式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以下一些论点:
一、艺术的意象(壮美或优美)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用王国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优美及宏壮必与古雅合,然后得显其固有之价值。”“吾人之所以感如此之美且壮者,实以表出之之雅故,即以其美之第一形式更以雅之第二形式表出之故也。”
二、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换句话说,同一内容,同一意象,由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因而就有雅与俗的不同。王国维说:“即同一形式也,其表之也各不同。同一曲也,而奏之者各异;同一雕刻绘画也,而真本与摹本大殊。诗歌亦然。‘夜阑更炳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诗)之于‘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词),‘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卫风·伯兮》)之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蝶恋花》词),其第一形式同,而前者温厚后者刻露者,其第二形式异也。一切艺术无不皆然,于是有所谓雅俗之区别起。”
三、但是艺术形式美不应该突出自己。王国维说:“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论断。意思是说,艺术形式美的使命在于整个艺术形象的完美,因此只有通过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一个传统的思想。这个传统思想反映了艺术形式美的一条规律,当艺术的感性形式诸因素把艺术内容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从而使欣赏者为整个艺术形象的美所吸引,而不再去注意形式美本身时,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形式美。在这里,艺术形式美只有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否定得愈彻底,实现得也就愈充分。这是王国维关于艺术形式美的理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四、艺术形式美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王国维认为艺术形式美(古雅)可以离开艺术意象(壮美或优美)而有独立的价值。这是不错的。但艺术形式美的这种独立价值终究是相对的,因为艺术形式美终究不能完全脱离艺术内容和艺术意象。王国维没能指出这一点,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缺陷。王国维对于艺术形式美具有独立价值的论证,也有很多不妥当的地方。例如,自然中不美的东西,到了艺术中,可以产生“不可言之趣味”,王国维认为这种趣味都来自艺术形式美,这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趣味主要还是来自艺术的意象,而不是来自艺术形式美。这一点,并不因为艺术家描写的对象是自然中不美的东西就有所改变。
王国维对艺术形式美的考察,是相当系统的,比历史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探讨都要深入得多。其中显然有康德美学的影响,但他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见解,对后人进一步研究艺术形式美很有启发。
(选自叶朗《美学史大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艺术形式美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认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它们的艺术形式美不同,故而前者雅而后者俗。
B.王国维认为,“优美及宏壮必与古雅合,然后得显其固有之价值”。这是因为,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才能表现出来。
C.王国维认为,“一切艺术无不皆然,于是有所谓雅俗之区别起”,即:一切艺术都是因为形式美不同,所以才有了雅和俗的区别。
D.所谓真正的艺术形式美,即:艺术内容通过感性形式诸因素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由此而使得欣赏者不再去注意形式美本身,而是完全沉浸于整个艺术形象的美之中。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艺术形式美只有通过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一个传统思想。
B.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才能表现出来,但艺术形式美可以离开艺术意象而有独立的价值。
C.王国维关于艺术形式美的理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认为“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
D.自然中不美的东西,到了艺术中,可以产生“不可言之趣味”,这种趣味主要来自艺术的意象,而非艺术形式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形象地说明了王国维“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的论断,即:艺术形式美的目的在于整个艺术形象的完美,为此它只有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
B.中国古代著名文论家王弼认为,“意”(主旨)要靠“象”(艺术形象)来显现,“象”要靠“言”(语言文字)来说明。但是,“言”和“象”本身不是目的。“言”只是为了说明“象”,“象”只是为了显现“意”。因此,为了得到“象”,就必须否定“言”;为了得到“意”,就必须否定“象”。这与王国维的论断是一致的。
C.中国古代著名文论家叶燮在论水的波澜之美时说,只有当水的“质”空虚明净,微风鼓动,生出的波澜才是美观的,如果换成一条臭水沟,遇风而动,虽然也会出现波澜,但是只能扬起恶味,哪里有什么美呢?这说明艺术形式美不能完全脱离艺术内容和艺术意象。
D.杜甫的《登岳阳楼》前四句写登楼所见,拉开了浩大无边的景观,风格昂厉;后四句突音转调换,格调幽咽,怆然含悲。前后大开大合,有一种顿挫回环之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这主要是由它的艺术形式美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