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见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谈美·谈文学》)
【小题1】阅读全文,提取整合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第②③④段列举     ,第⑤段提出 ,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小题2】“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A.
①精神上的残废:
②精神上的中毒:
③精神上的短视:
【小题3】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
【小题4】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名句,请举一个例子说说它的具体作用
A.
【小题5】你怎样看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3 04:19: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巫术:人类文明无法摆脱的神秘影子

巫术这个词在中国已经等同邪恶,在卡通片里巫婆是丑恶的象征。其实,早从中古时代起,那些被指为女巫或巫师的人,会被人烧死或砸死,显示人们对毒咒等超自然力量的畏惧。巫术是邪恶、欺诈的代名词,是与现代文明随行的,令人憎恶的影子。

但是,所有研究古文明史的人都无法否认,巫术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国语》记载有观射父论“巫”之言。大意说,古时候民和神不混杂,神明就降临到精神专注不二、恭敬中正且聪明的人身上,这便是巫觋,巫觋制订各种典章制度,选贤能任五官,各司其职,社会不相杂乱。这为我们认识巫觋文化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核心地位,提供了关键的启示。

远古的观象授时与巫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则直接说明,观射父讲的“民神不杂”的有序社会状态,正是考定星历的结果;而历数失序,则民不堪命。由此可见历法的兴废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这也证明了只有巫术,才能孕育出后代发达的天文历法,以及人类文明的雏形。

如果说巫术是中华文明的唯一起源,也一点不为过。只有巫术中包含的科学成分,才能够切实解决远古国家、部落的民生问题;只有巫术的权威,才足以赢得信赖,才可以获得政治权威,亦即我们所说的公共权力。而只有公共权力形成,国家才会出现,也代表文明时代的到来。不但如此,巫术同时也是宗教、哲学思想产生的源泉。中国本土的道教产生,无疑和中国远古的占卦术,是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的;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直接脱胎于远古的巫术。

总之,巫术是一个悠久和广泛的现象,它以不同的名字,出现在每一个民族的远古史册里。但是,自从巫术完成引导文明诞生的使命之后,就被视为妖孽、邪恶的象征,并且被置放在文明对立的位置。像中国汉朝的张天师,清代的白莲教、义和团等,都是巫术的变种。在今天,巫术仍以种种形式,存在于社会的阴暗层里。

西方早在中世纪后,巫术就成为一种邪恶的象征,被排斥在文明时代之外。文明与野蛮蒙昧的对立,在宗教上往往表现为基督教与巫术的对立。但这种对立,和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一样,往往是被虚构出来的,但它却成了西方基督徒的固有的观念。而实际上,基督教的经验和巫术的经验相差无几,同样诉诸无法以理性和常识加以分析的想象和情感。

有一幅著名的油画《乔治·雅各布斯的公审》,描写的是十七世纪发生在今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场宗教迫害事件。一个居住着虔诚的清教徒的小镇,几个居民被人控告在行巫,紧接着,更多的巫婆神汉被人揭发出来,而控告者和揭发者自己又被他人控告或揭发,到后来,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都有可能是巫师。而殖民当局最初试图通过严厉的镇压,来恢复信仰和秩序,于是,对被控告为巫觋的清教徒进行审判。先杀了19人。但后来人们惊恐地发现,每一个基督徒身上都隐藏着一个巫或觋的影子。于是,总督下令停止审判,宣布该审判为冤案。如今,这桩冤案反倒变成了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警示全人类宝贵的反面教材。

由此,我们认识到,巫术和文明并不是绝然对立的,而且应该把巫术视为文明的起源,并加以善意的对待。大自然赋予了生命、文明忤逆的自由,而到头来又身受其害。巫术和文明的关系也是这样,相对的矛盾并不说明它们一定互相排斥,有时正是紧密无间的体现。

巫术,永远是人类文明随行的神秘影子,巫术也是我们心灵中无法摆脱的超自然力量,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一个巫或觋的影子。不管我们是在史前的篝火旁,还是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之间,或者是在未来全智能生活空间,我们都无法摆脱来自远古巫术的影响,也许巫术就来自于我们的心灵深处。

(摘自《新浪网》,2015年12月,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社会,自中古时代以来,出于人们对毒咒等超自然力量的畏惧,那些会玩弄巫术的女巫或巫师,会被人处死。
B.巫术在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要,从有关史料可以看出,它“考定星历”,巫觋文化在古代中国政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C.巫术是一个悠久和广泛的现象,每一个民族的远古史册里都有它的身影。直至今天,巫术仍以多种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D.著名的油画《乔治·雅各布斯的公审》的相关内容说明,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一个巫或觋的影子,巫术和文明并不是绝对矛盾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巫术最开始包含有科学、文明的因素,但随着科学的产生巫术逐渐走向了文明的对立面,从而受到了唾弃。
B.中国远古的占卦术是中国本土道教的源起,可以说,没有巫术,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道教。巫术甚至是中华文明的唯一起源。
C.在西方基督徒的固有的观念中,基督教与巫术是对立的,但和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一样,这种对立往往是被虚构出来的。
D.文明人与野蛮人、基督教与巫术之间原本似乎明确的界线其实是模糊的,法庭审判和处决的与其说是巫觋,还不如说是基督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术处在善良、诚实的对立面,尽管是人们对巫术的认识不够甚至误解造成的,但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它很难摆脱这种看法。
B.巫术中包含有科学成分,只有这样它才能够切实解决远古国家、部落的民生问题,否则,它不会成为权威,不会获得人们的信赖。
C.从古到今以至未来,人类都无法完全摆脱来自远古巫术的影响,可以说,它像影子一样永远与人类文明随行。
D.我们应善待巫术,不仅要正视其历史价值,还它以历史的地位,还应该加强研究,将其发扬光大,造福于当代社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不要俗化经典
宋敏
①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三国》和《红楼梦》相继推出后,因与原著或与老版相去甚远而引来骂声一片。但据说收视率都不低,剧组、制作方、电视台、编导演等多方均获大赢,这也是中国近年来有趣的文化现象:越骂越红,越骂收视率越高,观众、网友扔的“板砖”,砸到剧组身上如同“金砖”。这一怪现象,让热爱传统经典的人们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②本来,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改编也是创新,是对原作品的弘扬和发展,是无可非议的。但近年来改编者对经典作品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而是受市场利益驱动,或在思想理念和人物形象的定位上颠覆了原著,或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尤其是古典名著的新版改编,比起以往的改编缺少了严肃性,却增加了搞笑和戏说的成分。如新版《西游记》中白骨精和孙悟空曾经是一对恋人;《三国》中充满雷人对话,剧中人说出后来才发生的典故;新版的《红楼梦》则弄了一个喜剧的结尾。这样的改编,与原著的美学特色大相径庭,与十几年二十年前的改编相比,也是大异其趣。如果说有什么重大的不同的话,我感觉主要就是对于原著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把而今时尚的戏说搞笑的浮夸粗俗之风带到了名著经典的改编之中,以一种近乎娱乐搞笑的态度,对古典名著开膛破肚,这引起了人们对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能否健康地传承的担忧。
③毋庸讳言,那些数百年前诞生的古典名著,很多都是作者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作品,其中凝结着作者“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切感悟。这些经典之作因为深刻地反映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振聋发聩,拷问灵魂。经典名著能够经历岁月的淘洗,流传数百年而传承到今天,无疑,作品中深切沉郁的感怀和期待,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改编者抽掉这些深刻的内容,一味戏说搞笑,就使作品失去了灵魂。这样的改编,当然无法得到原著的真传,它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谈资,而不能撼人心灵。
④新版《红楼梦》导演称最为尊重原著,但网友却认为其场景像《西游记》,配乐像《聊斋》,镜头运动像《哈利·波特》,旁白像《动物世界》,整个一个“四不像”。还有五大“雷”——演员、造型、旁白、配乐、快进,像广播剧、连环画、鬼片。有人认为这是她一贯的导演风格,但这适合用来表现《红楼梦》吗?二十年前的老版红楼虽然技术粗糙,但人物形象准确,演员集中培训,精益求精。而今,从选秀到拍摄,无一不是炒作造势,商业目的昭然若揭。因而人们有理由质疑,这样的重拍有意义吗?
⑤其实,人们也明白,在浮躁的当下,没有人肯为了艺术而下功夫,重拍经典只是为了收视率,为了商业目的而“啃老”,不求流芳万世,但求眼前一次性赚个盆满钵满即可,而且很多从业者也没有足够的功力重释经典。为此,笔者呼吁,不要俗化经典,请善待经典!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改编经典名著应对经典作品给予应有的尊重,应在思想理念和人物形象的定位上忠实于原著,不能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
B.在新版《西游记》中,白骨精和孙悟空被塑造成曾经是一对恋人,新版《红楼梦》 搞得“四不像”,这样的改编与原著的美学特色大相径庭。
C.经典之为经典,很多都是作者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作品,其中凝结着作者的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切感悟。
D.在浮躁的当下,重拍经典变成了俗化经典,追求眼前利益固然是一个原因,没有人肯为艺术而下功夫,而且很多从业者也没有足够的功力重释经典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对古典名著进行改编时增加了搞笑和戏说的成分,这就是俗化经典。
B.经典名著流传百年而传承到今天,作品中深切沉郁的感怀和期待,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
C.俗化经典的结果是使作品失去了灵魂,它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谈资,而不能撼人心灵。
D.为了中华民族的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健康地传承,不能俗化经典。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三国》和《红楼梦》虽然与原著内容相差甚远,收视率都不低,可见收视率与剧本是否忠实原著并无多大联系。
B.一些电视剧改编者对于原著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把而今时尚的戏说搞笑的浮夸粗俗之风带到了名著经典的改编之中,说到底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C.改编者只有保留经典中那些深刻的内容,保留经典中的灵魂,又进行一些创新,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来。
D.现在的经典改编者在改编时都抽掉了经典中深刻地反映社会和人性复杂的内容,改编出来的作品根本起不到震撼人心灵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钮卫星
①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原本比较复杂的古代术数系统,现在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花钱买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办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显然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这些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⑤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⑥“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该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同时科学也需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
(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科学普及的现状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将一团团药渣泼洒到路上,以乞求药“倒暠病除;人们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以数字区分凶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在大众层面上的普及。
B.从中国民众在日常行为中对迷信的延续,到目前中国的媒体对航天飞行的神秘性、尊贵性和神圣性的倾心,作者认为目前社会已由传统的迷信步入新的迷信,科学启蒙任重道远。
C.作者认为中国的航天活动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是一种政治活动,而新闻媒体在宣传上更应该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
D.前沿科学工作者参与科学普及的力度不够,响应者不多,是导致中国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的原因之一。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与迷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起先以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冲破迷信的阻碍,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科学又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将被迷信击败。
B.本文将中国科普现状与美国科普现状进行了对比,从而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问题本质,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C.对于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张贴“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暠的标语,报纸和电视节目强调孤立的科学事实等做法,作者认为这不足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破除迷信。
D.正是因为美国有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的普及,从而形成了目前的这种科学意识与理性精神深入美国公众心灵深处的局面。
【小题3】(小题3)要实现“科学在中国真正普及暠的目标,中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6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可以准入艺术殿堂的散文只有三种:抒情散文、随笔和小品文。这样的散文才有资格与小说、诗和戏剧举行圆桌会议,进行交流,因为它们是审美性文章,是文学作品,表达的都是人情、人性和人的欲望。其他文章,虽然有散文之元素,也用了艺术之技法,甚至还曾经冠以散文之名,但它们的形式却过于随便,思想上也过于窄浅急近,论艺术是不够的,那么就请止步,不登艺术殿堂了。不过仅仅作者自觉尚不成,学者和编辑也应该负责,当拒之门外就拒之,否则文体的提纯便难以彻底。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比学者自觉,学者比编辑敏感。

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主流。在现实中,它的作者颇众,在历史上,它的传统甚深,路正,容易繁荣。抒情散文并不是空洞的抒情,相反,它是以一定的叙述为基础的。抒情散文可以记人、记事、记行、记俗、记游,也可以记史,不过凡记皆出乎情,以动情而记,是感于哀乐的,否则不是抒情散文。刘鹗说:“感情生哭泣。”他还认为从屈原到司马迁,到曹雪芹,都是以作品而哭泣。他指出:“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然而不管什么感情,抒情散文之情必须是私情,自己之情,这才可能是真情。当然,真情还不够,优秀的抒情散文还当情高、情贵,不乏生命的体验。古代作家和现代作家中都有不少抒情散文的大家。

随笔也有叙述,但它的优势却是议论,或夹叙夹议更合适,不过论的成分更多。随笔靠的是识,非饱学之士不可为。当然仅仅掉书袋也不行,因为识属于哲思。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言如随笔,德如识,所以识也是人格境界的表现。它还应该个性鲜明,机智、幽默,不能总是一张严肃的脸。随笔在历史上相对发达的是西方,以法国的蒙田尤为突出,之后在英国昌盛至极,培根、兰姆,都是随笔的高手。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随笔也来到中国文学的园地,成为散文的一种,并十分流行。凡学者化并思想者化的作家,多作随笔,杰出的有胡适、丰子恺、梁遇春、钱钟书。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后焕然一新,随笔作家应运而起,其中影响广泛的有张中行、金克木、王充闾、卞毓方、周国平、余秋雨。随笔固然源于西方,不过在中国,古文中的论和疏一类也有随笔的因子,甚至认为庄子、韩非子和贾谊的一些文章是随笔,王守仁的一些文章是随笔,也不无道理。写随笔需要怀疑品质、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社会昌明才会兴旺,西方和中国概莫能外。一旦社会禁锢,随笔便枯萎。

小品文在散文里占据着至尊之位,艺术要求极高,非妙手不可作。博学,尤其是洞明了世事,方能辞足意深,游刃有余。凡叙述、抒情和议论的成分,小品文皆有,然而它们是糅合的,融化了的,要把它们一一拎出来,显然无迹可寻。平和而不夸张,冲淡而不强调。风神气韵充盈,讥讽抨击暗藏。作者内敛不扬,然而人格意向熠熠生辉。在中国,小品文一向甚蕃,古文中的序与说一类多是小品文。王羲之和陶渊明的文章,有的实为小品文。宋明两朝,小品文很是发达。现代文学又从英国FamiliarEssay(小品文)汲取营养,从而给了小品文以丰富和提升。照鲁迅的观点,在散文家族里,小品文的成就最高,几乎在小说、诗和戏剧之上。小品文的成就以周作人、林语堂和梁实秋尤为突出,周作人又高于林语堂和梁实秋。在当代文学中,很遗憾,以小品文而成了气候的作家似乎还没有。

【小题1】下面关于随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笔靠的是识,学识贫乏的人是不可能作的。当然仅靠引经据典、卖弄学问也不行。
B.随笔源于西方,它应个性鲜明,机智、幽默,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兰姆都是随笔的高手。
C.虽然说随笔在历史上相对发达的是西方,但在中国古代也出现了有随笔的因子的古文。
D.随笔作者必须拥有怀疑的品质,独立自由的思想,这样社会上便能出现优秀的随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抒情散文、随笔和相比,其他有散文因素的文章在形式思想上远远不如它们,不能登艺术殿堂。
B.抒情散文是因为动情而记,抒情是以一定的叙述为基础的,否则就成了空洞的抒情。
C.随笔也有叙述,但叙述不是它的优势,其中议论的成分更多,从论中可见作者的“识”。
D.小品文叙述、抒情和议论的成分都有,但它们是糅合的,融为一体,不能截然分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品文艺术要求极高,如果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没能看得透彻明白,很难写出辞足意深的小品文。
B.从“感情生哭泣”这句话可以看出,抒情散文都要抒真情,并且还应当情高、情贵。
C.小品文是散文品种之一,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往往有讥讽抨击的力量。
D.鲁迅先生对小品文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的成就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同类题5

充满时代性的诗学阐释
袁济喜
诗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学的基本内容。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评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翻开我们今天所见的《论语》,以及《史记》中的《孔子世家》,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经常用《诗经》来教育学生,与学生讨论人生、政治与文学诸多问题。著名学者与文人朱自清先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版过一本书叫做《诗言志辨》,其中详细地谈到了《诗经》在那个古老的年代中,成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后来,八十年代的裴斐先生曾写过《诗缘情辨》,认为诗学之核心乃是诗缘情,可以与诗言志互证。这一观念同样在当时的文论界引起过广泛的影响。此后,中国诗学与文论一直成为人文学科的热门,产生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诗学,与其他民族的诗学相比,更具有人文的蕴涵,它融宗教、人文于一体,其中深藏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感性与知性、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体。《文心雕龙·风骨篇》云:“《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中国古代的诗学既有今天所说的文学的因素,更有民族文化的特质。明乎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秦汉之前,六经以《诗经》为首。其实,即使在秦汉之后,《诗》学也一直是经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在诗经精神中,还折射出中华人文的玄奥,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闻一多先生写过《神话与诗》,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诗经》,探索中华文化的玄奥,从而打破了单一的经学路径。我自己在九十年代也写了专著《兴:艺术生命的激活》,对于“诗可以兴”的命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越发感到中国诗学中的玄机很深。随着近几年西方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诗学融入中国学术界,关于诗性精神与中国文化之特质的探索更是成为多学科互融的焦点所在。
因此,对于中国古代诗学的阐释与解读,是生生不息的,是充满时代性的。这种解读与阐释,一方面是对于义理和意义的阐释与发挥,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的理论,但另一方面更应当吸纳本土的文化资源,充分依据新发现的资料进行解读与研究。只有这两方面的齐头并进,才能使中国诗学的研究向前迈进。近代以来,随着王国维二重证据说的提出与响应,在中国诗学领域,许多学者将新出土的简帛文书引入诗学,与传统的诗学经典及西方学说互相印证,产生了许多令人可喜可贺的成果。但同时,如何将这些新出土的文献与传世经典互相融会贯通,特别是正确评估二者的价值,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一个新的问题,弄得不好,会出现类似汉代经今古文之争,超出学术研究的范畴,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不过,在中国诗学与文论研究领域,引入新出土的竹帛文献,肯定是一种新的学术增长点,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学的基本内容。
B.中国古代的诗学包含着人生、政治与文学等各方面的问题,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
C.《诗》学一直是经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
D.对于中国古代诗学的阐释与解读,是生生不息的,也是充满时代性的,要不断地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裴斐先生的“诗缘情”与先前所说的“诗言志”的观点并不矛盾,二者可以互证。
B.闻一多先生的《神话与诗》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诗经》,探索中华文化的玄奥,打破了单一的经学路径。
C.引入新出土的竹帛文献,不论对中国诗学还是文论研究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学术增长点,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D.既借鉴西方的理论,又吸纳本土的文化资源,只要这两方面齐头并进,依据新发现的资料进行解读与研究,就能使中国诗学的研究向前迈进。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其他民族的诗学,不具有人文的蕴含,也不能体现他们民族的精气神,远远不如中国的诗学。
B.《诗学》折射出中华人文的玄奥,中国学术界的多个学科都可以对其诗性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特质进行探索。
C.王国维二重证据说的提出与响应,为许多学者将新出土的简帛文书引入诗学奠定了基础。
D.将新出土的文献与传世经典互相融合贯通,正确评估二者的价值,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诗学研究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