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刚性美与柔性美
朱光潜
①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然而可以象征一切美。你遇到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拿它们做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是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冀北”的美;比如说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玉,你可以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
②我说“骏马秋风冀北”时,你会想到“雄浑”“劲健”,我说“杏花春雨江南”时,你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在同一种艺术之中也有刚柔之别。如音乐,贝多芬的第三合奏曲和《热情曲》固然像狂风暴雨,极沉雄悲壮之致,而《月光曲》和第六合奏曲则温柔委婉,如悲如诉。
③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创作家往往因性格的偏向,而作品也因而刚或柔。米开朗琪罗在性格上和艺术上都是刚性美的极端的代表。你看他的《摩西》!火焰有比他的目光更烈的么?钢铁有比他的须髯更硬的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脑里怕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吧?他那只庞大的右臂迟一会儿怕要拔起喜马拉雅山去撞碎哪一个星球吧?亚当是上帝首创的人,可是要结识世界第一个理想的伟男子,你须得到罗马西斯丁教寺的顶壁上去物色,这一幅大气磅礴的创世纪记,没有一个面孔不露着超人的意志,没有一条筋肉不鼓出海格立斯的气力。
④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艺术家们已摸索了不知几许年代,到达·芬奇才算寻出,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成功!米开朗琪罗画“夏娃”和“圣母”,像他画“亚当”一样,都是用池雕“大卫”和“摩西”的那一副手腕,始终脱不去那种峥嵘巍峨的气象。达·芬奇的天才是比较的多方面的,他的世界中固然也有些魁梧奇伟的男子,可是他的特长确为佩特所说的,全在“能勾魂”。《圣约翰授洗者》活像女子化身固不用说,《酒神》也只是一位带醉的《蒙娜·丽莎》。再看《最后的晚餐》中的耶稣!他披着发,低着眉,在慈祥的面孔中现出悲哀和恻隐。
⑤历来艺术家对于刚柔两种美分得很严。在诗方面有李、杜与王、韦之别,在词方面有苏、辛与温、李之别,在画方面有石涛、八大与六如、十洲之别,在书法方面有颜、柳与褚、赵之别。这种分别常与地域有关系,大约北人偏刚,南人偏柔,所以艺术上的南北派已成为柔性派与刚性派的别名。清朝阳湖派和桐城派对于文章的争执也就在对于刚柔的嗜好不同。
⑥统观全局,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中国诗人的理想境界大半是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环境越静越好,生活也越闲越好。他们很少肯跳出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宇宙,而凭视八荒,遥听诸星奏乐者。他们以“乐天安命”为极大智慧,因此,他们的诗也大半是微风般的荡漾,轻燕般的呢喃。过激烈的颜色,过激烈的声音,和过激烈的情感都是使它们畏避的。他们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写日。《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我读《旧约·约伯记》,莎土比亚的《哈雷姆特》,弥尔顿的《失乐园》诸作,才懂得西方批评学者所谓“宇宙的情感”。回头在中国文学中寻实例,除着《逍遥游》《齐物论》《论语·子在川上》章,陈子昂《幽州台怀古》,李白《日出东方隈》诸作以外,简直想不出其他具有“宇宙的情感”的文字。“雄浑”“劲健”,“庄严”诸词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中国艺术缺乏刚性美在音乐方面尤易见出,比如弹七弦琴,尽管你意在高山,意在流水,它都是一样单调。
⑦刚柔虽是两种相反的美,有时也可以混合调和,在实际上,老鹰有栖柳枝的时候,娇莺有栖古松的时候,也犹如男子中之有杨六郎,女子中之有麦克白夫人,西子湖滨之有两高峰,西伯利亚荒原之有明媚的贝加尔。说李太白专以雄奇擅长么?他的《闺怨》《长相思》,《清平调》诸作之艳丽微婉,亦何减于《金鉴》《浣花》?说陶渊明专从朴茂清幽入胜么?“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又是何等气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①段中的“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一句对全文起引领作用。
B.“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每句诗都提起三个状貌,一切美都可以按照这六种标准来分类。
C.第④段“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句中“反衬”的意思是指达·芬奇在相反方面衬托出与米开朗琪罗在性格和艺术上的截然不同。
D.达·芬奇在艺术上的特长全在“能勾魂”,比如《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透露出的一种柔性美。
E.“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具有西方批判学者所谓的“宇宙的情感”。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的是( ) (3分)
A.中国诗人多倾向于描写“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
B.李白专以雄奇擅长,也有《闺怨》《长相思》《清平调》刚柔两种美混合调和的诗歌。
C.中国诗人“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写日”。
D.《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
【小题3】结合文意,概述刚柔两种美的具体特点,并指出这两种美形成的因素有哪些?(4分)
【小题4】除上文例子外,请举出一个能表现文学或其他艺术中刚性美(或柔性美)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08 06:04: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领袖”考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常见“领袖”一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作名词时表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楷模”。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道意》“张角,钜鹿人,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为后汉末年黄巾贼之领袖。”作动词时词义是“做他人的楷模、为他人作表率”。
“领袖”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实际上是“衣服的领和袖”。如《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郢人”,《汉书音义》作“獿人”。服虔曰“獿人,古之善涂塈者,施广领大袖以仰涂,而领袖不污,有小飞泥误著其鼻,因令匠石挥斤而斲之。”(《庄子集解》)在服虔注中,“领袖”与前文“广领大袖”相对应,表示“衣服的领和袖”意思甚明。
“领袖”为什么能表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呢?让我们首先探讨一下组成这个词的两个字的意义和作用。“领”的本义是“脖子”。如《诗经•卫风•硕人》“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毛传“领,颈也。”按照认识规律和词义引申规律,衣服挨近脖子的部分也可称为“领”即“衣领”。如晋陶潜《闲情赋》“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我们今天所说的“袖”上古称为“袂”。汉代以前的“袖”是袂(衣袖)之长于手、反屈至肘的部分,相当于戏曲中的“水袖”。上古时“袂”为衣袖总称,说“袂”可以包括“袖”,说“袖”时只指局部,不能指全部的袖子。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余狐裘而羔袖。”即狐皮的衣服袖上接了一段羔皮的袖头。《战国策•燕策三》和《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刺秦王“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此句中“袖”即指袂之长于手的部分,因为是接上去的,就被拽断了。汉代以后,“袂”字逐渐消失,衣袖统称为“袖”。
“领”和“袖”之所以在文献中常常连称,一是因为在衣服的制作上二者都是另加的部分,又都起装饰的作用,二是因为二者都有特别的作用,提起领子,整件衣服就可以顺当地提起, 《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所谓“提纲挈领”即提住网的总绳和衣服的领子,比喻把问题简明扼要地提示出。袖则常用以挥动示意并能表示礼节,《易经•归妹》王弼注“袂,衣袖,所以为礼容者也。”孔颖达疏“所举敛以为礼容。”
由于“领”和“袖”在衣服上有重要作用,从而引申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的比喻义。“领袖”的这个比喻义与组成这个词的两个词素义已不直接相关,两个词素已凝固而不可分,我们无法将表示“杰出人物”的“领袖”拆开用两个词素义的加合理解,因此,我们认为“领袖”已经由并列短语演变成为一个双音词。“领袖”成词的时代发生在两晋时期。
我们现在用“领袖”指称“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此义是从“同类人中之杰出者”引申而的,早在明清时就已见用。《明史•曹于汴传》“时绍徽、应甲附魏忠贤得志,必欲害于汴,属其党石三畏以东林领袖劾之,遂削夺。”
【小题1】下面关于“领”和“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领”字出现较早,最早在《诗经》中已有使用,“领如蝤蛴,齿如瓠犀”中的“领”即指人的脖颈。
B.“袖”字最初是指袂中长于手,反屈至肘的那部分,如《左传》中“余狐裘而羔袖”中的“袖”就是。
C.“领袖”连用最早见于《庄子》,该书记录“郢人”(“獿人”)“施广领大袖以仰涂,而领袖不污。”
D.“领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常见在“同类人中的杰出者”或“做他人的楷模”等义项上被使用。
【小题2】下列关于“‘领’和‘袖’在文献中常常连称”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领”和“袖”都是衣服的重要构件,都是另加的部分,且都有装饰性。
B.“领”和“袖”各自有其特殊的作用。
C.“领”和“袖”由其本义引申而的比喻义,让其最终合变成一合成词。
D.“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让“领袖”更加不能拆分。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两晋时,“领袖”虽然有“楷模”的义项,但也见有“为后汉末年黄巾贼之领袖”,可见其感情色彩尚不全是褒义。
B.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有“左手把秦王之袖••••••自引而起,袖绝”的记载,此句中“袖”即指袂之长于手的“水袖”,因为“袖”是另接上去的,所以易“绝”。
C.“领袖”一旦当做“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看待,它就已成合成词了,因为它的意义和其中两个语素的意义不再直接关联。
D.“为后汉末年黄巾贼之领袖”和“属其党石三畏以东林领袖劾之”的“领袖”同中有异,因为它们都不再是并列短语。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自然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故。照相片无往而美。何以故?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故。艺术家的图画、雕刻却又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能从艺术家自心的精神,以表现自然的精神,使艺术的创作,如自然的创作故。
“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自然的美终不是一切艺术所能完全达到的。你看空中的光、色,那花草的动,云水的波澜,有什么艺术家能够完全表现得出?所以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艺术最后的目的,不外乎将这种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印象”,借着图画、雕刻的作用,扣留下来,使它普遍化、永久化。什么叫做普遍化、永久化?这就是说一幅自然美的好景往往在深山丛林中,不是人人能享受的;并且瞬息变动、起灭无常,不是人时时能享受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艺术的功用就是将他描摹下来,使人人可以普遍地、时时地享受。艺术的目的就在于此,而美的真泉仍在自然。
“自然”本是个大艺术家,艺术也是个“小自然”。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首尾不同,而其结局同为一极真、极美、极善的灵魂和肉体的协调,心物一致的艺术品。
罗丹深明此理,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但他的雕刻中确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罗丹真可谓能使物质而精神化了。
罗丹的雕刻最喜欢表现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因为情感动作是人性最真切的表示。罗丹和古希腊雕刻的区别也就在此。希腊雕刻注重形式的美,讲求表面的美,讲求表面的完满工整,这是理性的表现。罗丹的雕刻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所以希腊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几何学”,罗丹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心理学”。
自然无往而不美。普通人所谓丑的如老妪病骸,在艺术家眼中无不是美,因为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果然!这种奇丑怪状只要一从艺术家手腕下经过,立刻就变成了极可爱的美术品了。艺术家是无往而非“美”的创造者,只要他能真把自然表现了。
所以罗丹的雕刻无所选择,有奇丑的嫫母,有愁惨的人生,有笑、有哭、有至高纯洁的理想,有人类根性中的兽欲。他眼中所看的无不是美,他雕刻出了,果然是美。
他说:“艺术家只要写出他所看见的就是了,不必多求。”这话含有至理。我们要晓得艺术家眼光中所看见的世界和普通人的不同。他的眼光要深刻些,要精密些。他看见的不止是自然人生的表面,乃是自然人生的核心。他感觉自然和人生的现象是含有意义的,是有表示的。你看一个人的面目,他的表示何其多。他表示了年龄、经验、嗜好、品行、性质,以及当时的情感思想。一言蔽之,一个人的面目中,藏蕴着一个人过去的生命史和一个时代文化的潮流。这种人生界和自然界精神方面的表现,非艺术家深刻的眼光,不能看得十分真切。但艺术家不单是能看出人类和动物界处处有精神的表示。他看了一枝花、一块石、一湾泉水,都是在那里表现一段诗魂。能将这种灵肉一致的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描写出来,自然是生意跃动,神采奕奕、仿佛如“自然”之真了。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照片不美的原因是,照片只有表面的真实,而没能表现自然的内在精神。
B.艺术的目的是将自然的美描摹下来,使其普遍化、永久化,即人人可享受、时时可享受。
C.自然是真、善、美的灵魂和肉体协调的艺术品,是物质的精神化,所以说,自然也是大艺术家。
D.奇丑的嫫母、愁惨的人生,经过罗丹之手,都成了美的雕刻,原因是罗丹表现了灵肉一致的自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切美皆于自然,只有少数的艺术作品能达到自然的美。
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引用李商隐的这句诗表达了自然的美景是短暂的,不是时时都能享受的观点。
C.艺术家需要独特、深刻的眼光,能从世界的表象中看到其蕴含的无限意义。
D.罗丹雕刻比古希腊雕刻更美的原因就在于:罗丹表现了“自然的心理”,即活泼的内在精神;而古希腊雕塑表现了自然的形式和表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是美的,但是自然的美也有空间、时间上的局限,艺术可以超越这一局限。
B.艺术是物质的精神化,艺术是艺术家把自己的精神贯注到外界的物质世界里,可以说艺术超越了自然,是提高了的自然。
C.一个画家,如果只是重视对象形式的美或表层的细节,那么,他的作品就和照片一样,也就谈不上是美的。
D.“自然无往而不美”,艺术家真正要做的,不是去粉饰世界,或刻意剔除世界的“丑”与“恶”,而是真切地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真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
葛剑雄
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基本上都是从国都至县(邑)的各级行政机构驻地。这些城市往往也是全国的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甚至是军事中心。但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一座城市的其他功能也可能随之消失。一旦城市的功能改变,即使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都会随之改变。否则,这些硬件和软件不是过剩就是不足,或者只能废弃,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
但为延续文脉着想,一座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因为这些物件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如果让城市的后人仅仅凭着文字和图像去想象,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理解生动的历史,留下深刻记忆的。何况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会不断提高,对国家和城市的记忆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记忆中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原物的保存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的可能。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有必要适当保留一些,以便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
【小题1】下列对城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的情况下,如果城市的功能改变了,那么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都应随之改变,否则,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B.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为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古代一般都是把从国都至县(邑)的各级行政机构设在这些城市里,但城市的其他功能会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消失。
C.一座城市,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绵延才能形成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D.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就会被强制改变,城市的文脉会因此中断。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首先阐述政治功能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接着又讲了城市文脉,最后说只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城市就会延续文脉。
B.第二段说明了城市文脉与城市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还讲了一座城市要形成自己的文脉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C.第四段告诉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会中断,即使有保留,也岌岌可危。
D.第一段论述了政治功能对于古代城市的重要作用,如果政治功能强,城市就会兴旺发达,政治功能一旦丧失,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座城市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是这个城市中的一些物件,保留一定数量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
B.南京是在古建康城废墟的基础上重建的,也保存了战火毁灭不了的一些六朝的遗址遗物,但六朝古都的文脉已基本中断。
C.城市的历史记忆,不仅包括古物、旧物等物质基础,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D.保存一些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能满足精神生活要求不断提高的居民对国家和城市记忆的需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德国心理学家格林曼特曾做了一个著名的“电梯实验”。他让自己的一名学生扮演“患病者”乘坐电梯,当电梯里只有2个人(“患病者”和一名同乘者)时,“患病者”晕倒后,那个唯一的旁观者通常会立即上前施助;当电梯里有3个人(“患病者”和两名同乘者)时,晕倒的“患病者”仍能得到很好的救助,通常是一个人负责安抚,另一个人打电话向警方或者医疗机构求助;当同乘者增加到4人时,情况开始发生微妙变化,有人借故离开,尽管“患病者”仍处于危险中;当同乘者增加到7人时,选择离开的人会更多,最严重的一次,只剩下一人照顾“患病者”,其他6人一声不响地走了,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实验结束后,格林曼特追问冷漠的“离开者”为什么选择离开,“离开者”的回答大同小异:        
格林曼特认为,当有人在车站或马路上遇到危险或困难时,得不到及时救助,并非完全与旁观者的品德有关。在有很多人在场的时候,一种群体性“依赖心理”的弥漫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有一部分人的冷漠则是消极的“从众心理”起了作用——跟随其他人一道离开,内疚感和自责感会在无形中减弱。
格林曼特在另外的一些研究中,还有一些颇让人意外的发现:在地铁车厢和马路上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大多数人都想去帮他们一把,但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不采取行动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害羞;而在一些车祸现场,有人袖手旁观。大都是因为血腥场面让他们感到害怕;还有一种情形,受困者得不到及时救助,是因为旁观者侥幸地认为对方无大碍。
格林曼特的研究告诉我们,    
【小题1】请列举两种“离开者” 大同小异的回答:(2分)

【小题2】格林曼特的研究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的文教政策和神童举的设置,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宗学、诸王公学在内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 “杂字”、《百家姓》之类。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 “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此外,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代童蒙教育内容中不仅有“云维何兴,以水之生。雨维何降,以云之蒸”等自然常识,也出现了以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为代表的专讲名物制度、自然常识及科技知识的童蒙教材。
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同时,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先河。
(——摘编自郭娅《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教育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B.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渐渐地发生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工商子弟根本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
C.宋代童蒙教育体系包括为皇室和贵族子弟等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及面向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学教育系统。
D.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对童蒙教育做出过贡献,如袁采、朱熹、欧阳修等人,他们或提出过童蒙教育的理论主张,或编写过相关教材。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统治者对教育的大力提倡,激发了宋代人教育子女的热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宋代童蒙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B.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虽然仍包括道德教化和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但是更加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C.“农工商各教子读书”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非常广,除了赵宋宗室子孙、一般官僚地主的子弟外,还有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的子弟。
D.宋代以《百家姓》《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之类的书作为童蒙教育的教材,帮助孩子们识字、认识名物,并且普及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等。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宋代童蒙教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逐渐由单一走向多样。
B.宋代的童蒙教育不仅保障了官僚贵族子弟能够读书,而且为平民百姓子弟也提供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
C.宋代童蒙教育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宋代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宋代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D.宋代童蒙教育促进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因而上层精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向下层大众传播,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