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用“中国时刻”赢得“中国时间”
尔令奇
①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让我们再一次对“中国时刻”有了一种深切的感受,亦如4年前的上海世博会、6年前的北京奥运会、13年前的上海APEC会议……如果拉长时间的距离来看,过去的30多年,每一个“中国时刻”都为我们赢得了一次世界性的关注,每一个“中国时刻”都见证了我们的巨大变化,每一个“中国时刻”都为我们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而正是一个个可以载入史册的“中国时刻”,为这个古老而充满希望的国家赢得了“中国时间”。
②“中国时刻”是用实力赢得的尊重。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像APEC会议这样的“中国时刻”越来越多。正如一个进入“而立之年”的成熟个体,他自身的自信和担当,是与对外界的贡献和作用同步提升、密不可分的。2001年的“中国时刻”,我们还是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融入者,只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和第六大贸易国;今天的“中国时刻”,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与APEC成员的贸易额,就已经从13年前的1200多亿美元,增至今天的2.5万亿美元,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中8个是APEC成员。
③“中国时刻”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有人质疑说,在自身仍然面临诸多改革发展艰巨任务时,我们有必要“兴师动众”来追求这样的“中国时刻”吗?就以大家议论比较多的车辆“单双号限行”来说,199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APEC成员国时,整个国家的汽车保有量刚刚突破600万辆,而今天北京一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就已经达到530多万辆。发展的问题还得靠发展来解决,今天的中国要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其政策的制定不能仅仅立足于国内,而要将自己的战略主张融入世界的游戏规则中。
④“中国时刻”不是装扮自己的花环,而是一个新的战略契机和历史起点。中国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作出了很多基于中国国家战略的规划,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东北亚经济整合战略等。站在中国的角度来说,这些战略在经济层面,都是立足于中国国内的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从客观效果讲,也充分体现了亚太大多数国家的战略意愿,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⑤我们需要用今天的“中国时刻”赢得未来的“中国时间”。包括2014年APEC会议在内的每一个“中国时刻”,都可以看作历史进程中的新坐标和新挑战,“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则是中国民众心里的“中国时间”。沿着“中国时刻”的台阶稳步上升,“中国时间”才能如期而至。
(选自2014年11月12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每一个“中国时刻”的实现,都使我们向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目标前进一步,其影响十分深远。
B.中国作为成熟的现代国家,面临的“中国时刻”将更多,我们要充满自信地去迎接它,在立足自身的同时为世界多做贡献。
C.我国许多规划的制定,既基于国家战略,也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的,客观上体现了区域内大多数国家的战略意愿。
D.怎样用“中国时刻”赢得“中国时间”?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要增强荣誉感,二要有责任意识,三要迎接新挑战。
【小题2】(小题2)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中国时刻”的具体内涵。(3分)
答:“中国时刻”是指 的重大事件。
【小题3】请简述文章第③段的行文思路。(3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08 07:3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

①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②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③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停止。

④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都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⑤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⑥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⑦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湘《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小题1】关于小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①小说起源于劳动。(见《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②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对这两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B.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C.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D.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小题2】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不属于同一阶段。
B.《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则属于同一阶段。
C.《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不属于同一阶段。
D.《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属于同一阶段。
【小题3】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个给小说做出明确定义的是梁代的萧统。
B.“话本”即“话本小说”,是宋代兴起的。
C.作者说“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可见《长恨歌》是一部传奇小说。
D.《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署名是兰陵笑笑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在新世纪的文坛上,有一股力量异军突起,那就是“底层文学”的创作渐成气候,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实际上,“底层文学”由来已久,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在现代文学史中,无论是五四新文学还是左翼文学,关注的对象依然是“底层”大众。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界又有不少农村题材以及描写城市中底层群体的作品。它们虽不强调“底层”,但对于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中受到损害的阶层有着相当深入的表现。
  尽管“底层文学”至今还未有一个科学的、明确的概念,但在文学界已经达成一种默契,其大致是对当前一些社会特殊群体的书写,其叙事对象主要包括城市下岗工人、依然驻守在农村的农民以及由乡下进城的农民工等弱势群体。
“底层文学”都呈现出与不同以往的鲜明特点: 
  首先,“底层文学”与社会“沉默的大多数”站在了一起,讲述他们的辛酸与苦难,讲述他们的艰难处境与抗争,讲述工人阶级在这个时代的真实命运。 
  其次,“底层文学”中的“乡土中国”也呈现出一番新的样貌。一是虽写“乡土”,但“城市”的幽灵却始终徘徊在乡土的上空,构成了新世纪底层乡土叙事的内在张力。二是农村强壮劳动力走后,继续留守的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们,成为乡土的新的景致,也是“底层文学”用力开掘的另一处题材。三是涌现出一些以往乡土叙事中未曾出现的新类型,如注意到经济全球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产生了一些涉及环保题材的作品。最后,对基层民主现状的表现、对农村传统价值沦丧的痛心、对农民道德自律的呼唤,是“底层文学”对“乡土中国”的特别关注之处。 
  再次,“底层文学”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着力于描写农民工的生活。其中既有职业化的写作,也有以“打工文学”为代表的边缘化写作。
  其实,“底层文学”一词在新世纪被提出,是一种现实性生存焦虑的表达,是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性产物,同时也是中国90年代以来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化催生出的结果。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少“底层文学”已经开始与单纯的生存困境脱钩,讲述的是特定阶层、个人的命运,表达了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底层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用自己的力量安抚现实中躁动不安的灵魂。简言之,就是以文学的方式参与当前的社会变革,并对社会问题做出回应。
  “底层文学”拒绝了“新写实主义”的“零度情感”,摈弃了“没事偷着乐”的犬儒主义,饱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然而,只有同情是不够的。作家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情景虽然力求用文学的方式交出一份当下历史的记录,但遗憾的是,目前“底层叙事”仍无法穿透迷蒙的表象,具有时空超越性的作品相对匮乏。如何让叙事逻辑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实,在表现“底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观照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底层”人物不再被扭曲成窥视的对象而得以血肉丰满真实可感,在同质化的苦难中挖掘出被遮蔽的底层生活的丰富性,从而告别肤浅和表面,抵达能够穿越历史的文学的“深度”,这是“底层文学”应该继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种创作还在继续进行中的文学类型,目前对“底层文学”的评价只能是一种带有历史前瞻性的考量和把握,我们期待“底层文学”的创作取得丰硕的成果,但这需要及时的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实践的累积与时间的沉淀。
(选自史竞男《“底层文学”:乡土叙事新景观》)
【小题1】下列关于“底层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底层文学”至今尚未有一个科学的、明确的概念,但它由来已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
B.“底层文学”大体上是一种书写当前一些社会特殊群体的文学类型,其叙事对象主要包括城市下岗工人、驻守在农村的农民以及由乡下进城的农民工等这样一些弱势群体。
C.“底层文学”对基层民主现状、农村传统价值沦丧、农民道德自律等特别关注,这是"底层文学"中的"乡土中国"呈现出的新的样貌之一。
D.“底层文学”在叙事中符合生活的真实,能够在表现"底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观照到"底层"人物的精神世界。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村强壮劳动力走后,留守的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成为乡土的新的景致,是“底层文学”用力发掘的主要题材。
B.“底层文学”注意到经济全球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于是产生了一些涉及环保题材的作品,这都是以往乡土叙事文学中很少出现的。
C.“底层文学”也着力描写农民工的生活,主要包括职业化写作和边缘化写作两种情况。这一类型的作品在"底层文学"中也占有相当多的数量。
D.“底层文学”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作为一种创作还在继续进行中的文学类型,还需要及时地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实践的累积与时间的沉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底层文学”中的“底层”,实际上包含了城、乡两个维度—“城”联系着下岗工人和失业者,“乡”汇聚着广大的农民。
B.在今天文学市场化甚至娱乐化的背景下,“底层文学”能够以严肃的态度承担起社会责任并饱含人文关怀,既是一种“不平则鸣”,同时也是“时代的和弦”。
C.由文章内容拓展开去,可以说,表现国有企业改革后下岗职工命运的小说《那儿》(作者深圳大学教授曹征路),折射出“三农问题”的“新乡土小说”,反映进城农民工生活的众多小说和“打工文学”等,也应该属于“底层文学”。
D.“底层文学”属于现实主义文学。将处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辛酸、苦难及抗争具体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是其特点之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身体酸碱性”的理论传播开来,感冒发烧甚至癌症的源头被认为是身体变酸。有专家表示,60%的中国人的身体正在变酸。在这个概念下,每个人都惴惴不安,舍碱的保健品也成为了灵丹妙药,人们都希望通过中和自己找回健康。事情是这样吗?
人们通常用pH值来衡量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在正常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这个pH值也是人体细胞完成生理功能的最佳酸碱度。
“恐酸”说认为,在人代谢过程中,细胞将体内的营养物经氧化分解获得能量时,会释放出各种酸性代谢物。人体体液变酸就意味着内环境的改变,使细胞各种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酸于是成了万恶之源,可导致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炎、动脉硬化、痛风甚至皮肤松弛。酸性体质导致癌症的主要依据是日本医学博士用实验证明100%的癌症患者是酸性体质。但更多实验也证实血液酸化和疾病之间是互为因果。即虽然血液偏酸可能导致疾病,但多种疾病也会导致血液变酸,所以很可能你身体的多种不适先来自于疾病,然后才开始变酸。美国科学家张健经论证后表示:“酸性体质这概念纯属于虚乌有!”
其实酸碱度不光不能决定我们的健康,甚至很难被改变。酸并非从口入,虽然“恐酸”说一再强调,保持人体弱碱性的基石是合理膳食。并将凡在体内分解的最终代谢产物是酸性的,像红肉、面粉、油脂、糖类等称为酸性食物,反之,像蔬菜、水果、豆制品等被称为碱性食物。但即使你天天撮入所谓的酸性食物,也不可能把pH变成6 8。因为人的体液具有很强的中和缓冲功能,其自身就能够维持酸碱度平衡,无论你摄入的食物是酸性、碱性,人体的pH值基本不变。
人体从消化到排泄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就拿小肠说,它会根据食物的成分来调节对胰液中碱的再吸收,无论何种食物,到了胃里被强胃酸混合后变成酸性,到了肠道又被碱性的胆汁等混合变成碱性。而且,我们的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等几大缓冲系统,也使酸和碱无法引起血液pH值的急剧变化。当血液带着代谢产物经过肾脏时,肾脏会将酸性物质排出体外,并回收碱性物质,同时还控制和调整酸碱物质排出的比例,以保持机体pH值恒定。我们吃进去食物经过代谢后的最终产物之一为二氧化碳,能与水结合生成碳酸,这是体内最多的酸性物质,但我们的肺不断地排出二氧化碳,成为调节酸碱平衡效率最高的器官。
其实,人体系统虽然一般呈弱碱性,但保持酸碱平衡最重要。人体中有几个地方还必须偏酸才算健康,人正常的尿液是呈酸性的。此外所谓的酸中毒其实离我们很远。人体血液pH值低于7.35时为酸中毒,但事实上,只有当肺部疾病影响正常呼吸,肾脏疾病影响正常排尿,医生才会查看他们的血液pH值是否能维持平衡。
最后要说,过多地摄取碱性食物也会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反而会增加酸的含量。少吃面粉及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红肉等,过量摄取碱性食物.人体缺乏脂肪、蛋白质和糖,将造成营养失衡,也会促使体内脂肪分解增加供能,生成的酸性物质将增多。
总之,虽然少食红肉多吃蔬菜确实对身体有益,但你大可不必大量买入含碱的保健品。如果你实在担心自己是酸性体质,那不妨喝点苏打水,因为即便是酸中毒,医生给患者最常用的也仅仅是小苏打。
【小题1】下列关于“身体酸碱性”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的酸碱度不是身体健康与否的决定因素,一些疾病发生在所谓的酸性体质上,原因是多样的,疾病与血液酸化也可能互为因果。
B.人体的酸碱度很难改变,人体体液具有很强的中和缓冲功能,人体也能够根据食物的成分或体液的酸碱变化自动调节人体的酸碱度。
C.人体应该追求平衡,偏酸或偏碱性要根据肌体的具体情况而定,一味追求身体呈碱性,过多摄取碱性物质,反而可能导致酸碱失衡。
D.人体体液最佳酸碱度是PH值为7.35-7.45,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呈弱碱性,在这个范围内,人体细胞能最好地完成各项生理功能。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人的身体系统通常呈弱碱性,但这不是由人的饮食结构决定的,有时过少摄人油脂等所谓的酸性食物,反而会造成身体中酸性物质的增多。
B.人体的体液变酸,可能会导致各类细胞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炎、动脉硬化、痛风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
C.要保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并不需要盲日服用碱性保健品或碱性药物,而主要应该控制膳食,调整饮食习惯,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D.人们所称的“酸中毒”其实不会发生,因为即使天天摄人酸性物质也不能降低PH值,人体的酸碱度是由人体自身系统严密监控着。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身体酸碱性理论在最近一段时间广为传播,人人皆知,这导致含碱的保健品十分抢手,在社会上,服用苏打水盛行一时。
B现在人们大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糖类食物,造成6o%的中国人正在变为酸性体质,这足人们罹患众多疾病的主要原因。
C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红肉类物质之所以被认为是酸性物质,是因为有人认为它们在体内分解后.最终会产生酸性代谢物。
D消化、排泄和呼吸系统能控制人体酸碱度,消化系统增加酸性,排泄系统增加碱性,呼吸系统则通过排出二氧化碳来调节酸碱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谈“动情”
情是诗之魂。感受于外,情动于中。先有感,后有情,情不是飞来的。感受是被动的受,情动是主动的动。由感而情,由情而诗,这个程序我们都得遵守。
⑵为什么说感受是被动的受?人活在世界上,由不得他自己。万事万物,每日每时,乱纷纷都到他的眼前来,一一逼入他的感官,叫他回避不了,不受也得受,难受也得受,所以说是被动的受。为什么说情动是主动的动?感受既多,叠累在心,人非草木,哪能无情。情是有的,看你怎样处置。熄下去了,就不会有诗了;燃起来了,就可能有诗了。或燃或熄,主动在你。如果那一缕情是合理的,是健康的,那就让它燃起来,“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
⑶动情在先,下笔在后,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郭沫若年轻时求学日本,雄姿英发,写了《地球,我的母亲》,开启一代豪风。那天上午,他在福冈图书馆看书,诗兴忽来,激动得很,难以静坐攻读。他走出图书馆,到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去,脱掉木屐,跣脚乱走若狂,乃至“率性倒在路上睡着,真想亲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晚辈庸才如我者,从来没有雄姿英发过,更不会在下笔以前动情如此。偶有一二幸获献丑之作,都是在下笔以后才逐渐动情的。对一般初学者,要求他们动情在先,下笔在后,那是苦人所难。真能做到先有感受,下笔以后逐渐动情,就很不错了。
⑷为了使自己动情于笔下,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必须排除周围环境诸种干扰,对眼前与主题无关的事事物物,一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求视听寂然,如入无人之境。视听寂然之后,你就从现实的人境跃入笔下的诗境。设想你要写的那些场景事物一一复活,一丘一水都能用灵眼看见,一笑一啼都能用灵耳听见。让模糊了的清晰起来,清晰得可触可感,纵然你写的是朦胧诗。在笔下忘却现实,在诗境忘却人境。写初恋就得忘却鬓边的白发,写黑夜就得忘却窗外的阳光。此时最怕的是邻居吵架和小儿哭叫,或你的贤妻叫你去捅蜂窝煤。写作过程就是醒着做梦,梦被打断,使人心烦意乱,怪不自在,甚至难以重温。听说过可恶的催租人打断诗人的梦,使他未能成篇,只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的故事吗?
⑸常人在床上睡着做梦,梦中笑,梦中哭。诗人在纸上醒着做梦,也会笑,也会哭。完全入梦以后,你的情就会在笔下动起来,你就有可能写出一首感人的佳作“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这是狄德罗的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白居易的话。中国新诗无论怎样变来变去,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也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好,民歌体也好,现代风也好,明朗也好,朦胧也好,你下笔的时候,总要动情才好。情永远是诗之魂,不要忘记了才好。
(选自《流沙河诗话》,有删改)
【小题1】第三段以郭沫若和作者自己的创作为例,论证什么观点?这样举例有何作用?
【小题2】第四段中加点的“诗境”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情永远是诗之魂”?请结合全文意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概而言之,从功能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者因此也被称为“礼治社会”。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很多时候,它指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但是,“义”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在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即“义者,宜也”。权即是宜,也就是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表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要是出于某项更高的的道德原则的要求,言而无信,行而不果也未必不能接受。显而易见,“义”就是审时度势,对某个具体情境之下的行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
(摘编自唐士其《正义原则的功能及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实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社会一方面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又由于纲常伦理、等级秩序而根本不可能平等。
B.中国社会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时,同样采用西方的正义原则及协调机制。
C.“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说明“仁”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D.“礼”强调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亲疏厚薄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使社会分裂,因而人们提出了体现“合和”的“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出儒家思想中“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第二、三、四段分别对“仁”“礼”“义”进行阐述。
B.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王阳明的名言,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仁”在儒家的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三段,紧承第二段内容,先在对比中阐述“礼”的内涵实质,再指出“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先阐释“义”的作用及其两方面的含义,着重强调“义”是可以超越“信”的更高的道德原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可以解决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
B.“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强调“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然后才能推己及人,扩展到对邻人之爱和对天下之人之爱。
C.“礼,国之干也。”强调 “礼”在儒家思想及国家纲要方面的重要地位。儒家强调“礼”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D.“义”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义”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