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代的文论和画论,首先所关注并强调的,乃是艺术家主观情怀和客观世界的统一,这种统一往往超越了一般的反映论,而是主客观的彻底融合。然而,艺术的创造还不仅于此,中国画家进一步强调在物我一如的过程中“我”的重要性。东晋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的精论,意指“迁想”这种主观活动,乃具一种关系到艺术作品成败利钝的移情作用。无“迁想”则无“妙得”,“妙得”是至美尽善的追求,没有这种追求是谈不上艺术创造的。
中国的艺术家岂能陷自己于“心为形役”的蹇促不堪之境?他们要在包容万有的大化中凭虚御风,物我两忘,如苏东坡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陆机《文赋》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足证诗人作赋、画家秉笔所藉者是九垓重霄的清逸之气。这是画家心灵、智慧、才情的升腾,惟其如此,中国画家才能超然物表,既能与花鸟同忧乐,又能以奴仆命风月,倾东海以为酒,一浇胸中块垒。
至此,大自然已成诗人、画家手中之觥爵,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飞羽游鳞,无非胸中忧乐所寄托,遂有杜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句,遂有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宋山河”之画。缘物寄情乃是心物交感和迁想妙得的最后结果。在宣纸上留下一些痕迹,这痕迹显然是约略言之,得其仿佛,与心头所勃郁所蓄积者相去颇远,这是中国画家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中国画直抒胸臆的快感,于它语言的痛快淋漓,于假自然陶咏乎我的山川大神般的自信。傅抱石先生曾说:“中国绘画原本是兴奋的,用不着加其他调剂。”这“兴奋”二字,质朴之中奥义在焉。中国画家不能似日本画家那样一枝一叶着意描,中国画家的兴奋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不能持续于苦役般的描画之中。中国画是即兴神驰的产物,它近乎中国的汉诗,利于言情述怀,钝于状物描摹,东西方诗在其源头已分道扬镳,西方有史诗,而汉人只有诗史。司马迁的《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然屈原《离骚》则绝非有韵之《史记》。中国的诗虽可佐史,但不可当史看,中国画可写实但不可以形似求。
中国画的线是超越了写实的,以形写神,要求线条之抑扬顿挫、起伏波磔具写意性,倾注画家意匠,使线有独立审美价值。线条表现力的丰富与中国人审美领域的拓展并行不悖。线的美学标准,在两千年历史进程中,已入高雅美奂之境。笔墨的含意则与线条相近,而且墨的地位从属于笔,这已是定论,笔可说是线的别称。中国画的线乃是天生玉质不假脂粉的美人,而墨分五色之说则更表明,在中国画家看来,墨的黑色包容了绚丽的自然。这种特有的认识,使中国画一直以水墨为大厦之栋梁,这与西方后期印象派之以色彩为雄殿之基础,南辕而北辙。必强自己所不能,无异于用短舍长。有人于水墨画上施以莫奈之色彩或雷诺阿之光影,恕我不敏,岂能苟同?
(摘编自范曾《中国画刍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主观情怀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以及超越一般反映论的主客观的彻底融合,是中国古代的文论和画论共同关注和强调的。
B.所谓画家秉笔所藉的清逸之气,正是画家心智才情的升腾,这是中国画家实现物我两忘,超然物表,抒发情感的必备条件。
C.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迁想妙得”的精论,其中“迁想”的意思也就是“移情”,离开了“迁想”这一前提,“妙得”便无从谈起。
D.中国诗人所写、画家所绘之自然,都是其寄托忧乐的对象,但中国诗人、画家在缘物寄情时又能摆脱“心为形役”的困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诗歌虽然可以佐证历史,但不可以视其为历史,同样,中国画未尝不可写实,但形似不是中国画真正的追求。
B.中国画直抒胸臆的快感,源自中国语言的痛快淋漓。“中国语言”即为“汉语”,其独有的特点影响了中国画的风格。
C.中国画的线超越了写实,追求写意,有其独立审美价值,随着两千年历史演进,中国画的线的美学标准已入高雅之境。
D.中国画里的笔墨,其含义与线条相近,线的别称即为笔,其地位高于墨,在画家眼里,墨的黑色可包容绚丽的自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宣纸上所留的约略言之、得其仿佛的墨迹,与画家心中所要表达的深厚情感相比尚有很大距离,这是中国画家的一大憾事。
B.中国画线条的抑扬顿挫、起伏波磔,倾注了画家的情意与匠心,其丰富的表现力随着画家审美领域的拓展而与时俱进,相得益彰。
C.中国画和汉诗的相似之处,在其长于言情述怀,不善于状物描摹,画家的兴奋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像日本画家那样着意细描。
D.中国画以水墨画为主,与西方后期印象派有质的区别,如果像有些人在中国画中盲目融入色彩光影等西洋画元素,将会贻笑大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9 05:3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格是具体的
①也许有人会问:人格看不见,摸不着,称量不出重量,量不出尺寸,何以具体?然而,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谁人格高尚,谁人格低贱,却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②笔者认识一位乡下老人,不识字,每天清晨把他住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哪家有困难,他总是不请自到。一次,学校老师给学生出作文题,要写一位尊敬的人,院子里五位同年级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写了他。看到几岁的娃娃称赞他“不识字,却懂大道理;干着脏活,心灵却很干净”的语言,你不觉得他的人格是高尚的吗?
③有位记者在北京大学采访时,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年秋天,北大开学了,一位外地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实在太累,便把行李放在路边。此时,一位老者迎面走来,年轻学子走上去说:“您能不能帮我看一下包?”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年轻学子办完各种手续回来时,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帮他看着行李。几日后,北大开学典礼上,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那天替他看包的老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大学者季羡林!可以想象,当时在年轻学子心里,一种崇高人格的巨大力量是怎样强烈地震撼着他。
④人格就是这样,不论是一字不识的老人,还是享誉中外的学者,都是通过一件一件具体的生活琐事表现出来的。在人格的表现上,人人平等。哲人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大约也是这个道理。有的人人格崇高,并非天生如此,乃长期培养、严于律己而成;有的人人格卑鄙,也不是生来如此,而是长期放纵,以至好逸恶劳不以为然、损人利己成了习惯。人生在世,每日每时,都在以各自的具体行为表现着人格。
______,高尚的人格闪闪发亮、晶莹夺目,像巍巍高塔,似郁郁青山;低贱的人格狰狞可恶、丑陋不堪,像污泥浊水,如臭气刺鼻。
______,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人们却依然敬重他、看重他,以至死了还依然活着;有的人活着,人们却鄙视他,轻视他,以至于活着也像死了。群众心里有杆秤,既称人事,也称人格。
______,人格就像阶梯,在你生命的历程中,每当你做一件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你的人格就上了一个阶梯;当你违背良心,干了一件缺德事,人格便下降一级。一个人做一件错事难免,事事缺德,专行小人勾当,那就十分卑鄙了。
【小题1】下面词语中,不能构成反义词的一组是( )
A.高尚 低贱B.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C.敬重 鄙视D.好逸恶劳 损人利己
【小题2】依据文章内容,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在⑤⑥⑦三个自然段开头的横线上,按顺序写在下列横线上。
人格是有尺度的   人格是有形的  人格是有重量的
【小题3】下面对②③自然段讲述的两个故事在文中所起作用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为①自然段的论点提供例证B.为④自然段的论述作铺垫。
C.使文章更为生动、具体。D.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
【小题4】下面说法与④自然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人格是通过具体的生活琐事表现出来的。
B.在人格的表现上,人人平等。
C.崇高的人格具有巨大力量。
D.崇高的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培养、严于律己形成的。
【小题5】⑤⑥⑦三个自然段的论述方法是什么?
【小题6】⑤⑥⑦三个自然段的内容与①自然段的内容是怎样的关系?
【小题7】下列表述最符合本文思想主旨的一项是( )
A.每个人人格的表现都是平等的。
B.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C.人格是具体的。它通过具体的生活琐事表现出来,能让认真切地感受到。
D.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小题8】连词造句
有的┄┄却┄┄;有的┄┄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文以气为主
郭军平
①古代文论家主张“文以气为主”, “气盛则言宜”。这种思想早在庄子时就已经提出,庄子在《逍遥游》中道:“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有人也许疑惑,文论家们主张的“气”又与庄子提到的“水与舟”“风与翼”有什么关系。我想,古代文论家们不过是把作文的道理更加概括化了、抽象化了;而庄子的话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具有普适性的哲理。文以气为主,概括的是写文章的大道理,这里的“气”, 一是指生命之气,二是指精神之气。
②生命之气是写文章的物质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生命的调养,《黄帝内经》 里就有关于生命之精气神的重要论述。作家只有在元气充足,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时候才会神思飞驰,气吞山河。人道“韩(韩愈)潮苏(苏轼)海”,每每拜读他们的文章,总会感受和体验到他们生命中的一种强悍和力量。因为文之时,需借助灵感,而灵感之产生却需借助生命之蓬勃元气。倘元气衰微,则人之神气昏暗,气血衰弱,不说为文,肌体尚要恢复调整。故文以气为主,当先要养生命之气;故欲写好文章,当先要养足精气神。作者气血饱满,神情旺盛,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会气血饱满,感情充沛,具有一泻千里,一气呵成之势;文章自然首尾圆通,生气勃勃。
③精神之气是写文章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需要作者在写文章之前做大量“内功”。习武之人讲求“内功”,就是练气,气血力量不是一朝一日就能练出来,它有一个渐渐积累的过程。习武之人练功、练气都非常讲求环境,讲求时间,需要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谓采“日月之精华”、吸“五谷之精气”。这样“内功”才能渐进,武功最终达到上乘水平。而对于写文章练“内功”,它也需要练功者采集天地之精华,集纳古今之学术;而且同样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通过大量的精读细读泛读,含英咀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自然而然作者内部的“功力”就会加强,“气盛而言宜”,如水之载舟,气之浮翼一样,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哪里会有勉强为文之道理? 
④保命有本能,重在知用,而“精神之气”则非苦练不可!人在修练知识、思想“内功”的同时,须严守“正义”,使“气”有“浩然之正”,唯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馁而已。这种情形正如李大钊所提倡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思想一样;一腔正气在前,就会为民为国摇笔呐喊,九死而不悔。(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气”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庄子《逍遥游》中的话比喻具体清晰,形象地证明了“文以气为主”的普适性观点。
B.《黄帝内经》里关于生命之精气神的重要论述,对修养写文章的生命之气有借鉴意义。
C.坚持吸纳天地精华、古今学术,加强精神之气,就不会勉强为文,文章就功到自然成。
D.养成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就会为人民为国家摇笔呐喊,九死而不悔。
【小题2】“生命之气”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
【小题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养“精神之气”?请简要概括。(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数学家富有创造力的一生,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我国科学家杨振宁则引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曾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  
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和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景象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的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独立思考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如果在教育中,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挖掘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遥望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也能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家探究科学真理对极深层理论架构的美的体会和感悟
B.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和科学家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优越感
C.研究科学过程中受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启发产生的审美想象
D.促使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美、探索美的重要原动力
【小题2】(小题2)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科学成果的表述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3分)
A.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以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呈现了科学美
B.欧几里德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具有音乐般的美妙品格
C.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具有唐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般的境界
D.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经实验证实出核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
【小题3】(小题3)作者说,学习数学时机械的题海战术很难让人享受到数学的韵律之美,你赞同吗?结合原文提供的信息说明理由。(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人称为音盲。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有些人缺乏把握音调的能力是因为从小没有受过音乐训练,这些人只要经过训练即可逐渐恢复音乐能力;而有些人可能患有“失歌症”,正是这种病症夺去了他们的音乐本能。
早在19世纪就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了描述,文献里记载了许多人终身对音乐没有认知的轶事。不过,直到2002年,第一份研究失歌症的论文才正式发表。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珀利兹。
珀利兹说,多数人都能轻易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但对失歌症的患者来说,即使两个音相差一个八度,他们仍然察觉不出变化。此后,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又发现了许多类似的病例。这些人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如果听不到歌词,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们也听不出来。不和谐的和弦令大多数人避之不及,他们却不觉得难听。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不过,他们往往意识不到,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发现,大约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韵律认知方面有问题。但是,还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因为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另外,在有的失歌症患者听来,音乐会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过,觉得音乐难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数,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
据统计,大约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而且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究竟是什么导致失歌症?珀利兹推测,人脑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这个部分发育不全时,人们就会出现失歌症症状。正因为如此,失歌症单单影响患者的音乐认知,而对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如果珀利兹推测正确的话,那么音乐同语言一样,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有些研究人员不同意此观点。他们发现,失歌症不单纯是音乐上的不足,还与语言或空间处理等能力有联系。例如,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当别人通过改变语调来表达情绪时,他们辨别不出对方传达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难以领会对方的“弦外之音”。因此,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另外,失歌症患者的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例如,给他们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的照片,他们不能分辨出照片上的是同一幢建筑。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他们的右脑的早期发育有关。
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目前,他们已经发现,失歌症患者的一个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这个区域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研究人员还在寻找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
现在,失歌症已成为科学家了解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随着研究逐渐深入,那些不能享受音乐的人有可能重新获得音乐带来的乐趣。
【小题1】关于“失歌症”及其研究,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音盲和经过训练不能恢复音乐能力的人称为失歌症患者。
B.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但是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目前还没有找到。
C.与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不同,珀利兹等人认为失歌症是一种单纯的音乐上的不足,他们发现此类患者大脑中与音乐相关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
D.其他研究人员与珀利兹的研究观点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失歌症可能与人的脑部发育有关。
【小题2】(小题2)关于珀利兹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表现分析,以下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歌症患者不能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即使两个音相差很大,他们仍察觉不出变化。
B.一些失歌症患者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大多数曲调他们听起来没什么差别,不和谐的和弦他们也不觉得难听。
C.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而大多数患者对音乐感到困惑,少数患者觉得音乐难以忍受。
D.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无法辨别出别人话语中传达出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直到珀利兹的论文发表后,关于失歌症患者的描述才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B.有些研究人员认为,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
C.对于失歌症患者来说,音乐会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
D.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术共同体,是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学科内部持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学术集团,是学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能够将一个时代的学术推向高峰。考察两宋时代的学术发展,两宋士人学术共同体的昌盛便不可忽视。因宋代道学发达,或可名其为道学共同体。
道学共同体是由宋代部分持共同价值观、道德立场和学术取向的儒家形成的团体。道学家与汉唐儒家不同。汉唐儒家多致力于寻章摘句、解释经典,虽然在整理与保存儒家经典方面贡献颇多,但在学术与思想方面颇为缺乏创造性。而宋代道学家以继三代绝学,挽日下世风,兴仁义道德,正己心人心,开万世太平为己任,穷究天理人性,讲求修身之道。
道学家与宋代其他儒家亦有三个明显区别。就仕途而言,道学家往往两栖于学堂与官场,存庙堂之志,而以学堂为主;游离于政治,而对政治不忘。因此,他们与身居庙堂之儒有不同的立场与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价值取向而言,道学家更趋向向内追求和终极追求。他们对己追求居敬,自诚致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他们的终极追求则希望实现道德完满,以及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圣贤境界,并因这种追求而不与现实妥协。就理论而言,道学家更趋于哲学化。这与他们的价值取向相关联。在向内的追求影响下,他们从事学术探索时都从诚意正心、居敬持正出发,不求闻达,潜心求索;而在终极关怀的影响下,他们都试图构建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这也是两宋道学大家都是哲学大家的原因。
道学共同体是在宋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方面,“隋、唐外竞虽力,而风俗日即于奢淫,士习日趋于卑陋”,故而收拾人心,修齐治平,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共识。制度方面,北宋自太祖起便重视文治,政治一般出于有学术涵养、有理想抱负的士大夫之手,宽松的政治制度,也为道学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文化方面,官办和私立书院得到很大发展,自由讲学的风气一时盛行。如二程、朱子等道学大家,都曾讲学、辩论于书院,书院也因而成为道学共同体发展的依托。
宋代道学共同体,据《宋史》记载,仅包括北宋五子、程氏门人、朱熹、张栻和朱氏门人。这种界定固然有些狭窄,但他们身上确实更突出地体现了两宋道学家的特色。他们虽然出身各有所本,性格各异,仕途经历不同,为学风格与理论内容亦各具特色,然而正是这些道学家形成了道学传统的核心,他们之间各具特色的传承、交流和争论促成了道学共同体的发展。北宋五子虽没有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自觉,但在南宋朱熹等人的自觉构建下,事实上形成了发端于北宋并对后代思想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道学共同体。道学家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核心人物,承担着传承道统的重任,在具备当时学术精英的共同特征之余,更有自身特色。那就是,包容创新的魄力、经世济民的抱负,以及对人格圆满的追求、对格物致知的理性思考。
(选自罗旻《宋代道学共同体的形成及其特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道学共同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学共同体是两宋时期一部分具有共同的儒学理论基础,在价值观、道德立场和学术取向等方面一致的人所形成的学术集团。
B.宋代道学共同体的核心人物是道学家,他们在学术与思想方面比汉唐时的儒家具有创造性,但是不太注重整理与保存儒家经典。
C.隋唐日益奢淫、卑鄙的风气是道学共同体形成的社会背景,朝廷对文治的重视与自由的学术风气为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D.宋代道学共同体并不十分庞大,有的道学家虽然并没有构建学术共同体的主观意识,但在客观上却促使了道学共同体的形成。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学家不满足于对经典的解释、整理与保存,而是以儒学匡正世风、振兴道德、正人心、求太平,对儒家学术与思想多有创新。
B.道学家往往既在朝廷做官又在学堂讲学,对学问潜心求索,这使他们与只是在朝廷做官的儒家有不同的立场与思考问题的角度。
C.道学家在价值取向上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向内追求,又有实现道德完满的终级追求,而宋代其他儒家则不然。
D.受价值取向的影响,道学家在理论构建上比其他学者更趋向哲学化,从而使他们具备了当时学术精英的共同特征,成为哲学大家。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学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特定历史条件如社会风气、政治制度及文化氛围等有关,这些因素对一个时代学术的发展往往具有重大影响。
B.宋代道学家与汉唐时期的儒家在追求上是有所不同的,他们与同时期的儒家在仕途、价值取向、理论构建等方面的追求也有明显的不同。
C.道学家大都不醉心于仕途,但又不忘政治,谋求学术的探索,重视高尚人格和圣贤境界的追求,因而形成了相近的为学风格与理论内容。
D.继三代绝学,挽日下世风,兴仁义道德,正己心人心,以开万世太平为己任,穷究天理人性,讲求修身之道,是宋代道学家具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