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著名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做过一项实验,他匿名发表了两部小说以测试声誉的魔力。在这两部小说中他故意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写作风格,以便读者不会把他的名字(即声誉)与那作品联系起来。经此试验,他发现,在艺术界中声誉的威力已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我不可能立刻诱导读者阅读我写的小说,除非我给出它时标上我的名字。”可以看出,声誉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即一种充分体制化的艺术界密切相关。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种所谓流传千古的声誉便只是传统美学的一个集体幻象。它其实是随着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而诞生的特定现象。声誉现象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桂冠诗人、传记文体等文化现象的出现而形成,并具有其历史性和文化特殊性。在声誉的建立中,艺术家扮演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在现代艺术界体制建立之初,他们凭借优异的能力创造出作品,并赢得了公众对他及其作品更多的关注。
然而,如果把声誉现象放置在艺术界框架中加以讨论,那么,声誉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艺术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格拉迪斯·恩格尔·兰以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的英美蚀刻画家为分析对象,讨论了声誉是如何确立、维系、甚至失去的。他指出,不仅声誉的确立是诸如艺术机构、专家协会等彼此合作的产物,而且声誉的维系也依赖于各种外在于艺术家的力量。艺术家的声誉是否持久,甚至在其去世之后依然能得到流传,这依赖于一系列的对其作品创作及流通记录的保存与收集,这样后世之人才能方便地辨识出其作品。
与声誉相比,“信仰”似乎是艺术界中一个更为玄妙的存在。它更为抽象,更受到人群的信任。然而,所谓信仰又与声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信仰总是以各种形式的声誉来实现它最初的资本积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声誉总是有效地进入艺术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并且为信仰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持续而又易于接受的形式,尤其在为信仰构建一种非反思性集体凝聚力方面,声誉可谓功不可没。在《凡·高的影响》一文中,作者纳塔利·海涅克给出了一个有趣的陈述,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声誉向信仰转化的那一过程。凡·高是如何成为一个圣者的?这要六个步骤才会发生:他的作品变得不可思议,他的生活成为一则传奇,他的命运成为一出绯闻,他的绘画被拿出来销售和展览,他所曾踏足的地方成为遗迹,而他所触摸过的物品皆为纪念物。
从这个角度看来,文学场或是艺术场存在着一处独特的机制,即信仰。我们所认为的艺术品的某种意义和价值,我们将艺术品视为“艺术品”的眼光,都是基于我们对某种艺术观念的信仰。艺术场中所有的一切几乎都与“信仰”有关,这既包括了我们对艺术品以及审美经验的种种看法,对天才艺术家权威的毋庸置疑的信任,对艺术场所遵循的“为艺术而艺术”原则的信仰;也包括了对艺术商人、艺术评论家等人有能力发现天才、鉴定艺术品价值的信任;包括了对艺术场中各种认可机构的信任等等。信仰并非单纯针对某些“艺术界名人”或是某些组织,而是存在于整个艺术场体制中。
(选自殷曼楟《论现代艺术体系下的声誉与信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的作品是否能够迅速地被读者阅读,受到了作家名字(即声誉)的影响,这一点在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实验中可以看出。
B.声誉现象是随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而诞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桂冠诗人、传记文体等文化现象的出现最终导致了声誉现象的形成。
C.在声誉建立的过程中,艺术家凭借其优异的能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并赢得了公众更多的关注,这成为了艺术家获得声誉的前提。
D.在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中,声誉的确立和维系,其实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对作家作品创作及流通记录的保存与收集。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信仰与声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信仰需要不断积累各种形式的声誉才能形成。
B.与声誉相比,信仰更抽象,也具有一种更强的集体凝聚力,是一种更玄妙的存在。
C.声誉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而信仰不是,信仰只是艺术场的一处独特的机制。
D.声誉可以向信仰转化,可以为信仰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持续而又易于接受的形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誉和信仰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密切相关,这体现了充分体制化的艺术界不仅重视艺术家的作用,还更重视艺术家之外的各种因素。
B.艺术家拥有了声誉,再通过艺术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就可能让自己的作品变得不可思议,甚至让自己触摸过的物品成为纪念物。
C.人们往往会更信任对某种艺术观念的信仰,人们也都会把这种信仰作为评判艺术品是否是艺术品,是否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的基础。
D.在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中,几乎所有一切都与信仰有关,信仰并非单纯针对某些名人或是某些组织,而是存在于整个艺术场体制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1 10:08: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小题1】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教养是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追求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
B.真正的教养是不存在功利的企图,因此是没有任何目的的。
C.真正的教养是动态呈现的,是一种不断追求而又从不停歇的努力过程。
D.真正的教养既是完成又是激励,既具有反思精神又具有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研读世界文学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B.没有爱的阅读,是戕害人性的,而获得教养必须要有一个客体为前提,那就是人格或个性。
C.阅读经典,可以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并与之建立息息相通的联系。
D.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花力气、下功夫去对待杰作,他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但反对阅读报纸和流行文学。
【小题3】对“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有追求文明文化的态度
B.对知识有敬重之情
C.对杰作的透彻理解
D.表现出自己的教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教育课程,不提更远的传说,只凭史籍记载,周代的宫廷教育科目就有“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号称“六艺”。其中“书”是识字,属于语文;“数”的教科书《九章算术》一直与“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同科,是用语文的方式编写的;“礼”“乐”要训练,但观念、规范写在经书上,也要阅读文本,理解文意,其实是高级语文。西周至今3000余年,不谓不早,这样一门古老的课程自然会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体式和特质。
当然,社会变,语文也在变。晚清洋务运动想用西方的学校教育突破封建教育体制,但他们使用的模式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为必须保存中国文化,洋务派们“变器不变道”。这种做法保存了传统,但也把封建糟粕带进来了。民国提倡大众教育,遵从西方模式,课程主流是新学内容,语文“道”的内容产生了新旧分歧,白话文和文言文之争慈之加剧。语文教学向大众化、现代化前进了一步,但传统精华渐渐失落,又加深了一层西化危机。1949年以后,古老的国学、西化的体制、欧美的教育理念,再加上学习苏联,古今、中外,东方、西方,感性、理性,观念和方法并不是以本国为中心的多方面优点的融合,而是多种并不兼容的杂糅相处,语文的特质未能凸显出来。
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各行各业、各类人都不认为语文有自己的规律,人人都能对语文发表意见,于是语文时时要面对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经验、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解释。众说纷纭之下,语文变得无所适从。语法教条化、过度文学化、单纯工具化、知识碎片化等诸多语文教学问题,都是在没有弄清语文课程特质的情况下产生的。
当前,找回语文的专业性,把握语文的特质是最为重要的:每一门进入基础教育的课程都有它的专业特点。越是应用广泛、无处不在的学科,只要进入教育领域,就越应该把学科内涵、外延界定清楚,否则就无法实施教学,无法评价优劣,无法衡量成效。
语文是母语教育,语文应当有时代性。但更重要的是,语文一定不能丢掉民族性。母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我国语文有自身的传统和特点。西方语言学认为只有抽象的语言形式是科学的,而中国几千年的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形式,而是带着思想、载负情感、富有文化、凝聚美感的话语和篇章,不能把这样的人文符号变成数理符号塞给学生。因而,完全模仿西方不适宜于语文,语文教育不能西化,不能把西化当作现代化。语文教育必须突出中国特色,越是突出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才越可以立足世界。
(摘编自(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语文教育历史悠久,追溯到有史籍记载的周代“六艺”,都属于语文课程的范畴。
B.近代以来,语文经历了三次较大变革,尽管逐渐发展进步,但语文的特质却渐渐丧失。
C.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但因为语文没有自己的规律,所以人人都能对语文发表意见。
D.我国语文是人文符号,不完全符合西方语言学认为的科学标准,因而不适合照搬西方的教育形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接选取“六艺”为例,论证了语文教育具有的悠久历史及万变不离其宗的体式和特质。
B.文章运用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演变轨迹。
C.文章主要从“为什么”“怎么办”两个方面,论述了当前语文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应当遵循的原则。
D.文章逐层分析,结构清晰,论证严密,最后指出了改进语文教育必须保留其民族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洋务运动之所以“变器不变道“,是因为一方面想突破封建教育体制,另一方面又必须保存中国文化。
B.语文要不断面对众说纷纭的要求和解释,变得无所适从,致使语文失去了它的特质。
C.只有把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界定清楚,语文教育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D.如果想要搞好语文教育,就必须增强文化自信,突出中国特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小说除了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要注意到纵向和横向的情况。所谓纵向,指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是什么,这个传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所谓横向,即考察我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有哪些明显差异,我们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差异。
具有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神话传说是文学和历史的起源。而在中国,神话传说既发展为用散文写成的优秀的史传文学如《左传》和《史记》,也同时发展为被前人称之为“稗官野史”的小说。换句话说,我国的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固然是十分明显的了;就连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也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跟历史的关系血肉相连自不消说,就是在《水浒传》里,作者着重描写了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无不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西游记》是连缀了若干个取经故事而成的,每个故事从开端到结束,无不有头有尾,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中国封建时代的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即语言要求精练,事实要求详备,同时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古典小说继承了这一传统,刻画人物要求尽量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观点),并能做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下同),特别是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更要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这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具体例证。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从优秀的历史著作中继承下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
除了继承史学著作的这一优良传统之外,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讲唱文艺而逐渐发展下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最初都是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经过长期积累而内容日益丰富,最后才写定为书面语言,成为杰出的文学作品的。所谓“章回小说”的“回”,就是说书艺人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所讲述的故事内容。除了长篇巨著外,还有一些短篇故事,从宋元直到明清,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唐宋人所谓的“说话人”,就是指讲故事的艺人;而说话人所用的故事底本,就叫“话本”。如果有人摹拟这种“话本”的体裁来写故事,就叫“拟话本”。比如《错斩崔宁》是宋元话本,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明代的拟话本,至于《快嘴李翠莲记》,则是宋元时代比较原始的说唱体故事了。这种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过来而形成的小说传统,无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同封建士大夫只靠用书面语言写成的作品有极为明显的差别。明清以来,凡是第一流的小说,甚至像《聊斋志异》这种用古汉语写成的故事,以及《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纯属文人笔下的创作,其所以能长久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可以说都是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的结果。从神话传说演进为稗官野史,再通过民间的说唱体的艺术形式,最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写定,并发展为文学家个人的创作,就是我国古典小说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程。
(选自吴小如《古代小说鉴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历史著作中事实要求详备和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的传统。
C.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讲唱文艺的优良传统而逐渐发展下来的。
D.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从神话传说演进为稗官野史,从民间的说唱体演进为文学家个人创作的历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传奇小说,无论是体裁还是表现手法,都十分明显地受到了史传文学的影响。
B.《水浒传》里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都可在史书中找到原型。
C.从“章回小说”的“回”的命名中,就可看出中国古典小说与民间讲唱文艺的密切关系。
D.因为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所以明清以来优秀的长篇小说能长久流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明以来我们所见的长篇小说,无论是历史小说,还是神魔小说,都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
B.古典小说在刻画人物上要求尽量全面,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要尽量避免脸谱化。
C.《错斩崔宁》是说话人用的故事底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文人模拟“话本”写的故事。
D.《三国演义》是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而来的,比《儒林外史》等纯属文人创作的作品更为读者所喜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罗素
怀有各种各样愚蠢的见识乃是人类的通病。要想避免这种通病,并不需要超人的天才,下面提供的几项简单的原则,虽然不能保证你不犯错误,却可以保证你避免一些可笑的错误。
如果一个问题但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话,就请您亲自观察一番。亚里士多德误以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这种错误他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办法很简单。他只消请他的夫人把嘴张开亲自数一数就行了。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原因是他自以为是。自以为知道而实际上自己并不知道;这是我们人人都容易犯的一种致命错误。我自己就以为刺猬好吃油虫,理由无非是我听人这么讲过;但是如果我真的要动手写一部介绍刺猬习性的著作,我就不应该妄下断语,除非我亲自看见一只刺猬享用这种并不可口的美餐。然而亚里士多德却不够谨慎。古代和中古时代的著作家谈起麒麟和火蛇来头头是道;但是他们当中谁也没有觉得,既然如此自己从未见过任何麒麟和火蛇,那就必须避免武断。
不过也有许多事情不那么容易用经验加以检验。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在许多这类事情上有颇为激烈的主张,也有一些办法可以帮你认识自己的偏见。如果人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你就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除非你自己对数学和地理也是这样无知,因而他的看法竟然动摇了你的相反的见解。最激烈的争论是关于双方都提不出充分证据的那些问题的争论。迫害见于神学领域而不见于数学领域,因为数学问题是知识问题,而神学问题则仅是见解问题。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发现自己对不同的意见发起火来,你就要小心,因为一经检查,你大概就会发现,你的信念并没有充分证据。
摆脱某些武断看法的一种好办法就是设法了解一下与你所在的社会圈子不同的人们所持有的种种看法。我年轻时期在外国——法、德、意、美等国住过很长时间。我觉得这对削弱狭隘偏见的强烈程度很有好处。如果你无法外出旅行,也要设法和一些持不同见解的人们有些交往,或者阅读一种和你政见不同的报纸。如果这些人和这种报纸在你看来是疯狂的、乖张的、甚至是可恶的,那么你不应该忘记在人家看来你也是这样。双方的这种看法可能都是对的,但不可能都是错的。这样想一下,应该能够慎重一些。
有些人富于心理相象力,对于这些人来说,一个好办法便是设想一下自己在同一位怀有不同偏见的人进行辩论。这同实地跟论敌进行辩论比起来有一个(也只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圣雄甘地就对铁路、轮船和机器深表遗憾;在他看来整个产业革命都要不得。也许你永远没有机会真的遇见一位抱有这种见解的人,因为在西方西方国家里大多数人都把现代技术的种种好处视为当。但是如果你想弄确实你同意这种流行的看法乃是正确的,那么一个好办法就是设想一下甘地为了反驳现代技术的种种好处而可能提出的论据,从而检验一下你自己想到的证据。我自己有时就因为进行这种想象性的对话真的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即令没有改变原来的看法,也常常因为认识到假想的论敌有可能满有道理而变得不那么自以为是。
对于那些容易助长你狂妄自大的意见尤宜提防。不论男人或女人十之八九都坚信男性或是女性特别优越。双方都有不可胜数的证据。如果你自己是男性,你可以指出大多数诗人和科学家都是男子;而如果你是女性,你可以用大多数罪犯也都是男子来反唇相讥。这个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但是,自尊心却使大多数人都看不到这一点。不管我们属于世界上哪个国家,我们大家总是认为我们自己的民族比所有其他民族都优越,既然每个民旅都有自己特有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就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加以调整,以便证明自己民族的长处乃是真正重要的长处,而其缺点相对来说则微不足道。在这个问题上,一位明白事理的人也一定会承认,它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由于我们无法和人类之外的智者辩论清楚,所以要处理这个人之作为人的自高自大的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小题1】文章认为“怀有各种各样愚蠢的见识乃是人类的通病”,请概括出造成这种“通病”的原因。
【小题2】为了避免愚蠢的见识,作者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原则,请简要说说有哪些原则?
【小题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恐龙也有青春期
(1)古生物学家常常对恐龙以何种方式能长成这么巨大而备感迷惑。有些专家认为它们就像今天的爬行动物,终生不停地生长;另外一些专家推测,它们如同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有一个快速生长期。研究者们最近证实,霸王龙有一段身体快速生长的青春期,这期间它们生长速度很快。但它们远比科学家认为的死得更早,霸王龙“苏”只活了28岁。
(2)霸王龙是陆地上曾经生活过的最大的食肉动物之一。科学家们十多年来发现了更为完整的霸王龙骨架化石。展现在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生活在6700万年前白垩纪的恐龙——“苏”,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龙骨架 。对其肋骨化石进行研究后,发现“苏”是一只活了28岁的恐龙,“苏”在死去的9年之前就已经停止了生长,科学家们还无法得知“苏”的性别。
(3)持续不断的发现的恐龙骨骼使得科学家们得以对恐龙进行深入研究。如同植物学家利用树木的年轮来计算树木的年纪一样,古生物学者也通过研究恐龙骨骼的年轮以揭示它的年龄。所谓骨骼年轮是动物骨骼内一些以年为单位沉积的矿物质。以往的研究常常是基于那些承受重量的大骨骼。但霸王龙的大骨骼化石往往是中空的,一些年轮已经丢失了。所以研究小组从那些不承受重量的小骨骼下手,进行研究。科学家们将这种方法用在了短吻鳄和蜥蜴身上,他们发现可以准确地测算出它们的寿命。
(4)研究小组发现这些恐龙标本的寿命都在2岁到28岁之间。他们推算霸王龙在到达18岁成年期的前4年体重会长1~6吨,这就是它们快速生长的青春期,在那之后它们可以再活上10年。
(5)研究小组得出结论,霸王龙在巨型恐龙当中有着最快的生长期。
(6)恐龙庞大的身躯给它带来了问题。约翰•赫金森说:“随着身体越长越大,霸王龙的奔跑能力也许受到了影响。”体重轻一些的幼恐龙也许能以时速40公里的速度奔跑,但当它们的体重达1000公斤时,它们就跑不了那么快了。它们的捕食能力会受到巨大体重的影响,既然如此,它们又是如何摄入足够的食物而生存下来的呢?这仍有待科学家们日后进一步研究。
【小题1】下列有关“恐龙青春期”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霸王龙就像今天的所有爬行动物一样,有一个快速生长期,一生都会不停地生长。
B.因为恐龙有一段身体快速生长的青春期,所以它的寿命大多不会超过28岁。
C.霸王龙在14岁到18岁之间会有一个快速生长期。这期间,它的体重会长1~6吨。
D.霸王龙在巨型恐龙当中有着时间最长的青春期,因此它生长最快,体型最大。
【小题2】下列关于“恐龙骨骼研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恐龙骨骼的年轮来揭示恐龙的年龄,这和植物学家研究树木年纪的方法是一样的。
B.骨骼年轮研究是指研究承受动物重量的大骨骼内一些以年为单位沉积的矿物质。
C.大骨骼化石有年轮记忆。但是,霸王龙的大骨骼化石往往是中空的,一些年轮已经丢失了。
D.科学家们将恐龙骨骼研究方法用在了短吻鳄和蜥蜴身上,他们发现可以准确地测算出它们的寿命。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龙骨架,虽然它只活了28岁,但它的年龄应该更大一些。
B.霸王龙的奔跑能力与它们的体重成反比,体重越轻奔跑越快,体重越重奔跑越慢。
C.霸王龙庞大的身躯决定了它有着超强的捕食能力,使它能够摄入足够的食物而生存下来。
D.由于恐龙离我们时代遥远,研究起来很有难度,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相信古生物学家对恐龙的研究会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