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小题1】对以“苇草”为喻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形象地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B.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C.浩大的宇宙,随时都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
D.人像苇草一样能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永远延续。
【小题2】对于“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的含义和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
B.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
C.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D.人的物质、精神以及荣誉、地位等都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一旦思想不存在,就一切不存在,就将失去人的尊严。
【小题3】下列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生理上讲,人就像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
B.因为人能思想,就区别于顽石或畜牲,就比能致人于死命的东西要高贵得多。
C.人虽然渺小脆弱,但有了思想就能变得坚强,就能被宇宙囊括,也能囊括宇宙。
D.人不能求之于空间,人要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24 10:4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虫洞理论
上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宇宙中可能存在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这个隧道就是后来物理学家所说的虫洞。爱因斯坦认为通过这个隧道即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如果虫洞的出口恰好停在过去,就可以通过它逆着时间旅行。当然,进行这种时间旅行时你只能旁观,因为时间是线性的,事件就是一个个已经穿好的珠子,你无法改变珠子也无法调动其顺序。但截至2013年,还尚未有实验证实虫洞真正存在。
早在19世纪50年代,已有科学家对虫洞作过研究。一些物理学家认为,理论上,也许虫洞可以使用,但虫洞的引力过大,会毁灭所有进入的东西;同时,即使宇宙中充斥着数以百万计的虫洞,但也很少会有直径超过10万公里的,而这个宽度正是太空飞船安全航行的最低要求。因此虫洞不太可能用于宇宙航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研究发现,虫洞的超强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起到稳定虫洞能量场的作用。科学家认为,相对于产生能量的“正物质”,“反物质”拥有“负质量”,可吸去周围所有能量。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负质量”能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且通过航天器在太空中捕捉到了微量的“负质量”。“负质量”的发现为利用虫洞创造了新的契机,只要用“反物质”去扩大原本细小的虫洞,并强化“虫洞”的结构,使其稳定,就可以让太空飞船穿过。
与此同时,许多科学家也在致力于构造人工虫洞的研究。科学家桑恩等人从理论上提出了构造虫洞的概念。他们相信,先进文明所创造的人工虫洞,可以用奇异物质的“支柱”来保持虫洞的畅通。奇异物质具有超过它能量密度的极大的负压,其引力具有排斥性,从而使得它周围的空间被扭曲得十分奇怪,这正好改变了空间扭曲的“符号”。桑恩的虫洞,可称为奇异物质虫洞。
科学家麦可思提出了“磁虫洞”理论。他说,极强烈的磁场能弯曲时空而形成虫洞。根据相对论,任何含有能量的东西(包括磁场),皆能弯曲空间。远在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莱特,就在爱氏方程中找到了磁引力。莱特的理论表明,在一个由螺线管产生的磁场中,螺线管内形成了一个引力场,但要获得这种人工引力场,需要十分巨大的磁场。麦可思说,在实验室内,用2.5T(特斯拉)的磁场即可构造出一个“磁虫洞”,但洞的半径极大,约为150光年,若要将此“虫洞”的半径压缩到实验室的尺度,则所施加的磁场需大到10亿T,这显然超出目前人类的科技能力(最大人工磁场约10T)。但麦可思认为,在天空中必定能找到这种“磁虫洞”,因为中子星表面的磁场达10亿T,在那里,“磁虫洞”将自发地产生。
不论“奇异物质虫洞”或“磁虫洞”,只要它们存在于天空之中,就能从地球上测得它们的特征性信号,我们将看到一个两边特别明亮中间较暗的R光学像。
【小题1】下列对“虫洞理论”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虫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理论上,利用它我们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回到过去或穿越未来。
B.虽然虫洞的能量场可以毁灭所有进入虫洞的东西,但利用“反物质”来中和以后,太空飞船就有从虫洞中穿过的可能。
C.尽管以目前人类的科技能力还不能建造一个适合实验室尺度的“磁虫洞”,但麦可思却相信太空中或许存在着这种“磁虫洞”。
D.“虫洞的引力”和“虫洞的超强力场”,拥有负质量的“反物质”和具有极大负压的“奇异物质”是含义各自相同的两组概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桑恩和麦可思建造的虫洞,分别利用了奇异物质的负压和人工磁场的引力来稳定虫洞的能量场,其中的科学原理是相似的。
B.“反物质”是相对于“正物质”而言的,它拥有“负质量”,可以在虫洞中吸收能量,并使自身的结构稳定,从而扩大虫洞。
C.麦可思首先提出,任何含有能量的东西皆能够弯曲空间,极强烈的磁场也能弯曲时空而形成虫洞,他据此提出了磁虫洞理论。
D.只要桑恩的奇异物质虫洞和麦可思的磁虫洞存在于天空中,我们就能从地球上看到它们两边特别明亮中间较暗的R光学像。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是线性的,事件则像一个个被穿好的珠子,无法改变珠子也无法调整顺序,故即使能由虫洞回到过去,也不可能“重新来过”。
B.既然“负质量”已经被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成功地证明了能够存在于现实世界,那么,利用“反物质”来建造虫洞就不是不可能了。
C.目前尚没有实验证据表明虫洞的真实存在,所以,现阶段科学家对虫洞的所有研究都只是一种海市蜃楼般的猜测,前景不容乐观。
D.蛀虫在苹果表面的两个点之间蛀出了一个“虫洞”,如果在这两个点之间走直线,从三维的物理空间来看,这条直线就类似于虫洞。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中国艺术以直觉体悟取胜,西方艺术以哲理思辨取胜。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②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诗、词、曲、赋、小说、戏曲,这些艺术体裁创造艺术形象的方式不同,其中的艺术形象的特征也并不相同,有的表现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表现为生动曲折的故事,有的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的表现为物象、情景、情绪……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悟其理。
③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见欧阳修《六一诗话》)。因而,诗歌的兴象能力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不同类的散文类别中,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④在散文中,好的艺术形象一定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庖丁解牛》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项羽之死》是一篇传记散文,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阿房宫赋》是一篇史论散文,通过对阿房宫的建筑群和宫内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说明国家兴亡的道理。它们都以形象性取胜。
⑤阅读以形象性取胜的艺术作品,如果脱离形象空谈道理感受,那这些道理感受就将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小题1】关于第三段中“诗歌的兴象能力非常发达”的“兴象能力”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兴象能力”的强弱与否与诗歌的凝练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语言越凝练,诗歌中包含的物外之景,言外之旨就越丰富,诗歌的“兴象能力”就越强。
B.因为诗歌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以需要着意凝练文字,于是它的“兴象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不仔细品味,就无法感受到诗歌中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C.因为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它要求我们注重对生活的体验,并且只能用直觉去体悟诗歌的语言,否则就感受不到诗歌的“兴象”。
D.诗歌的“兴象能力”之所以往往强于散文,就是因为诗歌的语言更凝练,含义更丰富。
【小题2】对第三段中“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散文的“意”表达得比诗歌更为显豁的原因就在于“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受诗歌格律、体式的限制无法说明白的东西,都可以清晰的、自由的表达出来。
B.中国古代散文相对诗歌来说比较舒展,可是要在散文中创造出好的艺术形象,也必须锤炼语言。
C.中国古代散文“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所以,散文的语言是完全自由的,几乎可以不加修饰。
D.中国古代散文的“兴象能力”不如诗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散文的“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
【小题3】下列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艺术的形象性”的中心,进行了中外艺术差异性的比较,中国不同艺术形式的内部比较,着重将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艺术形象性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脱离形象性谈道理感受,那这些道理感受就将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B.第四段中列举的不同类型的散文,都很好的体现了“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这一特点。
C.艺术作品的形象性很重要,但这只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D.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但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悟其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宋 代  家 训
家训,是中国古代的家长出于督促家庭成员尤其子孙修其身、齐其家的美好理想,而对其言行提出的种种规范、劝谕或警戒。
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分为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和百姓家训,其中士大夫家训最多,如范仲淹《义庄规矩》、包拯《家训》、陆游《放翁家训》等。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又创造性地将散文与诗歌融于一体,先以散文叙事,后以诗歌阐发。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相关的家庭规范汇集起来,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
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宋代由门阀政治时期转入官僚政治时代,婚姻不重阀阅,选官以科举为主,土地买卖自由。在这样的社会中,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家族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维护家族利益长期不衰,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些家族特别是士大夫家族积极纂述家训,以期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宋人提倡家庭治生,强调辩证节俭和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这些治生内容出现在家训中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关系,也体现了家族维持正常运作的总体考虑和支持科举的良苦用心。宋人把俭朴当做应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认为节俭是人最高尚的行为,但节俭又不是吝啬,要量力而行,“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对公益事业,则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这些治生内容得到了后代家训的继承和补充。
重视教育是宋代家训的内核。宋人注重道德教育,在家训中贯穿儒家思想以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并在强调修身与齐家之后,倡导治国与平天下的追求。宋人还在家训中突出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等教育原则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对子孙教育重视与否,关乎家族能否兴旺发达。宋代鄱阳大族洪氏,从农、商并重发家开始,到富而重教培养出子孙考中进士,走出了一条由山村农户向士绅人家转变的道路。但此后族中晚辈皆荒废学业,骄奢淫逸,家中再无一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衰落。
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长久兴旺,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有的宋代家训及后续规矩还曾得到朝廷的许可或支持,而朝廷也会给家族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护,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国与平天下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和繁荣。当对家庭子孙等成员言行的规范、劝谕或警戒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肉体惩罚、经济惩罚、精神惩罚等惩罚方式,但宋代家训中很少有对某类过错者要严惩至处死的规定,一些惩罚常采取告官但又不至于处死的方式来实现。家训与法律有相互依赖之处,但家训侧重家庭的发展,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
【小题1】下列关于“宋代家训”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在体裁上也有自己的创新。
B.宋代家训提倡家庭经营生计,并补充了一些基本原则。
C.宋代家训重视道德教育,也重视参加科举考试教育等。
D.宋代家训与法律有互相依赖之处,但其目的各有侧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辑录体家训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这样的方式决定了这种家训的纂述者以士大夫居多。
B.在贫富无定势的宋代社会,士大夫家族积极纂述家训是一种督促家庭成员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优势地位的手段。
C.宋代以后的家训在治生内容方面,也强调节俭但不吝啬、对公益事业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的基本原则。
D.宋代家训不仅强调家庭成员要修身齐家,还倡导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表明宋代家训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出现的辑录体家训丰富了宋代家训的体裁,它不仅能帮助家族在竞争中获胜,还能维护家族利益使其长期不衰。
B.宋人视俭朴为应该代代相传的传统,这表明宋代百姓家训在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要严格于士大夫家训中的相应原则。
C.宋代鄱阳大族洪氏忽视教育子孙,使族中晚辈无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衰落,洪氏也由士绅人家变回山村农户。
D.宋代家训借助官方势力惩罚犯有某类过错者的方式,体现出家训与法律在追求“治国平天下”理想方面关系密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共10分)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箝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现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小题1】“传统的确是财富”,请结合选文文意,简要概括原因。(2分)
【小题2】“与之相左的情况”究竟是什么情况?(3分)
【小题3】指出选文文末所用的论证手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同类题5

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世纪之初,我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其近日完成的一份最新报告中认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将有可能出现增速回升,已经连续多年的增速下滑趋势将得到遏制。
在乐观预测的同时,报告也指出,这种止跌回升仍将受多种因素影响。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国内科技进步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产业升级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此外,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化发展相当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因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增收。城市化发展滞后也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以上问题均为快速发展遭遇的新的制约“瓶颈”,只有尽快打破,才能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报告据此提出,必须加大对外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和研究,以及开发力度,并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大幅度增加科研开发投入,争取“十五”计划末达到GDP的1.5%;国企改革则着重抓好提高国企创新能力工作,同时,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此外,必须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及解决农民增收等问题。
【小题1】文章说“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瓶颈”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很大程度的影响。
B.“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C.“瓶颈”借代中国经济,表明了它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D.“瓶颈”比喻中国经济,表现其发展虽有不畅,但一定会走出困境。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其理由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国的技术创新、国内科技生产的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而完全依靠国外,所以就造成了产业升级缓慢的局面。
B.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
C.因为城市化发展滞后,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使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新的制约。
D.因为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发展的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的收入。
【小题3】文章对于打破“瓶颈”向国家提出了建议,下面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增加科研开发的投入,争取十五年后达到GDP的1.5%。
B.建议加大对外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研究,必须加大开发的力度与广度。
C.建议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D.建议在国企改革中,重点抓国企的创新能力,建议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的收入。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正当世纪之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完成了《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研究课题,课题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速已回升,连续多年的增速下滑趋势已得到遏制。
B.课题报告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既有乐观的预测,也有不甚乐观的担心,这是因为止跌回升将会遭遇“瓶颈”。
C.课题报告科学地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会遭遇新“瓶颈”作出了全方位的分析,又有理有据地向国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D.课题报告的建议,可分6个侧面,它们是:引进创新国外科技,增加科技开发投入,改革国企抓好其创新能力,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加速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