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文学通过否定给人以理想。文学,首先应具有否定的力量。
好的文学一方面它能表现生活的负面,适度地容忍,还其世俗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能否定它们,让人看到其不合理性,从而至少在读的那一刻,把自己交给神圣的理想,由此培植起信念,涵养出道义,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的力量。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坚持真艺术应表现社会的不公与人类的痛苦,并要求其保持否定与颠覆的能力,成为社会的“一种救赎”。今人为物欲束缚,名缰利锁,同样不得自由。文学因此应该让人挣脱这些羁绊.向上仰望无限星空,获得属于人的精神自由。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存在方式,文学几乎从来是站在生活的反面来监管与纠正生活的。只有通过否定与批判,它才可能使社会保持健全的理想,同时因与生活的反差,成就自己的价值。文学不顺应生活,而经常站在生活的反面,是文学的性质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就是因这种否定而伟大。
浪漫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柯勒律治说文学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唤醒人们对习惯和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人看向美丽的新事物”。这就是文学的否定本性与否定的目的,它让文学从反面,成了生活最清醒的守护。
作家经由超越给人以希望。文学还应有一种超越的力量。何谓超越,指超越既存和已知,向将来与未知敞开。它有无形的特点,即常常越然逻辑之上,是谓对必然的超越;又有无限的特点,即常常越然经验之上,是谓对有限的超越;还有无前的特点,即常常越然既存之上,是谓对先在的超越。
人为何需要超越?是因他对自身存在的局限有大遗憾,因此总向往获得总体性的完整认知。超越正是他对自身限制的一种反思与突破,因此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文学是人学,因此自然也致力于通过超越寻找日常生活之外的人的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当然,有这种超越性追求,并不意味文学可以割断与生活的联系,向壁虚构。而是说它从来都注意调动自身的洞察力,去能动地反映更深邃的生活,并将自己的反映,最大程度地与一种意义联系在一起。
古今中外,经典之作之所以打动我们并光景常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有这种超越。曹雪芹《红楼梦》说是“为闺阁立传”,表“情场忏悔”,但小说并未成为“个人化抒写”的范本,而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录,这与他在痛苦愤懑中寻求精神的自觉出离是有关的。有的作家所历甚少,像艾米丽·勃朗特,局处僻远,离群索居,居然短短的寿命,写成了不朽的名著《呼啸山庄》。而且,因写出人所遭受到的空前的精神压迫与异己力量对命运的强势操纵,还开启了现代派小说的先河。能超越当下,指引未来的就是真小说。
要求文学有否定的特性,与要求它能超越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一回事。因为文学的超越既然有从有限到无限的特点,就必然会要求作家对当下持怀疑的态度,投去冷峻的眼光,通过否定与批判,将人引渡到对生活的反思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超越必否定一样,许多时候,否定也就是超越。揭示人生的荒凉境遇,强化作家的否定意识,正有助于凸显文学的超越性品格,从而为理想的张扬,以及诗化人生的开启创造条件。
(节选自2014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的“否定”与“超越”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否定”指否定生活中的假恶丑,文学的否定体现在要展现生活的负面,展示其如何的不合理,维护社会的公平,培植人的理想和信念。
B.“超越”是指由已经存在和已知的向将来与未知敞开,是对必然的超越、对有限的超越、对先在的超越,具有无形、无限、无前的特点。
C.文学通过否定给人以理想,作家经由超越给人以希望。文学不仅要具有否定的力量,也要有超越的力量,否定和超越是好的文学中重要的方面。
D.文学的超越只追求日常生活之外更为崇高深远的东西,以自身的洞察力,否定现实性,从而为理想的张扬、诗化人生的开启创造条件。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应保持否定和颠覆的能力,成为社会的“一种救赎”,帮助人们摆脱物欲束缚,名缰利锁,获得前行的力量,获得属于人的精神自由。
B.文学的否定本性与否定的目的,即是“通过唤醒人们对习惯和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人看向美丽的新事物”,使文学从反面,成为生活最清醒的守护。
C.超越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是因为超越正是人类对自身限制的一种反思与突破,向往获得对自身总体性的完整认知。
D.《红楼梦》《呼啸山庄》两部经典之作,不仅实现了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创作意图,而且反映了深邃的生活,渗透了超越日常生活之外的精神理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致力于通过超越寻找日常生活之外的人的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显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但这种追求并不是说文学可以抛弃生活,架空虚构。
B.文学为了使社会保持健全的理想,只有通过否定与批判来实现,而这种否定与批判又造成文学与生活的反差,从而成就了文学自身的价值。
C.文学往往站在生活的反面来监管和纠正生活,这种否定体现了文学的伟大之处;文学可以帮助人突破人生的局限,这种超越也是文学存在的价值。
D.从某种程度上讲,否定即超越,超越必否定,两者是一回事,这是因为超越必然要求作家持怀疑态度,强化作家的否定意识,从而凸显文学的超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23 10:4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①在轰动一时的影片《盗梦空间》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梦境世界可由人随意操控。而英国《每日邮报》发表的一篇报道指出,现实情况正逐渐向这一步迈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清醒梦”的体验,人类对梦的控制能力正在飞速增强。
②“清醒梦”也被称为清晰梦,即所说的“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意指人在睡眠时,大脑中掌管语言和运动的部分处于半清醒状态,甚至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这种意识清醒时所做的梦,并非常见的“白日梦”。“白日梦”属于冥想或幻想,不进入睡眠状态中;但在“清醒梦”里,梦主自己能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说,将表层意识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愿望在梦中实现,因此多数有过这种体验的调查对象,会因在梦中实现愿望而具有莫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③一项早年间的统计显示,能多次且自然经历“清醒梦”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须经由训练,如清醒再入睡法、周期调校技巧等,才能被引导进入“清醒梦”。不过最近研究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中做过“清醒梦”的人数增加了10%~40%。到现在,做出一个 “清醒梦”已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约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体验过它的奇妙。
④构建了大热银幕影片《盗梦空间》的概念就是“清醒梦”。主角在自己或他人的梦境中穿越游走,制定匪夷所思的场所,捏造梦的发展情节,甚至“一梦套一梦”以达到影响梦中人潜意识的目的。人的梦乡中竟可有巴黎市区翻转折叠、海边高楼接踵坍塌等场景。
⑤据《福布斯》杂志报道,目前通过名为“大脑起搏器”的设备植入脑细胞,向大脑具体部位发送电脉冲信号,就能将非常原始的信号注入大脑。该方式中,“大脑起搏器”能以脉冲影响特定的神经元,医学上用于减轻类似帕金森氏症的症状,但至少在现阶段,靠它植入较高指令思想还纯属虚构。
⑥人们不能轻易进入他人梦乡,但控制自身梦境的过程却与影片描述相似,可以引导梦中的行为,或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赏梦境的幕布缓缓开启。只不过,现实中的“清醒梦”情形没那么华丽。美国哈佛大学给出的结果表明,大脑在做“清醒梦”时正在努力工作,大脑一些区域的活动程度与清醒时完全类似,正如影片中人可在梦境里按计划完成任务。有趣的是,研究还指出,易做“清醒梦”的人拥有类似的性格特征:他们比较富有创造性,同时注重个人责任而不是让社会承担责任。其实早在1968年,西利亚·格林所著、世界第一本承认“清醒梦”具有科学研究潜质的书就已出版,但至今人们仍对它模棱两可。而不要说“清醒梦”,人们甚至还不十分清楚普通梦的活动。
【小题1】下列有关“清醒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醒梦”是“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指人在睡眠时,大脑中掌管语言和运动的部分处于半清醒状态,甚至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B.“清醒梦”让大脑在睡眠时还在努力工作,大脑一些区域的活动程度与清醒时完全类似,甚至可以完成一些计划中的工作。
C.“清醒梦”是一种睡眠状态,做梦的人能控制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此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D.“清醒梦”最佳的例子就是影片《盗梦空间》中主人公营造的巴黎市区翻转折叠、海边高楼接踵坍塌等场景,在自己或他人的梦境中穿越游走的奇幻梦境。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英国《每日邮报》指出,现实情况正逐渐向这一步迈进,越来越多的人早已经有过“清醒梦”的体验,人类对梦的控制能力在飞速增强。
B.据统计,近年来能多次且自然经历“清醒梦”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须经由训练,如清醒再入睡法、周期调校技巧等,才能被引导进入“清醒梦”。
C.据《福布斯》杂志报道,目前通过名为“大脑起搏器”的设备植入脑细胞,向大脑具体部位发送电脉冲信号,就能将非常原始的信号甚至较高指令思想注入大脑。
D.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清醒梦”的体验,但要真正让人们认识到“清醒梦”具有科学研究潜质,仍有很多的困难。
【小题3】(小题3)下面对“清醒梦”和《盗梦空间》中的梦境相同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盗梦空间》的梦境就是清醒梦,主角在自己或他人的梦境中穿越游走,以旁观者的身份观赏梦境的幕布缓缓开启。
B.清醒梦中控制自身梦境的过程与电影描述的场景完全相同,只不过,现实中的“清醒梦”情形没那么华丽。
C.两种梦境中梦主自己能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将表层意识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愿望在梦中实现,引导梦中的行为。
D.研究表明,要做清醒梦已是轻而易举的事,人们可以像影片中人那样在梦境里按计划完成任务,利用梦境的功能。

同类题2

一辆自行车,能否捍卫城市尊严
李泓冰
一则来自武汉的自行车的小故事,温暖了这个依然凛冽的残冬。
自行车的主人河源启一郎,是一位打算骑车环游世界、救助贫困病患者的日本青年医生。三周前,河源启一郎骑车来到武汉,17日傍晚,他的计划遭遇了意外:自行车失窃了。
按理说,在偌大的城市,偶尔的失窃也在所难免。但是,接下来的故事却给了河源启一郎意外的惊喜。他的朋友19日将此事发到微博求助,很快得到5万博友响应,有人甚至将之提升到捍卫城市尊严的高度。于是,河源启一郎感动地发现,“整个城市都在为我寻找自行车”,自行车最终失而复得……
这个故事,有几个要素不可或缺:失主是外国人士,要周游世界,还是做慈善的——于是这辆自行车的丢失,便显得异乎寻常了。一个偶然事件,也就被放大为关系武汉的国际形象的问题。大家善意地认定,不能让行善的人在武汉吃亏受累。武汉网友和警方的古道热肠由是显得十分可爱。这样一个呵护家乡形象的集体行为,一方面再次显示了强大的“围观”力量,另一方面也是民意可用的丰富呈现。正是拥有如此积极阳光,珍爱家乡形象、国家尊严的国民,中国才有弥足珍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只是,要想从根本上捍卫城市的尊严,仅靠一辆自行车的失窃到复得,还远远不够。
“围观”事件圆满结束,这位国际人士享受了一把VIP待遇,感受到网友和警方的热情与仗义。但是,显然不是所有普通市民和游客都有此殊遇。在中国很多地方,自行车失窃司空见惯。虽然不能武断地从丢车频繁就认定一个城市的道德沦丧,治安不好,但这至少反映了城市治安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疏漏。而从根本上看,这一顽症的久治难愈,恐怕也和某些行政权力对普通人权益的漫不经心有关。
在中国的城市里,骑自行车的都是什么人?往往是城市中最普通而且收入不丰的劳动者,他们没有话语权,维权能力不强。而对窃贼来说,下手容易、风险低,就算“失手”,小偷小摸也不会被重判。于是,非但警方不重视,包括自行车企业、交通管理部门在内,对自行车防窃装置、防窃措施和出行便利设施,也都懒得严密、贴心地设计。甚至连自行车主,对“失窃”也习以为常。毕竟,不可能人人都享受到“警方迅速侦破”的待遇。
其实,一个城市和国家是否体面,不在于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创造了多少经济奇迹,也不在于其精英人群生活得多么风光,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中央领导一再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活得更有尊严”。小小一辆自行车的命运,某种程度上也是劳动者是否拥有足够体面和安全感的一面镜子。当中国的“张源”、“李源”们也都能获得如此待遇时,我们的城市和国家,才拥有真正的体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每一个骑车人的故事,都是衡量社会文明水准的一根标尺。
(选自201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三、四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医生河源启一郎的自行车在武汉失窃,在广大网友和警方的帮助下最终失而复得,河源启一郎对此感到意外的惊喜。
B.外国友人河源启一郎的自行车在武汉的失而复得,充分显示了武汉地区的道德水准,有力地彰显了武汉的国际形象。
C.武汉网民呵护家乡形象的集体行为,显示了强大的“围观”力量,也是民意可用的一种丰富的呈现。
D.河源启一郎自行车失而复得说明国人珍爱家乡形象和国家尊严,表明中国有弥足珍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自行车是普通劳动者的交通工具,能否受到应有的重视,是劳动者是否拥有足够的体面和安全感的一面镜子。
B.要想从根本上捍卫城市的尊严,不能只关注少数特殊人物的权益,而应当更多地关注普通劳动者的权益。
C.自行车频繁丢失,并不表明这个城市道德沦丧,治安不好,而只能反映这个城市治安管理的某些疏漏。
D.河源启一郎是周游世界的外国人,又是做慈善的,因此在某些人眼里,他的自行车丢失便具有了异乎寻常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拥有足够的体面和安全感,城市和国家才拥有真正的体面。
B.要帮助需要帮助的外国人,同样要帮助国内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话语权,维权能力不强,更需要切实的帮助。
C.帮助外国友人的行为值得肯定,但不必夸大它的意义,更不必将偶然事件上升到捍卫城市和国家尊严的高度来对待。
D.对确实需要帮助的外国朋友,应当全力给予帮助,只是不应该将他们当VIP对待,给予某些超出本国国民待遇的特殊关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阅时代”
信息、影像和精致印刷等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字符出版不可撼动的神话,图小说、绘本、图文书等成为较容易赢得读者和利润的图书类别。有人称这一时代为“阅时代”。
“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读”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人类原本是想借助直接图像来交流的,因为技术条件不支持,才发明了符号间接交流法。现代技术解决了图像和影像的精确重现问题。进而克服了语音和影像的一闪即逝的缺陷,并通过电子书签使“阅影像”如同“读文字”一样可间断和接续,这就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受信息成为普遍的可能,动摇了文字传播的唯一性。阅图较读文轻松,是因为大脑不需额外解码。文字的用量也开始浓缩了,是因为交流手段的多样性和传播的便利(如微博)。
视觉器官天生是用来感知影像的。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在更多神经元参与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所以,“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而不是趋于弱智。
“读”是后天习得的技能,“阅”则是人类的天性。“阅”更容易被记忆,利用图形来强化记忆,已被心理学界广泛应用。正如国家有国旗国徽,企业有LOGO,商品有商标。写作要形象,说话打手势,也是让受者更易形成影像。字符的缺点是间接信息,在解码中可能添加受者的东西,这就是联想。但联想只是提取了受者脑中既有信息,并未增加新东西,而原信息则可能走形。用图表达一匹马,传递的信息具有确定性;而用“马”字来表达,无论再加多少形容词,受者的脑中都不可能再现授者想要表达的那匹马。其实,阅并非必然妨害想象力,因为读中的联想完全可以变成阅后的联想,只是思维方式变化了。从总体上说,“阅时代”将极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想象——电影《阿凡达》就是一个例证。抽象思维的基础是形象,表达抽象思维的文字符号也可用非文字符号替代。某些领域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但技术的未来发展至少会使符号的重要性显著下降。
有人说,读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个人会怀念自己的故乡,而用图表达就没有这样的魅力。须知,唐诗的魅力在于语言,而不是字符。语言可创造文学意境,图也可以。文学上图与影像无法取代语言,但与语言结合后并非不能取代文字。
“阅时代”理念必将深深刺激传统出版人的情感。但这是在预测未来,而不是对未来投票表决。未来不由我们决定,当看到青少年和儿童强烈地倾向于阅图时,未来实际上已被确定:无论出版人多么不情愿,也只能理性面对。情感无助于赢得未来,只会有害于判断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阅时代”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阅时代”是相对于“读时代”而言的,是随着现代信息、影像和精致印刷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B.“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因为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
C.“阅时代”将极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想象。
D.“阅时代”理念深深刺激了传统出版人的情感,但为了未来出版业的发展,出版人虽不情愿,也只能理性面对。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阅图”与“读文”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阅图”时,人是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读文”时,人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
B.与“读文”相比,“阅图”时大脑不需额外解码,比较轻松,而且“阅图”更容易被记忆,人们会利用图形来强化记忆。
C.“读文”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因为受者在解码中可能会添加自己的东西。而“阅图”却不会如此。
D.面对“读文”和“阅图”,儿童和青少年都比较喜欢“阅图”,因为“读文”是后天学习而形成的技能,“阅图”是人类的天性。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现代技术使“阅影像”可间断和接续,克服了音像传播中的缺陷,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收信息成为可能,从而使文字符号改变它原有的功能。
B.授者通过文字字符能提供间接的信息,让受者产生联想;而图像能提供直接的、确定的信息,但会影响受者的想象力。
C.虽然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表达抽象思维时会淘汰文字符号而采用非文字符号。
D.语言、字符和图像的功能不尽相同,虽然文学上图像不能取代语言,但图像和语言结合后可以取代文字,因为图像和语言都可以创造文学意境。

同类题4

云朵中的羌族能否幸存?
四川大地震把羌族推到灭绝的边缘。不过,一些专家希望,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能使这个曾经兴盛的少数民族获得重生的机会。此次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县也是唯一由已有3000年历史的羌族自治的县。
以“云朵中的民族”著称的羌族一直生活在山区和高原地区。如今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汶川、茂县和北川等县,而这几个县都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
许多专家认为,此次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的影响近乎灭绝之灾。有些人担心,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可能将意味着羌族文化的消亡。
还有些专家指出,羌族文化在地震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经过世世代代与汉族的共生融合,加之缺乏有效的文化保护计划,其民族传统的日渐淡化也是无可避免的结果。他们预计,此次地震将会进一步削弱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
但认为羌族在地震之前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的专家指出,羌族没有书面语言,且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
他们指出,羌族的“汉化”在北川尤为明显,因为绝大多数羌族传统的吊脚楼都在汶川和茂县。北川的建筑都很现代,只有很少的羌族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能讲羌族话的人就更少了。
即便如此,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侯斌认为,北川在地震中的损失意味着失去了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以及弥足珍贵的活体记载——人。
包括北川羌族博物馆珍藏的800件文物在内,许多史料都已永久埋在了废墟下。组建保护羌族文化专家组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许多都已罹难。
北川县青片乡是少数几个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业保持村民原有生活风貌的乡镇之一。但地震后由于家园被毁,绝大多数人已离家另谋职业。青片乡正河村村主任杨华武认为,全面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刻不容缓。他说:“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挽救羌族文化。重建羌族自治区首府是重新展现羌族文化的大好时机。”
(选自2008年6月13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说法不能支持“羌族文化濒临消亡”观点的一项是(   )
A.羌族文化在震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
B.羌族世世代代与汉族共生融合,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
C.没有制定对羌族文化的保护计划,使羌族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D.此次地震加剧了对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的削弱。
【小题2】下列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四川大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来说是种灭绝之灾。
B.有的专家认为在地震之前羌族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
C.羌族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因而没有自己的书面语言。
D.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都已罹难。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 ,羌族文化就可能消亡。
B.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在四川大地震中都已永久埋在了废墟下,这意味着挽救羌族文化的工作举步维艰。
C.由于作为弥足珍贵的羌族文化活体记载的羌民在这次大地震中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因此保护羌族文化困难重重。
D.只要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就能使羌族文化重现生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格与人格

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风格,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消息,不惜雪埋藏。”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宋杨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张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唐朱庆余《早梅》诗更是将雪、露、松、竹与梅并在一起写,让人们受到最清幽、最高雅的浑融境界的视觉冲击:“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万物难陪,只有雪、露、松、竹,堪与“一处栽”也。众多的意象,将梅花的形象衬托得愈发幽雅、高贵。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云:“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林景熙《五云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节选自张福勋《梅花诗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梅姿“疏影瘦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说明古梅的疏影瘦身,甚合士人坚韧不屈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
B.梅姿“疏影瘦身”,疏影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痩姿则象征着人格的坚贞不屈。
C.梅花具有“疏影瘦身”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它情愿被雪埋葬,也要尽早报春。
D.梅花的“疏影痩姿”所具有的象征意味,是梅花能够与士人的人格胶合一体的原因之一。
【小题2】关于“梅花与人格胶合”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花色淡气清,高雅脱俗,文人学士亦追求高雅脱俗,二者气质风度相合。
B.梅花在诗词中出现,往往配合着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通。
C.梅花冲寒而发,不畏恶劣环境,士人崇尚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屈服,二者品格相合。
D.梅品“雅淡”,梅格“孤高”,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好友,这与文人雅士的交友志趣相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观赏梅花不要着眼于梅的香色,只观赏梅花的峥嵘大节就够了。因为梅花之神在“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B.《孤本元明杂剧》中的《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也是为了衬托梅花,诠释陪衬的艺术力量。
C.最早在元朝就出现了“岁寒三友”的说法,表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三者之间的相同品节,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完全一致。
D.诗人在写梅花时,往往会写到月光、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等景物,来烘托梅花的“高标逸韵”,从而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