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题目。(9分)
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缘起
通过一些历史考古出土的实物和史籍资料记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开始制作麻纤维的织物服装,告别了以兽皮树叶遮体的原始状态,从而进入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早期的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将包括服饰在内的一切生活要素都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将服饰纳入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并以“礼”和“法”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服饰的理解和使用,使穿衣戴帽被紧紧地笼罩在政治的光环之下,所以,对服饰的选择不再是个人喜好的自由天地。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丈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使得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的历史阶段上,看到的是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文化思潮对服饰的发展变化都有所影响。不管是赵武灵王迫于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胡服骑射”,还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带有反叛意味的魏晋士人的着装习惯;不管是政治开明、民族文化交融时期盛唐服饰表现出来的空前解放,还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的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智慧与行动之后,人们在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与革新能力,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那种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张力。
与西方传统服饰受宗教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解释服饰现象时不是遵循神的意志,而是更多地考虑前人的意志,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虽然他们也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但是,由于基本款式是祖上制定的,属于正宗所在,因而历代统治者都不敢有所违背和改易,并以服饰制度的形式告诫世人在穿衣戴帽上必须遵从古制,因此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服饰也具有超稳定的特点。上自皇帝的冕服,下至百姓的常服,上下贯通的袍服式样几乎几千年一成不变。追寻历史遗迹,可以得知,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春秋社会以后,中国又出现一种新颖的服装,这种服装将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连成一件,名谓深衣,因其穿着方便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正如《礼记》所说: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压制和磨灭我们祖先在服饰上的创造欲望;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我们可以从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甚至出土实物中看到前人在美化自身方面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以自然为饰的朴素,精雕细刻的工艺,整体考虑的设计思路,内外兼修的深刻理解,无不凝聚成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成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性基础。
【小题1】下列对“深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衣是春秋之后中国出现的一种把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的新颖的服装。
B.因为深衣“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所以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C.中国传统服饰具有超稳定的特点,从上层贵族到下层百姓的上下贯通的袍服样式,几千年一成不变。
D.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麻纤维的织物服装的出土,标志着仰韶文化时期已经进人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
B.服饰的发展变化原因可以归结为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社会文化思潮涌动……
C.在传统服饰所受的影响因素中,西方更多的是受神的影响,而中国却是受前人的意志的影响更大。
D.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决定了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服饰被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之后,它其实就变成了统治者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的一件工具。
B.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魏晋士人的反叛着装,盛唐服饰的空前解放都是中华传统服饰发生发展的不同表现,但百变不动其根,传统的基本款式不变。
C.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的中国传统服饰,也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
D.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9 05:5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羞耻感
王晓华

①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部分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他们心中只有博弈的胜负而无义与不义之别。倘若开车闯红灯被摄像头拍到、行贿受贿露出了马脚、论文抄袭受到谴责,那么,很多当事人和旁观者都会将之归结为运气不好。于是,耻感文化不断地丧失自己的精神领地,日益走向衰微。

②中国古代的耻感文化本有其信仰之维。儒家之所以要求人要有羞耻意识,是因为它预设了天道的规范性,认为人的羞耻感源于人的内省,源于对天道的信仰。这种信仰在汉代董仲舒那里获得了强化,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人和国家倘若行为不端,必受天地之警告、谴责、惩戒。

③正因为虔信天可惩恶扬善,国人才会祈祷和忏悔。关汉卿笔下的窦娥,相信自己的冤情会感动青天,故而祈求天降异象,以证明自己的冤屈。显然,窦娥心中的天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正由于以天道为尺度,国人的内省才有了依据,耻感文化方能生成和延续。

④信仰之所以会造就耻感文化,是因为它为人设置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有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人才可能判断自己当下行为的意义,从而生成自豪感和羞耻感。否则,人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就无法区别正义和不义,自然会沦落为无耻者。中国当代耻感文化的衰落,是因为90年代的中国开始进入信仰全面式微的阶段:传统的对天的信仰、对共产主义信仰、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均被冲击、解构乃至遗忘。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无法无天”的时代,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大多数国人。大凡腐败(从行政腐败到医疗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而被揭露,人们的本能反应是:此乃斗争之结果,被揭露者和惩罚者肯定得罪了重要的权力主体。在这种语境中,要求他人忏悔和言说羞耻成为展示权力的手段,拒绝忏悔和言说羞耻则成为自我保护战的关键环节。于是。几乎所有关于忏悔和耻感的话题都指向他人而非内心,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成为稀缺的体验,耻感文化日益衰弱。

⑤公正地说,并非所有中国人都丧失了羞耻感。那些依然有所信仰和敬畏的人,依旧在从高处审视自己,为自己的不义和缺失感到羞耻。遗憾的是,与庞大的无信仰和无耻感的人群相比,他们不但数量少得不成比例,而且处于被遗忘、忽略、抑制的边缘状态,其所造就的耻感文化难以影响更多的人。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如何培育感受羞耻的能力仍是个问题。道德感归根结底源于信仰,信仰指向精神的天空,因此,不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就无法全面重建耻感文化。

(选自2009年7月22日《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耻感文化”是指,人们的言行举止受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的引导、约束,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注重廉耻的文化心态。
B.文章第一段由列举部分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的几种生活常见现象,自然地引出了本文论述的中心。
C.文章第二段分析儒家关于“人要有羞耻意识”文化,阐释了对天的“敬畏之心”是维系我国古代耻感文化的重要因素。
D.作者列举大凡腐败被揭露,人们的一些本能反应的现象,意在强调如何培育当今国人感受羞耻的能力仍是个问题。【小题2】文中运用窦娥的事例有什么作用?结尾所说国人的“精神之天”的内涵是什么?
【小题3】综观全文,中国人丧失羞耻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金就是金属,包括铜、铁等。这里是指用铜、铁等金属所制的器皿、器物,特别是古代的铜器。它们不管是作为实用的或是祭祀的,都是铜及其合金所制的器物。古代把商、周的铜器叫做“吉金”,就是好的金,吉祥的金。这种冶炼方法在当时已很发达,已能制造合金。制造出来的器皿,很多都有刻铸的文字。现在一般所说的“金”是指金文,又叫“钟鼎文”。
商、周时代,诸侯贵族常常大批地制作铜器,上面刻铸铭文,现在陆续出土的不少。许慎有“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的话,可见汉朝时已有出土的。这种陆续的出土,到清朝末年,成为研究的大宗,拓本、实物,日呈纷纭,使人眼花缭乱。到了现在,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探讨就更加繁荣,方法也更加科学。从前的收藏家,不是官僚就是有钱人,他们的收藏,往往秘不示人。偶然有拓本流传出来,也不是人人可得而见之的。现在印刷术方便了,从器形到文字,大家都能看到,具有研究的条件,所以研究日见深入。发掘的方式,也愈有经验,愈加科学。从前出土的器物,辗转于古董商人与收藏家之间。它是哪里出土的?不知道。甚至一个器的盖子在一个人手里,而器本身则到了另一个人手里。
从宋代到清代,大都把这类器物叫做“古董”,也叫“古玩”,是文人鉴赏的玩物。即或考证点文字,也是瞎猜。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他们的考证功劳,但那是极其有限,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错误。稍进一步的,把它们当做艺术品。西洋人、日本人买去中国的古铜器,研究它们的花纹。中国人也有研究花纹的。这种情形,始于六十多年前,这仍是停留在局部的研究,偶然有几个器皿做点比较。谈到全面地着手研究,我们不能不佩服近代的容庚容希白先生,他对于铜器研究的功劳是很大的。他著有《商周彝器通考》,连器形、花纹带铭文都加以研究;还著有《金文编》,把青铜器上的字按类按《说文》字序编排,例如不同器皿上的“天”字,都放在一块。这是近代真正下大气力全面地介绍和研究青铜器及金文的。此外,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也是很重要的资料。现在已有人着手重新把至今出土的商周铜器铭文加以统编,这就更加全面了,只是现在还没有出版。
对于文字的考释,能令人心服口服的,首推不久前故去的于思泊先生。他的考释最为扎实,决不穿凿附会。他还用古文字考证古书,成就比清末孙诒让等人大得多了。到今天为止,容、于两先生的著作以及罗的《三代吉金文存》等,仍是我们研究铜器和金文的重要参考材料。随着条件的改善,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一定会愈来愈完备,愈来愈深入。
甲骨文也被附在金文之后,讲金石的书往往连带讲甲骨,不是附在前头就是附在后头。其实甲骨应和铜器同样看待,甲骨文是金文的前身。商代刻在甲骨和铜器上的文字,往往有很大的相似,所以甲骨也应放在我们现在谈“金”的范围。(选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把商周的铜器叫做“吉金”,金本来指金属,在文中主要指商、周时期祭祀时和生活中的用铜、铁等金属所制成的器皿、器物。
B.金文或钟鼎文就是现在一般所说的“金”,指的是商、周时期制造出来的金属器皿上刻铸的文字。
C.对于金文的考释,已作古的于思泊先生做的最为扎实,决不穿凿附会,在用古文字考证古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D.甲骨文常常放在金文之后,而且商代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和金属器皿上的文字有很大相似性,所以甲骨也属于“金”的范围。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商、周时代的铜器从汉朝已经开始陆续出土,直到清朝,各种实物和拓本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研究的可能。
B.古代的收藏家多为官僚和有钱人,他们的收藏一般很少给外人看,偶然有流传出来的拓本,也不是人人可得而见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工作。
C.古人把金器当做“古董”或“古玩”,大多只是作为鉴赏的玩物,而不是研究的对象,所以,即或考证点文字,但其考证功劳也是极其有限的。
D.近代的容希白先生对青铜器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写的《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等,全面地介绍和研究青铜器和金文,把至今出土的商周铜器铭文加以统编。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发掘方式的科学,为深入地研究古代青铜器和金文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也愈来愈完备,愈来愈深入。
B.古人在考证文字时,往往都是瞎猜,对于铜器的研究非常不成熟,而这其中的许多错误对后世的研究会起到一定的误导。
C.日本人和西方人也通过买的方式来研究中国古代的铜器,但是他们只研究铜器的花纹,且停留在局部的研究,作点器皿之间的比较。
D.尽管条件已经改善,但是容希白、于思泊、罗振玉三人的著作仍是我们现在研究铜器和金文的重要参考资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小题2】(小题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如今住在城市的所谓新区,最大的缺憾就是看不到当地的文物,要看也只能去博物馆新馆,如果想看那些仍存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文物,恐怕就必须去旧城,有时候去旧城看到的也只是经过翻修改造甚至拆毁重建的“一条街”或者一小片“老城区”。
②记得有一次去山东某城市出差,我住在新区,巍峨的机关大厦、宽阔的八车道再加大片的草坪,这种地方很难说是城市,因为一到夜晚除了街灯就是街灯,大剧院和博物馆虽然盖在了新区,但晚上来看戏不方便,白天来参观博物馆也不方便。我问几处著名的文物古建的地址怎么走,回答说,都在旧城,太远了,破破烂烂,没什么看的。
③前些年,在城市化中,在旧城改造中,文物的保护几乎都成为建设的焦点,在开发商的强势下,在改善城市生活的口号下,在有关部门的明里暗里支持下,能幸存下来的古建筑不多,有的被曝光后,最好的挽救方法就是“原汁原味恢复”,或是来个“整体迁移”。其实,谁都明白,文物被毁后再无“原汁原味”,“整体迁移”后,文物就离开了历史生活的产生地点,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记忆环境,其文物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④在拆毁真文物的同时,兴建假古建曾经成为一时风尚。假古建常常是在拆毁、荡平古建筑的基础上另外新盖,说是盖得一模一样,甚或还要超过那些已经破败不堪的古建筑,可是,无论你盖得如何像模像样,怎样具有专业水准,但这还是假的,假的除了商业用途以外,是没有文物价值的。许多地方仿制古建的“一条街”,尽管建成后热闹非常,人流涌动,但这与文物无关,是餐饮和购物的效应,只是文物的原来地点比较好,于是成了商业开发的目标,打着个文物的幌子罢了。
⑤文物的保护,不只是那些宫廷深院,也不只是远在山岭的陵寝和庙宇,还有更多的文物就活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是居住的房屋、先人的祠堂,是牌坊是匾额是石狮或是旧时的衙门,而这些更容易受轻视,最容易被毁弃。仍在使用的这些文物,虽然有的破旧残败,有的需要用电、用水、取暖等方面的改善,但完全可以修旧如旧,就如世界上很多地方做到的那样,不必拆了再建。
⑥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在房地产的开发中,已经有数量可观的普通文物被毁弃,保留的只是那些带有标志性的文物。而对一座文化古城而言,保护文物应该不分级别,而文物也应该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并且居民就生活在其间,只有这样才能留住我们的历史记忆、延续我们的文明血脉。可如今反倒是一两座文物孤零零地夹杂在高楼大厦的密林里,成了不伦不类的建筑,从中看不出什么根脉的记忆,更无法读出厚重的历史。
⑦拆毁旧文物,大建假文物,常常有一种指导思想,就是让城市变得新、变得亮。其实,又新又亮的城市在世界各地多如牛毛,只要有钱,建造起来并不费力,但能留住自己独特历史文化的城市,既无法复制,也不可能再生。走在街头巷尾,四下一望,文化旧物的多少,标志着这个地方的历史,尽管旧,但有意蕴,有承载,有价值,而假古建不过就是一堆现代建筑罢了。
⑧但愿在未来城市化的过程中,能保住真文物,少立假古建!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01月15日 17 版)
【小题1】综合全文,在文物保护上作者有哪些建议?(4分)
【小题2】与“保护文物”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文物保护中修建假古建曾经是一种时尚。假古建常常是盖得像模像样且具有专业水准的,但这还是假的,是没有价值的。
B.文物的保护,重点是那些活在我们生活周围的东西,如:居住的房屋、先人的祠堂、牌坊、匾额、石狮和旧时的衙门。
C.在文化古城的保护中,保护文物应该不分级别,文物应该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并且居民就生活在其间,以此留住历史记忆、延续文明血脉。
D.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只要有钱,又新又亮的城市建造起来并不费力。因此,拆毁旧文物,大建假文物,就会让城市变得新、变得亮。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今去往城市的新区,一般看不到当地的文物;去往旧城,有时候看到的也只是经过翻修改造甚至拆毁重建的“一条街”或者一小片“老城区”。
B.作者认为文物的保护最好的挽救方法就是“原汁原味恢复”或 “整体迁移”。不过文物也就此离开了历史生活的产生地点,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记忆环境。
C.作者提出文化旧物的多少标志着这个地方的历史。旧物尽管旧,但有意蕴,有承载,有价值,而拆毁旧文物后修的假古建不过是一堆现代建筑。
D.要想在城市化的社会中看出城市的根脉记忆,读出城市的厚重历史,我们可以在未来城市化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保住真文物,少立假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