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开创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此有大量论述,这是众所周知的。由此,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因而不同于西方美学理论重视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不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一部文学作品中总是存在许多意义空缺部分。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其中总包含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这一点在现代文学中尤其明显。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一书中,从对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作品进行的历史考察中,发现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总的趋势是“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而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也把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尺度。上述事实都说明,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并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特征,而可以说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
这一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同人类语言的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人类语言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普遍存在局限性,因此无论怎样详尽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把现象世界的全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而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在表意方面的不足,“穷理析义,须资象喻”,形象可以启示联想,“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熔铸在形象里,欣赏者又通过形象唤起对同类情景的联想,来补充抽象、概括的词语所舍弃的细节、关系、情境。正如清代刘熙载指出的,“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诗的语言以塑造形象为己任,是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语言,启发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求得那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在这里,诗人完全是以塑造形象的手法来表现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一个手势,一个流盼,一颦一笑,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是语言不能曲折尽传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这种“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形象里,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艺术的美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形象所显现的,而且包括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心目中所引发的。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与欣赏者的想象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审美作用。现代接受美学要求文学创作有更多的“空白”“不确定性”和“召唤性”,这是群体欣赏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意识的自觉,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需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作品,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由于“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此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以形象调动自己的想象,来填补“空白”。
B.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
C.虽然西方美学理论重视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但西方文学作品也存在越来越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D.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在外国现代文学当中表现明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人类语言在表情达意上普遍存在的局限性,因此创作时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的不足。
B.创作时留下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给欣赏者留下了更大的审美空间,际补创作者语言的贫乏。
C.诗歌创作者是将具体可感的生活塑造成形象,欣赏者是通过形象的感知,品味具体的生活,实现对诗的解读。
D.谈论艺术的美感,离不开艺术作品的形象,但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审美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学者认为作品中的“空白”或“不确定因素”使得作品“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这是很有见地的。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思行人”等诗句塑造了艺术形象,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趣,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效果。
C.清代学者刘熙载认为,山峦、春景是无法直接描写的,只好通过描写烟岚云雾来表现山的精神,通过描写花草树木来表现春的景象。
D.文章大量引用诗文名句,目的是帮助自己分析说理,阐明自己的观点;读者读后也能感到作者的确是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19 05:21: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安慰剂就是没有有效药物(食品、化学)成分的一种制剂,对于病人和受试者只起一种心理作用。安慰剂有没有作用,作用有多大,能不能对病人使用安慰剂,怎样使用等,便涉及到对人道和是否合乎生命伦理的评价。 医学和心理学的试验和临床结果表明,安慰剂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使其心态平和,衣食起居正常,从而调动身体潜在的免疫功能,抗御病魔。 使用安慰剂争论的焦点是,安慰剂的作用是有限的,它是虚拟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是给人一种假的第二信号的作用,这种没有实质内容的刺激当然无论怎样也不可能起到与真正药物相同的作用。所以,在临床治疗中一般这是在各种药物和治疗手段都不起作用后,才使用安慰剂,对病人说只是一种最新最好的药物,起到调节心理稳定情绪的作用。 使用安慰剂是为了试验一种药物是否管用。但是当安慰剂并不能治疗疾病而病人的病情在恶化时,是否还使用安慰剂,这就涉及科学试验第一还是人的生命安全第一的问题。
②从2000年初到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和上海几家医院对病人进行了一种治疗心衰的药物——达利全的疗效试验,其中就涉及到对一些病人使用安慰剂。所有病人都是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后才进行双盲试验的。 试验分为服用达利全的治疗组和服用传统药物的对照组。但是在试验进行到一大半时出现了另一种结果,治疗组的死亡率比对照组的死亡率降低了35%。这时就把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到了研究人员面前,继续试验,当然能获得达利全这一药物的所有基本数据和疗效结论,为以后大规模投入临床使用获得详实的指标。但也就意味着对照组的病人不能获得有效治疗的机会,最后产生更多的死亡。而停止试验则可以挽救病人生命,但却得不到这一药物的完整试验资料。在生命和健康重要还是获得技术和知识重要面前,指导北京和上海各家医院进行药物试验的临床伦理委员会经过几年讨论后,最后作出了符合伦理的选择,终止试验,让对照组病人也服用疗效好的达利全,以挽救病人生命和保证病人的健康。这样的研究和试验正是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的最大体现。
【小题1】下列对“安慰剂”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安慰剂是没有药物成分的一种制剂,对疾病不能进行真正的防治。
B.安慰剂是一种调动病人身体免疫潜能,最终抵御病魔的药物。
C.安慰剂是给病人虚假的第二信号的药物,主要以刺激病人大脑某种能力,达到心理调节。
D.安慰剂是没有有效药物成分的一种制剂,是在病人药物医疗和其它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使用的药物。
【小题2】选出不属于“这样的研究和试验”的一项是 (   )
A.服用达利全的治疗组与服用传统药物对照,比较达利全的药效。
B.服用达利全一段时间,治疗组死亡率降低了三分之一,如果继续下去那么对照组就会因为不能服用达利全而失去有效的医疗。
C.为了获得完整的临床资料,只能让签约者甘愿试验,用生命和健康为条件,而将试验结束。
D.临床伦理委员会终止试验,让对照组病人服用达利全。
【小题3】下列对终止试验的理由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试验已过大半,达利全的疗效获得证明,现在停止,既有试验资料,也兼顾了伦理道德。
B.试验已过大半,发现达利全疗效较好,理应让对照组的病人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C.试验继续下去,对照组的病人因不能服用达利全,将会产生更多的死亡。
D.医疗试验,应遵循传统伦理,把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
【小题4】根据原文所给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那些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使用安慰剂,可以稳定心理情绪,提高疗效。
B.作出终止试验的主要依据是,在医学试验中,不能漠视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C.因为安慰剂的作用,死亡率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五,不能说它的作用是虚拟的。
D.临床结果表明,安慰剂是有一定作用的,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人应积极配合,将该项试验结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清时代农业依然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农业人口依然是帝制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所以“重农抑商”的言论与政策表现都依然存在,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甚至表达得很激烈。但是“农商皆本”的言论已经表达得很清晰,并且愈来愈成为朝野共识,“利商”、“惠商”而非“抑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
明朝初年,曾颁布一系列与商业相关的政策,其中有被误读为抑制商业政策者。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曾谕户部:“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靡。尔宜申明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明代“游食”,并不等于经商,“庶民各守其业”包括商人继续经商,并非禁止人们经商。其他如初入商业者需有一定规模的资本,坐贾需在营业地占籍等政策,都是从稳定社会成员职业、地域性征,从而稳定社会秩序角度出发的政策,具有抑制商业的实际作用,但并非以抑制商业为最终目标。其次,明初商税并不沉重,大致三十税一,同时对军民婚丧嫁娶所用物品及舟车丝布之类免税。明中期以后,商税名目增多,收税机构增设,税率也有所提高。不过,万历中期矿监税使四出,盘剥商民现象,是出自皇权滥用,并不体现明代基本政策,所以遭到朝野一致反对,并在万历帝死去后立即终止,故在将万历皇帝派出矿监税使作为明朝抑商证据的时候,要注意其复杂性。通明一代,商税趋于由轻到重,但商税总额与社会商业总规模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且,万历初将“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赋税负担更大程度地落实在土地上面,使得一些富商大贾以“无田而免差”,规避大量赋税负担。
相对于商业规模,明代商业税率偏低而非偏高。这种情况,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财税观念仍然盘桓在农本经验之中,没有调整明白;另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并无意于通过高税收压制商业,使之难以发展。清朝人口大幅度增加,商业规模也较明代更为庞大,而且朝廷随着商业税收增加而日益看重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相应管理制度也从涣散仅取其大意转向精细严格。
明清外贸政策,曾经多受诟病,被一些学者视为“闭关锁国”。然而近年大量研究表明,此种认识,夸大了该时期的封闭性。综合官方、民间、海路、陆路贸易趋势,并考虑到明清时代前所未有的全球贸易对中外经济往来的影响,应视为“有限开放”更为贴切。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但“重商”的呼声已高过“重农”。
B.明初的一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统治者的本意。
C.明中期以后,商税加重,万历中期,盘剥商民现象更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D.清朝商业管理变得精细严格,取决于商业规模扩大后其财政地位提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时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从明到清,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政策、态度。
B.文中引用朱元璋的话,表明明初一些所谓的“抑商”政策纯属人们的误读。
C.文章先总领全文,然后具体评析明清商业政策,最后批评明清外贸政策。
D.文章末段提出的观点新颖:明清并非“闭关锁国”,而是“有限开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清利商、惠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是因为“农商皆本”越来越成为朝野共识。
B.明政府财税观念仍未摆脱农本经验,无意以重税压制商业,故商业税率偏低。
C.万历初,赋税负担主要落在土地上,表明明政府对农民的压迫非常深重。
D.闭关锁国忽略了明清外贸的开放性,实际上明清外贸还是受到了全球贸易的的影响。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科学研究冷静理性,科学家却各有各的性情,人们更愿意用诗意的方式来描述女科学家与青蒿素的相遇,青蒿一握,痴迷一生。
屠呦呦的故乡在浙江宁波,当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父亲很重视教育,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时局动荡,屠呦呦依然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类古典医书的小阁间,这里是屠呦呦童年时的阅览室:《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这里成了她医学梦想的温床。
1951年春,屠呦呦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生物药学,她觉得这个专业可以接近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又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大学期间的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专业课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备都没有。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朱晓新回忆说,“研究人员就带个面纱口罩,连如今的雾霾都防不了,更别提各种有毒物了。”她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1965年屠呦呦转而从事植物化学研究,这促成了她与生命中最重要的“神草”相遇。
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坚忍不拔。从1969年开始,屠呦呦的研发工作经历了380多次试验,190多个样品。屠呦呦说,“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当时的科研条件非常艰苦,很多药厂都停产了,提纯熬制设备奇缺,屠呦呦和同事只好采用土办法,把大量青蒿叶子收集起来,用乙醚泡,再回收乙醚。青蒿素治疗疟疾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完全的成功,那么,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她和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用中草药治疗疟疾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
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这样评价屠呦呦:“不善交际,比较直率,讲真话。”其实很多科学家都是这样,认准一件事就特别坚持,不会很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想法。屠呦呦的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而果断的风格。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认真。有时候有同事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她第二天就打电话说她查到了原始出处。
在生活中,她被同事评价为“为人低调,而且是长期低调”。宁波科技系统拿到屠呦呦的一张名片,上面的内容很简单:单位、姓名、职务、单位地址和电话。整张名片还有大片的空白。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一位工程院士向她道喜,她说:“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时间想别的,从来没有想过得什么奖。”获诺贝尔奖后,屠呦呦家中挤满了赶来采访的媒体和祝贺的领导。家乡的领导也想来看看,两次都被她拒绝了。最终因为家乡人的关系,见了一面,但只谈了20分钟。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以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用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社会。屠呦呦说:“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环球人物》2015年第27期,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据世卫组织最新的2009年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   
(百度百科)
②诺贝尔奖评选的第一步是推荐候选人,米勒就是推荐人之一。从2010年起他所推荐的人都是屠呦呦。米勒认为,青蒿素的发现非常重要,救了很多人的命。在推荐屠呦呦参评诺贝尔奖的同时,米勒也推荐屠呦呦参评了拉斯克奖,这是美国最具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 
(《棱角屠呦呦》)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又对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的向往,所以屠呦呦选择了生物药学专业。
B.屠呦呦对植物化学、本草学、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为了研究青蒿素最终她从事了植物化学研究。
C.在科研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克服了提纯设备奇缺等条件,采用最原始的办法提炼青蒿素。她甚至勇敢地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可贵的敬业精神。
D.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屠呦呦认真、直率、执著,不会很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想法。获奖后她多次拒绝赶来采访的媒体和家乡领导。
E.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科学家米勒的推荐,而她之前获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
【小题2】(小题2)是什么促成了屠呦呦与神草“青蒿”的相遇?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文章多次引用屠呦呦自己以及他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4】(小题4)作为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身上具备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这给你的学习和人生以怎样的启发?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教” 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之中:“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作为孔子诗教的目标,是指用“以诗化民”的方式,来培育平和、理性、通达的人格,并由个体上升至国家、民族、天下,意在构建一种雅正中和的社会范式。

孔子把诗教作为一种人文教化的途径,对《诗》之义理加以阐发,奠定了儒家诗教观念的原初意蕴。孔子不但在教育主张上提倡诗教,而且身体力行地从事诗教传播活动。《论语·泰伯》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教在礼乐教化之先,是通向礼乐教化、成为仁人君子的基础和起点。孔子之贡献在于,使记录了敬神祭祖、讽诵王德的王官之诗同时成为开启后世思想观念的学术之诗。儒家学人在以诗为教的论诗、释诗的传播活动中融入了儒家的道德理想,诗教遂成为一种学术和思想观念。

以情感为立足点的诗教不同于仅化教条的政治说教。情感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能深入人心。王一川说:“从‘诗教’的提出和目的,还应当看到中国古代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有关社会和睦、忠信、孝悌等伦理训诫,不宜直接以强制方式或生硬方式去实施,而需要借助以诗歌为代表的艺术的魅力感染方式来委婉地传达,也就是在‘温柔敦厚’中达到伦理劝诫的效果。”春秋时期的孔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孔子评价《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中可以看出诗教所秉持的情感,认为“哀”与“乐”都是正常合理的情感,但不是个人欲望的无度宣泄,而是合理情志的理性表达,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启发。“诗”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营造诗意人生与趣味生活、培养高尚人格与高雅情调的资源和途径。如《论语·先进》中,孔子对于曾皙所描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生理想尤其赞赏。相比出将入相的人生价值追求,孔子的教化观念更强调的是把生命价值落实到对宇宙人生的真实生活场域的体验和感受之中。

正因如此,先秦儒家文化从诗教出发,并由儒家后学们于社会、文化、政治领域对此不断阐释与生发,民族和家国的文化走向才不至于失范和堕落。

先秦儒家以诗为教、以诗怡情、以诗修身的诗教观念可以为学诗者在人格修养和审美趣味方面起到导航作用。诗教的教化方式符合人类终极关怀的情感需求和美善合一的审美观照,时至今日,儒家诗教的传播和推广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文化传播中的“变”与“常”之关系,同时更应明确当今诗教文化发展在继承与革新上所应当遵循的原则,正如《文心雕龙·通变》中赞语所言:“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这种融通古今的对待文学发展的观点,仍可为今日的诗教传播导航指引。

(摘编自杜婕欣《以诗为教——论先秦儒家的诗教途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教”由孔子提出,主张用“以诗化民”的方式达到“温柔敦厚”的目标。
B.孔子特别重视诗教,把它放在礼乐教化之先,认为成为仁人君子应该由此做起。
C.诗教以情感为立足点的教化说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在孔子时代已经确立了。
D.诗教并不压制情感,但强调情感宣泄要有度,注重自我价值的启发和怡情修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阐明先秦诗教的理念,确定了全文的总纲,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三、四两段分别从诗教的方式和诗教的作用两个角度对诗教进行了阐述。
C.作者引用曾晳的话语,是为了强调诗意人生的营造,否定出将入相的人生追求。
D.文章阐述儒家的诗教途径,目的是为学诗者和今日的诗教传播提供方向和借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教先通过《诗》培育个体的人格,再扩大范围,从而构建起理想的社会范式。
B.王官之诗成为学术之诗,儒家道德理想才传播开来,诗教遂成为一种思想观念。
C.我们民族的文化从没有失范和堕落,是因为从孔子时代就开始的诗教起了作用。
D.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诗教在继承与革新上的原则,当今的诗教文化就能兴盛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