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把读书作为自己终生的功课
王东成
与读世间这部“无字之书”一样,读有字之书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也在于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构建、陶冶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文化素质。实践证明,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史,“你告诉我你读了些什么书,我就知道你是什么人”。一个人,应该是书生气越少越好,因为书生气是幼稚;而书卷气越浓越好,因为书卷气是教养,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自然流露与体现。犹太人认为,读书是拯救他们民族的秘密之一。美国人每年人均读四十五本书;以色列人每年人均读六十五本书;中国人每年人均读五本书。这实在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我们是立国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大国啊。“耕读”,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诗书传家远,忠厚济世长”。读书的民族有未来,读书的个人有希望,有情趣和情怀。在时下浮躁、奢靡的文化氛围里,我们尤其应当谨记和实践石涛这样的叮嘱:“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教子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人读书的状况对他的人格与事业有极大的影响:其优长与特色往往能够丰富其人格,促进其事业;其弱点与不足,则常常可能给他带来人格的缺陷和事业的缺憾。***之所以能够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成为一个革命家、战略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一生大量地、手不释卷地研读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军事一类的书,获得了渊博的学识,这种学识恰恰有用于***武装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一个人应该努力博览群书,以获得渊博的学识,构建美好的人格和深厚的素养。但是,生也有涯而知无涯,因此,读书要有战略。相对来说,青少年读书,应当宽阔些、驳杂些,更多地采取“开卷有益”“多多益善”“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的态度和做法,以打下宽广些的基础。而走出青年时代,走出“初级阶段”,读书就当收敛些、精粹些,更多地采取“任凭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从一而终”的态度与做法,以建立稳定而巩固的“根据地”。这就叫“先打游击后攻城”(朱光潜),这就叫博与专、广与深的完美统一。
(节选自《文化素养的有效建构》《光明日报》 2013年9月16日)
11.【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第一段意思的一项是(   )
A.读世间这部“无字之书”,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文化素质。
B.人最好不要有书生气,因为书生气是幼稚;人应有书卷气,因为书卷气是教养,书卷气越浓越好。
C.“诗书传家远,忠厚济世长”。读书的个人有希望,读书的家庭有传承,读书的民族有未来。
D.“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教子书!”作者引用石涛的诗目的是告诉人们要安贫乐道。
1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第二段意思的一项是(   )
A.“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说一个人读书的状况对其人格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B.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军事一类的书,其优长与特色丰富了***的人格,促进了***的事业。
C.***因为博览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军事一类的书,获得了渊博的学识,所以成为了一个革命家、战略家。
D.开卷并非一定有益,读书不当也可能给人带来人格的缺陷和事业的缺憾。
1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每年人均读五本书,这实在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B.我们是立国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大国,“耕读”,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C.要想构建美好的人格和深厚的素养,努力博览群书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D.“先打游击后攻城”,形象地说明了一般人的读书战略,即先博后专,先广后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0-28 02:3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人真是由猿进化来的吗?
人脑的变化,是进化论的重要依据。进化论认为人的聪明程度跟脑容量的多少有关,新人的脑容量比古人多,古人比猿人多,因而人类就逐渐聪明起来。
我们不说考古学家往往根据一两颗牙齿、半片头盖骨化石作为依据,进行推论,难免有人为因素掺杂其间,未可全信。苏格兰一些3.7亿年前的化石,以前的研究者都视为鱼类化石,而后经考证,这些骨骼具有四足动物的特征。单说根据现代医学论证,人的聪明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脑容量的多少,脑容量较少,甚至无脑的聪明人不断见诸报端,而脑容量超出常人重的白痴也不乏例子。
根据考古学材料可知,新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不相上下,那么新人就该同现代人一样聪明。换句话说,5万多年来,人类似乎并没有进化。如果进化,那么现代人的脑容量应该是最重的。也就是说,按进化论观点,人的脑容量永远也不会有相同的时候。我们按进化论的观点推论开去,势必会有这样的结论:人类的脑容量相同,则说明这段时间人类没有进化;若进化,则脑容量不应该相同。所以,新人与现代人的脑容量相同,恰好证明进化论站不住脚。
现代医学证明:人脑的使用,只发挥了百分之几的潜能。这就使我们奇怪了,按进化论观点,现代人的智慧是以前的人无法比的,而脑潜能只使用了百分之几,那么新人肯定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我们不得不问:新人何以将脑潜能进化到这种程度而不使用?这些没有使用的潜能是如何进化来的?因为按进化论来说,人类的各种器官的进化都是劳动的结果,由于劳动的刺激,器官就逐步进化。可是如此众多而搁置不用的脑潜能又是通过什么刺激进化而成的呢?
另外,人种问题也是进化论难以说清的现象。现在世界上主要有白、黄、黑、棕色四大人种。经科学证明,这不是变异的结果,也不可能是变异,而是从来如此。因为变异毕竟是少数,更不可能如此集中、统一。可是进化论则认为只有一支猿猴进化成了人类,至于到底是进化成了何色人种,进化论根本难以说清,即使说得清,那另外三支人种又是什么进化而来?如果承认人类都是古猿进化而来,则至少有4支古猿进化成人类,也就是古猿进化成人类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了。因此所有的猿类都该进化成人类,可是现在地球上的猿类同4万年前没有多大差别,尚无进化成人类的迹象。
(摘自《来自太空的报告:鲜为人知的宇宙奥秘》)
【小题1】下面四句话中,不能直接证明进化论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考古材料证明,新人与现代人的脑容量不相上下。
B.人类的各种器官的进化都是劳动刺激的结果。
C.现代医学发现人脑的使用,只发挥了非常少的潜能。
D.现在世界上主要有白、黄、黑、棕色四大人种,不是变异的结果。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进化论认为人的聪明与脑容量多少有关,现代人是最聪明的。
B.如果根据进化论的理论来推断,就会得出古猿进化成人类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结论。
C.新人脑潜能的进化与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D.进化论根本难以说清人种问题。
【小题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脑容量较少,甚至无脑的聪明人不断见诸报端,而脑容量超出常人重的白痴也不乏例子,证明聪明不完全取决于脑容量。
B.考古学家往往根据牙齿、头盖骨化石作为依据,进行推论,可能有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
C.如果用进化论理论来推论,那么地球上的猿类也应该进化成人,可事实却不是这样。
D.进化论认为人是由一支古猿进化来的,可是实际上人类是由4支古猿进化而成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理解发明就是理解未来
教育神圣的使命在于传承文明,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由于教育,人类个体可以分享漫长岁月里人类整体获得的经验与知识。然而我们经常忽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学校总是以过去的知识告诉人们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这种知识与未来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距。前人探索与创造的成果构成了教材的主要内容,这些成果受到当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水平的制约,当它们成书的时候,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最新的成就无法纳入其中。当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它们的时候,世界又发生了变化,人们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未来需求的知识。如果没有创造,知识只能帮助人们重复过去的道理,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创造力才能使知识活化,为知识赋予灵魂,它是人类过去的经验与未来命运之间的桥梁。
新知识不是演绎出来的,它是创造的产物。实际问题从来不会重复,人类经常面临从未出现过的难题,唯有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解决它们。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知识为载体塑造人格、培育创造才能的历程。创造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气质,它令世界充满生机,飘荡着诗意。
人们十分赞赏古希腊创立自然哲学的先贤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匠,他们涉猎的领域千差万别,为人治学风格迥异,然而一个明显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创造才能。近代科学诞生之后,深刻改变人类宇宙观念与生存方式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杰出的创造性想象和独辟蹊径的探索。
创造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本能。以创造性的方式关注和参与世界事务,是人类内心深层的欲望和动力。发明家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常常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内心冲动,这种冲动激励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许多因素使他们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然而,发明家头脑中的观念不容易被社会接受,发明家不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几乎所有的发明家都在逆境中奋斗,因为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发明的因素:模仿容易,发明困难。因循人类活动的最小阻力原则,许多人乐意选择模仿。
发明是一粒有可能带来丰收希望的种子,从播种到丰收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社会关注丰收,漠视过程。发明家的智慧、精力以及他能够驱遣的财富,常常不足以支持他走完漫长的全程,性急的企业家不愿意在发明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投入,发明家常常难以度过最困难的时期,这使许多优秀发明半途而废。
发明家常常思考人类未来的事,市场只关注眼前的事。发明家经常在为明天做晚餐,今天没人享用。晚餐还没有做好,饭铺就已经关张。
几乎所有先进的技术,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都不怎么好用,因为还没来得及完善工艺和配套技术。由于企业家缺乏远见,消费者缺乏宽容,使许多重大的发明经常被拒之门外。
发明是涉及科学、社会与人文的全方位活动,需要多种智慧和资源参与,许多发明家不是社会活动家,应对科学之外的问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教育过分关注继承,不重视培养驾驭知识的能力。
人们习惯于把失败与堕落相提并论,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令许多人视创造为畏途。
新技术发明的出现仰仗科学、依赖教育,然而更需要文化,需要鼓励探索、呵护发明的创新文化。如果把新技术发明比作美丽的红苹果,科学是长出红苹果的树,教育是培育这棵树的土壤和肥料,文化则是看不见的地下水、合适的温度和阳光。
【小题1】下列各项中,能够准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
A.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指出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核心。
B.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指出创造的道路铺满荆棘。
C.指出创造的道路铺满荆棘,几乎所有的发明家都在逆境中奋斗。
D.指出发明家常有难以抑制的内心冲动,但不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
【小题2】作者为什么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创造才能的历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依据原文,分析概括发明创造者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哪些阻力和困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人丑陋吗?
冯骥才
国民性是文化学最深层的问题之一。对于作家来说,国民性则是一种集体性格。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所以笔下的国民性自然是国民性的负面,即劣根性。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应该说,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作家的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当然,鲁迅先生也把这种国民性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
这使我想起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传教士文学”——到中国来传教的西方教士所写的见闻。传教士出于对异域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的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由于人们对鸦片战争以后那段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这些出自西方人笔下的批评。
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受呢?是鲁迅和柏杨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得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我们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以来。一方面由于国门打开,中西接触,两种文化不同,便有了比较。另一方面,由于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国一直处于弱势。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种软弱与无奈,苦苦寻求解脱,一定会反观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强是在于自身的缘故。这便从社会观察到文化观察,从体制与观念到国民性,然而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所以我一直钦佩柏杨先生的这种批评精神与勇气。尤其是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
如今,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为此,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节选自《杂文选刊》2009年10月)
【小题1】下列关于“传教士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教士文学”是指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来华传教士所写的见闻。
B.西方传教士在写“传教士文学”时,对中国抱着复杂的心态。
C.“传教士文学”在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时,多有批评,其中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的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
D.轻蔑和贬损的“传教士文学”与西方殖民者的心态相关。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家眼中的国民性是一种集体性格,他们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对待国民性。
B.中国作家们对中华民族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西方传教士的批判完全不同。
C.中国作家对国民性的批判与近代国门打开后,在中西交往中中国处于劣势有很大关系。
D.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饱含着对民族的爱意,却又很容易被读者误解。
【小题3】下列关于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人都凭着敏感与尖锐,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
B.两人的批判都并非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以至于有人无法接受。
C.两人都有着非凡的眼光、强烈的批判性和勇气,批判得又狠又痛。
D.柏杨主要用杂文进行批判,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有批判的因素。

同类题4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迷恋于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录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金鱼池和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的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个从童话和印地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或几百年,并为之欣悦不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个读者不再学任何新的语言,甚至不再去接触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将他的阅读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 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小题1】赏析下面的句子:“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金鱼池和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
【小题2】黑塞在文中说:“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作者用什么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这一说法?
【小题3】文末画线句子中的“斑斓锦缎”指什么?“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通过读书──仕进而成为官僚士大夫,这是自汉代以来形成的重要的中国文化传统。汉代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了是整个社会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要求外,与汉代儒生的自我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客观上讲,由于先秦的儒生以学习六经、传授知识为主,在秦汉官僚政治社会里是缺少从政的技能与本领的。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走向仕途,他们就必须进行自我改造,以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改造过程,实际上从汉初就已经开始。当时的几位著名儒生,如陆贾、叔孙通、贾谊、晁错、公孙弘,其思想和政治主张,已超出儒家学派的界域。汉武帝为儒生们开启了一条通向仕途之路,这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这为儒生们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儒生们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其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而统治者则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因此,一个儒生如何才能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是对他们的一个严峻考验。汉武帝在当时虽号称重儒,所重视的也不是那些腐儒,而是像董仲舒、公孙弘、兒宽那样“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治”的儒家。
儒生和文吏在汉初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儒生有时候可以称之为“文学”,而文吏之俗称则为“刀笔吏”。由王充在《论衡・程材》可知,即便是在东汉,世俗仍有轻儒生而高文吏的习气。王充为此而为儒生抱不平,但在客观上也说明,儒生在事功方面确有不如文吏之处,他们在走入仕途时必须要改造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的同时,一定要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真正由读书出身而在政治上又居高位的优秀官僚,必须是二者的结合。据《宋书・百官下》:“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元光元年,始令郡国举孝廉……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这四科当中,前两项是对文化修养与道德操守的要求,后两项是对管理才能的考量。事实也是如此,自汉以后的儒生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之所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经过了这样的改造,符合以上四科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一改造的过程也是与文吏融合的过程。
在汉代政治舞台的较量中,经过自我改造的儒生最终打败了文吏。之所以如此,除了汉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之外,文吏们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是其最为致命的缺陷。文吏们以商鞅、韩非的法家理论治国,排斥礼义、仁爱、孝悌等人文道德关怀,严刑峻法,刻薄少恩。由此而反观儒生之从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经过自我改造后也具备了吏治之才干,而在于他们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一个真正优秀的儒家出身的官吏,不仅要使其民能够“安居乐业”,而且还能够做到“移风易俗”,其代表人物就是蜀守文翁。文翁的意义,不仅在于使蜀地人民安居乐业、移风易俗,为汉代树立了一个儒生出身的官吏的正面形象,而且还在于他的事迹从深层次上说明了儒家士大夫政治所以优于法家文吏政治之处。它使得这个社会的官僚体系不是仅仅停留在事功的层面上,而是把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深深地融注其中,使这个士大夫官僚体系具有高尚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器相通的政治文化模式。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19期,有删改)
【小题1】对汉代“儒生打败文吏”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吏们虽在事功方面比儒生强,但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
B.儒生们能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
C.朝廷令郡国限四科举孝廉,引导了儒生自我改造的方向。
D.统治者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文吏未通过严峻考验。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汉初儒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生在有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操守的同时,可能缺少优秀的管理能力。
B.儒生属于与文吏有着严格区别的社会群体,世俗有轻儒生高文吏的习气。
C.儒生都缺少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的能力。
D.儒生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称儒生为“文学”,称文吏为“刀笔吏”,表明了儒生地位高于文吏。
B.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社会原因外,儒生自我改造是根本原因。
C.蜀守文翁,做到了“安居乐业”“移风易俗”,是儒家士大夫的代表。
D.到汉代,儒家士大夫政治终于取代法家文吏政治,形成官僚士大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