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下,文化作为一种塑造和传播国家文化形象的“软力量”,开始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密切关联,形成合力。德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指出,这是要通过“破坏”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文化创意产业即是这种新合力、新生产函数、新组合的一种核心体现。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有机构成,如今又迎来了新的起点。

作为一种构建和传播国家文化形象的手段,文化创意产业自诞生伊始,就是构建全新国家形象、刺激国家经济升级的重要力量。1994年,澳大利亚发布了第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强调发展实践,以便建立创意国家,更好地表现澳洲文化与澳洲特色,进而实现澳洲认同,扭转持续下滑的经济和国家形象。1997年,英国明确提出“创意产业”,以此作为国家新政执行的政策导向,以塑造全新的国家形象。2018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文化创意产业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第二,为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所需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包括制造和销售)等活动。

国家形象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海外发展的无形力量。专业人士以SWOT态势分析法,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行了量化分析。通过对内部条件因素和外部机会因素的量化对比分析,传播中国文化形象,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采用W-T战略,即“减少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

在中国国际文化形象国际传播战略中,实施文化创意产业W-T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培养高端产业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立多层次“文化+”“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科研院所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注重对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文化新业态高端人才。加强国际高端产业人才引进,实施配套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的具有优秀国际创意产业人才来华工作。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挖掘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化创意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品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塑造和传播良好的中国形象。利用好互联网技术,挖掘IP价值,以优质的版权资源吸引消费者。抓牢“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贸易。尊重版权,既要维护知识产权,也要懂得获得“授权”。

(摘编自陈小龙《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文化形象的国际传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开始与科技、经济等关系日益密切并形成合力的背景下,迎来了新时代的新起点。
B.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构建国家文化形象的有效手段,英国提出“创意产业”的政策导向,目的就是塑造全新的国家形象。
C.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十九大后迎来了新的起点,于是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有机构成部分。
D.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品牌,有可能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化创意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当下的文化创意产业,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分析各国发展情况,然后指明发展的方向。
B.文章首段从“文化”切入,引用专家观点和十九大报告,提出论题,现实针对性强。
C.文章运用了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证方法丰富,分析透彻有力。
D.末段依次从人才培养、文化资源和知识产权三个方面具体指出我国应如何实施W-T战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拍摄中国国家宣传片、设计2020年冬奥会吉祥物、改编《天鹅湖》和打造民俗文化村都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B.如果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采用“W-T”战略,就可以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C.在培养文化新业态高端人才方面义不容辞,要建立多层次“文化+”“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D.“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贸易、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带来战略机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9:00: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物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B.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C.“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D.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通过协商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B.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C.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D.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着重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B.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C.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自九年前《赤兔之死》获得高考作文满分后,文言作文几乎年年都有。其极致是去年的甲骨文作文和今年的冷僻字入文。对此,社会反响热烈,媒体更视这两个考生为“古文字达人”、“古文奇才”。

②究其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在于大时代的激荡与影响。这种以再度回归传统作自己身份标别的文化选择,无疑给这些高中生痴迷古文提供了难得的机缘。回想当年,新文学运动风头正健的时候,如林纾等人坚持纯正的古文,以为制器可求日新,而为文不能躁进,这样平实的论说居然还遭到讥讽,真让人不能不重生感叹:有时候,纵使你手握真理,也不一定抗得过时势。所幸今天,已经走出盲从迷思的中国人知道了,鹦鹉巧舌,终非真声,所谓现代化绝不是传统的中国走向现代的西方,更不是“他者化”和“后殖民化”。其间,一种从来秉承的传统才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基始,而我们的任何发展最终都不过是对这种传统的再度确认和回归。以这样的认知来看文言文,显然就不仅仅是之乎者也、骈四俪六而已,它是保存并接引人走进传统的重要凭依,甚至就是这种传统的一部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包括“新古文运动”在内的古诗文在民间和网络上全面复兴。人们重拾对文言的兴趣,印证着又一波时势造就的必然。对于这样的时运势转,我们有大欣喜。

③不过话说回来,与当下的国学热一样,这一波文言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知道,作为与白话文相对的语体文,文言文有自己特殊的体式要求,有一整套关于起承转合、过接缴结的义法要求,它讲究意旨绾凑,笔法周匝,其虚字实字的调用与间架局势的布排无不极见巧难,而文章主旨的呈现与气调脉络的贯穿更有重重的讲究。但今人对此知之太少,甚至不加理会,以为翻一部《古文观止》读几篇唐宋八大家就可以纵笔横肆,结果写出的东西与近现代人明显存在差距,比之古人,更岂止有真鼎与伪觚之判

④以今年那篇用极僻字的满分作文为例,能用文言论说当代环保话题,非出宿构,又不跑题,诚然不易。但对照其后来发布的译文,他对所用字词的理解显然多有错误,更远谈不到适切。如“每啮毚臑”一句中的“毚”字,《广雅》释为“狯”,通常用来限饰兔子而不及他物,更不单用,今径解作“兔”并用来修饰“臑”,明显不通。又如“睇眄”一词相对常见,状人斜视顾盼之貌,多用指女子,故曹植《七启》有“红颜宜笑,睇眄流光”,泛用作极目远望讲,是望文生义。末句“亲房”一词,在古代特指家族的近支,解作双亲,更是不明传统礼仪文化之误。再说句,全文句式单一僵直,大体以四字句为主,整句与散句的转接承仰比较生硬。其间“坐银杏树下,观儿童嬉于树下”云云,不知省文就简如此,更不知是何句法?最后说意,不能不说,选用文言并没有给作文带来多少深邃的意境和特别的效果,相反,字句与意思并不密合熨贴。末段陈说个人理想的生态环境,有“抾其落桃,投于苙”,将落在水中的桃子投入猪圈,是何意象?此意象与天人相得的和谐生态又有何关系?诸如此类,殊为费解。

⑤我们根本无意对一个高中生的文言作文百般苛求,我们在意的是,在基本没做或根本不能做过细识读,并不知自来的传统,强为攀扯、炫奇逞怪最是作文之大忌的情况下,就将他拔高到奇才,乃至拔擢至与古人等列的哄抬方式,这种方式很能凸显文言文在今日的荒败与贫瘠。包括那篇甲骨作文,据刘钊先生讲,其实杂合金文、小篆,多有杜撰处。然而许多人虽不知不识,却一味夸扬。我们只能说,当一种东西实在太过稀缺,拥有它一点点就会被人无限放大。而那些放大它的人,通常也仅仅是以这样的哄抬作为对这份稀缺的交代,他们真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吗?待一转身,这份稀缺是不是依旧会被远远地排斥在他真实的生活之外?这都是有得一问的。对文言文也好,进而对国学乃至一切传统文化,哄抬和爆炒绝不是尊重,与其哄抬它爆炒它,不如以平视的态度亲近它体会它,这比关注高考满分作文,然后作者刻意求奇、读者一哄而上要重要得多。

⑥当然,平视和亲近不等于亵玩。不久前,弘晔传媒推出无厘头版的古文今译图书《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书中的翻译自无大错,但以“你亮叔我跟你讲几句,你爸当年出来混,半道上就给挂了”来翻译《出师表》,以“你丫看不见吗”来翻译《将进酒》之“君不见”,如此将前者弄成黑道版,后者弄成潮语版,就有些过了。所以,当此疑信互出,哄抬与解构兼杂的新一波的古文热,我们的心情真很复杂,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8月6日汪涌豪《文言文的当代际遇》,有删减)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一、二两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一段末句“对此,社会反响热烈,媒体更视这两个考生为‘古文字达人’、‘古文奇才’。”是个复句,第一层分在“_________”这一词语之前,是_______关系。
【小题3】第三段中画线的“有真鼎与伪觚之判”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认为“今年那篇用极僻字的满分作文”的问题有(40字以内)
 
 
 
 
 
 
 
 
 
 
 
 
 
 
 
 
 
 
 
 
 
 
 
 
 
 
 
 
 
 
 
 
 
 
 
 
 
 
 
 
 
【小题5】下列对第⑤段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不知自来的传统,强为攀扯、炫奇逞怪是高中生文言作文的毛病。
B.作者巧借他人之口对甲骨作文进行了评价,照应开头,体现了行文的严密性。
C.“这比关注高考满分作文”中的“这”指代的是以平视的态度亲近文言文。
D.作者对一味夸扬、哄抬高中生文言作文的媒体进行了委婉的批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淡泊宁静以养心

何冠军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经历。购买了一套精致的筷子,没多久便觉得常用的碗碟粗陋不堪;索性换掉这一批餐具,却突然发现老旧的餐桌风格不搭;接着咬牙换了张桌子,又开始纠结于餐厅空间逼仄……朋友送来一只鸟笼,造型可爱、制作精美,令人爱不释手;虽无养鸟习惯,却也不忍舍弃;最终挨不过内心的好奇、他人的劝说,竟也养起鸟来,终日费尽心思摆弄物件、准备鸟食……小小的筷子和鸟笼,不经意间打开了欲望的魔盒,反倒让心为物役、徒增烦恼。

精美的事物本无过错,有时却悄然之间放大了人的渴求、影响了人的选择、左右了人的生活。在我们身边,被“筷子”“鸟笼”困住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人生活富足,却无法抵御新奇的刺激,难以自持与节制;有的人手握重权,却对更高的位子垂涎三尺,为一己之私不惜一错再错。《永远在路上》《巡视利剑》等电视专题片披露的种种细节警示,一些违法违纪人员走上贪腐之路,往往是从接受了自己并不缺少也非必需的物品开始的。戴上了名表,惦记起名包;开上了好车,又渴望豪宅……欲望不被约束,自然会不断膨胀。一个人如果不对此保持清醒、提高警惕,一旦面临诱惑,很难不困于物欲的泥潭。

古人云,“养心莫善于寡欲”。逃离奢华的迷雾、防范贪婪的陷阱,需要一把锋利的刀,只有随时准备好剪除欲望的枝枝蔓蔓,才能防止精美的“筷子”左右自己的食欲,避免多余的“鸟笼”占据生活的空间。居里夫人在会客厅里只放两把简单的椅子,她毕生追求安静的工作、简单的生活,成了“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延安时期,爱国将领续范亭见到朱德,没想到身经百战、威震敌胆的八路军总司令竟粗布衣衫,像个庄稼汉,于是发出“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的感慨。面对芜杂的物质世界,淡泊、宁静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人生修养。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个体历经成长、追求成功的历程,往往也是学习控制欲望的过程。据载,年轻的莫泊桑成名之前精力旺盛、勤奋好学,在读书写作之外,白天学习汽修、钢琴,晚上还研究如何制作烧鹅,时间被各类事务填得满满当当。作家福楼拜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写作,晚上还会用四个小时写作。莫泊桑深受触动,遂以福楼拜为师,断然舍弃多余欲望,一心一意读书写作,最终成就了人生与事业。追求精致甚至极致,但同时不被欲望所困所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

哲人有言,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那一瞬间被决定。生活中无所不在、变幻无穷的“筷子”与“鸟笼”,时刻考验着一个人守护本真的定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结合文本,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西方的礼仪,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应该用眼睛直视着对方的眼睛。因为那是你尊重对方的表示,是你在认真聆听对方话语的证明。而中华民族似乎没有这样的谈话礼仪,我们只是一味讲求洗耳恭听。为了这洗耳恭听,那听者竟然常常是低着头的。于是,自然也就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了。
后来,渐渐地便开始有人非议国人的这种说话习惯,拿他人的礼仪挑剔起自家的礼仪,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似的。其实,相比于西方,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最长于倾听的民族。我们对“宁静致远”的崇尚,对“沉默是金”的信奉,所表达的无不是对倾听的热爱。
听觉的内涵是谦逊的。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有恭敬、顺从的意思。事实上,若是没有了这样谦逊的情感,听便只能沦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即使话语进入了我们的耳朵,它也仍旧难以抵达我们的心灵。总之,真正的倾听永远离不开谦恭的内心。
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我们的眼睛。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之门正在向对方敞开,我们丝毫没有心不在焉。况且,话语交流过程当中那专注的眼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不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呢?
就视觉来说,距离始终是必要的:太远看不清,太近看不成。就因为这距离的存在,招惹得那惯用眼睛的西方人只好借助亲吻和拥抱来弥合彼此身体之间的隔阂。中国人既不喜欢亲吻,亦不喜欢拥抱,那是因为我们彼此的身体之间本来就没有隔阂。要知道,听觉取消距离,声音从一个人的口中直达另一个人的耳朵,随即触动其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不用亲吻,也不用拥抱,彼此便可感受到来自你我身体的友爱和温暖。可见,亲吻和拥抱所象征的不能说不是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拒绝亲吻和拥抱却也并非是在刻意传达着某种冷漠。
我们的误解源于我们的无知,倘若我们能深深领会听觉的真谛,还有我们那根深蒂固的倾听习性,我们便不难明白,在听取对方讲话时,我们确实是不愿盯着对方的眼睛或面孔的。毕竟,听觉的谦逊与专注造就了我们高度敏感的心性,而视觉在本质上又是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的,因此,注定我们不好意思将这种目光直对他人的眼睛或面孔。我们与生俱来的腼腆以及含蓄,实际上恰是同我们的这种视听习惯息息相关。所谓的羞感,也只能在这种倾听的过程中得以生成。我们倾听着,我们羞涩着,这羞涩更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说实话,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是来自于它对耳朵的倚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西方以用眼睛直视对方的眼睛为尊重对方的表示,而我们中华民族则讲求洗耳恭听。
B.国人长于倾听的习惯本无可非议,如果拿他人的礼仪来挑剔我们的礼仪,会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
C.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含有恭敬、顺从的意思,西方的谈话礼仪忽视了“听”的重要性,可见其偏离了对“听”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D.虽然亲吻和拥抱能够象征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感受彼此身体的友爱和温暖的关键是彼此身体之间的无隔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视觉在本质上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所以要想深刻领会对方言语的真谛,我们便不能看对方的眼睛或面孔。
B.腼腆以及含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与我们的视听习惯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C.在双方面对面交流时,取消距离的听觉似乎比视觉优势更明显,声音可以触动听者的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
D.在话语交流过程当中,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眼睛,因为专注的眼神可能会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听贾宝玉说话时,不会一直目不斜视地盯着他的眼睛,因为低头旁顾的娇羞更能表达出旷世的深情。
B.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描绘的正是一种倾听离别话语时的缱绻和羞涩。
C.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来自对耳朵的倚重,倾听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性,它使我们的羞感得以形成。
D.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国人崇尚“宁静致远”,信奉“沉默是金”,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