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曰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的。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磨了他的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 很难受。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样做才能不酗酒,不做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小题1】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5 04:10: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科学奖要经得住时间考验
沈致远
①据不完全统计,国际性科学奖共有十几种,有的奖金额超过诺贝尔奖。为何诺贝尔奖一枝独秀?
②科学奖的作用在于推动科学发展,设置科学奖应符合几项原则。首先是国际性,更重要的是科学性,自然科学是实证性的,判断真伪之唯一标准是实验。自创立迄今,诺贝尔科学奖一直坚守以实验为准的基本原则,这就是它百年来一枝独秀“秘密”之所在。
③在科学性上,其余诸奖良莠不齐。以奖金超过诺贝尔奖的基本物理学奖为例,其获奖人中有七位不符科学性。一位是霍金,他的“黑洞霍金辐射”只是一种假说,并未被实验证实。此外共有六位弦论者获奖,其中威腾是弦论者公认的领袖。多年来,弦论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但至今既无实验证明,也提不出像样的预言可供检验。弦论对物理学的发展乏善可陈,居然有六人获得基本物理学奖。
④借科学之名以“提倡宗教进步”的邓普顿奖,奖金也超过诺贝尔奖。获奖者除基督教神职人员外,也有科学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戴森获得2000年邓普顿奖,他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著名物理学家,折节俯就令人惋惜。
⑤创立于1991年,以“博君一笑,发人深思”为宗旨的搞笑诺贝尔奖只颁奖状不发奖金。别以为只是开玩笑,其2000年获奖者之一基姆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见“发人深思”并非虚言,寓思于乐,别具一格。
⑥科学奖提升科学家及其科学成就的知名度,使公众认识到科学之重要性。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由吴健雄等以实验证实,这是突破性的重大科学成就。公众不知弱相互作用为何物,遑论宇称不守恒。1957年李、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家喻户晓,激励许多青年献身物理学研究。由此可见奖金之作用。尽管如此,奖金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年前,我收到某部门召开座谈会的内部通知说:为发展我国科学以早日获得诺贝尔奖出谋献策。我当即写信给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科学家,坦言:怎么能将诺贝尔奖作为发展我国科学之目的?幸而是内部通知,否则公开后将贻笑大方。他同意我的意见,经他建议改变了会议宗旨。
⑦科学家对是否获奖应以平常心待之。美国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界克里克发现基因之载体去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这是继达尔文之后生物学划时代的重大成就。两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诺贝尔奖,而是:“我们发现了生命之奥秘。”对广义相对论和核力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美国物理学家韦勒,获悉别人剽窃他首先提出的核力异常现象发表论文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笑置之说:“我下一次要小心点。”真正的科学家神游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命之妙、意识之谜,怡然自得乐在其中,奖金于我何有哉?
【小题1】(小题1)本文认为科学奖有哪些主要作用?
【小题2】(小题2)本文认为科学奖科学性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基本物理学奖、邓普顿奖在科学性方面的主要瑕疵是什么?
【小题3】(小题3)作者对“将诺贝尔奖作为发展我国科学之目的”持否定态度,结合文意分析其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电视剧仍需直面现实的勇气
张德祥
电视剧,作为影响范围最广泛的大众艺术之一,毫无疑问应当紧扣时代脉搏,与现实共振,为社会发展与改革提供助推力。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能够做到直面现实,揭示矛盾,呼唤改革,鼓舞人心,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推进,文艺理应发挥它的鼓舞作用。电视剧不只是娱乐工具,它是艺术,就应当承担艺术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在今天,具体说就是直面现实,反映现实,以文艺的力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这对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说还任重道远。
近些年电视剧收视群的流失,固然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对受众的分流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电视剧本身不能提供人们期待的精神营养。想有营养,就得接地气;想有力量,就得扎根现实土壤,关心大众的关心,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情感。在经过了“雷剧”、“神剧”、“闹剧”之后,电视剧在情节的“离奇古怪”上几乎走到了尽头。见怪不怪的观众,要看的不是你如何“雷”与“神”,而是你是否关心着他们的关心。可惜的是,许多作品不接地气。所谓“雷”、“神”、“闹”,都是以荒唐求刺激,以离谱求娱乐,因而绕着现实走。这从就是艺术创作的末路。离开了生活之,离开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心与思考,你的故事再天花乱坠,也不过是假花而已。缺少了鲜活的生命气息,怎能动人?
从数量上看,现实题材电视剧也不少,甚至很多,一些作品也反映了社会敏感问题,比如养老机制、教育方向等,但还是有许多作品在绕着社会现实走,很少切入社会现实的内核。怎么绕呢?首先,故事限定在家庭之中,不涉及家庭之外的社会现实;其次,在家庭里,讲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为要不要生孩子、孩子吃什么牌子的奶粉争吵不休,或者是财产分割、利益争夺之类“家斗”;再次,这类家庭伦理剧,多是喜剧定位,吵吵闹闹,大家看得热热闹闹,最后误会消除,皆大欢喜,家和万事兴了。这是很好的娱乐,也是很好的抚慰。于是,在现在的电视剧中,你很难看到社会的真实面貌,遑论社会内在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有意无意地绕开了现实,也就离观众的精神需求越越远了。
一种艺术的活力,首先自于其感应与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一旦这种能力下降了,那么,这种艺术就会逐渐失去进取性和创造性。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泉,不仅是素材的泉,也是感情的泉、力量的泉。如果不能感应生活、不愿响应生活,那么,从哪里获得泉呢?艺术的活力与激情又从何而?所以,回到现实,脚踏实地,与现实对话,用艺术思考回应现实,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把握社会的新状态,是电视剧获得精神力量、也是电视剧推动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唱响时代主旋律,表达人民的心声,才能获得更多的观众。这一切,都只能从现实出发。
电视剧介入现实、关注社会能力的下降,跟市场有关系。谁都知道,市场是变化的,变化的东西难以把握,过深地介入现实,投资制作的风险较大。所以,历史题材可以一拍再拍,而捉摸不定的变化着的现实题材却令人却步。但是,艺术的发展是没有退路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中推进,电视剧也是如此。长时间徘徊在一个平台期的电视剧,迫切面临着突破,不是技术或技巧的突破,而是精神与思想的突破。正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政治勇气一样,电视剧真正面向现实需要艺术勇气。时代在召唤!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1月03日 24 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电视剧应当紧扣时代脉搏,与现实共振,但时至今日都未曾落实。
B.目前有些电视剧能够取材现实,也切入到了社会现实的内核。
C.电视剧不反映社会真实面貌,就谈不上体现社会内在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
D.电视剧只要跟上了时代步伐,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就不会被社会淘汰。
E. 电视剧真正面向现实需要突破技术或技巧,但更重要的是突破精神与思想。
【小题2】对近些年电视剧收视群流失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决定了电视剧收视群的流失。
B.其根本原因是电视剧本身不能提供人们期待的精神营养。
C.观众已对离奇古怪的电视剧情节见怪不怪。
D.电视剧缺少了鲜活的生命气息,不能动人。
【小题3】(小题3)当今很多电视剧为什么要绕着现实走?请结合文意分点概括其原因。(4 分)
【小题4】抗日神剧《女子炸弹小队》有一情节:一女兵为打下日本飞机,用炸药炸岩石,炸飞的石头果真将日机击落。此类神剧令观众反感不已,面对这类问题,今后的电视剧制作需做怎样改进?理由是什么?请依据文意简要分析。(4 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龙图腾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图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闻一多认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龙同凤一样是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B.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曾经存在于世界上许多民族中,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C.龙图腾说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被学术界否定。
D.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图腾是建立在鱼、鳄等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渗透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B.闻一多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中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等图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
C.一些学者认为,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逐渐兼并与融合了许多其他弱小的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是出于臆想。
D.迄今为止,没有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却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B.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故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
C.有的专家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这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相悖的。
D.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文化与社会学中的某一氏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可能是错误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4分)
最近一段时间,主打汉字听写的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惊艳电视荧屏。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已“不会写字”。
汉字书写表现出明显的危机,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已逐渐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一方面,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汉字书写的态度已相当草率,很多不规范甚至错误的书写,最终都慢慢地“积非成是”,成为一种新的习惯;另一方面,我们总觉得汉字书写是基本技能,根本无需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因此,很多人都没有练就过硬的汉字书写基本功。少了一份对汉字书写应有的珍视,少了一份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重,“汉字危机”迟早会成为一个问题。
汉字听写节目爆红,似乎让一些人看到了突破“汉字危机”的路径。但仅靠一两档电视节目,无法逆转书写能力退化的现状。我很认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的看法,他认为这档节目的本意只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醒大家重温汉字的美好。很显然,要真正破解“提笔忘字”的尴尬,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我们应带着敬畏心重新发现汉字之美,重拾书写的乐趣。
每一个汉字都烙印着独特的文化印记,都镌刻着华夏文明的共同记忆,如果远离了书写,我们失去的将是一种接触中华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重塑对汉字书写的敬畏心,不妨努力做到营造一个正确和熟练使用汉语的氛围,尤其加大汉字文化传承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在享受键盘输入的便捷之时,能够有意识地通过多读多写来领略汉字之美;汉字文化的开发和普及,可以多以听写节目这种时尚的、多元的方式呈现。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它不仅是一套用于交流和记载的符号体系,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汉字之美变得黯淡,是一个让人遗憾的现象。破解“汉字危机”,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重拾敬畏之心,在一撇一捺的书写中感受和传承汉字文化。
(选自汤嘉琛《我们有多久不写字》,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能成为出现汉字书写危机原因的一项是()
A. 草率地对待那些不规范的甚至错误的书写。
B. 认为无需投入太多时间去练习汉字书写基本功。C没有认识到汉字书写可感受和传承汉字文化。
C. 一两档电视节目无法逆转书写能力退化的现状。
【小题2】关于重塑对汉字书写敬畏心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加大汉字文化传承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
B.享受键盘输入的便捷来领略汉字之美。
C.有意识地通过多读多写来领略汉字之美。
D.以时尚、多元的方式开发和普及汉字文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金就是金属,包括铜、铁等。这里是指用铜、铁等金属所制的器皿、器物,特别是古代的铜器。它们不管是作为实用的或是祭祀的,都是铜及其合金所制的器物。古代把商、周的铜器叫做“吉金”,就是好的金,吉祥的金。这种冶炼方法在当时已很发达,已能制造合金。制造出来的器皿,很多都有刻铸的文字。现在一般所说的“金”是指金文,又叫“钟鼎文”。
商、周时代,诸侯贵族常常大批地制作铜器,上面刻铸铭文,现在陆续出土的不少。许慎有“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的话,可见汉朝时已有出土的。这种陆续的出土,到清朝末年,成为研究的大宗,拓本、实物,日呈纷纭,使人眼花缭乱。到了现在,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探讨就更加繁荣,方法也更加科学。从前的收藏家,不是官僚就是有钱人,他们的收藏,往往秘不示人。偶然有拓本流传出来,也不是人人可得而见之的。现在印刷术方便了,从器形到文字,大家都能看到,具有研究的条件,所以研究日见深入。发掘的方式,也愈有经验,愈加科学。从前出土的器物,辗转于古董商人与收藏家之间。它是哪里出土的?不知道。甚至一个器的盖子在一个人手里,而器本身则到了另一个人手里。
从宋代到清代,大都把这类器物叫做“古董”,也叫“古玩”,是文人鉴赏的玩物。即或考证点文字,也是瞎猜。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他们的考证功劳,但那是极其有限,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错误。稍进一步的,把它们当做艺术品。西洋人、日本人买去中国的古铜器,研究它们的花纹。中国人也有研究花纹的。这种情形,始于六十多年前,这仍是停留在局部的研究,偶然有几个器皿做点比较。谈到全面地着手研究,我们不能不佩服近代的容庚容希白先生,他对于铜器研究的功劳是很大的。他著有《商周彝器通考》,连器形、花纹带铭文都加以研究;还著有《金文编》,把青铜器上的字按类按《说文》字序编排,例如不同器皿上的“天”字,都放在一块。这是近代真正下大气力全面地介绍和研究青铜器及金文的。此外,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也是很重要的资料。现在已有人着手重新把至今出土的商周铜器铭文加以统编,这就更加全面了,只是现在还没有出版。
对于文字的考释,能令人心服口服的,首推不久前故去的于思泊先生。他的考释最为扎实,决不穿凿附会。他还用古文字考证古书,成就比清末孙诒让等人大得多了。到今天为止,容、于两先生的著作以及罗的《三代吉金文存》等,仍是我们研究铜器和金文的重要参考材料。随着条件的改善,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一定会愈来愈完备,愈来愈深入。
甲骨文也被附在金文之后,讲金石的书往往连带讲甲骨,不是附在前头就是附在后头。其实甲骨应和铜器同样看待,甲骨文是金文的前身。商代刻在甲骨和铜器上的文字,往往有很大的相似,所以甲骨也应放在我们现在谈“金”的范围。(选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把商周的铜器叫做“吉金”,金本来指金属,在文中主要指商、周时期祭祀时和生活中的用铜、铁等金属所制成的器皿、器物。
B.金文或钟鼎文就是现在一般所说的“金”,指的是商、周时期制造出来的金属器皿上刻铸的文字。
C.对于金文的考释,已作古的于思泊先生做的最为扎实,决不穿凿附会,在用古文字考证古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D.甲骨文常常放在金文之后,而且商代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和金属器皿上的文字有很大相似性,所以甲骨也属于“金”的范围。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商、周时代的铜器从汉朝已经开始陆续出土,直到清朝,各种实物和拓本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研究的可能。
B.古代的收藏家多为官僚和有钱人,他们的收藏一般很少给外人看,偶然有流传出来的拓本,也不是人人可得而见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工作。
C.古人把金器当做“古董”或“古玩”,大多只是作为鉴赏的玩物,而不是研究的对象,所以,即或考证点文字,但其考证功劳也是极其有限的。
D.近代的容希白先生对青铜器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写的《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等,全面地介绍和研究青铜器和金文,把至今出土的商周铜器铭文加以统编。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发掘方式的科学,为深入地研究古代青铜器和金文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也愈来愈完备,愈来愈深入。
B.古人在考证文字时,往往都是瞎猜,对于铜器的研究非常不成熟,而这其中的许多错误对后世的研究会起到一定的误导。
C.日本人和西方人也通过买的方式来研究中国古代的铜器,但是他们只研究铜器的花纹,且停留在局部的研究,作点器皿之间的比较。
D.尽管条件已经改善,但是容希白、于思泊、罗振玉三人的著作仍是我们现在研究铜器和金文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