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曰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的。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磨了他的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 很难受。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样做才能不酗酒,不做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小题1】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5 04:10: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诗格律问题,在主张“文当废骈,诗当废律”的极端反传统的五四时代,就有人论及。“第一个有意实验种种体制,想创新格律的,是陆志韦氏。”当时,陆志韦针对那些“为新诗运动的先生们”连节奏和押韵“这一些选择都在排斥之列”的现象,就说过“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之类的话,认为“自由诗有一极大的危险,就是丧失节奏的本意”,“美的灵魂藏在美的躯壳里”。所以他把自己用白话而不是用文言写的既有节奏又押韵的诗叫作(  ),而不是那种既不讲节奏又不押韵的(   )或“自由诗”。此后,有关新诗的格律和规范的探索,虽然并非都是出自陆氏的影响,但却大抵都是循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的。 陆志韦也因此而被人称作“徐志摩氏等新格律运动的前驱”。 
如果说陆志韦的这些意见还只是新诗在草创时期未能脱尽旧胎的表现,还带有一种历史的惯性作用的话,那么随后继起的闻一多和徐志摩等创导和实验“新格律诗”,就不但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且也带有一种更加强烈的反拨早期白话新诗过于白话化和散文化的倾向。徐志摩认为新诗“迄今为止的尝试无所成就但到处都有”,他把那些“在文字里大声哭叫,而没有真情实感的诗”称之为(  )、“坏诗”,把那些“外表是诗而内容不是诗”的诗称之为(  )。闻一多也批评过早期白话新诗只重“自然的音节” (散文的音节)而不重经过人工“修饰”的“诗的音节”。他认为新诗已“够缺乏形式的了”,“若变本加厉,将来定有不可救药的一天”。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都如陆志韦那样,借用了“灵魂” 与“躯壳”的比喻来为他们创造新的格律提供理论的依据。徐志摩说:“我们自身灵性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它们抟造适当的躯壳。”他们后来所作的“创格”(即创造“新格式和新音节”)实验和提出“三美”(即“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理论,虽然也主要是以西方诗歌的格律(包括西诗的格律理论)为摹本,但这种追求本身却切合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因而相对于极端反传统的早期白话新诗而言,就表现出了一种回归传统的趋向。从这个意义上说,闻一多和徐志摩等发动的新格律诗运动,是借助西方的诗学的资源,完成了一次对“西化”的新诗的艺术反拨,从而也引发了一次向中国诗歌传统回归的大幅度的艺术转向。 
自此而后,中国新诗开始由早期的漫无节制到有意识地接受形式的规范,后来有关新诗格律的探讨也源源不断地从中吸取宝贵的理论资源。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了新格律诗运动,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再以规范和格律为诗的束缚,而是在一个新的意义上,以必要的规范为诗之为诗的形式的表征,以格律的创造为诗的艺术的最高表现。这样,也就在无形中重新接纳和认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如同中国古典诗歌经过了齐梁时代的审音定律的工作,到隋唐时代便出现了一个格律诗的高峰一样,现代新诗经过新格律诗运动之后, 虽然未能形成一个新格律诗的高潮,但格律和规范的概念却已逐渐深入人心, 新诗已不再是郭沫若所说的那种“裸体的美人”,而是需要赋予“美的灵魂”以一种“美的形体”。 (选自《当代诗学》, 有删改)
【小题1】 结合文意, 依次填入文章空格里的内容, 恰当的一项是(    )
A.“白话诗” “新诗” “假诗” “形似诗”
B.“新诗” “假诗” “形似诗” “白话诗”
C.“白话诗” “假诗” “新诗” “形似诗”
D.“新诗” “白话诗” “形似诗” “假诗”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陆志韦用白话创作了既有节奏又有押韵的诗, 堪称自觉创新格律的第一人。
B.闻一多徐志摩等所作的“创格” 实验和提出的“三美” 理论, 本身就是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
C.现代新诗没有像隋唐时代出现一个格律诗的高峰, 原因在于格律和规范的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D.“抟造适当的躯壳” 指的是创新新诗格律; “裸体的美人” 指的是既有好的内容又有严格的格律规范的诗。
【小题3】关于新诗格律回归传统方面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五四时代,陆志韦氏有意实验“白话诗歌”,既讲节奏又讲押韵。
B.闻一多、徐志摩等创导和实验“新格律诗”,主要借助西方诗歌格律,引发了大幅度回归中国诗歌传统的倾向。
C.中国新诗有意识地接受形式规范(规范和格律)也就重新接纳和认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
D.中国古典诗歌到隋唐时代出现了一个格律诗的高峰,中国新诗经过新格律化后,也形成了一个新的格律诗高峰,具备了“美的灵魂”与“美的形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即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小题1】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小题2】选出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一观点的一项(  )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小题3】选出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第2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异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史上的反面典型是古代罗马城,它的突出特点是“在物质建设上的最高成就以及社会人文中的最坏状况”。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市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物质建设上的最高成就”,但与此同时,城市在社会人文等方面则陷入越来越严重的滑坡和危机。在注意到城市形象、识别度等在聚集人气、提升城市影响力的重要作用之后,很多城市开始竞相追求和实施品牌战略,以改变其物质发达而文化简陋的现状。
但正如古人所说,“百年而可以谈礼乐”。城市文化需要长期的积淀和传承,而不是只要有了钱就可以买来的商品。由于这个深层的问题,在很多城市的品牌战略与追逐驰骛中,上演的多是一出出暴发户附庸风雅的闹剧。
标志性建筑是城市品牌的重要代表。但正如身体长得过快而心理、情感和思想明显滞后的青少年一样,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在空间、人口与经济规模上的迅速扩张,只是获得了一个庞大的物质躯壳。特别是由于这个过程本身严重透支了城市的文化资源、恶性损耗了都市人的精神生态,因而表面上繁华和强大的城市躯壳包裹的却是一颗极为孱弱和发育畸形的文化灵魂。中国城市由此在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上日益陷入焦虑与危机中。
为了应对这一矛盾和困境,不少城市都乞灵于干一件文化大事,希望以此获得外界的关注与尊敬,从而摆脱内在的焦虑与空虚。标志性建筑是很多城市首选的品牌战略。但问题在于,由于在心态上过于焦虑、在情感上过于单纯、特别是缺乏独立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力,很多品牌战略千篇一律地成为雇一个国外设计师以及建一个洋气十足的建筑物,以为这就可以提升或展示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对西方设计的崇拜已成中国城市的通病。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近年来新建的标志性建筑大都出自国外设计师之手,尽管其中也有成功之作,但由于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艺术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更多的则是日益严重地“妖化”着中国宝贵的城市空间和形象。
与之相类的还有城市品牌营销。品牌营销既需要有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更需要有现代的文化创意与设计能力。对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而言,前者基本上不成问题,城市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后者。和粗放增长的中国经济一样,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上也普遍存在着两大问题:其一是粗制滥造,缺乏创意。有的名之为某某之都或某某之城,有什么资源或产业,填上就得。有的则做成“东方版”,如以“东方日内瓦”自居的就有石家庄、秦皇岛、肇庆、昆明、大理、巢湖、无锡等。其二是“低俗雷人”的营销术。其中以山东的西门庆文化旅游规划和江西宜春的城市口号为代表。如果说城市口号缺乏创意和平庸化是由于文化和美学素质偏低,那么,像这种以色相为主题的品牌营销和形象传播,则表明一些城市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已丧失最基本的文化底线与尊严。在某种意义上,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无论是任人打扮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还是粗俗的城市品牌营销,它们折射出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灵魂孱弱、文化发展热情很高但先进文化素质匮乏的中国城市的现实困境与深层矛盾。
【小题1】“标志性建筑”成为很多城市首选的品牌战略,对其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它代表着城市建设的最高成就。
B.标志性建筑可以改变这座城市物质发达而文化简陋的现状。
C.标志性建筑能够在聚集人气、提升城市影响力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D.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城市的代表,可以让城市摆脱内在焦虑与空虚。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化进程中,物质建设上的最高成就与社会人文中的最坏状况并存的现象难以避免,古代罗马城是其中的典型。
B.城市在空间、人口与经济规模上的迅速扩张,会直接导致城市的文化资源的严重透支,从而发育成畸形的文化灵魂。
C.城市标志性建筑与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艺术观念密切相关,所以聘请国外设计师有附庸风雅之嫌,并非明智之举。
D.城市品牌营销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还要经得住利益的诱惑,不然,平庸化和丧失文化尊严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小题3】(小题3)根据本文的论述,概括作者的观点。(30个字左右)(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字,回答下列小题。
水泊梁山所建立的是一个义的王国。不管是忠义堂还是聚义厅,都是以义为最高原则的。在江湖上,被无条件认同的这种义的原则是与官方所奉行的权利和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替天行道”大旗下所建立的,就是这种义的理想国。在这种理想王国中,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但也不是没有等级,不过不是以财产和政治权力来划分的,而是以义。在两类义士(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中尤以仗义疏财者占有最高的社会等级。因此,毫无武功的宋江占了第一把交椅,对于梁山事业毫无贡献的卢俊义占了第二把交椅。这不仅是一种军事等级,更是一种道德荣誉。在梁山泊,道德约束力远远要超过军事的约束力。
而这个理想国走向毁灭,不是由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源于这个平等原则的内在的矛盾。因为在这个义的王国中,享有最高权威的是最主动地仗义疏财的义士。而这样的义士必然是最大的财主。而财主的出现恰恰又是经济上、财产上的不平等造成的。这样的思想矛盾就决定了在组织上占据领导地位的绝对不可能是解宝、解珍、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猎户、渔民),而是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
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所能胜任的,起义者向来都是农民、小生产者和地主阶级的在野派组成的统一战线。这种起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但在思想上没有着急的意识形态,而且在组织上具有妥协、投降的内在因素。稍有西方文论修养的读者都不难从恩格斯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写农民起义失败的剧本)的评论中得到解释,恩格斯在那封著名的信中说济金根悲剧的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这本来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如果用在武打设计方面所花的心思的百分之一来思考这样关键、严肃的问题,我想,就不至于在耗资上千万人民币的大制作上弄出致命伤来了。
这还是从一般农民起义的普遍规律来看问题的,就《水浒传》这个具体作品来看,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特点。在《水浒传》原著中,梁山英雄的投降不是像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那样,因为在军事上面临败亡,而恰恰发生在军事上节节胜利之时;不是因为在败亡前夕组织上发生分裂,而是保持了组织上的完整二走向投降的。《水浒传》的作者特意安排了宋江主动投降这一情节,让他戴上了英雄主义的光圈。所有这些深刻的方面,都被电视剧的改编者忽略了,其结果是:改编者把宋江肤浅化,不但把一切罪孽都归咎于他,而且把他写成了一个猥琐的小丑(为他设计了一种小女人的脚步)。
【小题1】(小题1)下列选项中有关“义”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义是水泊梁山所建立的理想国中解决各种矛盾都必须遵守的唯一的最高原则。
B.与官方奉行的权利、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义的原则在江湖上常被无条件认同。
C.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是水泊梁山理想王国所提倡的义的全部内涵。
D.由于义的程度不同,水泊梁山中地位极低的拔刀相助者一定要受制于仗义疏财者。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泊梁山的众英雄根本不需要军事的约束力,只需要人们的道德自律。
B.诸如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猎户、渔民)在水泊梁山上是很难进入仗义疏财者的行列的。
C.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能胜任的,二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统一战线来完成的。
D.作者对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不尊重原著、不严肃的态度提出了批评。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梁山的义士主要分为两类,即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其中前者占有最崇高的社会地位。
B.像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他们在梁山享有最高权威,因而和解宝、解珍这类人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C.农民、小生产者和地主阶级组成的统一战线在思想上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是农民起义往往以失败告终的原因之一。
D.历史上没有哪次农民起义不是在组织上生分裂裂或军事上处于败亡的状态下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