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字,回答下列小题。
水泊梁山所建立的是一个义的王国。不管是忠义堂还是聚义厅,都是以义为最高原则的。在江湖上,被无条件认同的这种义的原则是与官方所奉行的权利和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替天行道”大旗下所建立的,就是这种义的理想国。在这种理想王国中,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但也不是没有等级,不过不是以财产和政治权力来划分的,而是以义。在两类义士(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中尤以仗义疏财者占有最高的社会等级。因此,毫无武功的宋江占了第一把交椅,对于梁山事业毫无贡献的卢俊义占了第二把交椅。这不仅是一种军事等级,更是一种道德荣誉。在梁山泊,道德约束力远远要超过军事的约束力。
而这个理想国走向毁灭,不是由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源于这个平等原则的内在的矛盾。因为在这个义的王国中,享有最高权威的是最主动地仗义疏财的义士。而这样的义士必然是最大的财主。而财主的出现恰恰又是经济上、财产上的不平等造成的。这样的思想矛盾就决定了在组织上占据领导地位的绝对不可能是解宝、解珍、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猎户、渔民),而是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
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所能胜任的,起义者向来都是农民、小生产者和地主阶级的在野派组成的统一战线。这种起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但在思想上没有着急的意识形态,而且在组织上具有妥协、投降的内在因素。稍有西方文论修养的读者都不难从恩格斯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写农民起义失败的剧本)的评论中得到解释,恩格斯在那封著名的信中说济金根悲剧的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这本来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如果用在武打设计方面所花的心思的百分之一来思考这样关键、严肃的问题,我想,就不至于在耗资上千万人民币的大制作上弄出致命伤来了。
这还是从一般农民起义的普遍规律来看问题的,就《水浒传》这个具体作品来看,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特点。在《水浒传》原著中,梁山英雄的投降不是像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那样,因为在军事上面临败亡,而恰恰发生在军事上节节胜利之时;不是因为在败亡前夕组织上发生分裂,而是保持了组织上的完整二走向投降的。《水浒传》的作者特意安排了宋江主动投降这一情节,让他戴上了英雄主义的光圈。所有这些深刻的方面,都被电视剧的改编者忽略了,其结果是:改编者把宋江肤浅化,不但把一切罪孽都归咎于他,而且把他写成了一个猥琐的小丑(为他设计了一种小女人的脚步)。
【小题1】(小题1)下列选项中有关“义”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义是水泊梁山所建立的理想国中解决各种矛盾都必须遵守的唯一的最高原则。
B.与官方奉行的权利、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义的原则在江湖上常被无条件认同。
C.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是水泊梁山理想王国所提倡的义的全部内涵。
D.由于义的程度不同,水泊梁山中地位极低的拔刀相助者一定要受制于仗义疏财者。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泊梁山的众英雄根本不需要军事的约束力,只需要人们的道德自律。
B.诸如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猎户、渔民)在水泊梁山上是很难进入仗义疏财者的行列的。
C.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能胜任的,二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统一战线来完成的。
D.作者对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不尊重原著、不严肃的态度提出了批评。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梁山的义士主要分为两类,即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其中前者占有最崇高的社会地位。
B.像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他们在梁山享有最高权威,因而和解宝、解珍这类人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C.农民、小生产者和地主阶级组成的统一战线在思想上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是农民起义往往以失败告终的原因之一。
D.历史上没有哪次农民起义不是在组织上生分裂裂或军事上处于败亡的状态下失败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3 11:22: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艺术当然不是哲学,而且在一般人看来艺术应该是哲学的反面。但艺术和哲学有一个不应忽略的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不能吃不能穿,即没有功利的效用,可人类就产生了它们,而且文明程度越高,它们的地位也就越高。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就会追问宇宙和人生的意义,艺术、宗教和哲学是人类追索这类问题的途径。

(2)哲学不是艺术,却也能像艺术一样给人以美感,什么是哲学?康德把哲学分为“学院哲学”和“世界哲学”,前者是大学里教授们的所谓专业哲学,讲究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讲究命题演绎和语词分析等等。而世界哲学则不然,它关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关心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现在和未来。人活着意义何在?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就是基本的哲学问题。世界哲学所关心的问题,并一定要用哲学方式去追求,去探讨,用艺术的方式,同样可以去追求、去探讨。

(3)什么是艺术?艺术一词在西方语言中最初的意思是技艺。中国古代也有艺术一词,对艺术的理解也是技艺、技能。但是人们渐渐明白艺术和技艺不是一回事。艺术不可能是任何一种技艺,艺术家当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化形式的技能和技巧,他获得这种技巧就和工匠一样,部分是通过个人经验,部分是通过分享他人经验。(  )单凭由此获得的技巧并不会使一个人成为艺术家。( )一个技师可能造就,而一个艺术家却是天生的。对于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很多人会回答艺术就是娱乐。今天,在艺术名下从事的绝大部分活动,其实就是娱乐。但艺术不是娱乐,娱乐只是艺术在某些时候产生的一种效能。艺术家们把艺术看作是他们思索世界和探索人生基本问题的途径。艺术是用诉述感情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同时又是有思想的表达感情,而思想就必然与哲学有关,如小说、影视作品等。

(4)哲学因艺术而可爱,艺术因哲学而伟大,一切伟大的艺术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们以自己的方式体现了某种哲学思想。一切可爱的哲学之所以可爱,就是因为它们以自己的方式体现了某种艺术。

(5)因为哲学,艺术而变得伟大。这里说的哲学当然不是指任何一种特殊的哲学思想或体系,更不是指哲学活动,而是指哲学一般思考的那些基本问题。

(6)歌德说过,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他明确地意识到他自己的信念和思想,认识到自己,并且由此开始也深切地认识到别人的思想感情。艺术家往往比哲学家更有这种天赋。比如莎士比亚,他以非同寻常的能力洞察世界,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见解,并且让读者和他一起在更高的程度上比如莎士比亚。他以非同寻常的能力洞察世界,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见解,并且让读者和他一起在更高的程度上领悟世界。仔细观察莎士比亚的剧本,我们会发现,其中诉诸感性的行为要比表达精神的词句少得多。“生存还是死亡那是一个问题”“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 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以上的台词所表达的绝对是一个哲学问题。当然也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哲学就是起源于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永恒困惑。 我们通过莎士比亚剧本了解了生命真谛和生活意义, 却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的。 人们总是说哲学家和世界精神结伴;莎士比亚也与世界精神结伴,他看透了这个世界。科波拉就要通过《现代启示录》来思考越南战争给人类提出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而不是仅仅拍一部以越南为背景的影片。我们这里说的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艺术家对事物的理解。艺术作品的高下就取决于此,哲学是艺术的灵魂。

(7)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们是不可能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或多或少的在艺术作品中渗透着创作主体的世界观。而作品本身所发出的哲学讯号也成为评判、赏析作品的重要依据,在很多的时候,哲学思想的高低深浅直接体现出作品的优劣深浅。因为起码在接受主体即欣赏者来看,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才是作品本身的最终价值,对作者的哲学思想的领悟程度直接关系着对作品的解读,比如对《逍遥游》的解读必然需要就庄子的哲学思想有整体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领悟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8)我们必须看到哲学在艺术表现中的巨大作用。司马相如、陆机等的文赋都曾红极一时,洛阳纸贵,但是由于缺乏深刻的哲学魅力而很快在历史潮流中化为平淡,而先秦诸子散文在历经焚书坑儒这样的考验后仍流传几千年,除了政治因素外,文章自身所体现出的伟大哲学思想是其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小题1】请在第三段空格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   ”。
【小题2】第(5)段中“哲学运用汉语语法理解文章内容学一般思考的那些基本问题”在文中是指: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哲学和艺术有相似处。
B.哲学和艺术具有相关性。
C.哲学是艺术的灵魂。
D.哲学不同于艺术。
【小题4】比较第(6)段中“莎士比亚”和“科波拉”两例在文中作用的异同点。
同:
不同:
【小题5】请举一例对第(8)段画曲线的句子加以阐释。
【小题6】这是一篇被节选的文章。根据文章信息推断第(8)段后的内容。

同类题3

材料一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常常会说出这样一句俗语:“他每天无所事事,闲得五脊六兽。”“五脊六兽”是什么意思呢?到过北京故宫并仔细观察过太和殿和其他宫殿的人,就会寻出古建筑里边的学问,能够找出“五脊六兽”的标准答案。
据古书记载,中国的古建筑物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讲究一点的大家,还要在屋顶的垂脊上安放六种人造的兽,通称“六兽”。“五脊”和“六兽”合称“五脊六兽”。中国古建皆为木式结构,中国古代先民相信,在五脊之上安放镇脊神兽,不仅有稳定、装饰的作用,还会避火消灾,带来吉祥。
中国古建筑垂脊上这些小兽的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屋脊兽,共有十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他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比如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其他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据《大清会典》记载,垂脊的顶端最前面的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为什么要选择安放这些兽像呢?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在封建社会被看作是皇帝的象征。凤,旧时比喻有圣德之人,且“凤凰不与燕雀为群”,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以及喻己为圣德之人的思想。《传灯录》载:“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其安设狮子的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天马、海马都是古代神话中吉祥动物的化身。狻猊,古籍记载中与狮子为同一猛兽。狎鱼,为海中异兽,据说亦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獬豸,也是传说中善辨忠奸的猛兽,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斗牛,是传说中的一种虬龙。《宸垣识略》中记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做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鳌玉坊之上。”说明其亦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动物。行什是猴子,机智伶俐。这些小兽造型各异,姿态生动,飞扬的檐角因为这些玲珑的小兽而变得更加生动优美起来。
这一排排的走兽还起着保护殿宇脊梁线缝的重要作用。建筑者将每个走兽与脊瓦烧制在一起,十分牢固。当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时,太和殿龙吻和八条垂脊上的八十八个仙人走兽,都“忠诚”地拱卫着宫殿,无一受损。
(取材于《古代建筑上的吻兽》)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人在屋顶安放神兽的理由,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能遮盖五条房脊
B.增加建筑的神话色彩
C.区别帝王与平民身份
D.增强房脊的稳定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俗语中“五脊六兽”的说法是源自故宫太和殿的外形特点。
B.中国古建垂脊上小兽的数量,因建筑主人地位高低而递减。
C.殿脊安放龙凤兽像,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D.因为脊兽的保护,故宫太和殿才在唐山大地震中保持稳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人们说,老物件儿是有灵气的。因为手艺人把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统统给了它们。然而,现在不少“手工艺品”,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看起来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作用还是那个作用,却很难承载起“很家乡”“很传 统”“很中国”的那股子精气神了。
前不久在湖北仙桃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交流研讨会上,剪纸艺人、专家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把刻刀十年功”的技艺正被机器扰乱节奏;对生活的琢磨正在被投机取巧的速成法挑战;对好材料的坚守正在被新工艺猛烈冲击;“北方重浑厚、粗犷,南方尚灵秀、精美”的异彩纷呈也正在被渐渐同化。
诚然,文化产品既然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必然逃不开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效率、材料革命是大势所趋。但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
今年91岁的工艺美术师陈由明,曾创作了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60多年来,他一直创作不息、佳作频出。谈到创作诀窍,陈老说:“我要搞出一个作品,就是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思考。现在的好多东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远呐。只想着赚钱,没有心心念念、反复推敲,哪里出得来好作品呢?”
的确,一味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试想,如若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遭
话说回来,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的同时,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比如,20世纪50年代,陈由明整理创作的剪纸《八仙图》风靡欧洲,出口近5万套。而现在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愈发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又比如,从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杨柳青年画、河北蔚县剪纸等传统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材,赋予了“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再比如,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创客盛会,都将目光瞄准非遗来挖掘素材和灵感,为“科技+”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源泉。
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应当加大宣传普及,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了解、体验、欣赏自己的文化,养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鼓励基于本土文化的创意,让更多的人知晓它的价值。同时,还应合理融入时代元素,不割裂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05日17版)
【小题1】下列关于“老物件的灵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代代天津泥人张对生活的琢磨、对好材料的坚守所创作出的异彩纷呈的泥塑作品就是老物件儿的生命力的展示。
B.手艺人靠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才能打造出老物件儿那北方的浑厚、粗犷和南方的灵秀、精美。
C.面对市场经济大潮,老物件儿的精气神来自对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粗制滥造的摒弃,也来自对艺术品的坚守。
D.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很家乡、很传统”“很中国”的那些画面中蕴含着的那股子精气神就是老物件儿的灵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坚守古法、传承古意既要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
B.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必须摆正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C.想要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不被蚕食,就必须将传承和创新紧密结合,否则将会很可悲。
D.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的东西,虽然作用还是和过去一样,却很难承载起老物件那股子精气神,所以,也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手工艺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的成功范例说明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传承与发展是可以并进的。
B.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C.文中举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即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艺术品质的坚守。
D.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就没有“中国梦· 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可见,传承既不能泥古不化,也不能割裂传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它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小题1】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三低”的消费方式。
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着力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是在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之后,特别关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生态消费方式。
B.因为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及有限性,所以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
C.消费从经济学上讲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方式,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
D.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方式,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短缺问题。
【小题3】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限制奢侈浪费,即使环境恶化,也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所有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B.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的资源短缺问题。
C.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D.推行低碳的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