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天伦之痒
“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明明很心疼妈妈却总是跟她吵架?”由全球热门排行榜微博发布的这句话,20多字,被转发1万2千多次,评论大多是“举手”“我也是”这般字眼,感同身受之情跃然纸上。
在成年独生子女与空巢父母之间,有这样一种“天伦之痒”正在悄悄发生。当独生子女离家求学工作数年,再以独立的社会人姿态回归,常常惊觉,在他们与曾经最为亲密的父母之间,空白的岁月已悄然划下鸿沟。
因价值观念、思维行为、道德标准等不同而带来的两代人差异,通常被称为代沟,并不稀奇,然而,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今日中国这样,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个时代和社会阶段的社会结构并存于当下,生活在不同社会形式下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由于经济、历史、教育等原因,形成了奇特的代际差异——双方既渴望亲密,却只能疏离;疏离之中,亦有无法剪断的现实羁绊,以及从经济到心理的相互依赖。
在我国,由计划生育政策所造就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长大成人。统计表明,独生子女人口已超过1亿。“独生子女家庭所具有的‘三口之家’的特征使得走向社会的青年独生子女与他们父母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突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风笑天如此表示。
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时空压缩了的社会,穿越时代般的差异;也是彼此唯一的现实,羁绊日益加深,距离却被迫拉近,就像两块不同形状的木板,不得不捆绑到一起,挣扎与碰撞由此产生。
在独生子女成长的这30年间,中国变化可谓风云激荡、波澜壮阔。改革开放让社会充满着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精神与物质的攻守起伏,时至今日,身处国家的不同地方,几乎可能造就身处不同的时代,差异巨大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文化习俗等,在同一时空内相互作用——社会学者孙立平称之为“断裂社会”。
当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时,横亘在50、60后父母与80、90后独生子女之间的时代鸿沟,可能达到300年。“独生子女和父母交流思想的难度,基本等于一个美国普通青年和独立战争时代的先人交流”,一位网友评论说。
思想上的鸿沟,大多反映在类似的生活小事上:50后、60后父母们接受到的祖训是,不能分梨吃,筷子不能插在饭上,食物不能倒进厕所,右眼皮跳会有灾,更加会引起争端的,则是关于生活方式上,如:坐月子不能洗头、不能吃生冷、小孩子就是要多吃多穿……
父母退休后,操心独生子女和孩子家里的事儿,就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除了孩子,父母没有别的依靠,也不太可能依靠国家。然而,一旦两代人不可避免地要长期同住,各种矛盾亦随之而来。有调查显示,与父母分住的青年的亲子关系,明显比与父母同住青年的亲子关系更紧密一些;子女与父母住在一起,虽便于交谈和互动,但也可能形成更多亲子冲突。悲哀的是,许多80后仍然不得不继续“啃老”。他们势单力孤,没有父母支援,实在是难以应付这个汹涌变化的社会。
独生子女与空巢父母,或许注定便是这样冲撞与伤害、和解与依赖的两代人。尽管艰难,但还是要相互陪伴着、搀扶着走完。(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小题1】下列对于“天伦之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80后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断裂社会”中的两代人,身处不同的地方,可能形成差异巨大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文化习俗等。
B.很多独生子女和父母双方既渴望亲密,却只能疏离;疏离之中,亦有无法剪断的现实羁绊,以及从经济到心理的相互依赖。
C.许多80后不得不继续“啃老”,因为他们势单力孤,没有父母支援,实在是难以应付这个汹涌变化的社会。
D.这种“天伦之痒”又体现在独生子女和父母很难融洽相处,互相冲撞,互相伤害,却又互相和解和依赖。
【小题2】(小题2)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热门排行榜微博发布的“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明明很心疼妈妈却总是跟她吵架?”这句话说出了独生子女的心声,让他们都产生了同感。
B.生活在农业时代的父母与成长在工业社会的独生子女由于经济、历史、教育等原因,形成了奇特的代际差异,这种代际差异自然造成了“天伦之痒”。
C.独生子女与父母在巨大差异的社会现实中,他们可能有矛盾,有距离,但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仍使他们彼此分不开。
D.父母们总操心不能分梨吃,筷子不能插在饭上,食物不能倒进厕所……这样小事,常常引发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的争执,加剧了“天伦之痒”。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80后独生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本来不大,却会因为累积时间久了,最终一次性爆发,并且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强化和激化。
B.原本该是共享天伦之乐的两代人,反倒将之演化成了“天伦之痒”,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某个时代特有的情感伤痛。
C.只要政府发挥好引导作用,弘扬传统“孝道”文化,营造家庭和睦、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天伦之痒”自然会变成“天伦之乐”。
D.由于两代人思维观念的分歧和沟通上存在一些问题,原本就矛盾重重的两代人之间,许多不愉快便悄然发生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6 10:44: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说“清空”
吴调公
①古代文艺理论家曾经给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划分了许多风格范畴,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揭示了诗人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艺术特色。其中有许多风格,如雄浑、冲淡、豪放、沉着、飘逸等等,在人们头脑中大抵有个共同的清晰的认识。另外也还有一些在目前应用得很少,人们不太了解,而且含义较为复杂。“清空”就是其中之一。
②清空主要是指一种经过艺术陶冶,在题材概括上淘尽渣滓从而表现为澄净精纯,在意境铸造上突出诗人的冲淡襟怀从而表现为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它说明作家立足之高和构思之深,表现为画面有余味、脉络婉转谐和,但最主要的还是含蓄与自然的交织、峭拔与流转的交织。
③清人戈载评论姜夔的几句话,可以说明“清空”特色。“白石之词,清气盘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其高远峭拔之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气”,说明作品审美情趣高雅;“盘空”,说明作品的想象、情思和韵味不仅横溢太空,而且纡回萦绕,竭尽曲折婉转之美;“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说明作品意趣超逸不凡,表达空灵自然;“高远峭拔”,则说明取境之深、笔力之遒,饶有余味,富于顿挫。
④怎样才算清空,怎样便是背离清空呢?
⑤首先,从审美感受说,风格应该是幽深而不烦琐。作为清空风格的幽深,就是指举重若轻地讲出“人人心中所有”但却是“笔下所无”的话。而且幽深要与自然相结合,幽深的内容,要通过自然造化的形式来表现。
⑥其次,从诗词节奏来说,清空的风格往往是以灵动取胜,而与板重相背离。所谓灵动,不外指作品节奏给人们以和谐流动的美感:感情富于曲折,而以质朴明快的语言出之;结构饶有层次,但却统一在浑然一气的境界之中。流转而不失之浮滑律动和谐中包含着凝炼的风度,甚至峭拔的格调。
⑦再次,从语感说,清空风格的诗词,更多表现为质朴玲珑和潇洒纵横。锤炼精工、雕镂深刻、语气蟠曲的作品,往往表现为邃密、峭拔、典雅、古奥的风格,它们的境界未始不绵密奇幻,但有的却不免迷茫艰涩;语言未始不精警遒炼,但有的却失之诘屈聱牙,难以上口。而清空的作品则语言质朴,摒弃雕饰之繁,“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⑧总的来说,清空的思想基础,首先应该是具有高超、洒脱的情趣,像清风徐来,山泉汩汩。清空的作品,其境界必有高度,不是“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那种高旷骏迈,也不是“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那样的昂扬激荡。其特色是:秀劲中见挺拔,飘洒中寓沉着,优美中含有某些崇高因素。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②③两段的内容,下列对“清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空主要是指一种经过艺术陶冶,从而在题材概括上表现为澄净精纯、意境塑造上具有朴素自然特点的艺术特色。
B.清空说明作家立足高、构思深,表现为画面有余味、脉络婉转谐和,但最主要的是含蓄、自然、峭拔、流转风格的相互交织。
C.清空具有审美情趣高雅,想象、情思和韵味横溢太空,纡回萦绕,竭尽曲折婉转之美的特点。
D.作品意趣超逸不凡,表达空灵自然,取境深邃,笔力遒劲,余味隽永,富于顿挫,都是清空的特点。
【小题2】(小题2)下列诗句,不符合“清空”特点的一项是()
A.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B.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雄浑、冲淡、豪放、飘逸、清空等都是古代文艺理论家给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划分的风格范畴,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程度不完全相同。
B.灵动不仅指作品节奏给人以和谐流动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还指感情富于曲折而用质朴明快的语言表现出来、结构富有层次却统一在浑然一气的境界中。
C.锤炼精工、雕镂深刻、语气蟠曲的作品,往往表现为邃密、峭拔、典雅、古奥的风格,但这样的作品有的不免境界迷茫艰涩,或语言诘屈聱牙。
D.本文围绕“清空”展开论述,先阐明“清空”是什么,再论述怎样才算“清空”,层次清晰;引用古人评价或诗词,增强了说服力和表现力。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而往往以某些史前事件为事实依据。“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应是远古时期一次影响深远的灾害。最近,中南民族大学罗漫提出,著名的神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
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在远古时期,“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及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冀州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近年来在河北平原做历史地貌的研究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沿着向西偏北的方向,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它们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专家推测,在史前(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中后期)的某一时刻,一颗小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华北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在高空爆炸后落入地面。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最后演化成该地区的主要居民点。大部分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及其群体。依据近代对陨石撞击的研究,这次远古陨石雨的撞击范围相当广,应当从山西北部到河北平原中部,甚至更向东,延伸到渤海湾南部一带。由于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是山区,大量的撞击遗迹未能被发现,向东则由于黄河北流的冲淤被掩埋。
地貌和地质学的上述成果为研究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史前巨大的撞击事件造成了空前的天文、地质灾难,波及影响到华北平原甚至整个北半球地区,可能造成了古代环境、文化的巨大破坏。史前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应在地貌、地质和全新世地层的沉积物等方面留下可供研究的信息。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造成了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灾害过去之后,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而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
【小题1】下列对“女娲补天”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4分)
A.据现代科学研究和推测,神话“女娲补天”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
B.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是古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天文灾害。
C.“女娲补天”是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它承载了某种文化信息。
D.远古时期的一次严重灾难,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外迁,造成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古代文化,“女娲补天”反映的正是新文化创生的过程。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的依据的一项是()(4分)
A.《淮南子·览冥训》中对“女娲补天”神话的记载。
B.河北平原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
C.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
D.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分)
A.“女娲补天”反映了河北平原远古时期先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景象。
B.碟形洼地及其群体在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都有广泛的分布。
C.河北平原的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是在陨石雨撞击、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D.“女娲补天”源于一次以陨石为主的灾害事件,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被人叫做“礼乐文化”。所谓“礼乐文化”,也就是明确表明在这种以培养人格、造就文明社会为目的的文化中,礼乐起着核心的与基本的作用。其中,乐既是个人修身成德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和政治的旨归。这与古人对“乐”的认识有关。

虽然儒家一直讲圣人制礼作乐,实际上古人并不将乐视为纯粹人为主观的产物。乐之本,在天不在人。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将五声对应于五行或四季,在现代人看来是牵强附会甚至是无稽之谈,却未看到古人的良苦用心。音律是由人制定的,但却是“天之道也”。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不是情感的产物。一方面,与乐相比,人的情感是主观相对的,因人因地因事而不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写到:“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之怀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另一方面,悲伤的音乐未必使听者悲伤,喜庆的音乐也未必使听者开心。

乐如果本出于天,为何又是人的产物呢?这是现代人才会有的问题,现代人相信天人永隔;对于古人来说,天人有别,但天人相通:“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节律,《史记·律书》中说:“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天之节律即人之节律,此节律也是人事的最高规范,依它行事,天下太平,万物和谐,人心安泰,即为王道。所以《乐论》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因此,乐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体制,它的规范应该具有绝对普遍性,不能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因为这种规范性乃人类伦理生活的基本原理与范式,它绝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先天的绝对性。否则,它就不再是一种公共的体制而只是私人产物了。教化如果变为实现任何个人或人群的利益的工具,便不是教化,而是洗脑了。圣人不是根据自己的意见,而是承袭天道作乐。正如阮籍所说:“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礼乐乃是“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而不是圣人出于一己之私的发明。

但是,不管怎么说,乐之本质虽然是客观的,它的具体表现却是极为感性的,所以即便是嵇康,也从未否认乐对人情感的巨大作用,“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但乐不是像大笑或哭泣那样的纯粹私人情感的宣泄;乐是通过感性的方式使人扬弃了自己狭隘的主观性而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达到人生和世界的理想状态,使宇宙人生因此变得完美。

(摘编自张汝伦《论“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B.古人把音乐与自然现象的一些要素分别对应起来,以体现他们对音乐本质的理解。
C.天的节律与人的节律彼此相通,它们共同构成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时的最高规范。
D.在古代社会,乐可以提供普遍且相对稳定的基本规范,它承担了政治教化的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2段从两方面阐释了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乐本不在人。
B.文章第3段从对比入手,分析了古人和今人眼中不同的天人关系,论证乐本出于天。
C.文章第4段为了证明圣人承袭天道作乐的看法,引用阮籍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D.文章第5段补充论证了乐对人情感的作用,指出乐可以使人生变得完美,论证更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乐作为政治教化的体制具有先天绝对性,因此圣人作乐时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天道相融合。
B.礼乐文化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心的安泰,统治者推行礼乐文化,就能达于王道。
C.乐具有客观性,人的情感是主观的,可见《琵琶行》中作者的感受与乐曲本身关系不大。
D.乐可以使人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这对于个人修身成德和建成理想社会都很重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风险时代,守护好幸福
詹勇
中国的两会闭幕不久,第二届核安全峰会就在韩国首尔召开,包括“核俱乐部”国家在内的50余国和国际组织领导人齐聚一堂,共商全球核安全大计。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一周年、核设施受创风险上升的今天,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的梦想依然遥远,但人类正在越来越科学理性地运用这一现代“普罗米修斯之火”,让核能在更安全的前提下提供光明与温暖。
核能与安全的双重变奏,只是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普遍挑战的一个缩影。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认为,工业文明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造就了舒适安逸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带来了巨大风险,因此现代社会也是一个风险社会。 
从脆弱金融体系下不断发展的欧债危机,到马里政变引发的社会动荡;从法国图卢兹市犹太学校枪声大作酿成的“国家悲剧”,到网购用户对支付账号被盗的担忧……不管金融还是政治,社会还是信息网络,风险的每一次积聚、酝酿与爆发,总是伴生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
对中国来说,风险社会的安全挑战无疑更加纷繁复杂。当中国人史无前例地融入现代化潮流中时,文明的幸福与痛苦像咖啡与方糖一样,同时融入人们的生活体验中。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国人淡忘了饥饿的记忆,而毒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此起彼伏,“吃得饱”以后如何“吃得放心”,成为刻在餐桌上的一个问号;高铁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在风驰电掣中找到了新的时空感受,但触目惊心的追尾事故,带来了“系好安全带”的深刻警醒;汽车社会的到来,使居民们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便利与惬意,但PM2.5引起的环境焦虑,让全社会更加靠近“空气质量也是民生”的共识。
在一个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中,风险的最大特点就是系统性。2003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系统型风险”的概念,强调在现代社会中,要害系统可能会变得更加脆弱,成为影响21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华尔街金融衍生品泛滥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福岛电站核泄漏带来全球性恐慌,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风险成系统,治理也要成系统。但现代社会利益分化、分工细化,让治理风险时很难有效整合资源和力量。于是,协调变得更加重要。大到各国领导人举行峰会商议解决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核能安全等问题,力求达成全球层面的共识与行动,小到市政、卫生、交警、工商、城管、居民委员会各方面共同参与,让一条街道变得整洁有序,消除交通隐患和火灾风险,处处都体现出合作治理风险的重要性。
当然,与传统的应急式规避风险相比,现代社会的风险应对机制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社会协同,也更加凸显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比如,日前出台的“十二五”医改实施方案,以健全全民医保体制、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为三大突破点,从不同方面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制度弊端,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构筑起更加有效的医疗安全网,为13亿中国人的健康与幸福护航。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风险时代”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人类无法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梦想,所以这个世界将一直处在风险时代之中。
B.工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每一个国家创造了舒适安逸的物质环境,同时也给每一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C.不管金融还是政治,社会还是信息网络,风险的每一次积聚、酝酿与爆发,总是伴生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未来将面临更多纷繁复杂的安全挑战。
D.现代社会中,“系统型风险”可能会加大,国际金融危机、福岛电站核泄漏,就说明了这一点。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无法实现“无核武器世界”之梦想,但是人类力争科学理性地运用“普罗米修斯式”的核技术,以便使之能为人类提供光明与温暖。
B.现代社会利益分化、分工细化,让治理风险时很难有效整合资源。我国在应对风险时,也重视源头治理和社会协同,凸显顶层设计,取得了一些成效。
C.中国步入了现代化潮流中,人们体验到了文明所带来的幸福,也不无例外地品尝到了文明带来的痛苦。
D.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城市生活的便利与惬意,但也不得不关注空气质量问题,因为空气质量也是民生的内容。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原文信息分析和判断正确的一项(    )
A.中国出现了纷繁复杂的风险致使中国人在吃、住、行方面出现了焦虑,足见生活质量大大下降。
B.核问题只是众多人类要面对的问题之一,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中,人类将用自己的智慧迎接更多的挑战。
C.为了在风险时代守护好幸福,各国更应注重源头治理,不能停滞在传统的应急式规避风险的做法上,只有这样做,变得更为主动才更有效。
D.全球风险从发达国家开始,波及到世界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风险会越来越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统吉祥图纹的文化意蕴
罗曲 魏苗苗
中华民族的吉祥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简单的文身、岩画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后来精美、繁复的各种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文图案,使中国吉祥文化积淀越来越丰厚。中国传统图纹的发展脉络分明,每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对吉祥的追求观念都浓缩在各类文化意味厚重的图纹中,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如魏晋时期因为佛教盛行,所以在反映吉祥观的图纹中,很多题材、内容都与佛经故事有关,人物纹中出现了“飞天”形象、植物纹中莲花纹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内容的丰富,反映吉祥观念的图纹也是变化的,例如传统云纹,从原始社会到清代期间,其造型几经变化,从简单、粗放到细腻、复杂,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原始时期的云纹为“旋纹”,造型简单、曲线流畅,是原始先民观察自然“云”的形态简单抽象的直接展现,体现对自然的亲近和生动自然的审美观。在后代的传统吉祥图纹中,云成为天的一种象征。商周时期礼仪制度的实行以及“敬鬼神,事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云纹由简单的旋纹变为复杂的云雷纹。云雷纹装饰在祭祀用的青铜器上,更显得庄严、肃穆,也是人与天沟通的媒介。春秋时期,云纹从商周时期严谨庄重的形态变得松散而活泼,形成“卷云纹”。到 汉代,云纹与神仙人物或者奇禽异兽的组合再加上“云尾”的出现,使之显得更加飘逸流畅。在神话传说类的传统吉祥图纹中,神仙和奇珍异宝往往以腾云(五彩祥云或七彩祥云)驾雾的形象出现。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云纹”由“流云纹”到“如意纹”和“朵云纹”,慢慢地从清俊秀逸的流畅过渡到雍容华贵的大气,如画卷般展现由乱世中对自由和平的向往直臻盛世华美的意象。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美感不仅体现在绚烂的色彩,也体现在巧妙的构图设计上。从构图方式看,或是三角形、或是圆形、或是不规则的图形以及这些图纹构成的组合图纹;从题材内容看有动物纹、有植物纹、人物纹,还有植物与植物、人物与植物、动物与植物等组合图纹。传统吉祥图纹的独特造型之美只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才能被阐释得淋漓尽致,也只有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才能领会到那些美妙构图的隐形含义。正是这样的原因,使中国传统吉祥图纹表现出特有的功能和价值。这种功能和价值主要包括装饰功能、辟邪求吉功能、德化教育功能等,是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软实力。传统吉祥图纹功能价值中的装饰功能和德化教育功能,在当今社会具有开发利用的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简单的文身、岩画及奴隶社会的青铜器纹饰是我国传统吉祥图纹的源头。
B.原始社会反映吉祥观念的图纹历经时代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在后代难以觅其踪影。
C.魏晋南北朝的“流云纹”具有清秀俊逸的流畅的特点展现了盛世华美的意象。
D.中国传统吉祥图纹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都值得当今社会好好的开发与利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魏晋时期吉祥图纹中出现“飞天”的形象之例,论证了吉祥观念具有时代特色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重点阐述了中国传统云纹的发展历程,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C.文中所举吉祥云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图样是为了论证图纹的造型会有不断变化。
D.文章第三段从构图方式和题材内容两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构图设计具有美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吉祥文化图纹不同,但人们追求吉祥的观念却从未改变。
B.传统云纹造型几经变化,由简单、粗放到细腻、复杂,到宋代期间达到最高峰。
C.绚丽的色彩以及巧妙的构图设计使得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具有独特的美感。
D.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去领会,才能真正读懂传统吉祥图纹的隐形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