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网络作家天下尘埃的《咸雪》和《囚心》,产生一种恍惚的感觉,它们究竟是所谓的“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它们本来是以网络的面目出现,但又都进入纸媒选稿的视野。作为纯文学作品,《囚心》被《人民文学》刊载;作为通俗小说,《咸雪》则被《今古传奇》选中作为头条。这或许说明一个问题:“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在文学本质上没有差别。
为什么文学中要分出“网络文学”这样一类来,不是按照文体的标准,也不是按照题材、长短等等的标准。但若说纯粹出于研究或者称呼的方便这样命名,又不能涵盖网络文学独有的特性。或者用“雅”或“俗”来概括传统和网络作品的文学品位,也有此一说,但亦不全面。网络文学是当下大众文学的重要构成,甚至在某种角度上网络是大众文学的主阵地,但是大众文学或者它的另一个称谓“通俗文学”就一定俗吗?怕不尽然,《咸雪》和《囚心》就突破了这种界限,它们是通俗文学,但又具有非常优雅的文韵,在这一类作品中显得有特色;同时也正是这种“雅”,让天下尘埃的写作具有了跨界的可能性,跨越网络和传统之间的鸿沟,探索一种优雅的网络写作。
这样做是有风险的。网络文学被称为“快餐”文化之一种,快餐首先速度要快,饥饿的读者每天等着吃;二要有重口味,以掩饰其粗糙的做法;三是不过分追求丰富的营养。能快速地填饱肚子才是王道。这样一来,精描细化、精雕细刻就显得没有用武之地了。
网络作品遭人诟病的重要缺陷是只提供娱乐、消遣的材料,缺乏正向的价值观。作为历史小说,《咸雪》和《囚心》一个有历史背景,一个则纯然虚构,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即通过人物的命运沉浮或者时乖命蹇,揭示出主宰其中的人性和道德力量,这也就与当下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了。
《咸雪》和《囚心》不是简单的消费文本,它们饱含着作者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心理的想象,同时也表达着对侠义、慈悲、尚和、宽容、忍耐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尊崇,雅化的叙事提升了文本的文学价值,但它们由此而丧失了网络文学的某种特质。夏烈最近在《文学报》上发文,指出将网络文学研究“学理化”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尊重网络文学的娱乐性和商业精神。我也曾在“北京文艺论坛”上主张,评价网络文学要兼顾它的文学性和消费性。或许这样的观点也有偏颇,但事实是,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得到局面空前的发展,在受众方面,是因为它的娱乐性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可读性;在创作和传播方面,固然是因为注重了大众文学的创作技巧,但对隐含在网络中的消费和商业规则潜在的适应则是重要法则。
商业和文学是敌人吗?尽管有各种各样关于商业与文学关系的解释,但这不是一个凭“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通俗一点说,这个问题可以替换为“经济效益和文学价值哪个更重要”。只追求商业利益的作品必然有很多诱人的方式,而这些方式就有可能不都是在人性的正向上做工作;而只追求文学价值,社会效益增强,在可读性上会削弱,反倒失去了影响力。最好的作品不是偏重于哪一方面,而是二者兼得的作品,既有可读性,又有“正能量”。
作为网络文学作品,《咸雪》和《囚心》固然还有不少的毛病,在叙事上事件与人物之间的粘合度还有待增强,同时留白过多、大跨度的转折、过分追求文字的雅化也给网络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作者追求网络与文学双重成功的意图很明显——并尽可能探索一种优雅的网络文学写作方式,以获得作品在文学上的更大价值,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节选自《探索一种优雅的网络写作》,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网络文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网络文学的分类既不是按照文体的标准,也不是按照题材、长短的标准,纯粹是出于研究或者称呼的方便来命名。
B.网络文学是当下大众文学的重要构成,在某种角度上网络也是大众文学的主阵地,既是通俗文学,又具有优雅的文韵。
C.网络文学的特点是速度快、重口味,不过分追求丰富的营养,一般不讲究精描细化、精雕细刻式的创作技巧。
D.网络文学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只提供娱乐、消遣的材料,淡化正向的价值观,能够得到局面空前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囚心》被《人民文学》刊载,而《咸雪》则被《今古传奇》选中作为头条,这就说明“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在文学本质上并没有差别。
B.《咸雪》和《囚心》契合当下的时代要求,通过人物的命运沉浮或者时乖命蹇,揭示出主宰其中的人性和道德力量。
C.只追求商业利益的网络作品中的诱人方式有可能不全在人性的正向上下功夫,而只追求文学价值的网络文学在可读性上也会削弱。
D.作为网络文学作品,《咸雪》和《囚心》尽可能探索一种优雅的写作方式,追求网络与文学双重成功,这种努力值得肯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像《咸雪》和《囚心》这类作品具有非常优雅的文韵,使得网络文学的写作具有了跨越网络和传统之间的鸿沟,探索出了一种网络写作的新模式。
B.雅化的叙事提升了《咸雪》和《囚心》这类文本的文学价值,无形之中却丧失了网络文学的某种特质,因此,商业价值大大降低。
C.网络文学的研究要尊重其文学性和消费性,最好的作品不是偏重于哪一个方面,而是既有可读性,又有“正能量”。
D.天下尘埃的《咸雪》和《囚心》本来是以网络的面目出现,但又都进入纸媒选稿的视野,这两部网络作品在创作和传播方面获得了文学上的更大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08 09:47: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文是世界上最适合电脑应用的文种
毕可生
①上世纪电脑传入中国之初,某些别有用心的文改分子曾欢呼预言 “电脑是汉字的掘墓人”。但是经过仁人志士三十年的实践和不懈地努力发明,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文是世界上最适合电脑应用的文种!
②从文字本身的特性来说是因为:第一,中文的词,不论哪种输入法,也无论是单字词还是多字词,输入码值至多只有三四键,动态输入每词的码值则平均只有三键。但是英文一般常用词汇码值平均在六键以上,动态码值也在五键以上,科枝词汇的码值平均更高达十一键以上。这是因为世界上只有中文能进行非全息输入,其他的任何拼音文种只能进行全息输入。第二,世界上的各个文种中只有中文有联想。联想词如果不翻页,就只有一键,加上翻页也不过两键。有人说英文把词根相同的词集合在一起也是联想,其实这和联想毫无关系,与文本的输入速度也毫无关系。第三,英文拼音词与词之间必加一空格,即使不定冠词“a” 前后也都要加空格。而中文则无需如此。一篇文章下来,就可以少打数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空格键。这是中文输入的又一优势。
③英文打字讲究盲打,于是一些刻意学习西方的人,在汉字输入上也追求盲打。这实在是不明白两种文字的巨大差别。仍以英文为例(其实欧洲的拼音文字性质都是一样的),英文的词汇总量至少约有40多万。况且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新增。中文虽有6万多字,但其中大多数都是历史字和废止不用的异体字。现在用到的简体字就是GB2312字库那6763个汉字,其中常用字只有3500.如果再加上港、澳、台所使用的繁体字,则现在所使用的汉字的总量不过是GBK字库的那2.1万字。而且,现在汉字大量使用的都是用常用汉字合成的双字词或多字词。从理论上说用3500个常用字合成的双字词就可达1100万(即3500的平方)。所以,无论社会发达到何等程度,只需用常用字合成新词就行了。而如英文等拼音文字,却需不断造出新的拼音词汇,以满足不断创新事物的需要。
④同时,中文所有的文字都具有造字的理据,非常好认好记。所以即使中国的低文化程度的人员通读原文件,也少有什么不认识的新字词,只看一眼原文件就可以记住这一行字或词,也就不需要时时不断看原文件,只需时时注意屏幕的选字框或翻页框,来提高输入速度了相反拼音文字全无此优势,英文的每个词,如果有前缀的话也只有介词的意思,后缀只表示词性,词根绝大多数全无意义,于是英文的使用人员能认识四万单词就算高水平的文化人了,而要通读原文件都会遇到一定的问题,人们在输录时往往需要时时阅读原文件,以了解不认识的新的或其他专业的旧词汇的拼写。再者,英文文件的一横行约有十四五个词,中文文件的一行则约有三十个字词,况且还都是熟字,这就是英文这种拼音文字输入时要时时看原文件,不得不进行盲打的原因。
⑤中国自从王永民先生五笔输入法发明以来,不仅比王云五的十种笔划少了一半,而且一百三十多个部件的键位排列也有序多了。现在王码更汉字进行了数字化。用王码的五种笔划组合在小键盘上就能敲打出汉字,只用一只手就可以完成成篇汉字输入,既好学又好用。同时,汉字完全变成五进制的数字化组合,这不但解决了汉字的数字化问题,而且也解决了汉字检索的大问题。另外,即使不学任何输入法,只在手写板上书写汉字,因为汉字有联想,那整篇汉字输入速度也是很快的。
⑥中文在电脑时代本身就存在不可否认和无法超越的优势,如果再能解决上世纪人为造成的繁简分裂,找到使用两种字体的中国人都能接受的办法,相信这个电脑世纪,中华文明大飞跃的时代必将到来!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是“中文是世界上最适合电脑应用的文种”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文输入码值相对较少,至多只有三四键,动态输入每词的码值则平均只有三键。而英文词汇,特别是科技词汇,码值相对较多。
B.中文有联想。联想词如果不翻页,就只有一键,加上翻页也不过两键,提高了输入速度。英文词根和联想与输入速度毫无关系。
C.中文输入时词与词之间无需加空格,空格键的使用少。而英文输入词与词之间必加一空格,即使不定冠词“a” 前后也都要加空格
D.中文所有的文字都具有造字的理据,即使中国的低文化程度的人员通读原文件,也不需要时时不断看原文件,大大提高了输入速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英文的词汇总量有40多万,况且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新增。中文虽然有6万多字,但其中大多数都是历史字和废止不用的异体字。常用字也只有3500.
B.英文的使用人员能认识四万单词就算高水平的文化人了。英文的每个词,如果有前缀的话也只有介词的意思,后缀只表示词性,词根绝大多数全无意义。
C.英文文件的一横行约有十四五个词,进行文字输入时要时时看原文件,不得不进行盲打。中文文件的一行则约有三十个字词,还都是熟字,不需盲打。
D.五笔输入法的五种笔划可组合在小键盘上用一只手完成成篇汉字输入。即使不学任何输入法,只在手写板上书写汉字,整篇汉字输入速度也是很快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只有中文能进行非全息输入,其他的任何拼音文种只能进行全息输入,因此英文等其他文种输入时码值要比中文高。
B.无论社会发达到何等程度,中文只需用常用字合成新词;如英文等拼音文字为满足不断创新事物的需要需不断造出新词汇。
C.自五笔输入法发明以来,中文输入笔划少了,键位排列更加有序,解决了汉字的数字化问题,也解决了汉字检索的大问题。
D.如果不能解决繁简分裂问题,不能找到中国人都能接受的使用办法,中文在电脑时代就会失掉自身原有的无法超越的优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山地占2/3,大致可分为三级台阶。第一级台阶是世界第一大高原——青藏高原。第二级台阶从黑龙江最北端开始,一直到云贵高原南部,平均海拔近2000米,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和云贵高原。自第二级台阶以东至东南沿海为华东平原,即第三级台阶。上一级台阶都是下一级台阶的支撑或庇护伞。青藏高原是我国整个生态的屏障,它把寒冷空气挡在这座大墙之外,使它的东面和南面即第二级台阶形成了优良的生态条件,温暖湿润,物种丰富。而第三级台阶属平原生态系统,现代城市生活基本上都集中在这里,第二级台阶丰富的物种资源为下一级台阶的平原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存的物资。三级台阶囊括了地球大多数生态类型,将地球自赤道至极地之间的多数陆地动植物承载其中,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物种资源。
三级台阶中最关键的是青藏高原,它也是亚洲生态系统的支柱,高原上的山脉就像一条条大水坝,坝顶部几乎都是冰川,既围出大面积湿地、河流与湖泊,又有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补给湿地,形成一个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水是生命之源,正是这个“大水塔”维持了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整个生物世界的新陈代谢。但目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连年干旱,青藏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湿地渐渐干涸。青海湖是中国第一大咸水湖,现在每年退水13厘米,干涸的过程中,矿物质析出,若干年之后,过高的矿化度会杀死湖内所有生物。近些年来过度放牧也导致了草场退化,进一步破坏了涵养水源的生态条件。一旦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草甸消失殆尽,整个高寒草甸将会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青藏高原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它就像一堆5-8千米厚的碎石镶在旋转的地球表面,顶端的线速度比平地快很多,所以它的板块碰撞和地质灾害表现得更加突出。地震、塌方、雪崩、泥石流等比平原剧烈得多,常有半面山坡倾倒而下,山坡上的树木成片成片地随之被连根拔起。20世纪80年代西藏通麦一次大塌方造成87辆汽车和5辆装载机被埋,我们经过塌方区时也很紧张。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无序开发,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风沙危害逐年增大。在109国道,沙子被吹到道路当中,堆积起来,经常能看到推土机在这里清沙。将来青藏铁路很可能也遇到这种情况,维护起来相当困难。全球变暖,雪线退缩,使许多5000多米的雪山岩石裸露。冰融水量减少,许多湿地与河流干涸,缺水的居民只能搬家。
云南省号称“植物王国”,但看到的绿色与之并不相符。云南省只有西南部的森林长势良好,而中东部大部分植被很稀疏,干热河谷和干荒地区生态更加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在喀斯特地形区的土层很薄,很容易被侵蚀。著名的云南石林,看上去虽然壮观,但从生态的角度去看,不过是一片石漠,在云贵许多地点,正在形成大量新石漠区。红色土壤流失后,裸露出灰色的石灰岩,就像动物被剔去了皮肉,剩下肉架一样,比沙漠更难治理。在云南宏德地区的热带雨林,人们砍掉它改种农作物,这样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热带雨林是地球最重要而且无法替代的生态系统,农作物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之比不可同日而语。这里的湿地、湖泊也在退缩或消失,以前碧波荡漾的纳帕海现在已消失不见。经询问才知道,是无序开发把地下水系破坏了,就像在我们的盆底钻一个孔,高原湖盆的水全部漏掉了。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认为“三级台阶中最关键的是青藏高原”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是内蒙古高原至云贵高原和华东平原的支撑或庇护伞。
B.青藏高原的生态类型丰富,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绝大多数的物种资源。
C.青藏高原是我国整个生态的屏障,能为形成温暖湿润、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提供条件。
D.青藏高原上的山脉形成的生态系统维持了二、三级台阶生物世界的新陈代谢。
【小题2】根据文意,不属于“目前情况不容乐观”的一项是(  )
A.无序开发使热带雨林减少,地下水系被破坏,湿地、湖泊也在退缩或消失。
B.气候变迁和无序开发使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风沙危害逐年增大。
C.云贵地区许多地点,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正在形成大量新石漠区。
D.青藏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湿地渐渐干涸,整个高寒草甸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青藏高原板块碰撞和地质灾害表现得更加突出。
B.过度放牧、无序开发等人为因素破坏了生态条件,进一步引发了生态危机。
C.中国整个生态格局可分为三级台阶,三级台阶之间相互依存。
D.形成大量新石漠区和热带雨林遭到破坏,都反映出我国生态现状十分严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来自高远的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乎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山药蛋”,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歌”,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等;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本届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我们值得深思和需要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那种纯洁美!
【小题1】下列对“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
B.“原生态”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特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
C.“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
D.“原生态”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乎麦、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B.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C.原生态艺术地方色彩浓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原生态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地方特色,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
B.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所以,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胜一筹,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
C.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离开这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完全是不必要的。
D.目前,原生态文化生存的土壤正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那么,它最终会变质,沦为一种表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纹饰,而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考古发现证明,动物纹在青铜器上盘踞了整整15个世纪,它对后世造型艺术的影响可想而知。早期青铜纹饰上可以辨识的动物很多,既有现实中的虎、牛、羊、鹿、蛇等,也有仅存于古人想象中的饕餮、夔龙、夔凤之类。这些纹饰是上古生存环境与先民心理结构的投影,它们在青铜器上的形态也在不断演变。除了动物纹外,青铜器上出现较多的纹样还有几何纹,其形式大致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等。根据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彩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与此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兽面纹即饕餮纹,是青铜纹饰的代表,宋人以“饕餮”为其命名,可能是因为饕餮的“有首无身”正好概括了这种纹饰的省略性特征。兽面纹的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这种安排预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不重要的地方尽可省略,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并予以夸张表现。
兽面纹上具有启示意义的不仅是其省略性特征,人们还注意到,兽面纹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以饕餮图形为例,“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部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了无拼合痕迹的饕餮头部”,这种从两侧向中心聚拢而构成的图像,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对称与平衡。对称与平衡是美的体现,尽管青铜器上的纹饰发展到最后以几何纹为主,但动物造型具有的巨大美学意义绝对不能低估。与规整而又不免单调的几何线条相比,那种尚未脱离具象的动物纹饰更能体现青铜艺术的神秘。
(摘编自《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纹是青铜器上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对后世造型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上古生存环境和先民心理结构发生的变化,也会影响着青铜器纹饰的形态。
C.早期青铜器上的几何纹样式不少,但很少担任主角,一般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
D.整整15个世纪的青铜器上都有动物纹,此后动物纹逐渐被几何纹取代而消失。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彩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影响下,青铜器纹饰也体现出以部分代替整体的审美倾向。
B.饕餮作为古人想象中的动物,直到宋代才得以正式命名。
C.饕餮、夔龙、夔凤仅存于古人想象之中,它们在青铜器上的形象时有串换。
D.兽面,尤其是兽目,在青铜器动物纹中有突出地位。
【小题3】下列分析判断,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概述了青铜器上的动物纹和几何纹的形态特点、地位变化。
B.文章第二、三段从“省略性”、“向心性”两个方面论证了兽面纹的审美特点。
C.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决定了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此消彼长的趋势。
D.早期青铜纹饰和彩陶图案的演化大致上表现为抽象崛起具象淡化的审美变化过程。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榜样教育模式即榜样示范模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选择榜样,并以榜样的行为、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影响受教育者,使之模仿榜样行为并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学雷锋活动一直是实践榜样教育模式的典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教育对象特性的变化,学雷锋活动在榜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些问题。传统的榜样教育,一般采用的是宣教式、客体性的教育模式,说教方式多,而践履体验少,当前,革新原有的榜样教育模式,建构有包容性的、内发性的、生活化、适用面广的主体性的榜样教育模式是增强榜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条件,也是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成效化的必要手段。
从榜样教育形象的选择和塑造来看,对雷锋榜样的形象塑造与解读要切合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受教育者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榜样教育是以榜样形象为价值载体和核心内容的教育。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中,榜样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形象,发扬和倡导其所代表的品质和道德精神在一代代受教育者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到21世纪后,雷锋作为崇高的人格形象依然为我们当时代的人所学习,而雷锋作为助人为乐的榜样如果没有因为时代在变而添加其价值内涵和意义,就会使得生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受教育者没办法将其精神内化,这样的榜样教育形象对于追求个性发展,求同存异的新一代受教育者来说没有任何新鲜感,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更不可能感染他们,引导他们进行模仿。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服务精神。这种服务精神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诉求点,具有先哲所提倡的道德风尚,既承继了民族传统美德,又超脱了旧的时代局限,反映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许多国家盛行的服务学习理论是一种把受教育者的理论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理论。具体来说,服务学习是指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将社区服务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的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受教育者在服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反思服务过程,在反思中进一步识得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同时形成社会责任感。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参加了社区服务或服务学习项目的受教育者,大多深化了自身公民责任感与义务感。把雷锋精神的核心——“服务精神”与国外的服务学习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和本土转化,创设公民服务项目,使雷锋精神实践化,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榜样教育模式。
榜样教育应该起到价值引领和道德示范的作用。榜样教育模式中的价值引导不是告诉受教育者必须追求什么道德价值和不追求什么道德价值,而是通过榜样的实际行为和榜样行为所蕴含的精神告诉受教育者什么价值是正确的、先进的、高尚的,什么是社会需要的,什么是受教育者所应该追求的,从而让受教育者在榜样的示范下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
【小题1】下列关于榜样教育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榜样教育模式由教育者为受教育者选择榜样,要求受教育者模仿榜样的行为,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B.榜样教育模式受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教育对象特性变化的影响,必须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合时代社会观念发展的特点。
C.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采用宣教式、客体性的模式,强调说教的作用,说教方式多种多样,突出客体,忽视受教育者的践履体验过程。
D.榜样教育模式必须革新,使其更具包容性和内发性,更加贴近生活,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而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榜样教育以榜样形象为价值载体和核心内容,榜样形象的选择与塑造十分重要,而这一形象的塑造与解读又必须随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的成长而变化。
B.榜样教育只有通过树立榜样形象,发扬和倡导其所代表的品质和道德精神,给受教育者以激励和示范,方可成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C.雷锋作为崇高的人格形象,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但时代变了,其形象的内涵也要相应变化,必须添加适应当代社会的价值内容和意义。
D.对于生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追求个性发展的受教育者,雷锋作为助人为乐的榜样,如果还以传统的教育形象出现,就会失去其模仿与学习的吸引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锋精神属于思想道德范畴,它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服务学习是一种开放性教育方式,属于综合实践范畴,受教育者通过服务学习一方面识得所需的知识,一方面形成并深化社会责任感。
C.作者认为,当前我国行之有效的榜样教育模式是使学需锋活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减少说教的成分,使雷锋精神实践化。
D.榜样教育的根本不在于空洞的说教,而在于充分发挥榜样的价值引领与道德示范作用,使受教育者对自己追求的价值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