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孙子兵法》首先是兵学圣典,但不仅仅属于兵学,而以其精辟的思想成为人类竞争发展各个领域都可受启迪的智慧学。
《孙子兵法》十三篇,先以兵道笼罩全书,再述战前的庙算以及物质、编制的准备,继之以战争中攻守、奇正、虚实、形势诸端的运用,其后为地形、战区、火攻、用间等具体战术,形成一个相当周圆有序的篇章结构。
孙子讲为将之道,在于“智、信、仁、勇、严”,把智慧放在第一位,把勇放在第四位,把仁放在中轴上,其序列出于实践而独具深意,是有别于其他兵家的。《孙子兵法》不是罗列战例,而是抽象地变成一种世人生存的智慧。它能触动各种各样的思考,能穿透人类智慧的各个层面,是启动人的智慧发条。孙武是“中国式”的兵学智慧家,其武道是“止戈为武”。由于立足历史实践和历史理性,《孙子兵法》往往能够简捷地揭示战争的本质特征和实质性的规律。它坦诚地告示:“兵者,诡道也。”战争面对的对手是一个活动着的,甚至是诡异莫测的变数。因此战争的过程,是一种以诡道破诡道的智谋和实力的较量。
通观《孙子兵法》,诡中有正,以正制诡,意在充分发挥以敌情为根据的自由精神的优势。因而这种诡道并非神秘主义的,而是全面地多维度地论述和掌握兵学的“五事”“七计”,即俗称“诡道十二法”。
探究兵道于兵事之外,有利于把兵事纳入人类生存的更深广的时空框架来思考,在血与火的学问中化生出智慧与谋略的学问。《孙子兵法》之所以受到普世的尊崇,一个基本的原因是它在透彻的言兵中,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生存的关怀。既然以“诡道”概括兵学的本质特征,兵法也就以智为先,具有浓郁的重智色彩,这就使《孙子兵法》成为举世瞩目的智慧启示录。
孙子的奇正虚实之论,展现了活泼的中国智慧的辩证法神采,是中国很高的智慧。***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文章中,多处引用《孙子兵法》的话语来总结战争经验。“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语句都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的笔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论持久战》又说:“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其实***来自战争实践的战略战术思想,都有与《孙子兵法》不谋而合,或一脉相通之处。从游击战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到“诱敌深入”,“牵着敌人鼻子走”战略方针的提出,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都是一种富有实效的生气勃勃的思想创造,却又可以在《孙子兵法》或演绎《孙子兵法》的古代战争故事中,找到它们的雏形或蛛丝马迹。孙子和***都是大军事家,都是大智慧家,只是他们的时代不同,面对的情境不同,表述方式也有所变化而已,***的战争经历比孙子丰富,格局也更加宏大,因此能够从根本上发展孙子的智慧。
(选自杨义《(孙子兵法)是人类竞争发展的智慧学》有删改)
(注)《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小题1】下列对《孙子兵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兵法》首先是兵学圣典,它又是一本启迪人类竞争发展的智慧学著作。
B.为将之道,《孙子兵法》的排序是智、信、仁、勇、严,把智慧放在首位,有别于其他兵家,其序列出于实践而独具深意。
C.《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简捷地揭示战争的本质特征和实质性规律,是因为它立足于历史实践和历史理性。
D.《孙子兵法》坦诚地告示:“兵者,诡道也。”战争面对的对手是一个活动着的甚至是诡异莫测的变数。这是战争的一个重要特征。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孙子兵法》有一个相当周圆有序的篇章结构,其研究的“诡道”并非神秘主义,此书是全面地多维度地论述和掌握兵学的经典之作。
B.《孙子兵法》之所以备受普世的尊崇,一个基本的原因是它在透彻的言兵中,蕴藏着深厚的人类生存的关怀。通俗一点说,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中国很高的智慧。
C.探究兵道于兵事之外,有利于把兵事纳入人类生存的更深广的时空框架来思考,这是一般罗列战例之书做不到的。
D.“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都是一种富有实效的生气勃勃的思想创造,又包含着《孙子兵法》的“基因”。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武是“中国式”的兵学智慧家,其武道是“止戈为武”,变“战”为“止”,这本身就是一种启发人思考的,一种世人生存的智慧。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的规律,是科学的真理。这句话适用于今天深化改革的攻坚战,一切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乃至工作、学习等一切方面一切行动。
C.《孙子兵法》揭示出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军事规律,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D.***在《论持久战》等文章中多处引用《孙子兵法》的论述并创造性地运用于现代战争的实践之中,格局更加宏大,成果辉煌,从根本上发展了孙武的智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1 10:1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一是儒家,一是道家。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三个简单观念来加以分辨。
第一,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类为中心,所以肯定我们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
道家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必定徒劳无功,必须改变思维模式,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譬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定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还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所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
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任何一派哲学对于宇宙的真相或本体都必须有所论断。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儒家承前启后,继承了这一观念,把“天”当作最高存在。孔子两次遇到困境,都把“天”抬出来,如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道家则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道家认为宇宙最后的根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孕育万物,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超越万物。道家由“道”取代“天”的地位,很多西方学者据此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断地修养德行。“与道合一”则代表人要成为有道者或行道者,觉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整个就不一样了。
过去认为,有三种人学习道家会比较有心得。一是年长的人,二是失意的人,三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语汇,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提到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显然是道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可以说是敞开心灵与自然沟通,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会中。
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况且,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这个社会要交给谁来担当呢?由此观之,儒家和道家在社会的功用上,是有点分工合作的意味。
(节选自傅佩荣《国学的天空》,有删改)
【小题1】本文论述了儒家与道家之别,请结合全文说说儒道有哪些不同?(4分)
    
    
    
    
【小题2】下列对有关道家思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家认为人为的造作多,麻烦就会多,假如不定真善美的标准,每个人都可开心自在。
B.道家认为要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看一切,只有不受时空拘束,才可能自由逍遥。
C.道家认为“道”孕育万物,以“道”代替“天”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D.道家认为“天地”并称主要是指自然界,自然界能自给自足,它的问题远比人类社会少。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天”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至高主宰。
道家承前启后,继承了这一观念。
B.面对乱世,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儒家有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比道家强。
C.活在世上,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否则,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等诸多问题。
D.中国历代文人都喜欢道家,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
由于诗评家们运用形象性概念评论诗人风格时独特的思维过程,随之也就形成了形象性概念的四个特点:
一是传神。它只是把某种类型的意境的美传神地描述出来,让我们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会、去想像、去再创造。它不是详尽地描述,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画面,告诉我们如此而已,更无其它。它更不是理论的辨析,引导我们去思考、分析、判断。我们的传统诗歌风格论,往往很少理论色彩,而更多艺术的气味。在传神这一点上,它就和艺术创作十分相近。“郊寒岛瘦”这个“寒”字,“瘦”字,没有传神妙法,是难于创造出来的。而传神,正是它的最大特点。它能把诗人的风格特征恰切地、生动地、形象地描述出来。也只有传神,才最适于表述不同的诗歌风格。前面说过,一个诗人的风格,是由许许多多的诗的意境的美,集中、概括为意境类型,即为一种诗美类型表现出来的。它具有每个具体的诗的意境的美的主要特点,而又不同于每一个具体的美的意境,它的容量是十分巨大的。要把这个容量巨大的意境类型表述出来,传神是最好也是最省力的办法。用一个明确的、范围严格的界说,用一个特定的画面,都不足以表述一个意境类型,不足以表述一种类型的诗美。因为界说越明确,越严谨,画面越具体,容量也就越小。而用传神的办法,把最主要的特征传递出来,留下联想的广泛天地,却正是保存巨大容量的好办法。
二是美感联想。形象性概念由于它可感的、具体的、传神的表现出某种类型的意境的美,它也就能够触发我们的美感联想。寒或瘦,雄浑或飘逸,古淡或清奇,一个形象性的概念,往往就会按动我们心中的电钮,我们审美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一个个的画面就会出现,就会想像起某种美的境界来;寒就是这样,瘦就是这样,飘逸是那个样子,雄浑是那个样子,等等。在这里,美感联想占着重要地位,用逻辑推理,是很难恰切说明形象性概念的确切含义的。诗没有温度,当然不能给人以寒热之感,诗也非生物,自然也不会有肥瘦的形状。而美感联想,却能把寒和瘦的境界呈现于我们面前。
三是由于它是传神的,而且能够引发人们的美感联想,因而也就造成了它的含义缺乏明确的、严格的规定性。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面,也是朦胧的、多变的。同一个形象性概念,可能由于读者不同的审美经验而呈现不同的画面。
这也就同时产生了它的弱点。由于含义的不明确,在借助想像、美感联想、甚至灵感和感情去感觉它、理解它、说明它时,就常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难。司空图有时就明显地陷入了这种困难之中。他常常说得不明确、不清楚,灵感一现,好像接触到了,捕捉到了某种形象,可是要清楚描述出来,却往往无能为力,只好说得模模糊糊,仿仿佛佛。
四是由于它建立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之上,对于具有丰富的诗歌鉴赏经验的读者来说,它意蕴无穷,一个形象性概念,就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对于一个有丰富审美经验的读者来说,说李白豪放,会联想起他一系列感情奔腾的诗的生动画面,而在一个对李白的诗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读者,说“豪放”恐怕就不易领略。因为在他的记忆里,缺乏美感联想所赖以产生的从审美经验中积累起来的生动画面。从通俗性这一点来说,不得不说是它的一个局限。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我国古诗讲究含蓄,只会把某些意境之美形象而逼真地描述出来,而给读者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B.诗人若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常由其诗很多美的意象构成意境类型,再以自己的特色表现出来。
C.用传神的方法,把客观事物最主要的特征表现出来,古诗就能体现出作者表情达意的真实目的。
D.诗是传神的,但因其含义缺乏明确而严格的指向性,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景象,也是宽泛的。
E.审美经验是诗歌的基础,这对具有诗歌鉴赏经验很丰富的读者来说,就较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
【小题2】下列说法中,对原文意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国古诗一般只描述一个简明的画面,从而能促使读者审美想象力的产生。
B.古诗具有其意境之美,但又不同于具体的美的意境,因而其内涵是巨大的。
C.贾岛和孟郊的风格显得寒瘦、雄浑飘逸、古淡清奇,令读者产生美感联想。
D.引发美感联想,正是我国古今诗歌风格论的优点,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小题3】(小题3)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我国诗歌“形象性概念的四个特点”的具体内容。(4分)
【小题4】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要论述的道理是什么?(4分)

同类题3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小题1】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儒学的解构和重建
李泽厚
我觉得对孔子、《论语》和儒学,似乎还需要做另一种工作,就是对这一“半宗教半哲学”的文化神髓进行解构和重建。
首先是解构。解构有两个方面:宗教方面和哲学方面。这两方面是非常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譬如说,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构建了一整套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宇宙观图式。这是哲学,但又不只是哲学;这是宗教,但又不完全是宗教。它欠缺一个到处活灵活现的人格神上帝来不断干预人世,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却又是统辖、主宰、支配、制约整个政教体制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从“官制象天”到医药占卜。后者到今天也还在影响人们的活动和心理。又譬如,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构建了以“天理人欲”为核心的心性本体论。这当然是哲学,但又不只是哲学。它否认人格神的上帝,本身却是以一种不可违抗的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道德律令展示出来的后期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法规秩序。它统辖、主宰、支配、制约人们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甚至直到今天。
儒教的特征之一是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融成一体,形成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并提升到心性本体论的哲理高度来作为信仰。“教”在这里既是人文教育又是人生信仰。因此解构方面,首先应是将伦理道德作为个体的内心信仰、修养和情感与作为社会的外在行为、准则和制度区分开来。同时,又由于情感信仰、理性思辨、制度设定等等各有不同的层面、位置和意义,所以还应该从原典儒学中定位和厘清,看看从孔子开始的儒学教义各个章句在哪个层面上具有或不具有价值,恢复原典儒学例如《论语》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这也就是我所说的“情本体”。这样,对了解和消解传统以及今日中国的“政教合一”或称“政治宗教”,可能颇有好处。
第二,解构之后,再“重建”否?在“教”的方面,当然不必模仿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再去塑建人格神的上帝。但是否可以考虑回到“天地国亲师”——那松散而灵活、没有人格神上帝的儒学的“宗教”传统呢?这个“宗教”所具有的含糊性和开放性,使它可以有一个广阔的自由的解释空间。对老百姓,它可以包容对人格神的崇拜礼仪;对“君子”们,它可以是某种心灵寄托、行为规范、生活归依。重要的是,“天地国亲师”不能复旧,它本身也需要一番解构和重建。例如需要把它从过去的政治宗教即“政教合一”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它不应再是“好皇帝”和“君师合一”的政治体制和幻想信仰,恰恰应该在这里强调改“君”为“国”的重要意义,这“国”不再指任何政府、政体、政制,而是指较含混而宽广地对历史——文化共同体的某种心理认同。于是,“天地国亲师”便可以成为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家园乡土、父母夫妻、兄弟朋友、师长同学以及文化传统的某种道德和超道德的情感认同和精神皈依。它不再具有政治的和社会性道德的性质功能,却具有准宗教性的功能和内容。如果今天从《论语》到《菜根谭》到《三字经》等等再作出某种新的摘录编选,重要的是加以新的解说发挥,它们不也可以与《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起着同样的慰安人际、稳定社会、健康身心的功能作用吗?
在“学”的方面,则似乎不必再去重建各种“气”本体、“心性”本体的哲学体系了。“情本体”可以替代它们。因为“情本体”恰恰是是无本体,“本体”即在真实的情感和情感的真实之中。它以把握、体认、领悟当下的及艺术中的真情和“天人交会”为依归,而完全不再去组建、构造某种“超越”来统治人们。它所展望的只是平凡人的身心健康、充分发展和由自己决定命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节选自《〈论语今读〉前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董仲舒、朱熹是中国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他们的学说都体现了宗教性与哲学性相互交织的特点。
B.从中医和占卜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汉代儒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都在影响着中国人的体验和行为。
C.从孔子的儒学开始,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道德形式就始终影响着社会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
D.今天读解《论语》,要把儒学从“政教合一”中解放出来,发挥它在安慰人际、稳定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E. “情本体”是重建儒学哲学体系的关键,即以领悟当下的和艺术中的真情为依归,建立新的学说。
【小题2】对“天地国亲师”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它为例,旨在说明在“宗教”方面,儒学要重塑人格神,让百姓去敬拜他。
B.在“宗教”方面它具有更为广阔自由的解释空间,需要摆脱政治宗教传统的约束。
C.在更为宽广的历史中,“国”不再指任何政府,而是文化共同体的某种心理认同。
D.它体现为中国人对自然、家园、亲人、师友及文化传统等社会性道德情感的认同。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解释儒学为什么被称为“半宗教”。(3分)
【小题4】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解构儒学?请分点概述。(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
乐黛云
①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己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②但是,百余年来,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觉。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③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
④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
⑤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按我们的主观愿望设计制作好再端出去的一盘点心,而是在长期互动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双向自由选择逐渐形成的。中国文化面向世界,与他种文化进行对话沟通,已有悠久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中国文化通过伏尔泰、莱布尼兹、荣格、白璧德、布莱希特①等人吸收,包括误读和改写,才真正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⑥当西方学者吸收中国文化时,首先不是大量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灵感的共鸣,需要从各自的需要和文化处境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同时也必须看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虽然本来就是真知与误解并存,自有其片面性,但这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⑦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看到我们所说的复兴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发展,这种复兴和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这就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的根本出发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生活的艺术》一书在国外的畅销,引出“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这一论题。
B.“中国新思想”根植于中国文化,是解决国际冲突、文化对峙等重大问题的根本之道。
C.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建立在中西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D.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思想”的创生对于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积极的意义。
【小题2】【小题3】第④段以李泽厚为例,其论说目的是什么?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怎样才能促进中国文化进入西方文化主流?根据全文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简要分析。(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