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
由于诗评家们运用形象性概念评论诗人风格时独特的思维过程,随之也就形成了形象性概念的四个特点:
一是传神。它只是把某种类型的意境的美传神地描述出来,让我们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会、去想像、去再创造。它不是详尽地描述,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画面,告诉我们如此而已,更无其它。它更不是理论的辨析,引导我们去思考、分析、判断。我们的传统诗歌风格论,往往很少理论色彩,而更多艺术的气味。在传神这一点上,它就和艺术创作十分相近。“郊寒岛瘦”这个“寒”字,“瘦”字,没有传神妙法,是难于创造出来的。而传神,正是它的最大特点。它能把诗人的风格特征恰切地、生动地、形象地描述出来。也只有传神,才最适于表述不同的诗歌风格。前面说过,一个诗人的风格,是由许许多多的诗的意境的美,集中、概括为意境类型,即为一种诗美类型表现出来的。它具有每个具体的诗的意境的美的主要特点,而又不同于每一个具体的美的意境,它的容量是十分巨大的。要把这个容量巨大的意境类型表述出来,传神是最好也是最省力的办法。用一个明确的、范围严格的界说,用一个特定的画面,都不足以表述一个意境类型,不足以表述一种类型的诗美。因为界说越明确,越严谨,画面越具体,容量也就越小。而用传神的办法,把最主要的特征传递出来,留下联想的广泛天地,却正是保存巨大容量的好办法。
二是美感联想。形象性概念由于它可感的、具体的、传神的表现出某种类型的意境的美,它也就能够触发我们的美感联想。寒或瘦,雄浑或飘逸,古淡或清奇,一个形象性的概念,往往就会按动我们心中的电钮,我们审美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一个个的画面就会出现,就会想像起某种美的境界来;寒就是这样,瘦就是这样,飘逸是那个样子,雄浑是那个样子,等等。在这里,美感联想占着重要地位,用逻辑推理,是很难恰切说明形象性概念的确切含义的。诗没有温度,当然不能给人以寒热之感,诗也非生物,自然也不会有肥瘦的形状。而美感联想,却能把寒和瘦的境界呈现于我们面前。
三是由于它是传神的,而且能够引发人们的美感联想,因而也就造成了它的含义缺乏明确的、严格的规定性。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面,也是朦胧的、多变的。同一个形象性概念,可能由于读者不同的审美经验而呈现不同的画面。
这也就同时产生了它的弱点。由于含义的不明确,在借助想像、美感联想、甚至灵感和感情去感觉它、理解它、说明它时,就常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难。司空图有时就明显地陷入了这种困难之中。他常常说得不明确、不清楚,灵感一现,好像接触到了,捕捉到了某种形象,可是要清楚描述出来,却往往无能为力,只好说得模模糊糊,仿仿佛佛。
四是由于它建立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之上,对于具有丰富的诗歌鉴赏经验的读者来说,它意蕴无穷,一个形象性概念,就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对于一个有丰富审美经验的读者来说,说李白豪放,会联想起他一系列感情奔腾的诗的生动画面,而在一个对李白的诗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读者,说“豪放”恐怕就不易领略。因为在他的记忆里,缺乏美感联想所赖以产生的从审美经验中积累起来的生动画面。从通俗性这一点来说,不得不说是它的一个局限。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我国古诗讲究含蓄,只会把某些意境之美形象而逼真地描述出来,而给读者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B.诗人若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常由其诗很多美的意象构成意境类型,再以自己的特色表现出来。
C.用传神的方法,把客观事物最主要的特征表现出来,古诗就能体现出作者表情达意的真实目的。
D.诗是传神的,但因其含义缺乏明确而严格的指向性,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景象,也是宽泛的。
E.审美经验是诗歌的基础,这对具有诗歌鉴赏经验很丰富的读者来说,就较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
【小题2】下列说法中,对原文意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国古诗一般只描述一个简明的画面,从而能促使读者审美想象力的产生。
B.古诗具有其意境之美,但又不同于具体的美的意境,因而其内涵是巨大的。
C.贾岛和孟郊的风格显得寒瘦、雄浑飘逸、古淡清奇,令读者产生美感联想。
D.引发美感联想,正是我国古今诗歌风格论的优点,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小题3】(小题3)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我国诗歌“形象性概念的四个特点”的具体内容。(4分)
【小题4】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要论述的道理是什么?(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1-29 08:4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莫言的创作成就及其获奖的意义

(1)莫言获奖已经是事实。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作家第一次以中国人的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应该理解为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尤其是在欧洲国家)的地位不断增高的见证。中国现代文学从鲁迅开始,就有过多次被提名,但那时,中国文学被翻译成西方文字出版的作品寥寥无几。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的影响逐渐扩大,起初还是中国官方组织的翻译出口,后来逐渐通过西方汉学家的翻译介绍,但基本上还是在高校或者汉学界流通。到了新世纪以后情况出现了根本变化,中国一线作家的作品,如莫言、余华、王安忆、严歌苓、苏童等人的小说,都是由欧美国家的主流出版社主动来推动翻译,使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商业图书市场,这就证明了中国文学在国际上影响的提高。莫言的获奖不仅仅是莫言本人的成就被认可,它也包含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成就在国际上赢得了关注。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学在新世纪以来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这是一百年中国现代文学的艰难历程和痛苦经验所换得的。

(2)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飞跃性的发展,这在全世界有目共睹;    从另一个方面看,中国近百年来饱受苦难、贫困、战争、耻辱的长期折磨,一旦经济迅速起飞,过程中  要拖泥带水,藏污纳垢,造成巨大的社会震荡,     导致社会各种矛盾尖锐爆发:繁华与腐烂现象同体共生,贫富不均加剧,社会矛盾和伦理冲突骤然尖锐,外在的狂欢假面舞会掩盖了内在的紧张感,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觉醒,等等,这一切都刺激了文学创作,迫使文学直逼社会转型中的大量感性的生活素材,也迫使中国文学重新回到一百多年前欧洲(特别是俄罗斯)社会转型中的古典现实主义大师们的立场和视角。在重振雄风的新世纪中国文学行列里,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作家们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人到中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历练,最终形成了丰富的表达自我的成熟风格,而他们的美学追求,也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在这个作家行列里,除了莫言以外,至少还有贾平凹,张炜,王安忆,张承志、严歌苓、阎连科,余华,刘震云、韩少功、苏童、格非、林白等等。

(3)莫言是当代最有代表性,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在新世纪连续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生死疲劳》(2007年)曾经荣获香港浸会大学颁发的第二届“红楼梦”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大奖;另一部《蛙》曾经获得中国茅盾文学奖。这两部小说都以非常尖锐的描写,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在半个世纪以来的苦难历程,中国农民对于土地与生命权利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由于作家深刻洞察了中国社会的本质,1950年代以后,国家为了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在农村政策上采用了过激的土地集体化的政策,控制了农村的所有生产资料;同时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制止农民无节制地生育。而土地与生育,是中国农民祖祖辈辈所寄托了全部人生理想的两大领域,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生育是农民家族生命延续的基本形态,这两者结合起来,成为农民的生与死的全部意义的隐喻。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莫言那样如此深刻地感受了中国农民难以言说的悲痛;也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如此尖锐地表达了中国农民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真实处境及其软弱而无效的反抗。作家在《生死疲劳》中刻画了西门闹死后冤魂不散坚持申冤,农民蓝脸为维护自己的土地而苦斗终身;在《蛙》里写了农村医生“姑姑”的残忍、疯狂以及变态心理,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学典型,这些人物故事以独特的中国经验为人类表达追求自由的理想,提供了新的美学探求。

(4)应该说明的是,尽管莫言在创作中表达了对农民苦难的强烈愤怒和深刻同情,但是这些小说作品都是第一时间在中国国内正式出版,而且因为其尖锐的批判立场和有趣的叙事形式赢得大量读者的关注和尊重;莫言在文学领域的巨大影响已经是一个客观社会存在。这首先要归功于莫言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其次要归功于他的魔幻神秘的写作技巧和艺术形式。前者使他始终站在中国现实的土壤里进行写作活动,并且在中国读者群体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一点很像他的前辈鲁迅先生,一辈子在深刻批判中国社会,但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祖国,这是需要高超的生存智慧和战斗能力;后者使他的小说叙事始终建立在一种形式奇特、感觉陌生、甚至是表达晦涩的先锋文学结构之上,如《生死疲劳》、《蛙》的叙事结构都套用了中国佛教传统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荒诞形式,以及创造性地利用了《西游记》、《聊斋》等古代小说中的动物、地狱、幻境等神秘意象,使他的尖锐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都包裹在丰富的叙事艺术中表达出来。艺术的力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节选自2012、10、16《文汇报》,作者陈思和,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小题1】选文第(1)段,“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的影响逐渐扩大”表现在:
在翻译领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作品流通领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2)段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  必定  但是
B.但是  也    因而
C.虽然  也    但是
D.但是  必定  因而
【小题3】第(2)段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莫言获奖非常令人高兴,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中国文学在新世纪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当代文学整体成就在国际上赢得了关注。
C.莫言比任何中国作家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并尖锐表达中国农民的处境、悲痛和抗争。
D.《生死疲劳》《蛙》的屡屡获奖,说明莫言是当代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E.当代一批中年作家表达自我的成熟风格和美学追求也促使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F.莫言的小说叙事往往采用形式奇特、感觉陌生、甚至表达晦涩的先锋文学结构。
【小题5】根据文意,概括莫言的创作成就(请分条陈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太后秘书的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1965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 (晋代) 墓志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的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的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序》乃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

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

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的真伪提供了新线索。1998年6月,在南京市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出土有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 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南京周边,还有三十块左右墓碑,东晋墓碑出土地点也不只是南京,还有在丹阳、马鞍山出土的。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从书体上来看,六朝的书体在转型之中,即由隶到楷的重要演化阶段,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这就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这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论点,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摘选自刘孟达《〈兰亭集序〉真伪之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它不断阐释的历史。
B.郭沫若基本重复了李文田的观点,认为《兰亭集序》是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
C.南京东晋高崧墓志等的出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提供了重要佐证,证明了郭沫若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
D.《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把“览”字写成“揽”,是为了避讳其曾祖父王览而为之,这也佐证了《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到质疑《兰亭集序》真实性的有宋代学者和清代的李文田,既为引出郭沫若的观点作铺垫,也印证了关于《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观点。
B.高二适的文章是从三个方面来驳议的:一是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二是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是方法论的错误;三是从美学的观点分析。
C.文章最后一段以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物为依据,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等人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品的观点,论据确凿,论证充分,显得真实可信。
D.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本文先破后立,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论证雄辩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的李文田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并且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因此他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说法是可信的。
B.郭沫若认为《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如果南京高崧墓志等没有被发现,他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C.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墓志上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且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对研究我国书法发展史很有价值。
D.高崧墓志的发现在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六朝的书体处在转型之中,六朝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在讨论文学观念时提出过“天文”、“人文”之分,并主张从“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的联系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要义和精髓,这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实际的。他们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支持。无论是占卜还是祭祀,殷商时期传留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天地人神沟通的文化,亦即“通天”的文化。这种以“通天”为核心的“天文”之学有着漫长的积累过程,体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他们已经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经》中的部分《雅》、《颂》,来强化史鉴意识。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听政”。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衍生的产品。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学不再只是维护氏族国结的纽带,或是礼乐教化的附庸,而且是一项个人的独立实践活动,也是一条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凸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传统礼乐思想被弱化。以“诗”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之学的核心就是“通天”,占卜和祭祀则是天地人神沟通的重要方式。
B.周朝统治者在对国家兴亡的原因认识上,相较于殷商时期,有其历史进步性。
C.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
D.从“天文”至“人文”,文学观念的变化体现的是人的个体价值的不断凸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以及变化过程。
B.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分析论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
C.文章在论述相关文学观念时,特别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
D.文章在论述时援引史例,表述清晰、逻辑性强,体现了学术性论文的科学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印证了“天文”之学的存在。
B.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批作品应运而生。
C.殷商时期和西周初年,文学的社会功用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服务于国家统治。
D.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发展起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龙,是中华民裨的图腾。中华龙文化,揭示了中华民族生殖崇拜和对初生生命的崇拜的历史3龙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之中,在中国古代,皇帝称为“真龙天子”,在民间人们也喜欢在家里装饰龙,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红山文化出土的“龙”揭开了中华文化崇拜龙的谈底。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其头部形象似一个猪首,身体则是一个“C”形,它充分证明我们的祖先创造的龙文化源远流长-从脊椎动物的 胚胎演化来看,它们发育早期的胚胎全部呈现几乎完全相同的样子,并且身体都呈“C”形——龙形。显然,中华龙文化的实质是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生殖崇拜。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如果让龙打头,唯有龙没有现实的比照。龙除了是所有动物的早期胚胎之外,还是不同动物的整合,它包含了蛇、马、羊等化身。在中华文化中有“左青龙、右白虎”说法广虎踞龙盘”的成语等,这里的龙,应该是一种“威龙”威武之龙。红山玉龙,则可称为“生龙”——生命之龙。生命之龙与威武之龙整合以后的龙,可称为“神龙”,这也是在中华文化中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的开始。神龙的形态则由具体的生命与动物的形态所蕴涵的多种理念整合升华而成,其内涵仍然是中华民族生殖文化的最尚表达。
关于龙文化的演化,现在人们比较认同的是,龙是由古代多种演化合一的结果:中国封建文明从鼎盛发生逆转、走向衰落的明代是龙文化的鼎盛期。随着清王朝的消逝皇室龙文化”也终 结为历史文化而在现代,中华龙文化则主要成为一种民俗的表达^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龙”节目则必不可少;青年男女结婚时,常常会有龙风图案作为婚礼的主要装饰,表达“龙凤呈祥”的美好祝愿;中华巨龙的金蛇之舞则是中华文明辉煌发达的象征,表达的是“福寿綿延”之意: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中华龙文化则又表达为每一位炎黄子孙对祖国深沉的认知情感―。
中国龙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横亘万古的伟大文明。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同中国的必要的文化交流途径之一便是需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认知和理解中华龙文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演化过程。由于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不宜简单修改历史的形象传承^但为了让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华之龙,可以考虑出多个标准样本龙,以在不同场合使用。
摘编自《中华龙文化的源头、演化、内涵和意义》)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专指皇帝的“真龙天子”整合了威武之龙和神龙,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生殖崇拜。
B.玉猪龙和脊椎动物早期的胚胎形状极度吻合的实质体现了先民的生殖崇拜。
C.龙文化和中国封建文明是从明代由鼎盛走向衰败,清王朝的覆灭终止了龙文化。
D.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承中可修改龙的形象,多出样本龙,让龙文化走向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龙文化的起源、演化、走向世界三个方面,对中国龙文化作了深人阐释。
B.现代青年男女在结婚时装饰龙凤图案能够印证中华民族生殖崇拜这一观点。
C.红山玉龙被称为生命之龙.源于其身体呈现和脊椎动物早期胚胎一样的“C”形。
D.文章以中华传统节日表演“舞龙”这一节目为例,论证了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龙文化的大背景下,上到皇帝的称谓下到百姓的装饰,都体现了龙文化的存在。
B.龙不仅在整体形态上与所有动物早期胚胎类似,在细节上也具备各种动物的形体特征。
C.龙文化内涵丰富广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等都是经常运用的赞颂语。
D.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髓,传承中不能肓目地封闭文化,要注重文化交流。~

同类题5

礼制国家的形成

①汉朝被称为“礼制国家”,荀子的礼治论对此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司马迁《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汉朝建立后第五年,由于国家的创立者刘邦本身并非出身自王公贵族阶级,年轻时没有机会参与任何战国国家或秦朝的朝廷仪式,又因嫌厌繁琐的法规,刚成立的汉朝在皇帝出席的场合,也缺乏适当的国家仪礼。再加上汉朝的诸侯、廷臣,大多数都以战功出身,他们也不知该如何在朝廷内举动进退。因此,每逢朝廷群臣聚会,他们常出现“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丑态。

③刘邦越来越厌恶朝廷的无秩序状态,此时原为秦臣,后来投降刘邦的儒者叔孙通,察觉到刘邦受不了这样的状态,遂建议刘邦:以长乐宫落成的纪念仪式为机会,建立严格的朝廷礼仪。刘邦答应了。于是,叔孙通在他一百多位门人之外,还征求鲁国三十位儒生,为刘邦准备一场壮观又严肃的礼仪。到了当天,在整场礼仪进行的严肃气氛中,“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一些仍然闹事的大臣立刻被御史拉走离场。如此,诸臣“竞朝置酒,无敢谨哗失礼者”。

④典礼结束之后,刘邦在喜悦之际不禁喊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刘邦原来痛恨儒者,然而此次机会却完全改变了刘邦对儒学的看法。也就是说,借着此次机会,刘邦完全体会到能否建立“礼制”,将会是稳固汉朝皇权之关键。此时也注定了汉朝儒学“国教化”的命运。“礼制国家”的蓝图并非叔孙通发明的。

⑤那么,这个蓝图的制作人又是谁呢?

⑥从叔孙通的时代过了七八十年,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他阐述统治天下的八种纲要。这八种大纲按顺序分别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礼”被安排为其首,显然便代表在司马迁的脑海里,“礼”就是汉朝之存续与建立最需要的种原理。甚至如其开头所宣扬,认为“礼”为“宰制万物,役使群众”的“美德”,“礼”不但是每个人个体生存的最高规范,同时也是将秩序与安宁带给整体生物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理。这应该是司马迁将“礼”列为八纲之首的原因。

⑦在司马迁的思考中,“礼”具体的功能是什么呢?《史记》“八书”的“礼书”,首段赞扬“礼”的重要,第二段叙述礼制从战国时期到现在(即汉武帝)的整个过程。接着,以剩下三分之二的篇幅,说明“礼”的意义与内容,而这部分的论述竟几乎都可在《荀子》中找到。事实上,在没有直接摘录《荀子》的前面三分之一的内容中,若我们考虑第二段所叙的,从秦朝到汉朝历代皇帝间礼制的演变是荀子逝世之后发生的事,再扣除整篇前后有一些司马迁本人对“礼”的重要性发的感叹,司马迁关于“礼”功用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依《荀子》的内容写成。如果《史记·礼书》中的内容能代表汉朝礼制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可以进而推论:汉朝礼制的原理就是来自《荀子》的礼治论。

⑧由于汉朝逐步引进礼制,后来的王朝也仿效汉制,故礼制奠定了中国社会和国家运作方式的基础,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不仅如此,荀子礼治论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的框架视野,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这让“礼”的重要性不因汉朝的消失而减缩,反而让中国知识分子透过不同的礼制论重新表述“礼”的重要性。只是荀子在此方面的莫大贡献被逐渐遗忘了。

【小题1】第③段叙述叔孙通的建议及落实情形,对此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项是(  )
A.前朝儒生叔孙通深通国家仪礼,帮助刘邦初步确立了礼制。
B.庄严典礼震慑了饮酒争功的群臣,全面阻止了他们的叛乱。
C.刘邦意识到秩序对统治的重要,因而采纳了叔孙通的建议。
D.叔孙通用仪式规范群臣的进退举止,进而规范其社会行为。
【小题2】对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应首段,突出荀子礼治论对汉代建立“礼制国家”的意义。
B.统摄前文,得出荀子礼治论具有超越国家和时代作用的结论。
C.感叹荀子礼治论方面贡献被人遗忘,呼唤建立现代礼制社会。
D.收束全文,强调荀子礼治思想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深远影响。
【小题3】请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