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对“文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汉字则不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字”所包含的“孳乳”义,与西方的“字母”不同,是以“字子”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完成了一种飞跃。“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这里,就产生了一种似乎古怪的现象,那就是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可是,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在这里出现了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其内在原因,则不能不归结为一种文化心态上的诉求。汉字的复杂性,却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4期)
(注)①孳乳:繁殖、派生。
【小题1】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如今还在使用的汉字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想象和美感。
B.《说文解字序》认为,汉字是以“文”“字”两种“形声相益”的关系出现的,这种关系与根本意义上也是形音结合的拼音文字相同。
C.汉字的形、音、义为一体让人们认定汉字是表意文字,形成这个观点是基于文字发展的“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四种阶段的观点。
D.汉字被诟病的一个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审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推崇、敬仰的思想。
B.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所有文字都需要形体作为“符号”来表示字的读音,不过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字子”的形态出现。
C.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是一次重大的飞跃,体现在此时的汉字特点是“图”更加形式化、“画”更加抽象化,这些让文字更加的象形。
D.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完全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B.“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的“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C.拼音文字的基本元素是“字母”,然后生成表意的“单词”,这与汉字的“字”功能对等,有些人把汉字的“字”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对等是错误的。
D.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等内容智慧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6 09:1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技术风险与知识博弈
现代科技带的技术风险分为技术本身和使用者两类原因。技术本身的原因主要是技术的局限性、不成熟,没有开发出和安全技术相配套的技术等。技术使用者的原因主要是使用者操作不当,忽视、粗心或不会使用与之相配套的安全技术等.但在现实中人为的原因可能更多一些。我们无权要求科学家为我们提供完全确定的知识与安全的技术,但若科技工作者不是过分相信其知识和技术的确定性.而是对其中的不确定性加以关注的话,就有可能减少技术风险导致的伤害。
技术风险本质的根在于科技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副作用。人类过分相信自己的科学理性,坚信只要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就能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切问题.坚持科技至上论、科技万能论。这种片面的乐观主义导致科技发展缺乏应有的规范和预警。科学技术不受限制的发展,一方面加强了对自然的控制,但同时也使这种控制达到极限,因为由这种控制所产生的是新的意外后果,即产生各种风险和危机。
现代化初期,人们总是试图利用科技手段定位并控制风险,通过进一步发展技术规避风险,消除不确定性,认为只需掌握更好的技术、知识、方法,并且更准确地重建联系和模型,就可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事实上,这种认知往往会带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使我们真正置身于后果严重的“风险社会”中。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为了执行和完成难度很大的确定性判断,各种门类的专业系统程序自身设计超乎寻常的复杂,然而这种复杂性可能会将更多、更大的不确定性带入这个人类世界,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混乱无序,甚至会导致更为迅速、更为彻底的瓦解和崩溃。可以说,技术风险的存在,既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高度和理性的力量,同时也暴露了理性的弱点和限度。
另外,在控制和治理技术风险方面,又往往会陷入风险循环论的怪圈。用技术手段和方法化解风险、危险,建立灾难的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又必然会导致另一种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那就是这种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可能会产生新的进一步扩展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的危机和无序。这种多元复杂背后的风险循环和风险辐射问题不容忽视。
技术风险的问题与技术政策密切相关.而技术政策的最终形成是多方知识博弈的结果。传统技术政策注重促进技术,而较少关注对技术后果的控制。对于现代科技的技术风险控制,是公共干预技术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针对技术变迁对人的安全、健康、环境、工作和更新的社会模式的影响,相应的应对系统显得迟钝而滞后,以至于很少能提供真正对技术改革的机会。在这种情境中,工具理性垄断着关于风险的解释与判断标准,专家们控制着社会的技术选择,掌握着关于科技风险的社会判断和政策制定,而作为外行的普通公众则因为知情不充分而被剥夺了参与评论的机会。(摘自《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作者张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技术风险”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风险是指因受技术局限性和不成熟影响以及缺乏与安全技术配套的技术而产生的风险,科技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副作用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B.技术风险包括技术本身的风险和技术使用者方面的风险,风险减少与否在某种程度上与科技工作者能对技术的不确定性的关注程度有必然的关系。
C.技术风险中人为的因素较技术本身的因素可能更多一些,人类的科学理性和盲目乐观使得科技发展缺乏规范和预警.从而产生新的风险和危机。
D.技术风险的相关问题与多方知识博弈之后形成的技术政策密切相关,多方公共干预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对现代科技的技术风险控制。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技术风险的两方面原因中,技术使用者如果在使用技术时操作恰当,重视或会使用与之相配套的安全技术等,也能够减少风险伤害。
B.利用科技手段控制、规避风险,在现代化初期产生过积极有效的作用,但随着各种门类的专业系统程序的复杂化,可能导致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C.控制和治理技术风险的同时,必须重视新的进一步扩展的风险的出现,因为技术风险有时候会落入风险循环和风险辐射的怪圈。
D.现代科技条件下,既要注重技术,也要注重对技术后果的控制,其应对系统甚至要超前考虑,提供真正对技术进行改革的机会。
【小题3】(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从某些方面说,技术风险中人为的原因可能比技术本身的原因要多。科学家如果能及早关注某些技术的不确定性,就有可能减少这些技术对人类的伤害。
B.现代社会技术风险是技术发展中的客观产物,但通过运用技术方法建立灾难的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就可以规避风险、化解危险。
C.利用科技手段定位并控制风险,就可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这种认知,往往会带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D.对技术风险的预警、控制和治理,体现了人类应对技术风险的智慧达到一个新高度,从而更多地提供真正对技术改革的机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下面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种境界所引者为晏殊《蝶恋花》之句,第二种境界所引者为柳永《凤栖梧》之句,第三种境界所引者为辛弃疾《青玉案》之句。若自原词观之,则晏殊的“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日之怅望;柳永的“衣带渐宽”二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辛弃疾的“蓦然回首”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这些词句与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其相去之远真如一处北海一处南海,大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势,而王国维先生竟比并而立说,其牵连绾合之一线只是由于联想而已。
“联想”原为诗歌创作与欣赏中之一种普遍现象。就创作而言,所谓“比”,所谓“兴”,所谓“托喻”,所谓“象征”,其实无一不是源于联想,所以螽斯可以喻子孙之盛,关雎可以兴淑女之思,美人香草,无一不可用为寄托的象喻,大抵联想愈丰富的,境界也愈深广,创作如此,欣赏亦然。
不过欣赏者之联想与创作者之联想又微有不同之处。创作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由联想而化成为具体之意象;欣赏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作品中所表现的具体的意象,由联想而化成为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与思想。
创作者的联想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简明的例证,其一是李后主《清平乐》词中的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其二是秦少游《减字木兰花》词中的二句,“欲见回肠,断尽熏炉小篆香”。自“离恨”到更行更远还生的“春草”,自“回肠”到熏炉断尽的“篆香”,这当然是联想。而“离恨”和“回肠”是抽象的感情,“春草”和“篆香”则是具体的意象,使读者自此具体之意象中,对抽象之感情、感觉、思想,得到鲜明生动的感受,这是创作者之能事。
至于欣赏者的联想,则我们自《人间词话》本书中就可以另外找到两个例证,其一是评南唐中主《摊破浣溪沙》词的话,王氏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其二是评冯延巳《鹊踏枝》词的话,王氏云:“‘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自“菡萏香销翠叶残”到“美人迟暮”;自“百草千花寒食路”到“诗人之忧世”当然也是联想,而“菡萏香销”和“百草千花”是具体的意象,“美人迟暮”之感和“诗人忧世”之心则是抽象的感情,自作品具体之意象中,感受到抽象的感情、感觉和思想,这是欣赏者之能事。
这种由彼此之联想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构成的相互触发,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感应,而且这种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只要作品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已经赋予这作品以生生不已的生命了,这也就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最大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当然,我这样说也并不是以为欣赏单只着重联想,而便可以将作者之原意完全抹煞而不顾,我只是以为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辞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只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但反之亦然,若一个欣赏诗歌的人,但凭一己之联想,便认定作者确有如此之用心,那么即使他所联想的十分精微美妙,也不过只是盲人摸象的痴说而已。所以我以为对诗歌之欣赏实在当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一是要由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其二是要由主观之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之说,当然只是王国维由一己主观之联想所得的感受,但王氏的可贵之处则在他并不将一己之联想指为作者之用心,就在这一段三种境界之说的后面,王氏就曾自作说明道:“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种态度就比专以寄托说词的清代常州诸老明达得多了。而且这种说词的方法还有一点好处,就是他能以他自己的感受给其他读者一种触发,将其他读者也带入了一个更深广的境界,虽然每个人之所得仍不必尽同,但每个人却都可以各就其不同的感受而加深加广,这种触发的提示岂不是极可贵的么?
(节选自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有删减)
【小题1】 关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引用三位词人的词句喻指三种境界,是因为词人能以习见之物事现其未见之情思,联想丰富贴切。
B.词人以“昨夜西风”等词句形象描写不同情绪;王国维又引用这些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这是欣赏者的联想。
C.王国维用前人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是他在前人词句感发下而产生的联想,这种联想真切而独特。
D.王国维三种境界的联想赋予了前人词句以更强的生命力,也带给后来的读者更为丰富的联想与感受。
【小题2】下列关于“创作者的联想”和“欣赏者的联想”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运用“比”“兴”“托喻”“象征”等源于联想的手法,将自己的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化为读者更易于接受的具体之意象。
B.如果说创作者的联想是由此及彼的,那么欣赏者的联想就是由彼及此的,尽管后者与前者的过程相反,但其目的都是指向抽象的感觉、感情与思想。
C.欣赏者的联想由创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意象引发,而联想的过程与内容又能充分体现欣赏者的主观感受与思想,不再受创作者所提供的具体意象影响。
D.两者在作者与读者间形成的微妙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作品只要在欣赏者心中唤起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会有强大生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映了欣赏者对同一意象的联想差异,强调了欣赏者的主观联想对作品意义的决定作用。
B.本文采用引用、比较等论证方法,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说为例,明确了创作联想与欣赏联想的异同。
C.真正欣赏诗歌作品的人,其针对作品的联想并非胡思乱想,而应具备两个条件:对作品真有所了解,对作品真有所感受。
D.王国维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从前人诗词中生发出“人生境界”这一独特联想,更在于他谦逊的态度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①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②“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③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④“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⑤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⑥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 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小题1】第①自然段中“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指的是()
A.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种种无用的东西。
B.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精神鸦片。
C.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
D.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的文化遭毒品。
【小题2】(小题2)第②自然段中有两个“鸦片战争”,前一个用引号,后一个没有用,这是为什么?()
A.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特定称谓;B.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C.前一个加引号表示强调突出;D.前一个加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
【小题3】(小题3)用一句话归纳第②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③自然段“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中划线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根据第④自然段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最近几十年来地质学,气象学和考古学的发现,也可以连贯到中国初期早熟的统一。中国文化发扬于黄河流域。黄河通过黄土地带。黄土铺盖着华北几省的广大地区,土质松疏,经常有100尺到300尺的深度,因之黄河夹带大量泥沙,随时有阻塞河床,冲破河堤,淹没人畜,损坏耕作物的可能,局部治理无济于事。因为人口增加,农业技术之进步,所以即使是春秋时代,各小国在黄河附近筑堤也已经妨碍了彼此的安全。但有些国家,还恶意地将灾害加诸邻国。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其中有一段盟誓,在各种古籍之中纪载略有不同,有的是“无曲防”,“毋曲堤”,有的是“毋雍泉”或“无障谷”。到战国期间,这问题加紧,公元前332年,赵国与齐魏作战即曾将黄河河堤决溃以浸淹对方(见诸《史记》)。又《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十一次之多。足见光是治水一事,中国之中央集权,已无法避免。
季候风与农业的关系,也促使中国在公元前趋向统一。中国农产区的雨量,80%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内。季候风由菲律宾海循西北方向吹来,有赖于由新疆方向自西至东的旋风将这气流升高,才能将温度降低,使其中水分凝结为雨。这样一来,下雨或不下雨,全靠两种气流适时适地的聚会。要是它们经常在一处碰头,其地必有水灾;反之即有旱灾。《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已经表现出中国初期农业的艰难。姚善友人《图书集成》及其他资料统计,中国在民国前2270年,有旱灾1392次,水灾1621次,见于官方的报告。到灾荒时,邻国如不加接济,是为“阻籴”,即可能发生战事。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予以接济。次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感恩图报,反而阻籴。因此两国发生战争。这次战争,秦国胜利,俘虏晋候。恰巧次年晋国“又饥”,秦伯再加以接济,并且说:“吾怨其君,而矜其民。”还有很多战事,书中未叙明原因,根据我们现在推想,类似争执必然不少。
从春秋到战国,上述背景,只能增加国与国间的冲突。根据周朝以前的规定,各国不能随便筑城设防。但这几百年长期扰攘,却大开各国违“礼”筑城之门。有关的邻国,则因对方设防而备感威胁,更要先发制人。凡此种种设施,都增加中央集权的趋向。而且大国控制资源愈多,对赈灾恤邻更有效,参附的更多,是以有自然的因素支持兼并。战国的时候,梁惠王语孟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经过如此的措施,他就觉得他的地盘应当扩大,人口应当增多。梁惠王个人的希望没有达到,他的想法却有长期历史上的合理性。
所以,全面竞争之后,小国无法生存,因而有趋向整个统一的趋势。始皇灭六国的期间,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228年均是“大饥”,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嬴政又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也就是全国对内不设防,食粮全部流通。这样才能“振救黔首(老百姓)周定四极”。由此看来,再参阅战国以降战事的惨烈,和《孟子》经常提出的“若大旱之望云霓”,“途有饿莩”,以及“凶年饥岁...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更感到我们无法责骂秦始皇,只好强调中国在公元之前统一,而且自嬴秦之后,以统一为正轨,实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支撑着。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地质学、气象学和考古学的发现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发扬于黄河流域。黄河夹带着大量泥沙通过黄土地带,随时有阻塞河床、冲破河堤的隐患,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B.中国的雨量,80%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内。季候风与由新疆防线自西至东的旋风汇集才有降雨,下雨或不下雨,全靠两种气流适时适地地聚会。
C.根据学者研究统计,民国以前中国的水灾旱灾非常频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便是早期的证明。
D.秦夷灭六国的过程中就曾发生过几次天灾和几次大的饥荒,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自己能够统一国家而无阻碍地赈济百姓当做一件很大的功劳。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黄河的治理,各小国各自为政,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安全,甚至有些国家,还恶意地将灾害加诸邻国,赵国与齐魏作战就曾将黄河河堤决溃以侵淹对方。
B.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予以接济。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感恩图报,拒绝接济秦国。因此两国发生战争,这次战争,以俘获晋侯,秦国胜利而告终。
C.季候风气候对我国初期农业产生影响很大,它使得天灾频繁降临,水灾旱灾交替出现,而天灾之后可能会有大的饥荒。
D.根据周朝以前的规定,各国不能随便驻城设防,但只因频发的天灾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使得各国不得不违“礼”驻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理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各小国自己筑堤治理黄河,缺乏统一的协调,威胁到了邻国的安全,因此黄河的治理迫切需要统一的中央集权。
B.由秦国与晋国因为赈灾接济而发生战争的事件,作者推测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战争也都是因为一国发生灾荒而另一国不提供援助发生的。
C.梁惠王想要扩大地盘、增加人口的想法有其合理性。因为国家控制的资源越多,越有利于赈灾恤邻,越有利于兼并他国。
D.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决定着当时的中国必然走向统一,也决定着只有秦始皇才能统一中国,所以我们不应该责骂秦始皇灭六国的行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丶”(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