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16分)
岭南文化
冯立鳌
作为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文化财富,岭南文化遭遇过多年的误识。其实,只有将岭南文化放置在中华文化的广大视域中来认识,才能对它的特质及价值作出全面的评判。
从自然生态及其文化衍生特征上作最基本的属性归类,可以将自古以来的中华文化分为草原文化、江河文化和海洋文化三大类型。其中,草原文化在中华疆域的北部和西部催生了古老的畜牧文明,但由于其承载主体早期的迁徙多变,承传不足,致使这一起步不迟的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以黄河、长江萌发的中华江河文化因为起步早,延续性强,积累充分,浇灌生成了延绵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标志。中国的海洋文化产生于中华疆域的南部和东部,岭南是其最重要的所属地。岭南与其他临海地区不同,它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中原较为隔远而与海外交往频密。因而岭南文化是相对充分发展了的海洋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
毗邻大海的岭南处在江河的下游,但海纳百川,汇集众流。在传统文化的低洼之地,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域外文化,如流水般涓涓汇入其本土,既改变了地区文化的特征,又形成了文化的兼容性。由于经久积累,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和谐性与开放性。
在辽阔的中华疆域内,岭南之地的商业文化可以说是根深叶茂。由于商业文化的普及与积累,岭南社会的个体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拓新意识、冒险意识,以及制作物化产品的精致意识、装饰意识等,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
古代先民由于所获剩余产品不多,他们时刻要顾及自己与家庭的生存问题。特定的生活环境养成了岭南人务实性的思维方式:面对一项事情,人们习惯于从主体实用的价值评判上去选择。重现实、重生活、重消费、重娱乐,是岭南文化价值体系的自然延伸。
在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岭南文化是受鄙薄的文化。因为从农耕文明的角度看,荒远的岭南之地缺乏威严的皇权、纲常的教化。中国历史上,只有犯罪受贬者才来到五岭之南,居处岭南被视作一种贬斥惩罚,这正体现着某种深刻的文化地理歧视。
然而,中国的历史并没有永久地停滞在以农耕文明为支撑的古代社会。19世纪40年代,工业文明、商品经济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方式就自外汹涌登陆中国,并立刻显示了它们的先进性。岭南由于其文化本有的兼容性、商业性和务实性等品质,自然成了新式文明的感应地和生长地。在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新的过渡时代,岭南文化就由中华先进文化的下游立刻转变为上游,由中国主体文化的末端移到了首端。这不是岭南文化的特质有了突变,而是时代的突变在转化中国古老的社会结构,打破了千年一系的文化价值评判系统,颠覆了中原文化的中心地位,使近代岭南文化成为民族的时尚文化。再加上岭南文化对外来的文化因子兼收并蓄,并能以为我所用的创新方式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中国海洋文化开始超越江河文化。
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中,海洋文化无疑处在江河文化的上游,由此,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总体格局中显示出了它的高度优越性。中国近代资本产业首先萌发于岭南,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形成于岭南,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最精彩话剧上演于岭南,这绝非偶然。这些均是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圣殿中跃居上游、品质优越的明证。
(选自《广州日报》,2012年2月13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岭南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分)
A.岭南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中华疆域的南部,是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文化财富。
B.岭南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因其与中原较为隔远而与海外交往频密,相对于中原文化它得到更加充分地发展。
C.岭南文化的发展,与岭南地处江河下游的低洼之地、流水汇集涌入的地理优势是分不开的,中原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源头之一。
D.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岭南缺乏威严的皇权和纲常的教化,因此岭南文化受到鄙薄歧视,犯罪受贬者也都被贬到岭南来。
E.我国近代资本产业首先萌发于岭南,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形成于岭南,这些都是中国海洋文化超越江河文化的明证。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岭南文化遭遇过多年的误识,是因为人们没有将岭南文化放在中华文化的广大视域中来认识,没有认识到岭南文化的特质及价值。
B.草原文化催生了古老的畜牧文明,但由于其迁徙多变,承传不足,致使这一文化最终消亡了,江河文化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C.岭南人务实性的思维方式让人们习惯通过实用的价值评判做出选择,会更加重视现实、重视生活、重视消费、重视娱乐。
D.中国海洋文化正在超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和标志的江河文化,因为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海洋文化始终处于江河文化的上游。
【小题3】岭南文化“鲜明的个性特质”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4】近代中国,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不少人提出了革新主张,如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康梁的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而这些都诞生于岭南,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0 04:3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显”“隐”兼顾弘扬优秀传统
唐凯麟
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间,古今、中西、体用、传统与现代之争一直不绝于耳,其核心是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和传统文化的问题。认清什么是传统和传统文化,把握其内涵、构成、特征、功能和性质,对于厘清上述争论的是非曲直、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无意义。
“传统”一词,在拉丁文中指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在英语中也基本上是这个含义。我国有学者认为,如果从操作的意义上讲,延传三代以上、被人类赋予某种价值和意义的事物,都可以看作传统。一般说来,传统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器物层面的传统,即历史上延传下来的典章制度、文史经籍、文化遗迹等。第二是行为层面的传统,即历史上延传下来的风俗习惯等。风俗习惯是一种相对固化的行为模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群体认知和智慧积淀。这两个构成部分可说是传统的“显性方面”。第三是精神层面的传统,即历史上延传下来的社会理想、生活信念和伦理道德观念、性格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等。它可说是传统的“隐性方面”。
那么,“显性方面”的传统与“隐性方面”的传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显性方面”是传统得以延传的载体和媒介,“隐性方面”则是传统得以延传的血脉和灵魂。没有“显性方面”,“隐性方面”就无法得以延传和呈现;没有“隐性方面”,“显性方面”就会枯萎坏死,也无法鲜活地存在和延传。从这种关系出发,人们又把传统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传统,指器物、行为和精神三个层面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概念与文化学所使用的大文化概念是一致的。它是历史上人类创造、赋予象征意义并延传至今的所有物质精神财富的整体,可叫做传统文化。狭义的传统,指世代相传、延传至今的社会理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我国典籍中关于传统的概念,主要是就这个方面而言的,又可称其为文化传统。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价值理想、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气质和民族心理。今天我们讲弘扬优秀传统,无疑同时包含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
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总的原则是合理扬弃,即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特征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则坚决摒弃。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态度分析和对待传统,厘清哪些是应该汲取的、哪些是必须剔除的;同时区别传统的“显性方面”和“隐性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和方式。典章制度、文史经籍、风俗习惯、文化遗迹等“显性方面”是传统的重要载体,应加强发掘整理和保护修缮。近100年来,几经战乱,我国典章失传、文物流失以及损毁相当严重。应增强保护意识、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究水平,切实扭转这种局面。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加强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好的经验和做法,对破坏、损伤的文物进行抢救和修缮。同时,加强文化传承基地和博物馆建设,使优秀传统的“显性方面”历久弥新、发扬光大。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等“隐性方面”的传统,应结合今天的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选自2015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认清什么是传统和传统文化,对于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B.传统由器物层面、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方面构成,今天都需要大力弘扬。
C.“显性方面”的传统与“隐性方面”的传统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依存。
D.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应该兼顾“显性方面”和“隐性方面”,注重合理扬弃。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弘扬优秀传统的一项是()
A.我市加强京杭大运河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
B.北京一银行女职工穿着汉服上下班
C.孔子诞辰日在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D.国务院新近颁布《博物馆条例》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器物层面和行为层面的传统属于“显性方面”,精神层面的传统属于“隐性方面”。
B.广义的传统可称为传统文化,而狭义的传统则可称为文化传统。
C.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显性方面”比“隐性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
D.弘扬优秀传统应该加强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但首先必须以我为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的和谐观
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古代文化中儒家学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儒家的和谐观是什么呢?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中庸》又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和谐”思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
“和为贵”和“贵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中华先民对“和”的理解是知情意的统一。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八德。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之法;应对潮流,要坚持“和而不流”之则;治理国家,要追求“政通人和”之理;与国交往,要坚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之规,最后的终极关怀乃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谐”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们积千年之理论与实践而积淀流传下来的精华瑰宝。作为今人,要建设和谐社会,须高度重视和弘扬这一历史传统。
儒家学说更看重“人和”。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的仁、义、礼、智、忠、孝、爱、悌、宽、恭、诚、信、笃、敬、节、恕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这种普遍的“人和”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儒家还为中国文化指出一个“大同”社会的远景目标,以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生生不息的价值之源。《礼记·礼运第九》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家在此首先强调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描述了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和谐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到了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设计出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令广大农民心驰神往的和谐社会蓝图。维新运动的旗手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
儒家还强调“讲信修睦”社会和谐观。所谓“信”,就是“诚信”。社会和谐必须以诚信为本。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讲“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强调三者之中,“民信”最为重要,因为“民无信不立”。所谓“睦”就是“和睦”。社会和谐包括夫妻和睦、家庭和睦、宗族和睦、邻里和睦、地区和睦、民族和睦、国家太平。“政通人和”、“协和万邦”、“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衷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古语都是古代先贤们对社会和谐的体认和追求。为此,荀子提出“以善和人”的要求。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人原则,将其推广到整个社会,就成了儒家崇尚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伦理法则。
【小题1】下列关于“儒家和谐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和”尚“中”的儒家和谐观是中华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
B.因为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所以儒家和谐观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德主张。
C.儒家和谐观的内容博大精深,包含了个人休养观、政治观、社会观、自然观、宇宙观及待人处事法则等等,在这些内容中,儒家学说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
D.儒家和谐观描绘了“大同”这社会远景目标、达成这一目标的“天下为公”思想基础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方法和措施,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人原则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社会伦理法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与古代先贤们“政通人和”“协和万邦”的体认和追求的指导思想都是儒家和谐观。
B.儒家强调“以和为美”的人际关系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人和”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来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C.儒家设计的“大同”社会和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设计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蓝图都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
D.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一方面是为了论述儒家和谐观的内容,另一方面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读者。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的儒家和谐观的一项是
A.“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本命篇》
B.“去(民)疾苦、抑兼并、便趣农。”——王安石
C.“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董仲舒
D.“伏望皇上罢冗员之俸,损不急之赏。止无名之征,节用省费,以足军国之需,天下幸甚。”——王阳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18分)
唐诗的意象是跳脱的、疏离的、并置的,意象与意象间的空间较大;而宋词的意象大多是紧密的、蝉联的、链接的,其间的空间较小。我们来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意象的绵密,而且还能看出,这绵密的意象,与词人的内向、细腻的性格有关。他们喜欢“思量”,喜欢这样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忖度,他们注力于某一点,一往而不复一往而情深。这种递进层深之笔,都是宋人情怀幽深的表现。
(取材于鲍鹏山《天地词心》,有删改)
注 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小题1】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
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添愁情。
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进层深”。
D.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有关。
【小题2】(小题2)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两项是(5分)( )( )
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E.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小题3】古代诗词中常用到叠词,或摹形,或摹声,或摹色……,用来表达思想感情。请选取自己熟悉的包含叠词的诗词句(上文中的叠词句也可作为例句),说一说运用叠词的好处。150~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中真正得到益处的。

②鲁迅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思索并不是一种苦思冥想的内心反省活功,它以社会现实为根据,还必须同时“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也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从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宏,从常见的书籍中得出人们没有看出的精辟的新意。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些所谓正史视为信史,□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书”,“独夫的家谱”, □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现实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现象的观察中,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要善于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些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教益。

③从鲁迅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把“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能够揭示要害,看出实质。例如历来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的文章宣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泯灭一切忧喜”的“静穆”,并且举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的时候,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且说明“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渊明的集子是有目共睹的普通书籍,鲁迅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它的内容实质,并及时对错误论调给以批驳,就因为他与那些关在“象牙之塔”里死读书的学究们对书的态度不同,他在读书的同时,始终把社会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对待书籍的态度上,我们首先应该向鲁迅学习。

【小题1】文章阐述了鲁迅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________
【小题2】文中第②自然段的方框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虽  更  但B.既  也  而
C.若  也  就D.尚  更  则
【小题3】“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这一比喻中“密叶”的含义是: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自然段中“这样的态度”,指它前面所说的“前者”和“后者”这两种态度。
B.第②自然段的例证既有读史学著作的,又有读文学作品的,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
C.第③自然段中运用举例的方法,着重分析了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D.全文三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开阐述。
E.本文不仅引用鲁迅关于读书的言论,而且运用鲁迅读书实践的事例来阐述问题。
F.本文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将鲁迅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与某些人作了对比。
【小题5】鲁迅先生认为陶渊明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请举出陶渊明的一篇作品(篇名或诗句),来简要分析陶渊明作品的某一种风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珍重那些“无用”的阅读
陈佳冉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书?
每个人都能给出若干个理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指引人生的灯塔,书籍是抚慰心灵的鸡汤……书籍的功用如此之大。然而,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却往往更注重实用: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要的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更便捷的数字阅读,攻势凌厉地抢占着传统阅读市场,浅读、速读、泛读成为新的阅读趋势,“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
读书的功用显而易见。然而,除了信息和知识,书籍还带给我们思想和审美。法国人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无用”的阅读常常萌芽于一颗对世界敏感而好奇的心,当求知的欲望带领着人类穿过重重迷雾后,收获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人生境界。
“无用”的阅读不是生存或者生计所必需的。2012年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人们希望通过他的获奖,“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20世纪70年代的阅读时光。”在那个时代,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多少青年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无用”的阅读看似无用,但一定会留下痕迹。它就像一种文化的渗透,缓慢、恒久、绵密。因为无故乱翻书,因为不带任何阅读的预期,因为起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当女作家铁凝还是一个少年时,她读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上的题记:“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时,深受震动,她说“这两句话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阅读的重量不仅是来自于它给你实际生活的帮助,有时更来自于它对心灵造成的重击。“无用”的阅读可以跳脱自己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无用”的阅读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我们收获“最难风雨故人来”的感动。一本好书,从来不会因为它的表面“无用”而折损了它的价值。当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把阅读当作是一种心境的解放,多做一些无目的的阅读、休闲的阅读,而不是说纯粹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完成一门学业,为了考到一个文凭而去阅读。希望阅读能与生活始终相伴。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4月23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书籍的功用虽然很多,但现实中人们看中的大多是它的实用功能。
B 数字阅读能够抢占传统阅读市场,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便捷性。
C 第三段引用夏尔•丹齐格的话语是为了论证“读书是毫无用处的”。
D 第五段叙铁凝之事恰当地论证了非功利阅读行为可带给人的收获。
【小题2】文本第二段说,“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请具体说明“阅读行为”出现了哪些方面的变化?(3分)
【小题3】结合文本,简要阐述“无用阅读”的价值。(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