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环境教育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托马斯・贝里称之为“生态纪”。在这个时期,人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控制着生态系统,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沉甸甸的责任,以及需要重新定位的价值观。一些人怀疑环境教育会有什么成效,认为只有经济压力和市场力量才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还有一些人说只有灾难才会让人类改变习惯。这样说只会把我们等同于动物,依靠饥饿、干渴等本能来生存,而我们是有理智和责任感的生灵,就像乔纳森・斯威夫特说的那样,我们至少拥有“理性的能力”。
可以说,我们所经历的自然灾难,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对环境的无知和忽视。导致灾难的因素是潜在的:它们在缓慢增长,悄无声息,同时也不可逆转。在某种意义上,这就为悲剧搭建好了平台,而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再做任何防范就已经太晚。更糟糕的是,当更加吸引眼球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比如经济不景气、国内外的恐怖活动或医疗问题等,我们的注意力就立刻会被转移。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每天对待自然界的方式会缓慢地改变我们未来的经济、恐怖主义、战争、社会保障、移民及就业这些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不可或缺的事物。
从本质上来说,这不是一个科学或公共政策问题,而是一份道德职责。精神、风俗、习惯、文化等元素均带有道德色彩,都是人性和文学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如何践行对环境的关爱和职责,不仅关乎公共政策,也关乎个人动因。它涉及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受益于我们对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中获取的技术方式和物质资源。
在环境问题上,要做出成效,需要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跨学科的关联意识,后者更为关键。不需要政治中的党派区分——“保守派”和“自由派”都可以在环境问题上找到共识。两党制最糟糕的缺点在于把行为选择确定为非此即彼。一些政客说,要应对气候变化,或者通过市场激励体制,或者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比孩子还幼稚的非此即彼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必须要多管齐下,通过法律、市场、税收、自由资本和激励体制等综合因素发挥作用。
环境教育涉及到每一个领域,它必须是跨学科的探讨:我们需要了解自然、人类社会、人口统计、经济学、公共政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价值等元素,以便明了我们该如何应对、该制定什么政策以及获得什么样的目标。在环境教育和实践中,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必须通力合作。科学帮助我们了解自然和物质世界,明确它的发展、细节和趋势。但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史蒂文・威恩伯格所言,科学不会也无法告诉我们什么是值得珍惜的。这个问题只有人文领域的知识,如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才能帮助我们去做决定。此外,只有社会科学才会帮助我们在群体的层面中以经济的、制度化的方式来落实这些价值观。
环境教育可能是最具跨学科性质的主题教育,它将艺术与科学重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自由教育形式。比如,达尔文希望他可以多读一些诗歌和文学作品,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华尔华兹的诗歌中找到了治愈抑郁症的良方。同样,人文学者也需要更熟悉科学领域的知识。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5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对乔纳森・斯威夫特说的,我们应拥有的“理性的能力”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会通过经济压力和市场力量来改变人类对环境的无知和忽视的状态。
B.我们会通过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警示来改变对环境的无知和忽视的状态。
C.我们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控制生态系统从而改变对环境的无知和忽视的状态。
D.我们会以新的价值观在理智和责任的驱使下改变对环境的无知和忽视的状态。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增长缓慢、不可逆转的导致灾难的潜在因素让人类在灾难来临时猝不及防。
B.环境问题不会是一个科学或公共政策问题,而是人性和文学要面对的问题。
C.环境问题会让持不同政见的人找到共识,但也会让他们犯非黑即白的错误。
D.达尔文的例子说明了环境问题也应该可以以新的自由教育的形式警醒人类。
【小题3】(小题3)请概括“环境教育可能是最具跨学科性质的主题教育”的依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6 10:0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9分每小题3分)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小题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小题2】(小题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小题3】(小题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很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秩序。如何让科学的发展始终朝向善的道路,就是今天人类亟须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个时代背景出现的,从中不难发现科技伦理出现的被动性。在经历一系列惨痛教训后,人们终于认识到不加约束的科学是非常危险的,任何国家或个人都无法承担其可怕的后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伦理的水平直接标度了科技发展的成熟度。
科技伦理的出现是科学建制化带来的必然结果,这是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空间内,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为了清晰展示科技伦理的作用空间与复杂性,我们可以简单勾勒出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政策环境、研究主体、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在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伦理学中诸多理论流派的分歧,大多与对伦理行为的空间结构侧重点的选择有关。关注行为主体动机的学者,侧重于强调道义论,即行动者的动机是否是善的;后果论者倾向于根据行为结果来判断行为是否是善的;注重过程的流派倾向于釆取功利主义模式,认为一个行为如果能取得综合收益最大化,那就是善的。从中不难看出,提炼出具有普遍实践操作性的伦理规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对科技伦理而言,如何使这个研究链条的运转既满足研究的目的,又不违反伦理的要求,实在是很复杂的事情。在这条研究链条上存在诸多值得探讨与约束的地方,否则,科学就会从人类的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科技成果引发的恶不仅仅包括那些基于前沿知识而来的新奇危险,还包括更多的基于普通知识的平庸的罪恶。
由于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品,在其发展过程中,西方人提出了 一些相应的伦理规范,而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此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
由于西方具有悠久的宗教传统,即便科技领域是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并无相应规 范,其工作还是会受到宗教伦理的约束。而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是基于农业社会建构 出来的,仅仅解决了人伦与社会秩序问题,而建制化的科技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因此,根本不可能从儒家伦理中分化出符合科技发展的现代科技伦理观念,就此而论,其可资借用的理论资源并不多。同时,我们的文化也缺少对于至善的一种普遍的形而上思考,故而,在面对社会结构整体变迁之时,我们原有的伦理规范大多处于失灵状态。再加上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故而很难涌现出新的生产方式与制度安排, 这就导致很难出现伦理规范的革命性变迁,致使我们的伦理规范总体上处于退化阶段,甚至在一些领域我们根本就没有比较成型的伦理规范。在社会分工进程加快的现实的倒逼之下,伦理空白之处随处可见,伦理领域是一片亟待开拓的处女地。
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对于科 技伦理的认识与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这就意味着,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投入 的增加与从业人员的大幅增长,以及功利主义评价模式的形成,完全可能导致一部分科研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没有规则的市场是混乱的,没有伦理约束的科技则是危险的。
所有的优秀与卓越都是规训的结果,因此,践行负责任的研究,恰恰是中国科技界 应该展现给世界的一种风格与品相。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科学的发展已具备很强的自主性之后需要一定的约朿,科技伦理为此而被动地出现,它的目的是更好地规范科学的发展。
B.仅仅解决了人伦与社会秩序问题的儒家伦理不适应工业化时代的科技伦理要求, 因此,我们急需构建科技伦理规范。
C.政策环境、研究主体、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是科技伦理链条的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
D.近代工业社会出现了科学的建制化,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建制化的科学科技伦理的规训。
【小题2】关于中国为什么要推进科技伦理研究,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没有自己的科学,科学是舶来品,没有与此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在科技伦理的不,此要强科技伦理 。
B.在社会分工进程加快的现实的倒逼之下,推进科技伦理研究将引发新的生产方式与制度安排,从而引发伦理规范的革命性变迁。
C.从儒家伦理中不可能分化出符合科技发展的现代科技伦理观念,因为儒家伦理是基于农业社会建构出来的,而建制化的科技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
D.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缺少科技伦理的系统训练,导致一部分科研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朿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以下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技成果引发的恶不仅仅包括那些基于前沿知识而来的新奇危险,还包括更多的基于普通知识的平庸的罪恶,因此规范后者更为重要。
B.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品,在其发展过程中,西方人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伦理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的科技发展比中国的科技发展成熟度更高。
C.学者们往往对伦理行为的空间结构侧重点有不同的选择,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有不同的伦理倾向,因而较难提炼出具有普遍实践操作性的伦理规范。
D.人们在经历一系列惨痛教训后,终于认识到不加约朿的科学是非常危险的,用伦理 约朿科学应该是中国科技界展现给世界的风格。

同类题3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文学,生命的容器
王威廉
①常常困惑,难道写作真的只是为了超越生活,而不是进入生活?当我在生命的谷底接纳写作的治愈时,却一厢情愿地相信,写作是为了进入生活,是我进入生活内部,并得以窥见其中一切秘密的唯一门票。
②文学是对各种事物想法的诗意延伸,更是尖锐的诘问,它像是锋利的匕首,令我们自欺欺人的话语面具彻底瓦解。当然,这不意味着文学是一种隐蔽的精神暴力,恰恰相反,它是一项极尽温柔的手艺。比如小说,其本质是作者孤独的故事。他自顾自地讲述着,尽管他讲到了阳光与海岸,但是他的脸、他的身体处在一片深藏不露的黑暗之中。叙述已经成了他生生不息的能量之源。一开始,他在讲述自己,后来,他或许是在代替别人讲述,再后来,也许他的讲述只是为了语言的呈现。当诗意通过叙事持续地抵达,开始在另一个心灵的深处款款流动的时候,不是他这个叙述者获得了成功,而是他置身的那片黑暗终于被短暂地照亮。
③的确,通过写作,我们得以把自己的内心经验与丰富人性输入到另一个人身上,这种输入的量越多,写作的价值便越大,文学便传递出了某种思想。
④文学是生命的容器,尽管这个容器很有限,但是,经由作品储存下来的那部分生命是最生动、最细腻的,是任何DNA技术也无法复制的,是真正独一无二的。所以,写作之道便是对生命的转移,是对光源的擦亮,是对不可知的探究,是对信仰的确认。与此同时,作家的形象也会随之流传下来。
⑤不妨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罗曼·罗兰说的那句话:“创造就是消灭死。
(摘自2013年7月5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根据第②段概括文学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3分)
【小题2】简要分析文学对生命的影响。(6分)
【小题3】结合文本具体解释划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6分)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文化的各种构成中,制约人们精神状态的政法、道德、宗教、哲学等文化,特别是构成文化核心部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文学关系尤为重要和密切。文学既广泛反映文化的内容,同时,作家因自己赞同或反对某种文化,文学作品反过来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发展。
我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四大支柱是“礼乐刑政”。“礼”指的是道德伦理。“乐”指的是文学艺术。“刑”与“政”指的就是政治法制方面的行为与文化。如果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那么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制和伦理道德就是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最有权威性的行为与精神规范。它们与文学虽有区别,却往往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而文学也往往通过自己的传播,宣扬或反对一定的政法文化与道德文化。
政法文化和道德伦理自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渗透于人与人彼此关系的系列行为中。文学要描写人,自然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处于一定政法制度、思想中的生存状态。文学艺术的审美判断和审美创造,往往都体现着真、善、美的统一。善,就包含政法与道德判断。文学作品由于通过艺术形象感染和熏陶读者,使读者于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教育,包括受到政法和道德伦理的教育。文学艺术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升华,其中也包括使人们获得伦理道德方面的不断进步。历代优秀的杰出的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总在这方面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宗教文化与文学在历史上也早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人类的宗教想象和文学想象往往混在一起。文学作品不但表现有宗教内容,并且由于自己的艺术性,成为宣传宗教信仰的有力的工具。因此,宗教也很乐于利用文学作为它的工具。在一定条件下,宗教可以有益于社会,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力量;而在另一条件下,宗教则可能有害于社会,成为社会的破坏力量。这在历代都不乏先例。
文学与哲学都是人类精神的花朵,又似乎是对立的两极:一个是形象的;一个是抽象的。文学作品很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哲学著作则往往只能在社会精英的有限范围内才得到阅读和理解。读文学作品,会得到审美的愉悦;读哲学著作则得到的主要是智慧的启迪。文学通过形象的描绘去表现人自身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通过抽象思考企求回答人与宇宙生存的基本问题的答案
自然,不能要求所有的作家作品都表现政法观念或道德、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因为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审美愉悦的渴求,而非为了寻求其他。有相当多文学作品即使没有反映政法、道德、宗教、哲学等内容,也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但一部作品如果完全缺乏上述文化的内涵,只停留在对生活现象的琐屑的表面的描绘,那么它的价值就必然要逊色。
(选自张炯《论文学与文化的生态关系》,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构成文化的核心部分,与文学的关系最为重要和密切,它制约着人们的精神状态。
B.政法文化和道德伦理在人与人彼此关系的系列行为中渗透,能够使人们获得伦理道德方面的不断进步。
C.“刑”与“政”虽是指政治法制方面的行为与文化,但它与文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常常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
D.文学作品既表现有宗教内容,也因自己的艺术性而成为宣传宗教信仰的有力工具,这一点,很受宗教的喜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对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文学一方面广泛反映着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B.由于文学要对人进行描写,就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处于一定政法制度、思想中的生存状态。
C.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制和伦理道德是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最有权威性的行为与精神规范,必定成为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
D.文学与哲学因有形象和抽象的区别而似乎成了对立的两个极,但文学作品得益于其形象性而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乐刑致”是我国古代社会巩固统治秩序的四大支柱,其中“刑”与“政”的作用是大于“礼”与“乐”的。
B.政法文化和道德伦理形成是渐进的,历代许多优秀的作家在丰富和升华读者精神世界方面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
C.在一定条件下,宗教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力量,又可以成为有害于社会的破坏力量。
D.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审美愉悦的渴求,即使对那些没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也要认真地读一下。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苏轼的养生理论继承了庄周、葛洪及孙思邈等道家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药物养生、运动养生、食物养生与调摄养生等层面。他对一些食物的养生功效,对养生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均达相当水准。据初步统计,苏轼有关行医用药的作品约30篇,养生的作品有《问养生》《养生说》《养生诀》等20篇。清王如锡编的《东坡养生集》即收录其诗词文与书信中相关论述1140余条,足见其多。从总体来说,苏轼强调运动养生,认为“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与此相关,他不主张用长生药养生,认为“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可见他认为善药不如慎起居饮食。苏轼对食物养生很感兴趣,《服生姜法》《服地黄法》等,多为描写食物养生的文章。苏轼多酿黄酒、果酒及药酒,多低度酒,与唐人饮酒消愁不同,苏轼饮酒主要是为了滋补健身;苏轼喜饮酒而不能多饮,稍饮即醉,有着“与众共享为义,饮酒适度为尊”的人文精神。与食物养生相比,他更主张调摄养生,认为饮食只可养身、养形,加强精神修养方可养心、养神,从而达到以神御形,故他提出了“三养”的养心理论,即“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还开出“四味药”,即“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福,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其养生名篇《养老篇》曰:“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寥寥四十二字,即从饮食、心理、衣着、被褥、行走、行气及五官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养生理念,堪称苏轼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生宝鉴。
(选自王友胜《苏轼的科技活动论析》,有删节)
(1)对于苏轼的养生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主张运动养生
B.苏轼主张药石养生
C.苏轼主张食物养生
D.苏轼主张调摄养生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根据庄周、葛洪及孙思邈等道家的养生思想进行养生。
B.苏轼对食物养生的功效、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已达较高水准。
C.苏轼酒量不高,但喜欢饮酒;他倡导适度饮酒,与众共享。
D.苏轼重视精神修养,认为与其养身、养形,不如养心、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