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文学,生命的容器
王威廉
①常常困惑,难道写作真的只是为了超越生活,而不是进入生活?当我在生命的谷底接纳写作的治愈时,却一厢情愿地相信,写作是为了进入生活,是我进入生活内部,并得以窥见其中一切秘密的唯一门票。
②文学是对各种事物想法的诗意延伸,更是尖锐的诘问,它像是锋利的匕首,令我们自欺欺人的话语面具彻底瓦解。当然,这不意味着文学是一种隐蔽的精神暴力,恰恰相反,它是一项极尽温柔的手艺。比如小说,其本质是作者孤独的故事。他自顾自地讲述着,尽管他讲到了阳光与海岸,但是他的脸、他的身体处在一片深藏不露的黑暗之中。叙述已经成了他生生不息的能量之源。一开始,他在讲述自己,后来,他或许是在代替别人讲述,再后来,也许他的讲述只是为了语言的呈现。当诗意通过叙事持续地抵达,开始在另一个心灵的深处款款流动的时候,不是他这个叙述者获得了成功,而是他置身的那片黑暗终于被短暂地照亮。
③的确,通过写作,我们得以把自己的内心经验与丰富人性输入到另一个人身上,这种输入的量越多,写作的价值便越大,文学便传递出了某种思想。
④文学是生命的容器,尽管这个容器很有限,但是,经由作品储存下来的那部分生命是最生动、最细腻的,是任何DNA技术也无法复制的,是真正独一无二的。所以,写作之道便是对生命的转移,是对光源的擦亮,是对不可知的探究,是对信仰的确认。与此同时,作家的形象也会随之流传下来。
⑤不妨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罗曼·罗兰说的那句话:“创造就是消灭死。
(摘自2013年7月5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根据第②段概括文学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3分)
【小题2】简要分析文学对生命的影响。(6分)
【小题3】结合文本具体解释划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4 12:2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通过读书──仕进而成为官僚士大夫,这是自汉代以来形成的重要的中国文化传统。汉代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了是整个社会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要求外,与汉代儒生的自我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客观上讲,由于先秦的儒生以学习六经、传授知识为主,在秦汉官僚政治社会里是缺少从政的技能与本领的。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走向仕途,他们就必须进行自我改造,以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改造过程,实际上从汉初就已经开始。当时的几位著名儒生,如陆贾、叔孙通、贾谊、晁错、公孙弘,其思想和政治主张,已超出儒家学派的界域。汉武帝为儒生们开启了一条通向仕途之路,这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这为儒生们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儒生们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其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而统治者则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因此,一个儒生如何才能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是对他们的一个严峻考验。汉武帝在当时虽号称重儒,所重视的也不是那些腐儒,而是像董仲舒、公孙弘、兒宽那样“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治”的儒家。
儒生和文吏在汉初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儒生有时候可以称之为“文学”,而文吏之俗称则为“刀笔吏”。由王充在《论衡・程材》可知,即便是在东汉,世俗仍有轻儒生而高文吏的习气。王充为此而为儒生抱不平,但在客观上也说明,儒生在事功方面确有不如文吏之处,他们在走入仕途时必须要改造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的同时,一定要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真正由读书出身而在政治上又居高位的优秀官僚,必须是二者的结合。据《宋书・百官下》:“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元光元年,始令郡国举孝廉……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这四科当中,前两项是对文化修养与道德操守的要求,后两项是对管理才能的考量。事实也是如此,自汉以后的儒生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之所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经过了这样的改造,符合以上四科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一改造的过程也是与文吏融合的过程。
在汉代政治舞台的较量中,经过自我改造的儒生最终打败了文吏。之所以如此,除了汉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之外,文吏们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是其最为致命的缺陷。文吏们以商鞅、韩非的法家理论治国,排斥礼义、仁爱、孝悌等人文道德关怀,严刑峻法,刻薄少恩。由此而反观儒生之从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经过自我改造后也具备了吏治之才干,而在于他们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一个真正优秀的儒家出身的官吏,不仅要使其民能够“安居乐业”,而且还能够做到“移风易俗”,其代表人物就是蜀守文翁。文翁的意义,不仅在于使蜀地人民安居乐业、移风易俗,为汉代树立了一个儒生出身的官吏的正面形象,而且还在于他的事迹从深层次上说明了儒家士大夫政治所以优于法家文吏政治之处。它使得这个社会的官僚体系不是仅仅停留在事功的层面上,而是把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深深地融注其中,使这个士大夫官僚体系具有高尚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器相通的政治文化模式。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19期,有删改)
【小题1】对汉代“儒生打败文吏”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吏们虽在事功方面比儒生强,但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
B.儒生们能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
C.朝廷令郡国限四科举孝廉,引导了儒生自我改造的方向。
D.统治者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文吏未通过严峻考验。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汉初儒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生在有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操守的同时,可能缺少优秀的管理能力。
B.儒生属于与文吏有着严格区别的社会群体,世俗有轻儒生高文吏的习气。
C.儒生都缺少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的能力。
D.儒生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称儒生为“文学”,称文吏为“刀笔吏”,表明了儒生地位高于文吏。
B.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社会原因外,儒生自我改造是根本原因。
C.蜀守文翁,做到了“安居乐业”“移风易俗”,是儒家士大夫的代表。
D.到汉代,儒家士大夫政治终于取代法家文吏政治,形成官僚士大夫体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俗境:生命的简单重复与“瞎浪漫”
王蒙
①大多数人难于碰到特别的逆境和顺境,更多是一种俗境:工作不好不坏,专业过得去但不出色,客观环境一般化,身体、心情、收入、地位、处境都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②这样的日子过得平常、平淡、平凡、平静、平和。这样的平常状态很容易被清高的、胸怀大志的人们视为庸俗。这样的生活有着太多的重复,太少的新鲜感、浪漫和刺激。静极思动,人们长期处在相对平静的生活中也会突然憋气起来,坐起火来。
③我在年轻时最怕的也是庸俗,写作的一个目的就是对抗庸俗:我甚至认为,许多知识分子之选择-革命,不是像工农群众那样是由于饥饿和压迫,而是由于想拒绝庸俗。后来我明白了,庸俗银难说是一种职业,一种客观环境,一种政治的特殊产物。商人是庸俗的吗?和平生活是庸俗的吗?英雄主义的政治与大众化的政治,究竟哪个更庸俗呢?画家、明星、外交官、飞行员、水兵和船长这些浪漫的工作中都有庸俗者。另一方面滥用庸俗这个说法,孤芳自赏,如王小波说的只会瞎浪漫,则只能败坏正常与正当的人生。
④庸俗不庸俗主要还是一个境界问题,一个文化素养、趣味问题。与其袁哀地酸酸地悲叹或咒骂旁人的庸俗,不如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提高品味,扩大眼界,同时理直气壮地在正常情势下过正常的生活。如今流行一句话,叫“大雅若俗,大洋若土”。真正的雅并不拒绝至少不对大众、一般、快餐、时尚、传媒、蓝领痛心痰首。真正的雅或洋并不会致力于表示自己的与俗对立,特立独行。只有旧俄作家笔下的乡村地主,才会留下十余年前在彼得堡听戏的戏票,时不时地向人炫耀自己的不俗。
⑤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俗来剪裁一切,排斥一切高尚高雅,或者使世俗向低俗再向恶俗方面发展。还有令人起鸡皮疙瘩的是自己已经俗得可以了,偏偏以高雅自居,张口闭口都是旁人的庸俗。例如喜爱吃喝,绝非大恶,毋宁说那也是人生乐趣的一部分。因贪吃贪杯而挥霍、而钻营、而丧失尊严、而丑态毕露那就是低俗了,而进一步用大吃大喝为手段结交坏人,共谋犯罪,那就不仅是恶俗而是罪恶了。而如果是自己吃完了立刻抨击吃喝呢?
⑥提出一个比较易行的建议: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吧,不论你的工作是干什么的,你总可以读点名著,看点名画,听听音乐戏曲,赏赏名山大川,用人类的文化祖国的文化丰富一下自己的局促的生活吧,用艺术与自然的美丽来补充一下抚慰一下自己平凡的日子与难免有时感到寂寞的灵魂吧,这比自恋自迷强得多啦。
(摘自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五>,有删改)
【小题1】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标题中“瞎浪漫”的主要表现。(6分)

【小题2】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对“俗境”人生表达了哪些看法?请加以概括。(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清时代农业依然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农业人口依然是帝制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所以“重农抑商”的言论与政策表现都依然存在,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甚至表达得很激烈。但是“农商皆本”的言论已经表达得很清晰,并且愈来愈成为朝野共识,“利商”、“惠商”而非“抑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
明朝初年,曾颁布一系列与商业相关的政策,其中有被误读为抑制商业政策者。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曾谕户部:“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靡。尔宜申明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明代“游食”,并不等于经商,“庶民各守其业”包括商人继续经商,并非禁止人们经商。其他如初入商业者需有一定规模的资本,坐贾需在营业地占籍等政策,都是从稳定社会成员职业、地域性征,从而稳定社会秩序角度出发的政策,具有抑制商业的实际作用,但并非以抑制商业为最终目标。其次,明初商税并不沉重,大致三十税一,同时对军民婚丧嫁娶所用物品及舟车丝布之类免税。明中期以后,商税名目增多,收税机构增设,税率也有所提高。不过,万历中期矿监税使四出,盘剥商民现象,是出自皇权滥用,并不体现明代基本政策,所以遭到朝野一致反对,并在万历帝死去后立即终止,故在将万历皇帝派出矿监税使作为明朝抑商证据的时候,要注意其复杂性。通明一代,商税趋于由轻到重,但商税总额与社会商业总规模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且,万历初将“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赋税负担更大程度地落实在土地上面,使得一些富商大贾以“无田而免差”,规避大量赋税负担。
相对于商业规模,明代商业税率偏低而非偏高。这种情况,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财税观念仍然盘桓在农本经验之中,没有调整明白;另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并无意于通过高税收压制商业,使之难以发展。清朝人口大幅度增加,商业规模也较明代更为庞大,而且朝廷随着商业税收增加而日益看重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相应管理制度也从涣散仅取其大意转向精细严格。
明清外贸政策,曾经多受诟病,被一些学者视为“闭关锁国”。然而近年大量研究表明,此种认识,夸大了该时期的封闭性。综合官方、民间、海路、陆路贸易趋势,并考虑到明清时代前所未有的全球贸易对中外经济往来的影响,应视为“有限开放”更为贴切。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但“重商”的呼声已高过“重农”。
B.明初的一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统治者的本意。
C.明中期以后,商税加重,万历中期,盘剥商民现象更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D.清朝商业管理变得精细严格,取决于商业规模扩大后其财政地位提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时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从明到清,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政策、态度。
B.文中引用朱元璋的话,表明明初一些所谓的“抑商”政策纯属人们的误读。
C.文章先总领全文,然后具体评析明清商业政策,最后批评明清外贸政策。
D.文章末段提出的观点新颖:明清并非“闭关锁国”,而是“有限开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清利商、惠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是因为“农商皆本”越来越成为朝野共识。
B.明政府财税观念仍未摆脱农本经验,无意以重税压制商业,故商业税率偏低。
C.万历初,赋税负担主要落在土地上,表明明政府对农民的压迫非常深重。
D.闭关锁国忽略了明清外贸的开放性,实际上明清外贸还是受到了全球贸易的的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语》为何不是“经”书?
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但始终没有成为“经”。周予同先生认为“经”有三个特点。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它不仅为“法定”,而且是从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儒家编著的书籍,固然不称为“经”,就是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
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在“经”的领域扩大到“十三经”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
至于《国语》,不能成为“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治、民本、正名、忠恕等。其他学说在《国语》中也约略可见,驳杂的思想体系,使它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所认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经书。另外,《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因此“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国语》却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
《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柳宗元称其令世之学者耽嗜,富艳浮夸。崔述曰:“《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左传》自成一体。语言风格一致,但《国语》诸语亦各有千秋。或长篇大论,侧重理性说教;或小巧精致,语言隽永;或以修辞见长,文字流畅而有气势。可惜语言上的优点,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留下批判和质疑的借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
基于此,《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法定的科目。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着其“春秋外传”的声誉。刘知几《史通?六家篇》定《国语》为一家,为“春秋外传”。称其“六经之流,三传之亚”,是将《国语》视为准经典。
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国语》改隶“杂史类”,其地位下降。但仍有人把《国语》当经典来看,希望将之提升到“经”的地位。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加《国语》、《史记》、《说文解字》等,成“二十一经”,可惜没有响应者。廖平于光绪十二年,拟定《十八经注疏范例》,他将《大戴礼记》和《国语》升为“经”,合成“十八经”,终未成。
【小题1】“《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  )
A.《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但其思想体系驳杂,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B.《国语》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在内容方面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与孔子的思想不一致。
C.《国语》与《左传》关系密切,深受达官儒士的重视,从而赢得了“春秋外传”的声誉。
D.《国语》富于辞采,但语言风格的差异,使全书有割裂之感,遭到了史家的批判和质疑。
【小题2】【小题3】下列表述不属于“经”的特点的一项是(  )
A.“经”必须是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
B.“经”是从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
C.“经”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者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人们的思想的工具。
D.封建专制政府以“经”作为培养提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它是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
【小题4】【小题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只要是得到了孔子的“真传”,都被统治者认可,确定为“经”。
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
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字流畅而有气势。
D.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国语》落到了杂史类的地位,而段玉裁、谬平等人都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但均以失败告终。

同类题5

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对希腊精神的自我省察
别林斯基在《诗的种类的划分》中指出:“长篇史诗的登场人物应该是民族精神的十足的代表;但主人公主要必须是通过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民族力量的充沛,她的实质精神的全部诗意。荷马笔下的阿喀琉斯就是这样的。”
整个一部希腊神话除少数神祇和传说(如普罗米修斯及其故事)外,行为的动机都不是为了民族集体利益,而是满足个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或为爱情、或为王位、或为财产、或为复仇。他们的“冒险”,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健美、勇敢技艺和智慧,是为了获得权力、利益、爱情和荣誉。在他们看来,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而短促的欢乐。正是基于这种观念,珀罗普斯甘冒成为第十四个被杀死的求婚者的巨大的危险向着自己心爱的女郎走去。他对他的保护神海神波塞冬说:“总有一天我要死的,那么为什么愁苦地坐着,等待默默无闻的暮年到来而不参加光荣的冒险呢?我要去从事这种竞赛。请你保佑我成功。”
阿喀琉斯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最充分的代表。史诗作者把自己民族的全部理想和诗情融铸在这个具有太阳神般卷发的健美躯体之中,他那丰厚热烈的情感、无敌无畏的战斗精神,特别是明知战场上等待他的是死神也绝不肯消极躲避的人生价值观念都是典型希腊式的。
然而,有一个细节很值得我们品味:阿喀琉斯的母亲海神之女忒提斯出于疼爱儿子,曾倒提着阿喀琉斯的双足将他全身浸入冥河以使其身体能够刀枪不入。但是,是母亲的疏忽,还是命运使然?在交战中间,敌人的暗箭恰恰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后跟,那是唯一没有被浸泡过的部位。
神话故事的特点是隐喻。古希腊神话中有许多天才的臆测和机智的隐喻。这里,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古希腊人在自己“民族精神的充分代表”、无敌无畏的英雄身上留下一个致命弱点?无畏的性格与致命的弱点相统一,这是否体现了古希腊人对自己民族英雄的辩证认识?神话创造者们给阿喀琉斯安排的悲剧命运中是否包含着对自己民族未来的某种隐忧?
这种推测不是没有根据的。整个一部《伊里亚特》就是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展开的。阿伽门农侵害了阿喀琉斯的财产、女奴和个人尊严,引起了阿喀琉斯的冲天愤怒。阿喀琉斯为了个人的荣誉和自尊,置整个希腊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不仅愤而退出战斗,而且祈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他闲坐在帐篷里眼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死去而无动于衷。这让希腊联军中以智慧著称的老将涅斯托尔感到痛心,名将埃阿斯尖锐地指责阿喀琉斯“不想再要那种超于整个大军之上的荣誉”,即民族的集体荣誉。所有这些,都表现出希腊人对正在萌发的个人意识的深重忧虑。如果说,脚后跟是阿喀琉斯肉体上的致命弱点,那么,这种把个人荣誉和自尊置于民族集体利益之上的意识就是他思想上的致命处。阿喀琉斯的悲剧性与其说是在脚后跟,不如说在他的头脑里。
在上古时代,从原始氏族社会中萌发出个人意识,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阿喀琉斯的愤怒”表现了西方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即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这种思想曾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但阿喀琉斯式的自由放任,漫无矩度的个人主义也给西方社会带来难以治愈的社会痼疾。面对现代西方的社会病,我们不禁想起两千多年前的盲诗人荷马那忧戚的面容,并且惊服于古希腊人对自己民族精神的深沉思考与自我省察。
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有一个美少年那喀索斯,他只钟爱自己,而蔑视周围的一切,爱神阿佛洛狄忒为惩罚他,使他爱恋自己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而死。这则神话作为一种隐喻,它同样表现了对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批判。
稍微浏览一下西洋文化史就会发现:一切真正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都不是民族自大狂,他们总能站在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巅峰上,超越民族的狭隘意识,在自己的作品中渗入对本民族的批评与自审。这种传统,应该说从古希腊的荷马时代就开始了。
节选自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别林斯基认为,阿喀琉斯是古希腊民族精神、民族力量的代表,这种代表性是通过阿喀琉斯的个性表现出来的。
B.整个一部希腊神话,表现的都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C.珀罗普斯宁肯冒死亡的危险也要追求心爱的女郎,是因为他认为冒险是光荣而令人快乐的。
D.“阿喀琉斯的愤怒”与“美少年那喀索斯”都隐喻着古希腊人对把个人荣誉与自尊置于民族集体利益之上的狭隘自我中心主义的批判。
E.从古希腊的荷马开始,真正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都能自觉地对本民族的精神进行深沉的思考与省察。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A.古希腊人都不追求长命百岁,而追求巨大而短促的快乐。
B.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古希腊人都会选择“利己”而不是“利他”。
C.“未被冥河浸泡过的脚后跟”很可能是神话创造者们故意为阿喀琉斯设下的一个致命弱点。
D.两千多年前的盲诗人荷马就已经能预见到了现代西方的社会病。
【小题3】如何理解“阿喀琉斯的悲剧性与其说是在脚后跟,不如说在他的头脑里”这句话?(4分)
【小题4】选文为什么要从别林斯基的观点说起?(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