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然。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现状,这种状况,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B.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在于中国文化之精髓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C.文中作者再三强调,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就会有重大缺失。
D.“提笔忘字”却并非偶然,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究其原因,人类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除了是生存和生活技能外,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很少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所以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
D.只有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才能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美国媒体率先报道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C.在现代化发展中,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D.数典忘祖的新文盲绝对不是行政指令或法律所能避免的,正如木兰秋闱无法保持军队战斗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1 10:0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
专家指出,空气中总是漂浮着各种尘埃,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有些尘埃就会沾染上放射性元素,这些尘埃就被称为核尘埃。这些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来自环保部的信息表明,截至3月15日10:00,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环保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
针对“核尘埃”能不能飘散到我国的问题,专家指出,空气里面的“核尘埃”应当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核反应堆都有至少三重保护壳,日本福岛核电站有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只损伤了外壳,并未影响到核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137和碘-131,它们随爆炸有一部分泄漏到了空气中,但它们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即使飘移到中国,多半也没有影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介绍说,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用于食品保存方面。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运用γ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照射后,可达到杀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效果。我国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1998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但你吃的食品中,很可能就接受过辐照,比如方便面的调料包。
王作元说:“核电站反应堆如果发生事故,可能会释放出有放射性的碘-131,这时候,应当加强对周围居民的碘预防。我们应当普及更多的核防护知识,尽力在事故发生之前就作好准备。比如准备好防止碘-131辐射的药物碘片,稳定碘片的生产、储存、更新、发放等,未雨绸缪,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我们在正确认识核辐射的基础上,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辐射防护知识减少射线对人体的外照射,这主要通过控制照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采用适当的屏蔽措施来实现;要尽力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内照射会对人体产生长期的危害,因此在辐射较高的场所,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护具,避免饮食。这两点对于直接从事放射及辐射性行业的人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普通民众应对核事故时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加强自身防护,例如,如无必要,尽量避免频繁X光检查,减少吸烟,远离煤矿粉尘,家居装修时要注意检测大理石类地板是否放射性超标等。
【小题1】下列有关“核尘埃”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空气中沾染上放射性元素的那些尘埃被称为核尘埃。
B.核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
C.核尘埃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D.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已经飘散到我国,但我们不要恐慌,应该冷静面对。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福岛核电站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损伤了反应堆的三重外壳,对核芯的影响不大。
B.铯-137和碘-131是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
C.铀元素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
D.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于食品保存方面,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就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
【小题3】(小题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环保部门将密切关注,加强监测,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恐慌。
B.随日本核电站爆炸而泄漏到空气中的部分铯-137和碘-131,会在短时间内衰变而失去放射性,因此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C.辐照技术能够用来对食品进行灭菌保鲜,我国颁布批准了相关的卫生标准,对辐照食品进行鉴定通过,所以说辐照食品都不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D.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某些食品接受过辐照,如果知道,人们将会恐慌而拒绝购买这类食品。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科学的意义
吴以义
如果我问一位学生:科学之于我们有什么意义?他们大概会给我这样解释: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机电脑,我们吃的抗菌素和灭害虫的农药,都是科学给我们生活带来幸福的显例。但是这些例子其实都是技术成果,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似乎在历史上和在定义上都缺乏根据。
让我们作一个稍微细致一些的考察。从历史上说,现代科学起于16 到18 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日心说的确立常被用来标志这一历史进程。科学在当时并没有立即给我们带来具体的好处。而技术的发明,倒是给社会带来了可以看得见的利益。如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产业革命。但蒸汽机的发明和当时的科学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事实上,关于热机的理论研究,还要再过六七十年才出现。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为对自然的理解,而技术是对自然的利用,那么我们会看到,在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地发展的,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粗略地说,直到一两百年前才真正出现。
那么,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科学本身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帮助我们了解周围,了解世界,帮助我们构建我们生活其间的宇宙的图景。它的成果,尤其是在其发展的初期,并不常常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是我们人之作为人,应当也不止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那么与禽兽也几无差别了。我们想要了解,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力学再到后来一系列的科学发现,证明了我们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理性的最终权威也由是确立。在对“理解世界”的追求中,我们发展了后来被称为科学方法的认识模式,从观察到假设,从推理到验证,然后得出结论。科学发展了现代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一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导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后的两三百年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屡战屡胜。作为科学革命在科学领域之外的一个直接后续事件,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远比西方晚。1642年伽利略死牛顿诞生,西方科学发展之始,崇祯皇帝正和李自成酣战中原,没人在乎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1879年麦克斯韦死爱因斯坦诞生,光绪朝的士人看见的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是已经充分发展起来了的技术,有些人竟至被吓破了胆。作为技术的基础和前导,并与之密切关联的科学,对于未经准备的中国知识界来说,竟成了一种无法理解、无法消化的外在。认识既已落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便迟缓。落后便会挨打,这是历史教训。如今,我们有了科学和技术,但更应明白,科学除了是一种知识,是一个体系,科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判定的标准,一种理性的不可动摇的至上权威,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
(选自《科学》2012年第4 期,有删改)
【小题1】“科学的非科技功能”意义重大,下列理由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帮助我们了解周围,了解世界。
B.科学发展了现代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我们将这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导的思维方式运用到了其他领域。
C.被称为科学方法的认识和思维模式,在两三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D.欧洲的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饶有趣味地提出问题“科学之于我们有什么意义”,以学生的回答引出一种片面的认识:把科学等同于技术成果。
B.技术的发明能给社会带来看得见的好处,如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产业革命,但科学发展的初期,并不常常带来物质利益,不能功利性地理解科学。
C.人,应当不仅仅满足物质利益的追求,也应该有精神方面的追求,因而需要科学来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图景。
D.科学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的非科技功能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小题3】文末“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这一句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5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相见以诚
郭沫若
“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最有普遍性而且有永远性的格言。不根据事实,或甚至违背事实,或捏造事实的辩论,尽管怎样的花言巧语,终究骗不了人;即使能收到一时的效果,待到事实一揭穿了,那效果会成为逆效果的。到这时言语逾花巧,逆效果得便愈大。
欺骗有时似乎也有必要。所谓“兵不厌诈”,便肯定了诡诈的效力。其实,尽管你是怎样善于用兵的人,你能够出奇制胜,但总要有兵可用。所以用兵的原则依然是忌“巧速”而贵“拙迟”。这一次世界大战,苏、德之间的旋乾转坤的战役,便是这一原则的最具体的说明了。当希特勒对苏联突然发动了闪击战时,他是多么“巧”,多么“速”。1942年打进了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的小胡子不知道会心地微笑了好多次,然而结果怎样了呢?
专门靠欺诈便能打胜仗,专门靠欺诈便可以收到任何大小事件的成功,天地间决没有那样的事情。要说靠着欺骗便可以治国平天下,那更完全是笑话。那些搞政治的人似乎都中了些苏秦、张仪的毒,说到政治就好像只有几套骗人的纵横捭阖。
今天应该是大家相见以诚的时候了。自己拿出真正的责任心,大胆地照明自己的丑态,彻底地荡垢涤污。不是骂人丑便可以掩盖得了自己的丑。千层的粉饰也把污垢掩盖不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污垢根本还是存在。
有诚便能有勇,所谓“真金不怕火烧”。这种人,他能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正视自己的过错,勇于接受批评,更勇于对抗外的一切横逆、诬蔑、诱惑、冷视。要怎样才能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要全靠一个“诚”。老老实实的做人,说话,做事,不存一点损人利己的私心,这样便能产出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这样便能够大无畏。我有什么可怕?可怕的就是自己骗自己!
没有诚意的人便没有勇气,这种人鬼鬼祟祟,专门损人利己,做不一件堂堂正正的事,说不一句堂堂正正的话。一耍装腔作势,立刻便露出了自己的尾巴,但他们也有一项外的资本,便是靠他人也没有诚意,只要你有一毫私心,有一点软弱,他们便抓到了你这项缺点,于是威胁,利诱,千层的蜘蛛网便罩到你的身上了。这样的现象四处都是,而以黑字写在白纸上的特别明显。但今天是应该相见以诚的时候了,拿出诚意,大家正大光明地做些对得住人民,也对得住自己的事。(选自《沫若文集》第十三卷,有删节)
注本文作于1945年年底。
【小题1】“相见以诚”中“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后期代表,在审美文化方面却出现了一个反弹式的小高峰。宋代民俗文化审美的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核心,注重个体内在心灵对社会人生的感受,侧重对人生存在意义、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诗意思考和追问。宋代延续了五代十国的战乱,自开国以来国家虽得以升平安宁,但依旧内忧外患频仍,社会矛盾冲突尖锐,统治阶级权且力求自保。宋代繁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表象下,隐藏着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同时科举制度规模在宋代得以扩大扩张,统治阶级重视文人,形成了重文抑武的局面。相比于唐王朝的鼎盛繁荣和武力强盛,宋代的经济与军事表现出明显的落后与软弱,客观的社会现实和对国家、社会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带给宋人巨大的心理落差,宋人普遍存在一种对文化、社会淡漠隐忧的精神氛围,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宋人往往选择以诗性隐逸的方式应对。因此,诗意以隐逸安闲、诗性栖居的表现形式成为构成宋代审美文化的重要基因和关键内容,也无形中成为宋代审美民俗文化的主流审美特质之一。
宋人在白居易提出的“中隐”基础上,考量现实,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对宋初“中隐”型仕隐文化进行有效的改造,由此他们在隐逸中畅享自由,诗意地栖居在理想境界,这一切从根本上给以人生哲学为核心的宋代美学带来了巨大变革。
宋代诗人的隐逸审美观念亦有不同的形式,但出发点和目的却殊途同归。根据隐逸的真实原则,可将其划分为两类,即“根据正义原则的隐逸和根据自由原则的隐逸”。根据正义原则隐逸的先导便是孔子提出的“无道则隐”,在孔子看来,士人隐逸的原因在于自己生活的国家“无道”,而且表明了士人选择隐逸的最佳时机。其实,孔子一向主张文人入仕,以有机会影响统治阶级来施展士人的理想抱负,即唯此才能更好地宣扬和普及“道”与“仁”,施惠于老百姓,实现士人理想与天下和谐的统一。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士人不该为外物所累,士人要相时而动,选择明君法国侍奉,故而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处在无道的国家,士人就该隐逸起来以明哲保身。
另一种隐逸是根据自由原则的隐逸,其典范的确立于庄子。庄子提倡的隐逸的核心是“自由”“无为”,诚如其言“无为国有者所羁”的自由原则。同样庄子极力倡导一种“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的精神,依据这一原则,士人应该在污浊之世保持自身的清洁,做到超然物外,努力达到身心自由的境界,即获得生存生活自由与精神自由的高度平衡。此类士人隐逸的形式在宋代很是普遍,宋人在宋初精神理想受挫,加之对社会现实失望带来的精神落寞,因而选择于乱世之中取乐快意。庄子提出的以自由为原则的隐逸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及至宋代阶层而言,宋人的“中隐”不仅与时代社会背景相连,更重要的是士人群体通过“中隐”能诗意地栖居着。由此,道家的隐逸思想在宋代得到最大化的普及和广泛认可。
(摘编自刘若斌《诗意、理性、俚趣: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之一,尽管动荡的社会架构稍加安定,但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冲突尖锐。
B.宋代经济相对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在这时都呈现出发展与繁荣的景象,但其背后却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C.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抑武的治国策略,使得科举制度规模得以扩大扩张,军事力量相比于唐王朝表现出的却是软弱与落后。
D.社会现实与自己的家国理想之间的差距让宋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充满忧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意作为宋代审美民俗文化的主流审美特质之一,宋人在隐逸时往往选择诗性隐逸的方式,如隐逸安闲、诗性栖居,来寻求心理慰藉。
B.“中隐”作为隐逸文化的类型之一,在宋代得到了改造和践行,涵养着宋人的精神世界,是宋人内心与社会现实之间获得平衡的基本方式。
C.宋代的审美风尚有着浓郁的“中隐”气息,隐逸审美观念根据真实原则可分为两类,分别追溯为以孔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两种隐逸观。
D.儒家与道家对隐逸认知存在差别,对隐逸原则进行了划分,前者认为应“根据正义原则”隐逸,后者则认为应“根据自由原则”隐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美学以人生哲学为核心,其中的民俗文化审美注重对内心自我的真实关照、对人生的感受和对人生不同方面进行诗意思考和追问。
B.孔子主张“无道则隐”,即如果国家处于无道的环境时,士人应该暂时放弃通过入仕施展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选择隐逸来明哲保身。
C.庄子的以自由为原则的隐逸追求心的解放,是一种更为纯粹的隐逸,得到了宋人的普遍认可,而孔子的“无道则隐”恰恰与之相反。
D.庄子主张“自由”“无为”的隐逸,提倡士人在污浊之世保持自身的清洁,超然物外,使自己的生存生活自由与精神自由达到高度平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永远的绝唱
一千三百年后,大唐遗韵犹存,那就是唐诗。回顾历史,唐诗像一道虹,跨越时空,璀璨依旧。一个中国人,对大唐盛世可以无知,但对唐诗无法陌生。自从牙牙学语,就可能手不离了看图识穿读本,那里边多半是朗朗上口的唐诗绝句。每从幼儿园墙外走过,常能听到唐诗朗诵:“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芋拔清波。”声音稚嫩而甜美。语文课本里,最无争议的,是唐诗。中国人可以不识字,可以不读书,可以不写诗,但不等于就不会顺口来一首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诗像一个幽灵,依附于方块汉字,寄生于言文本,寻常人等不留神,就有唐诗入眼、出口、悦耳。如果说中国人身上诗性尚存,那百分之百是唐诗。
诗,遏着唐了,真诗之幸甚也。国土一统,四海归心。诗圣杜甫歌颂当朝,热情洋溢:“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衣食无忧,闲来做什么?一边饮酒,一边吟诗,这就是唐人生活。政治宽松,社会开明,诗歌就像蝴蝶翩跹起舞,人才也就“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了。唐开科举,以诗取士,遂令学予一举成名。唐太宗带头写诗,君臣唱和就像家常便饭。上行下效,诗蔚然成风,仿佛是人,都会吟诗一首。唐太宗还特设“弘文馆”“文学馆”,眼看着天下文人竞相来投,便得意洋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矣!”那时的文人也好,英雄也好,都是写诗的行家里手。诗以抒怀,养浩然之气;诗以言志,解胸中块垒。思想不禁锢,灵魂得自由。人人解诗,人人能诗,人人都有了诗的情结和诗家情怀。祭祀大典,宴友小聚,吟诗作赋,几成惯例。诗歌模糊了贫富贵贱,又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诗甚至成了名片,拿一首诗就可以晋谒王公大人,不必担心吃闭门羹。唐僖宗时,宰相郑畋的女儿因为喜爱罗隐的诗,害相思病了。郑畋不但不嫌贫爱富,反而给女儿安排了一次窥视相面的机会,结果是相门千金嫌罗隐丑,此后连罗隐的诗都厌恶了。郎才女貌未成佳话,唐时风气却扑面而来。杜甫作《饮中八仙歌》,“八仙”中有王爷、宰相,也有布衣、和尚;有诗仙、草圣,也有名士、狂士。他们既是豪饮者,又是善歌者,都有诗篇佳作留世。李白本布衣,仅以诗名,便出入朝廷,“天子呼来不上船”,历朝历代除了大唐,再无第二例。唐开元年间,诗人祖咏赶赴首都长安应试。按照规定,他应该作一首五言排律,要求六韵十二句,他却一笔挥就两韵四句诗一首:“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写罢走人。过后有人问故,他朗然答:“意尽矣!”或谓之轻狂,或谓之潇洒,要非生在唐朝,考生安敢如此放肆?唐诗多讽喻,皇帝老子都被娱乐、被开涮,《长,恨歌》就是一例。唐代揭露阴暗面的诗比比皆是,罕见有诗人吃不了兜着走的。唐诗人只要“郁郁不得志”,便要吟愤世嫉俗诗,结果是顶多不让做官,不会真有人兴师问罪。世人能背《长恨歌》,却鲜有人知杨贵妃也能作诗,<全唐诗》里就收有她的一首《赠张云容》,写得鲜活生动:“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美人如诗,诗如美人,读之,春心不荡漾,魂魄也悠悠。今人张口大唐,闭口大唐,不读唐诗,如何能理解大唐?
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历史上,与诗歌同呼吸、共命运的,只有唐朝。开元盛世,出了诗仙、诗圣。天宝往后,国走下坡路,诗也走下坡路了。唐中叶诗人白居易虽然与李、杜比肩,却毕竟不能同年而语,国运使然,不得不然也。如果说中国是诗国,那么只有唐代才配享此誉。然而,唐诗已成绝唱。李白、杜甫、白居易,古风、格律、叙事诗,都“绝”了。最“绝”的是“绝句”,五言、七言四句,常常令人拍案叫绝!“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圣不愧为诗圣,一首绝句,两副绝对,四幅让人拍案叫绝的图画。如果把诗比作山,唐诗就是山之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把诗比作树,唐诗就是参天大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如果把诗比作花,唐诗就是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宋代虽然富可比唐,但雄风不在,于诗之上先少了胸襟开阔的底气和霸气。元朝短命,汉民压抑,哪里还挺得起唐人的那种腰杆?哪里还有心情吟风弄月?明清以降,八股文取士,人的诗性非但不能培育,反而备受压抑摧残。文字狱无孔不入,诗是罹祸之首,谁还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呢?
咦!大唐去矣,唐诗也就当然成了永远的绝唱了。
【小题1】下列对“绝配”与“绝唱”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政治宽松,社会开明,诗人以诗抒怀、借诗言志,解胸中块垒,给了唐诗充分生存发展的空间,诗歌创作达到最高的造诣。
B.唐朝以诗取士,唐太宗带头写诗,诗人地位提升,写作范围扩大,诗歌创作也就蔚然成风。
C.盛唐以降,雄风不再,唐诗就少了胸襟开阔的底气和霸气,诗歌创作已经很难达到盛唐时期的高度。
D.元朝短命,明清八股取士,人的诗性备受压抑摧残,使得后来的诗歌再也无法取得唐朝那样的成就。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唐诗太熟悉了,他们有些人可能不了解盛唐、不会写诗,但都能顺口来一首唐诗。
B.唐朝的诗歌模糊了贫富贵贱,又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诗甚至成了交际的名片。
C.诗可以抒怀、可以言志,加上人人解诗,人人能诗,人人都有了诗的情结和诗家情怀,唐朝写诗几乎是全民运动。
D.盛唐以降,雄风不在,百姓压抑,诗性备受摧残,诗成为罹祸之首,唐诗就成了永远的绝唱。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治者带头写诗,使诗人的地位大大提高,无形之中鼓励了文人从事诗歌的创作,促进唐诗的兴盛。
B.唐代有许多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诗歌,但是诗人不会因诗歌而罢官,因此唐朝诗人只要内心不得志,愤世嫉俗,就写诗歌诉苦言志,却不会害怕有人兴师问罪。
C.国力的强盛、思想的解放、灵魂的自由、写作范围的扩大,使唐诗步入了一个空前鼎盛的黄金时代。
D.诗成为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写诗成为求取功名的途径,写诗蔚然成风,使唐代诗歌的成就空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