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从简朴到简约
冯骥才
①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③北欧人这种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北欧历史较为单纯,地处较远,距离几个重要的欧洲文化中心如佛罗伦萨、巴黎、法兰克福等都较远,源自这些中心的一些重大的文化思潮,如同发生地震的震中,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比如崛起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化,那种跃动的曲线、华丽的图案以及流光溢彩,在巴黎和维也纳几乎沉迷了二百年,但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
④比较起来,中国就麻烦多了。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还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满族皇帝们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清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
⑤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瑞典是崇尚发明和设计的国家。他们在使用自己的传统元素时,要做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另一方面是公众的认可。没有公众认可,就不会成为集体审美。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⑥然而,这公众的认可需要整个社会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与文化水准,这就必须要有美育教育,可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但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⑦在这一点上,北欧人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中列举“巴洛克文化”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当代充斥我们社会的是“暴发户审美”?
【小题3】文末说“北欧人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请结合全文,概括北欧人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的成功转型给我们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6:50: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锦书谁寄
东西
①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军衣、汽枪、鞭炮、压岁钱、爱情以及白日梦……不要伤感,因为这种怀念是明摆着的,只要生活在时间的链条里,谁都逃不过去。但有些怀念却在悄悄地孕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
②书信,正是这么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天,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那是来自部队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乳名。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从未见面的表哥寄来的。他当兵了,挎驳壳枪了,所以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他只好让信在我这里拐一个弯。这封信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窝子的旁边,不时地按一按,生怕它丢掉。它除了能给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设想,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③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惟一工具。我的信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犹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于是我的思绪就跟着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达县里、乡里、村里,再怎么到达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读给我父母听……我知道不等信读完,父母的眉头早就紧锁了,他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钱,猪还没有出栏,木耳还没长起来,鸡又发瘟了,粮食本来就不多……在我这头,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温暖;然而在我父母那一头,信也许就是钢刀,就是恐吓,就是一张张罚款单。好在我的父母都能咬紧牙齿,一次次完成我的罚款任务,才让我有了今天。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
④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恋的岁月,我跟恋人分居两地,几乎每天一封。当看到好的小说我会在信里谈感想;当工作上稍有成绩,我会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通过信件向我呈现。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到信件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说她经历的我也会经历一遍,已经消失的事件因为书信便存活下来。这是文字的力量,书信的力量,它让我分享喜悦,共渡难关。在当时,我几乎把文字当作最有力的工具,就像一个名人说的: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所以我选择写作,以为拥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
⑤但是错了,当我像暴发户那样拥有一部砖头似的手机时,才知道一个声音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变成村庄了。我们在“喂、啊”声中,把一切摆平,搞定,书信的仪式、期盼的心情、遥远的想象、纸上的墨香统统地被声音覆盖,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为填饱肚子。再也不会有人像李白那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回味的时间都不曾空出。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于是,我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
⑥几年前,我因为向作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约照片,收到过他的两封来信。那信是用一种特制的书画纸写成,竖式,每页八行。明明他年长于我,却在抬头处称为我兄;明明我是小辈,他却在落款处称自己为弟。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暂且不说称谓,单凭那纸、那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信的最后贵族,留住它便是对书信的最高尊敬。
【小题1】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的含意?【小题2】根据文章②③④段内容,概括书信对作者的意义。
【小题3】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本文以“锦书谁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中国的全球地缘政治大环境
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成长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70万亿人民币。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我国在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以说,迅速发展的中国正在改变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和全球战略。它体现了我国在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的方针。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将营造一个各国间经济、贸易、技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也将为中国构建一个全球地缘政治安全的大格局。
中国北疆与俄罗斯之间没有高山或海洋阻隔,因此,在以往的几百年里,我国与俄罗斯之间有着异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现阶段的中俄关系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中亚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认为是“破碎地带”、“缓冲地带”。今天,中俄两国共同维系了中亚地区的稳定。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具有巨大的政治利益及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我国从中亚地区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对那里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但中亚五国对我国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并不大。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是地缘关系的“稳定装置”。所以,如何加强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课题。
未来我国在印度洋将同时面对美国和印度两个大国。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较快,2013年印度的GDP为我国的20.3%,但其全国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工业生产设备陈旧,农村严重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在这些方面,我国却具有较大的经济技术优势。然而,印度对我国的贸易存在大量顺差,我国的商品、资本和产业难于进入印度。中印之间未来的经济合作前景主要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中印在国际多边事务中的密切合作。
中华民族在以往上千年时间里,与中东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古代起源于中国经过中亚、西亚到达埃及的商贸走廊,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份优质遗产,需要将其变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巨大财富。从上世纪后期,我国就同时发展、保持了与阿拉伯各国及以色列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近十多年来,我国与阿拉伯世界各国经贸往来迅速增加。我国进口原油的60%于中东阿拉伯国家。我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商品出口和投资,涉及到铁路、公路、电讯等基础设施、资源勘探开发、水利工程、城市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深得当地人民和政府的赞扬。今后,通过经济走廊的建设,中阿经济合作可能大幅度增加。
非洲大陆资源丰富,但整体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条件差。非洲各国在历史上曾是欧洲大国的殖民地,二战后纷纷获得了民族独立。非洲一些国家曾经接受过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附带条件的援助,而中国对非洲的合作和援助从不附加条件。2013年,我国对非洲的投资和贸易总额已经达到2000多亿美元,分别是美国和欧盟对非投资和贸易总额的3倍及1.5倍。未来中国需将重点置于扩大对非洲的投资并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方面。
拉丁美洲由于其特殊的开发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时间被作为美国的“后院”。二-战后,拉美的矿产资源、水土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较高,已经形成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财富已有了长期的积累,拉美在全球事务的影响力也在明显增长,其经济发展的潜力正在发挥出来。拉美的资源、经济结构等与我国有很强的互补性,与我国的政治关系普遍较好。发展经济合作、文化及人员交流的潜力巨大。拉美是“一带一路”战略涵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多年来,中国与欧盟的经济技术合作有了大幅度增加,这种合作对于中国工业发展及其技术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也成为了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对象国。中国从欧盟的大规模进口成为欧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我国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加强与欧盟特别是其中的法、德及一部分中东欧国家的大规模深度合作,在未来创造历史的某个时刻,有可能为我国带来重要的地缘政治利益。
由前述可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创新未来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的重要理念和构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如果能得到顺利实施,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也就能逐步实现了。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10月)
【小题1】对文章中“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于我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发生明显变化后,符合我国的全面对外开放方针。
B.“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会营造一个经贸技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也将为我国构建一个全球地缘政治安全大格局。
C.“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已经构建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政治体系,创建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经济体系。
D.“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战略构想,是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和全球战略的体现,关系到“中国梦”能否实现。
【小题2】(小题2)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目前对中亚五国在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大于中亚五国对我国的依赖程度,因此还需要加强与中亚五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B.我国与印度之间的经济合作前景主要取决于印度政治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两国在国际多边事务中的密切合作程度。
C.我国的原油进口对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我国对阿拉伯世界有多项出口和投资,中阿经济合作可能大幅度增加。
D.拉美国家的资源、经济结构等与我国具有互补性,与我国发展经济合作、文化及人员交流的潜力巨大。
【小题3】(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根据不同的地区与我国关系的亲疏程度,经济合作的不同发展阶段,将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B 中亚、印度及拉美地区对我国经济的依赖程度都不大,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我国要加强与其合作的地区。B.近年来,我国对中东阿拉伯世界、非洲等地区的出口及投资都很多,但实施“一带一路”还需要加大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合作。
C.“丝绸之路”其本质是一条源于中国的商贸走廊,“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要将这份优质遗产转变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巨大财富。

同类题3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完 成小题
“ 百 代 皆 沿 秦 度 ”, 建 筑 亦 然 。 它 的 体 制 、 风 貌 大 概 始 绕 没 有 脱 离 先 秦 奠 定 下 来 的 这 个 基础 规 范 。秦 汉 、唐 宋 、明 清 建 筑 艺 术 基 本 保 持 了 和 延 续 着 相 当 一 致 的 美 学 风 格 。这 种 艺 术 风 格是 什 么 呢 ?简 单 来 说 ,便 是 作 为 中 国 民 族 特 点 的 实 践 理 性 精 神 。
首 先 ,各 民 族 主 要 建 筑 多 半 是 供 养 神 的 庙 堂 , 如 : 希 腊 神 殿 、 伊 斯 兰 建 筑 、 哥 特 式 大 教 堂等 等 。中 国 却 主 要 是 宫 殿 建 筑 ,即 供 世 上 活 着 的 君 主 们 所 居 住 的 场 所 。大 概 从 新 石 器 时 代 的 所谓 “ 大 房 子 ” 开 始 ,中 国 的 祭 拜 神 灵 即 在 与 现 实 生 活 紧 紧 相 联 系 的 世 间 居 住 的 中 心 , 而 不 在 脱离 世 俗 生 活 的 场 所 。于 是 ,不 是 孤 立 的 、摆 脱 世 俗 生 活 、象 征 超 越 人 间 的 出 世 的 宗 教 建 筑 ,而是 入 世 的 、与 世 间 生 活 环 境 联 在 一 起 的 宫 殿 宗 庙 建 筑 ,成 了 中 国 建 筑 的 代 表 。从 而 ,不 是 高 耸 入云 、指 向 神 秘 的 上 苍 观 念 ,而 是 平 面 铺 开 、引 向 现 实 的 人 间 联 想 ;不 是 可 以 使 人 产 生 某 种 恐 惧 感的 异 常 空 旷 的 内 部 空 间 ,而 是 平 易 的 、 非 常 接 近 日 常 生 活 的 内 部 空 间 组 合 ;不 是 阴 冷 的 石 头 ,而是 暖 和 的 木 质 ,等 等 ,构 成 中 国 建 筑 的 艺 术 特 征 。
中 国 的 这 种 理 性 精 神 还 表 现 在 建 筑 物 严 格 对 称 结 构 上 ,以 展 现 严 肃 、 方 正 、 井 井 有 条 ( 理性 )。所 以 ,就 单 个 建 筑 来 说 ,比 起 基 督 教 、伊 斯 兰 教 和 佛 教 建 筑 来 ,它 确 乎 相 对 低 矮 ,比 较 平 淡 ,应 该 承 认 逊 色 一 筹 。 但 就 整 体 建 筑 群 说 ,它 却 结 构 方 正 ,逶 迤 交 错 ,气 势 雄 浑 。 它 不 是 以 单 个 建筑 物 的 体 状 形 貌 取 胜 ,而 是 以 整 体 建 筑 群 的 结 构 布 局 、 制 约 配 合 而 取 胜 。 非 常 简 单 的 基 本 单 位却 组 成 了 复 杂 的 群 体 结 构 ,形 成 在 严 格 对 称 中 仍 有 变 化 ,在 多 样 变 化 中 又 保 持 统 一 的 风 貌 。这 种流 动 美 ,在 个 体 建 筑 物 的 空 间 形 式 上 ,也 同 样 表 现 出 来 ,这 方 面 又 显 出 线 的 艺 术 特 征 ,因 为 它 是通 过 线 来 做 到 这 一 点 的 。 中 国 木 结 构 建 筑 的 屋 顶 形 状 和 装 饰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屋 顶 的 曲 线 ,向 上微 翘 的 飞 檐 ,使 这 个 本 应 是 异 常 沉 重 的 往 下 压 的 大 帽 ,反 而 随 着 线 的 曲 折 ,显 出 向 上 挺 举 的 飞 动轻 快 ,体 现 出 一 种 情 理 协 调 、舒 适 实 用 、有 鲜 明 节 奏 感 的 效 果 ,而 不 同 于 欧 洲 或 伊 斯 兰 以 及 印 度建 筑 。
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中 ,始 终 没 有 离 开 平 面 铺 展 的 理 性 精 神 的 基 本 线 索 ,渲 染 表 达 的 仍 然 是 现实 世 间 的 生 活 意 绪 ,而 不 是 超 载 现 实 的 宗 教 神 秘 。
( 摘 自 李 泽 厚 《 美 的 历 程 》)
【小题1】下 列 关 于 原 文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中 国 建 筑 的 美 学 风 格 ,起 源 于 先 秦 流 传 下 来 的 基 础 规 范 ,即 使 经 历 多 个 朝 代 ,仍 未 发 生 改变 。
B.与 中 国 的 主 要 建 筑 功 能 不 同 ,国 外 的 主 要 建 筑 更 多 是 作 为 祭 拜 神 灵 的 场 所 ,显 得 超 凡 脱俗 。
C.中 国 建 筑 不 是 以 体 状 外 貌 取 胜 ,相 对 低 矮 平 淡 ,因 此 在 美 学 风 格 上 比 其 他 宗 教 建 筑 逊 色一 筹 。
D.就 整 体 建 筑 群 而 言 ,中 国 建 筑 在 对 称 中 有 所 变 化 ,但 就 个 体 建 筑 而 言 ,却 缺 少 了 变 化 。
【小题2】下 列 对 原 文 论 证 的 相 关 分 析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第 一 段 开 篇 明 义 ,指 出 中 国 建 筑 从 秦 汉 至 明 清 ,基 本 保 持 延 续 了 一 贯 的 实 践 理 性 精 神 。
B.第 二 段 通 过 对 比 中 国 建 筑 与 欧 洲 、 伊 斯 兰 等 地 区 建 筑 用 途 的 不 同 ,论 证 了 中 国 建 筑 的 艺术 特 征 。
C.第 三 段 运 用 对 比 论 证 和 举 例 论 证 的 方 法 ,论 证 了 中 国 建 筑 的 结 构 特 征 。
D.文 章 采 用 层 层 深 入 的 论 证 结 构 。在 提 出 观 点 后 ,分 析 了 中 国 建 筑 两 方 面 的 特 点 ,最 后 作 了综 述 。
【小题3】根 据 原 文 内 容 ,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新 石 器 时 代 的 “ 大 房 子 ” 作 为 祭 祀 神 灵 与 生 活 居 住 的 共 同 场 所 , 说 明 和 西 方 相 比 ,中 国古 人 对 供 养 神 灵 、 祭 祀 先 祖 不 够 重 视 。
B.哥 特 式 教 堂 高 耸 入 云 的 尖 顶 、巨 大 幽 闭 的 空 间 、阴 冷 的 石 头 材 质 等 ,都 体 现 出 宗 教 建 筑 神秘 出 世 的 特 点 。
C.太 原 永 祚 寺 的 双 塔 布 局 对 称 ,但 具 体 形 制 又 不 完 全 相 同 ,这 体 现 了 中 国 建 筑 严 整 与 变 化的 统 一 。
D.中 国 屋 顶 向 上 微 翘 的 飞 檐 ,表 明 借 助 线 可 达 到 轻 快 协 调 的 艺 术 效 果 ,我 们 也 能 由 此 看 出大 国 工 匠 的 审 美 追 求 。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
①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社会在不断地转型,一步步走向复兴之路。中国的文学随着时代在颠簸,几代人在适应,在试验,直至今天。今天的中国文学有着它的热闹和华丽,我们欣赏着它的成就。但环顾四周,回头望去,我们的文学还存在相当大的缺憾,不仅未坚挺于世界文学之林,就是在国内,社会和广大的读者仍不满意。我们需要反省,这种反省是具备了一定实力后的意识,这种反省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历史把这一任务扔给了我们,是我们当代作家的使命。
② 我们的文学到了要求展示国家形象的时候。
③ 如何才能展示国家形象?我谈不出更深的道理,我只是感觉,在面对着永恒和没有永恒的局面时,我们的文学里中国文化的立场一定有了问题。
④ 我们一直在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无疑是真理,但一直是像标语一样只是写在墙上没有刻在心上。好像如我们的许多事情一样,说的不一定做,做的不一定说。可以说,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心中并没有以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去从事写作。如果去问:我们 “民族的”这三个字是什么内容?再问: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著作有多少人在研究甚至读过?我们常在抱怨外国对我们的文学了解不如我们对外国文学的了解,而我们自己又了解多少我们传统的东西?我们没有坚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立场,我们的血液里没有了中国的哲学、美学,虽然使用的是汉语,但中国的味道不足,这是必然的。
⑤ 我们的文学到了不应只面对中国人,也要面对全部人类去写作的时候。当面对着全部人类的时候,以什么样的面目去面对?我们之所以久久没有我们的文化立场,是我们民族的苦难太多,经历了外来的和内部的种种磨难,我们是不如人又极力要改变处境,当我们觉醒了,需要站起来的时候,必然就得倾诉。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在倾诉,我们诉说自己的丑陋,这样,我们习惯了这种倾诉,也养成了外面世界寻找我们就要听我们倾诉的习惯。我们需要倾诉我们的苦难和种种丑陋去唤醒民众,但这如出售能源换取富裕一样,它不能保障长久的富裕和尊严。现在,当我们要面对全部人类,我们要有我们建立在中国文化立场上的独特的制造,这个制造不再只符合中国的需要,而要符合全部人类的需要,也就是说为全部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我们的一些经验和想法。即便这种制造还不大,哪怕是一个手电筒,但这手电筒是中国的,在世界上是唯一的,而不是别人用打火机了,我们还津津乐道着松节油,或者只是在说我们多么可怜呀还用着松节油,或者只去组装别人的打火机。
⑥ 我没有理性分析的能力,我只是感觉我们得调整我们的思维,这就是,我们的文学应该面对全部人类,而不仅仅只是中国。在面对全部人类时,我们要有中国文化的立场,去提供我们生存状况下的生存经验,以此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展示我们的国家形象。可能这样的工作将很艰难,但如果从现在起,经过一代两代作家的努力,我们的文学才能坚挺于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⑦所以,我们要保护有着中国文学立场的文学原创。
【小题1】对“我们需要反省现在的中国文学”的理由,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代的中国文学相比,今天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缺憾。
B.今天的中国文学虽然成就斐然,但至今未能坚挺于世界文学之林。
C.反省是具备了一定实力后的意识,而走向复兴的中国在各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D.尽管今天的中国文学热闹而华丽,但社会和广大读者仍不满意。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
A.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一直在适应着社会的转型,虽然涌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秀作品,但这些作品都缺乏中国文化的立场。
B.作者认为,从社会发展和文学自身发展等方面,都要求今天的中国文学能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展示国家形象。
C.作者认为,我们要充分认识民族与世界的关系,钻研民族文化的经典著作,从而获得面向世界写作的能力。
D.只要经过几代作家的努力,我们的文学就能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为全人类提供我们生存状态下的生存经验。
【小题3】(小题3)请概括说明“我们的文学里中国文化的立场”出现了哪些问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