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文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小题1】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习惯于走熟路。
B.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应该寻求典故。
C.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易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
D.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易生流弊。
【小题2】对选文中“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套板反应”是指一件事发生时你立即联想到一些头脑中已有的套语滥调。
B.就作者说,“套板反应”是创作动机的仇敌。
C.“套板反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D.就读者说,“套板反应”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习惯的力量十分深广,沿着习惯去做,就可以轻松地创作出新的文艺作品。
B.韩愈说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他自己多次失败后得出的教训。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出现“套板反应”,就难以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D.报纸杂志和尺牍宣言中的文章,都是“套板反应”的作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9 09:53: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
在中国正统的知识积累中,文人阶级对话语权力的垄断,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始终处于集体的“失语”状态。由文人所构筑的社会文化体系,事实上排除了普通大众的参与。在精英文化的掩盖下,民众的精神活动只能处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边缘地位。大众普遍性的失语,使我们的文化传统体现为极少数社会成员思想片段的串联。即使是今天,我们仍然习惯于从那些思想家和大人物所留下的片言只语中去寻绎历史的线索,而无视对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的解读。
这里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文人阶级在累积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了自身感受范围的局限。他们不屑于将大众生活面相纳入历史的范畴,更无从总结他们的精神体验。当我们今天面临历史知识的重构任务时,弥补这一缺憾,就成为不得不完成的一个课题。
显然,我们必须转向,寻求解释历史的新资源。
民谣就是这样一种资源。
作为重构历史的一种资源,民谣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和生动。尽管文人对民众生活的记录也不无意义,但在乡土社会中自由流淌的歌谣比任何文人的描述都更为鲜活和真切。
民谣对探讨民众生活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它对各种具体场景与细节的描述,这是正统历史中无法看到的。这种细节未必是真实生活的完整复述,但却与生活本身保持了最紧密的距离和最合理的关系,使我们得以体会生活本身的鲜活与斑斓。
与大众生活紧密关联的民谣,若隐若现地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民众随意吟诵、篡改及至遗忘中,记录着群体的喜悦与哀怨、自得与黯然,以粗粝的方式呈现了中国民众的生活本相,表达着他们的价值观念、伦理信仰、行为方式、生活态度,折射出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它所蕴涵的信息,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千百年来民众生活形成真实的观察印象,也可以使我们更接近原始状态下的民众精神世界。
选自 田涛《民谣里的中国》(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精英文化的掩盖下,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始终缺乏对社会文化的话语权。
B.大众普遍性的失语,使我们仍然习惯于从那些思想家和大人物所留下的片言只语中去寻绎历史的线索。
C.在中国正统的知识积累中,民众的精神活动只能处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边缘地位,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也往往被人们忽略。
D.文人阶级在累积知识的过程中,也想将大众生活面相纳入历史的范畴,只是他们受到了自身感受范围的局限,无法总结大众的精神体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由于文人对底层生活接触不多,所以他们所记录的民众生活,往往是表面的,不够鲜活和真切,并没有多大意义。
B.民谣所记录的民众生活的细节未必是真实生活的完整复述,且是正统历史中无法看到的,我们不能采信。
C.虽然民谣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它被民众随意吟诵、篡改及至遗忘中,对重构历史意义很有限。
D.由于民谣记录着民众的生活本相,表达着他们的价值观念、伦理信仰、行为方式、生活态度,所以它可以使我们更接近原始状态下的民众精神世界。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民谣对重构历史有什么作用?(3分)     答:

同类题2


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即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
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而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凤凰、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英国的魔幻电影《指环王》情节虽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主题,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离不开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伴随电影特效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已不是问题,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从细节着手,凸显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确保影片整体风格的统一。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奇谲瑰丽的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十余年的准备工作之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几天以前上映,首日的票房即大有斩获,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
B.上古神话多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才得以重生。
C.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电影《捉妖记》比《大鱼海棠》更早。
D.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经先民口耳相传、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得以保存。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众多的神话形象表现出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及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B.《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捉妖记》也未能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C.《大鱼海棠》的线索、人物、主题、情节及《捉妖记》的矛盾冲突表现方面尚有不足,而《指环王》的叙事、扣题值得学习。
D.《大鱼海棠》的人物矛盾的设置凸显了某些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与提升当代大众文化。
B.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票房和《捉妖记》大卖看,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进行电影创作同样可以吸引现代观众。
C.以上古神话为艺术创作源泉,电影创作者要做足功课,创造与神话精神相符并与时代审美相契的艺术形象。
D.改编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核心是讲好一个故事,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以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0分)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近日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志B辑:生物科学》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催产素与野生黑猩猩维护彼此合作关系密切相关。
能够相互合作的动物活得更久,并且它们的后代有更好的生存机会。人们发现,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合作动物中,密集和持久的社会关系主要存在于相互有遗传关系的动物之间。但有时候,这样的合作也出现在相互之间没有亲属关系或同一性别之间。
在人类和其他合作的哺乳动物中,神经肽激素催产素(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的一种)在促进家庭成员和性伴侣之间的个人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凯瑟琳克罗克福德、罗曼维提希和同事们对这一激素在野生黑猩猩之间合作关系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他们选择了一群生活在乌干达布顿哥森林中的野生黑猩猩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催产素与黑猩猩维护合作关系密切相关。黑猩猩在与合作伙伴相互梳理毛发后,其尿液中的催产素较高,这其中遗传亲属关系或性兴趣没有起任何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塑料袋和树叶收集了33个雄性和雌性成年黑猩猩的尿液样本,测量了这些动物在互助梳理毛发前后的催产素含量。结果表明,那些与合作伙伴进行互助毛发梳理后的黑猩猩催产素水平特别高,而这与两个动物之间是否是亲属没有关系。反之,同样一只黑猩猩和群里没有合作关系的黑猩猩进行了毛发梳理,或者根本就没进行毛发梳理,它的尿液中催产素水平就比较低。此外,研究表明,动物的性别和年龄、毛发梳理的时间以及其他因素并没有显著影响尿液中催产素含量。
克罗克福德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催产素含量的增长与两个因素的组合有关,互助毛发梳理和合作伙伴关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亲属和非亲属合作伙伴进行互助毛发梳理后催产素含量一样高。在黑猩猩中,催产素似乎在维护合作关系上发挥了超越遗传关系的关键作用。”
维提希称:“这是首个不抽取血液测量野生动物催产素的研究。我们开发出这种方法,可以检测自然栖息地不同类型合作生活的野生哺乳动物的行为对生理测量值的影响。”通过新的方法,科学家们将来在实地调查研究中,可对个别行为,如合作或攻击,在同一荷尔蒙水平上进行相互比较。
(取材于《科技日报》2013年02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文中“催产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催产素是人类和其他合作哺乳动物中的神经肽激素,是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的一种。
B.催产素与野生黑猩猩维护彼此合作关系密切相关,与遗传亲属关系或性兴趣无关。
C.动物的性别和年龄、毛发梳理的时间以及其他因素并没有显著影响尿液中催产素含量。
D.在黑猩猩中,催产素一定是在维护其合作关系上发挥了超越遗传关系的关键作用。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够相互合作的动物活得更久,后代有更好的生存机会。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因此对催产素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B.人们通常认为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合作动物中,密集和持久的社会关系主要存在于相互有遗传关系的动物之间。
C.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是一群生活在乌干达布顿哥森林中的野生雄性黑猩猩,收集其尿液样本来测量催产素含量。
D.科学家们已通过新的方法在实地调查研究中,对个别行为,如合作或攻击,在同一荷尔蒙水平上进行相互比较。
【小题3】请简要说明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对“催产素”研究的方法与以往有什么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 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 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 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 为无可辩驳的天道。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 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 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结成一种 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 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 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 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 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 跃升。

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 要的“傻”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 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 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

【小题1】下列关于先秦“文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和孔子在文章风格上不同,在思想上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他们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特殊贡献。
B.纵观中国文脉,虽然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自孔子开始,它所形成的那种朴实的正气的基调却颠扑不灭。
C.孟子让中国语文,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其文辞,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给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在文脉上,先秦诸子谁应领先,虽然排列有点难,但作者认为“老庄”超过了“孔孟”,而文学冠军当属庄子。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于文,功劳赫赫:他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成为永久的楷模。
B.在文学上,孔子有太多的理由站在老子之前,但老子言少义深,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从而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C.在人生格调上,孔子保持着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与此不同的是,孟子在这方面有缺点,他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D.庄子在文学上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他以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 生底部窥探,嘲讽人生,问出一串串幼稚的问题。
B.老子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而庄子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他是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C.孔子虽然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但是也是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
D.庄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庄子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但是庄子对孟子的浩荡语气投之以怀疑,甚至对孟子的人生都很怀疑。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唐代以来,国家瓜分豆剖,中原板荡尤剧;南方虽小国相望,政权频易,对社会的破坏程度却要小的多。尤其是南唐和西蜀,既因为是南中国主要的经济区,又因为相对的稳定,而成为文艺特别是词体寄生的乐土。这是词体的幸运,却又是词体的不幸。言其幸运,乃指在山河破碎之际,尚有存活的机会。言其不幸,西蜀、南唐此类局促、委顿的偏安小国,很难培养作家宽宏健壮的人格和文风;而南方繁荣的城市、秀美的山川,却往往成为词人消沉或消遣的依托。由此出发,则《花间》、《尊前》,遂多艳情、风景之作,并浸染南方香艳、软弱和柔美的地方文化色彩。词体在南方获得的特殊生长环境,使文人词从幼年起便被诱导入非正统的文化道路,以艳俗的姿态与传统诗文分道扬镳,这种畸形发展使其日后回归康庄大道、恢复健全体格的努力,变得格外艰难。至于两宋,则可看成词体康复的整个疗程;偏偏赵宋既崇文厚士又鼓励享乐,南方文化中的消极一面遂得以在赵宋帝国继续蔓延。
但是,正因为国家的积弱,才有了变法图强的开路先锋;正因为政治斗争的激烈持久,才有了饱受人生风雨的赤子大人;正因为国家的衰败覆亡,才有了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正因为醉生梦死的颓靡风气,才有了慷慨歌吹的仁人志士。倘若没有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赤子荩臣的高才捷足,没有李纲、辛弃疾等文韬武略之士的失意赍恨,赵宋词坛仍将满是樱唇莺歌的南方女子、烟水迷濛的南方景致、柔媚艳丽的南方风情。如此说来,建炎南渡后进入成熟期的南方文化,竟成为一种具有自我救护并更新“系统工作程序”功能的文化类型;词体从中涅槃,再获新生。借助国家政治的剧变,词体在南宋全面成熟,体魄渐壮,既不弃艳俗题材,也日重庄雅内容,表现功能终于略等诗文。同时,因为有了词体的新生,有了不断丰富的庄重题材内容,有了日益强壮的体制风格,那些沿袭或坚守晚唐五代题材风格的词作,才同样赏心、悦目、利吻、顺耳,成为宋词题材、风格多样化的有机组成。
随着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特别是南宋偏安江左,南方人才日益繁盛,最终远远超过北方,与此相应,南方词作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北方,于是宋词的题材和风格也就日显南方特色了。以建炎南渡为契机,南人的轻捷聪敏、温和细腻与北人的庄重贞刚、慷慨悲壮,终于在更深层次上相互结合,南人兼具北性,北人兼具南性,殊途同归,使南、北双方词人在取材上趋于一致。而南渡后共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背景,则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广大词人取材的南方性。
综上所述,宋词乃是在不断更新的南方文化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建炎南渡后形成的新型南方文化,不但使南方词家积极尝试各种题材类型,也拓宽了北方词家的取材范围,创作出许多既富时代气息又有南方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宋词“题材类型多样化”、“情志一体化”文体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新型南方文化建功甚伟。
(节选自《论宋词题材演进的新型南方文化背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南方文化对宋词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繁荣的城市、秀美的山川极易作为文人消沉或消遣的依托,进而使词作浸染南方香艳、软弱和柔美的地方文化色彩。
B.南方特殊的环境使词体畸形发展,词逐渐脱离正统的文化道路,从而形成与传统诗文迥然不同的艳俗的姿态。
C.建炎南渡后南方文化进入成熟期,词体全面成熟,体魄渐壮,既不弃艳俗题材,也日重庄雅内容,表现功能远胜诗文。
D.随着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特别是南渡后共同的自然环境的生活背景,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宋词取材的南方性。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宋以来,国家四分五裂,总体而言,北方动荡尤为剧烈,而南方政权虽然频易,但对社会的破坏程度要小得多。
B.两宋虽可看成词体康复的整个疗程,但赵宋既崇文厚士又鼓励享乐,所以宋词中带有很多南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C.南宁偏安江左,南方人才日益繁盛,最终远远超过北方,并且更加重视宋词的创作,宋词的题材和风格也就日显南方特色了。
D.建炎南渡是南人和北人在更深层次上相互结合的契机,南人与北人性格互渗,使南、北双方词人在取材上趋于一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独特的经济基础和政治风貌,使其成为文艺特别是词体寄生的乐土,这是词体的幸运,却也是词体的不幸。
B.南方文化影响下的文人词步入非正统的文化道路,呈现畸形发展状态,使其日后很难恢复健全体格、回归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C.国家政治的剧变使词体有了新生的机会,使宋词拥有了不断丰富的庄重题材内容和日益强壮的体制风格。
D.建炎南渡后形成的新型南方文化在宋词“题材类型多样化”“情志一体化”文体功能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