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 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 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 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 为无可辩驳的天道。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 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 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结成一种 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 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 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 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 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 跃升。

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 要的“傻”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 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 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

【小题1】下列关于先秦“文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和孔子在文章风格上不同,在思想上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他们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特殊贡献。
B.纵观中国文脉,虽然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自孔子开始,它所形成的那种朴实的正气的基调却颠扑不灭。
C.孟子让中国语文,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其文辞,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给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在文脉上,先秦诸子谁应领先,虽然排列有点难,但作者认为“老庄”超过了“孔孟”,而文学冠军当属庄子。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于文,功劳赫赫:他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成为永久的楷模。
B.在文学上,孔子有太多的理由站在老子之前,但老子言少义深,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从而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C.在人生格调上,孔子保持着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与此不同的是,孟子在这方面有缺点,他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D.庄子在文学上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他以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 生底部窥探,嘲讽人生,问出一串串幼稚的问题。
B.老子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而庄子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他是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C.孔子虽然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但是也是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
D.庄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庄子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但是庄子对孟子的浩荡语气投之以怀疑,甚至对孟子的人生都很怀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29 04:31: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钱理群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
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2016年2月13日《人民政协报》)
【小题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
B.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
C.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
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
【小题2】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朗读来获得。
B.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
C.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
D.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便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
B.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C.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
D.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刚性阅读”不可缺
赵强
不可否认,如今文学作品的影响日渐稀微,那种期待一部作品万人争阅的局面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里,文学益发成为人们的精神港湾。作为给少年儿童启迪心智、涤荡心灵的儿童文学作品,眼下随着人们对儿童教育的关注而益发受到社会各界和小读者的欢迎。不过,令人忧虑的是,国内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创作力量还不甚壮大,令人期待的杰出之作仍然不能丰富。
在大家对儿童文学欢欣鼓舞的掌声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儿童文学这片本来最有生机的绿地,还是以弱不禁风的小花小草、小虫小物为主要描写对象,至于所表现的文风也多为阴柔之气。儿童文学的大视野、大手笔、大心胸、大人物只能是一种奢望。
在对国内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了充分的审视之后,我觉得给儿童文学作品“加钙”,成为一种必然。其实作为成长期的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即需要阳光雨露、和风细雨、小桥流水,也需要长河落日、大漠悲风。既需要愉悦的喜剧、轻松的闹剧,也需要震撼人心的悲剧。由此,我想到了“刚性阅读”这个概念。
那么,刚性阅读所涵盖的作品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呢?
我觉得,儿童文学不但要给人以美丽、憧憬,还要给人以智慧和力量。我想起自己小的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海鸥》《我的大学》《童年》《在人间》《红岩》《闪闪的红星》《红色保险箱》等中外文学名著所产生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愉悦。特别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我更多的是一种英雄人物的悲歌,我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了什么是坚强和勇敢。后来上大二时,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还和同学一起,骑着破旧的自行车从天津到北京走访,记忆中,骑了十五六个小时,居然不觉得累。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的心智健全与情感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此看来,在作品中展现力量美、智慧美、性格美,并以曲折有趣、惊险跌宕的故事去展现,必能给小读者的心灵带来共鸣和感动。
为了体现刚性阅读,作家们就有必要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告诉孩子们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中那些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英雄壮举、果敢无畏。如此一来,文学作品要反映的就不仅仅是校园众生和个人烦恼,还可以通过纵观古今,以冒险、惊险、悬疑、魔幻、探险、科幻、神秘等诸多形式,展现这些生动而又感人的画面。
如果我们的小读者读这类作品多了,再让他在韩剧、游戏枪战片中流连,他自己都会觉得乏味。文学是我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个重要窗口。从小受到文学作品的浸染,会在无形中左右着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并提高审美感受能力。在此意义上,刚性阅读之于儿童文学无疑是一种福音。它不但会拓宽作家们的创作思路,还能进一步繁荣儿童文学创作,使儿童文学这片土地更加神奇,更加充满艺术力量。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刚性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刚性阅读是针对国内儿童文学创作现状及为适应成长期的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的需求多样化而提出的。
B.儿童文学作品既要给孩子们以美丽、憧憬,也能给孩子们以智慧和力量。这才体现了刚性阅读的要求。
C.如果作家能创作出大量刚性阅读类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有可能抵御韩剧、游戏枪战片对孩子们的影响。
D.刚性阅读能给儿童文学带来风格的多样化,将对作家们的创作思路、儿童文学创作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当下文学作品的影响大不如从前,但在当前社会里,文学仍然发挥着承担人们的精神寄托的作用。
B.儿童文学作品因能给广大少年儿童启迪心智、涤荡心灵,而更加受到社会各界和小读者的欢迎。
C.国内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状况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作品所描写的对象、文风过于单调、老套。
D.能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共鸣和感动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他们的心智健全与情感培养会起重要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坚持以刚性阅读创作为主,儿童文学的大视野、大手笔、大心胸、大人物这种奢望就有望变为现实。
B.文中作者的阅读体验和读大学时的一段经历表明,一些刚性阅读类文学作品有助于人的坚强、勇敢性格的形成。
C.当我们大家有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这样一种需求时,文学就是能给我们提供这种需求的窗口。
D.刚性阅读对儿童文学而言是一种福音,所以那种反映校园众生和个人烦恼的文学作品不会再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为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为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叫“畅神”。

“畅神”虽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但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传统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表现高尚人格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以发扬的超前价值。在这一方面两岸四地的画家,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小题1】下列关于传统中国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画不是一种技能,不是视觉盛宴,而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一种人文关怀。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有“教化人伦”和“怡悦情性”两个途径。
B.传统中国画以“载道”和“畅神”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使畅神与载道统一,实现寓教于乐。
C.传统中国画使用的敏感的宣纸、水墨和毛笔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的境界。
D.传统中国画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人类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绘画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一是教化人伦以促进社会和谐即“载道”,二是人因超越现实局限获得了精神自由即“畅神”。
B.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不脱离客观又与客观拉开距离的思维方式,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
C.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其终极关怀是以一定的表现内容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
D.筑基于中国哲学的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对文化性重视而轻视对绘画性的讲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文人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立德、立功、立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绘画只是中国文人实现人文关怀的另一种方式而已。
B.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对西方异质文化的因素要极力抵制才行。
C.季羡林以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思想来解释“天人合一”,他认为人类最好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可能带来灾难,很难达到“天人合一”。
D.两岸四地的画家,只要摆脱上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都可以在绘画方面大有作为,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目。
阅读,丢失了什么陈应松
①人类需要阅读。人类几千年的创作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饮食同等重要的精神营养补充。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我们依然离不开阅读。
②然而,不客忽视的现实是,阅读正在遭遇危机。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心态,我们不能不反思,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
③我们丢失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虚荣心”。读书人在过去人们的印象中是羡慕和尊重的对象。人们渴望读书,热爱读书,以读的书多为荣。去年湖北高考文科状元就曾经把《红楼梦》读了不下十遍而成为众人仰慕的对象;古往今来那些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哪一个不喜爱读书?而且,那些学有所成者,往往都很注重阅读经典。可是现在,你手上有没有书、你读不读书,并不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事情。
④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如果是自己的书,会在书上做许多记号,写下许多阅读笔记,那些发黄的纸张会记下你的思想和成长。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已然丢失了阅读的耐心。手机阅读的“刷屏”让阅读速度加快,不想读的可以“刷刷”地跳过去。人们可以天天做读者,还可以发帖做评论员,但长期下去,丧失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沉醉的阅读体验,丧失的是做一个有思想分量和生活质量的人。刷屏时代的阅读,在阅读之后的这些遗存全然不见,阅读没有了记忆。
⑤我们丢失了对内容的鉴赏能力。读书并不应该停留在读故事,读故事只是消遣,真正的读书是增加人生的分量。
⑥以文学作品为例。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是一部好作品。你可以把它当励志小说读,因为有大家都知道的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但往深处看,是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失败英雄的悲歌,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才是作家想表达的。再看下去,你可以发现小说的语言奇妙、温暖,还发现它有许多象征的隐喻,更发现许多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比如,作家常写老渔夫梦见狮子,狮子也是沙漠和草原上孤独的英雄,这是老人对海的恐惧吗?等等。在这些之外,你还可以读出一个作家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老渔夫的那些可怜又可敬的大量内心独白,等于在和大海不停地说话,和命运不停地说话,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抱怨,没有诅咒,只有卑微的乞求和敬畏,宽容和理解。当你读完全篇,读到最后一句“老头儿正在梦见狮子”时,你感到对命运的隐忍也许是最伟大的。所以,真正的阅读会读出更多的东西。
⑦我们不应该放弃一种伟大而充满尊严的阅读的传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与其在网络的迷惘中精神缺氧,在寻找灵魂的荒原中徘徊,不如马上拿起那些已经被时间证明了的作品来,开安静的阅读。记得,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小题1】请概括作者认为我们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


【小题2】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有人说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针对作者提出现实生活中读书存在的问题,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