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在世上是不能没有朋友的,如果一个人活了一辈子连一个朋友也没有,那么,他很可能怪癖得离谱,使得人人只好敬而远之;或者坏得离谱,以至于人人(侧目/刮目)。
不过,一个人又不可能有许多朋友。所谓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种诗意的夸张,便是一种浅薄的自负。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社交场上的(主宰/主导)绝不是友谊,而是时尚、利益或无聊。 。根据我的经验,真正的好朋友也不像社交健儿那样频烦相聚。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
我们身上都有一种(直觉/感觉),当我们初次与人相识时,只要一开始谈话,就很快能够感觉到彼此是否相投。当两个人的心性非常接近时,或者非常远离时,我们的本能下判断最快,立刻会感到默契抵牾。这就说明, ,基本上是一件在他们开始交往之前就决定了的事情。
【小题1】文中加横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怪癖浅薄B.频烦由衷C.热衷自诩D.默契抵牾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侧目主宰直觉B.刮目主宰感觉
C.侧目主导感觉D.刮目主导直觉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喧嚣的是真正的友谊成为朋友的两个人
B.真正的友谊是不喧嚣的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
C.真正的友谊是不喧嚣的成为朋友的两个人
D.不喧嚣的是真正的友谊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3 09:35: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文明与宗教
詹克明
从文明发展史来看,倘若追溯到史前时代,人类精神文明的“元胎”原本就是宗教。它囊括一切,包容一切,将今天已经分门别类的所有文明品种之萌芽全部融成一体综合其中。在当时,科学、哲学、医学、天文、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伦理、法律……全都总揽于原始宗教之中。古老的世界三大宗教以及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宗教史诗中都涉及到天地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这类科学的根本问题。史前人类岩画中的生殖崇拜、太阳崇拜以及祭祀舞蹈也多带有原始宗教性质。图腾崇拜集美术、雕塑、抽象艺术于一体,带着面具的宗教群舞更是戏剧的前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天文学起源于占星术,数学起源于数术,地理学起源于堪舆之术,化学起源于岐黄炼丹之术,医学更是从巫术脱胎而来,带有明显的宗教“胎记”。五千年前的古巴比伦医学认为疾病总是与诸神、鬼怪、星辰有关。三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医学是神庙学校秘密教义的产物,最早的医学文献也写在纸草经卷当中。宗教的“宗”字有“根本”、“本旨”之意,它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原始宗教包罗万象,乃是文明之宗的这一特征。
人类文明发祥于宗教,随着文明的逐渐演进,分门别类的专业从宗教中分化出来。这种分化一直不断地进行,不仅越分越细,各专业也日趋独立,沿着各自的轨道互为辐射发散,彼此绝少交叉往来。这种“重分化、少综合”的倾向,正是当今诸多弊端的根源。其中最明显的病症当属“技术发展”与“人文理念”的脱节。人类文明当前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必须追寻到本源的综合上,追寻到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上,追寻到涉及人性的宗教范畴才能谋求彻底的解决。当前人类活动业已扩展到整个地球,不同的地域文明逐渐融合,走向信息、商品、资源、人才的全球一体化。这种“合”的势头非常有利于人们从“综合”着眼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世间的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种更加健全的文明必将在“合”的趋势中诞生。
阿•汤因比曾经设想过“人类未来的宗教究竟是怎样的宗教?”他认为:“产生并支持新文明的未来宗教,必须赋予人类明辨和克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罪恶的力量。这些罪恶当中最可怕的是那些从人类历史中沿袭下来的陈旧东西。这就是和生命本身具有同样古老历史的贪欲,以及和文明具有同样古老历史的战争和社会的不公正。还有和这些同样可怕的新罪恶,这就是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应用科学和技术所造成的人为的环境。当前,彻底消解人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实际上是树立一种正确信仰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汤因比认为:“人类本来是怀着敬畏之心看待自己环境的,应该说,这才是健全的精神状态。”遗憾的是,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类,自以为对大自然的了解已经透彻得一览无余,人们已不再敬畏自然,进而还要藐视自然,主宰自然。也许只有一些对自然有着精深理解的人如今还能对大自然保持一种由衷的敬畏之心,对大自然还怀有一种虔诚的宗教感情。人类应该确立与自然“和谐”的信仰,注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的“综合”。这“和”“合”二字在民间又称之为“和合二仙”。但愿他们能够保佑人类走出技术阴影和人性的暗区,自觉地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纳入到大自然的普遍和谐之中。
(节选自《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忧虑》,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关于“宗教”的论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文明发展史来看,宗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起源。它囊括今天已经分门别类的所有文明品种的萌芽。
B.原始宗教的性质多体现在史前人类岩画中的生殖、太阳崇拜以及祭祀舞蹈中。随着文明的演进,宗教的分化不断进行,不仅越分越细,也日趋独立。
C.许多原始宗教的史诗中都涉及到天地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这类科学的根本问题。宗教的“宗”字有“根本”之意,反映出原始宗教乃是文明之宗。科学、哲学、天文、数学等均起源于宗教。
D.五千年前的古巴比伦医学认为疾病总是与诸神、鬼怪、星辰有关,三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医学是神庙学校秘密教义的产物,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宗教是医学的起源。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分门别类的专业随着文明的演进日趋独立,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的“重分化,少综合”的倾向导致了了诸多弊端,其中最明显的病症是“技术发展”和“人文理念”的脱节。
B. 一种更加健全的文明必将在“合”的趋势中诞生。“合”的趋势是指不同地域文明逐渐融合,走向信息、商品、资源、人才的全球一体化。这种趋势有利于从“综合”着眼来研究、解决人类文明当前的许多重大问题。C阿•汤因比认为:因为未来宗教产生并支持新文明,所以必须赋予人类明辨和克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罪恶的力量。
C. 在作者看来,不健全的精神状态是指人类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后不再敬畏自然想要主宰自然的一种精神状态。
【小题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排斥奢欲、不公正等恶俗,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更加健全的文明的表现。
B.只要树立了自然“和谐”的信仰,便能消解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
C.“和谐”的信仰和 “综合”的理念也许能帮助人类走出技术阴影和人性的暗区,使得自然和人类各得其宜、相得益彰。
D.随着文明的演进,科学、美术、舞蹈、医学等专业沿着各自的轨道互为辐射发散,彼此绝少交叉往来的局面,将会逐渐得以改善。

同类题2

赣文化
郑克强
“赣文化”,犹如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一样,无疑是一个区域文化的概念。大凡称谓区域,除了地理环境这一相对独立的前提外,在文化内涵与特质上也应区别于周边地区。江西这一区域由其历史形成的复杂性所决定,在文化构成上受到过百越、吴楚、中原、客家等文化类型的杂糅,因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是同时,赣文化又极具创造力的特点,这就像赣方言跻身于全国八大方言区之一那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可以这样说:赣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涵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集合,也不仅仅是简单的雷同,它应是一种具有区域文化特质的亚文化。
正像解剖猴子获得对人自身认识的钥匙一样,深刻理解赣文化的哲理意蕴,也需要分门别类作若干专题性的研究。儒、佛、道三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至广至深,而这三家在江西又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始于江西,流播全国;佛家中的禅宗竟有三家五宗的祖庭在江西,庐山脚下的净土宗东林寺、永修云山的真如禅寺、奉新的百丈寺等,都是全国著名的佛教丛林,出现了慧远、慧能、道一、行思等一大批宗师;道家中的张天师除了前两代在四川的青城山之外,至解放时竟有六十一代雄踞江西龙虎山,历二千年,并在其间屡屡对朝廷产生重大牵制影响。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可以发现,江西的儒、佛、道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追求“内在超越”,无论是“成圣”、“成佛”、“成仙”,他们所要达到的超然境界都非常强调内在本心的作用。这种把人看作是主宰自己命运力量的意识,在长期封建社会统治中有其难能可贵的一面,当然也对江西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态,行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赣文化渗透在各种载体之中,顽强而又清晰地表达着它特有的文化信息。因此,研究赣文化,还需要对它的各种载体分别进行探讨。这方面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其一是文献资料,它包括历代官藏或民间传留下来的各种典册、笔记、诗文、字画、书信、图表、方志、谱牒,等等。其二是实物资料,这主要指大量的考古发现,如万年仙人洞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瑞昌铜岭的冶炼遗址,吴城、大洋洲的青铜器皿,吉州、洪州、景德镇的瓷器及窑址,还有散落在各地的寺庙、道观、名塔、名桥、民居、匾额、碑刻、墓葬等等。其三是艺术样式,它应涵纳傩舞、弋阳腔、宜黄腔、赣剧、采茶戏直至兴国山歌等多种戏剧演唱艺术形式,还包括茶艺、赣菜、赣服饰、赣民俗等十分庞大的子系统组合。我们只有通过对这些文化载体的深入挖掘,认真清理和分析,才能由小至大,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地把握赣文化的精髓。
(节选自《赣文化通典》)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正像解剖猴子获得对人自身认识的钥匙一样,深刻理解赣文化的哲理意蕴,也需要分门别类作若干专题性的研究”具体做法的一项是
A.通过研究儒家中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来理解赣文化。
B.通过研究慧远、慧能、道一、行思等宗师来理解赣文化。
C.通过研究道家中的张天师前两代在四川的青城山的活动来理解赣文化。
D.通过研究景德镇的瓷器及窑址来理解赣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赣文化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在文化构成上受到过百越、吴楚、中原、客家等文化类型的杂糅。
B.特有的文化信息往往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
C.追求“内在超越”是儒、佛、道三家的一个共同的特征。
D.“成圣”、“成佛”、“成仙”是儒、佛、道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是由“赣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等地方文化共同组成的。
B.由于儒、佛、道三家在江西又有着极为浓厚的历史积淀,可以说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广。
C.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等形式的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也是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儒、佛、道三家在江西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学、佛家中的禅悟、道家中的恬淡虚无当然也对江西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态,行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今天,一个新的领域在揭开第六感——道德感(是非观念)的面纱。人们的道德直觉已经在实验室里、互联网上和大脑扫描中被抽离出来加以研究,人们更试图以博弈论、神经科学和进化论生物学来分析道德直觉。
②“有两种东西,我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就越是使我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爱慕和敬畏,”康德写道,“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如今人们越探索道德准绳,心里就越发感到敬畏,至于是否还能爱慕就不得而知了。道德感(是非观念)原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结构,不仅如此,它还体现出了自身进化的历史和它的神经生物学的基础。
③要承认人的心理有专门的一部分作用于道德,就得先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既定的道德评价与他们对其他事物的成见是截然不同的两样东西。道德化(moralization)是一种心理状态,就像一个开关,可开可关。当这种道德开关被打开的时候,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便驾驭了我们的思考。这种思维模式使我们将某些行为视作是不道德的,而不仅仅是难如人意的,或不合时宜的,又或者是不太明智的。
④道德感的首要特征是:被援引为规则的道德信条通常被视作是普适通用的。比方说,禁止劫掠、禁止谋杀,这不会被人们视作一种当地风俗,而更具普适而客观的公允。
⑤道德感的另一项特征是:人们觉得那些犯下不道德罪行的人理应受到惩罚。对那些违反道德律的人施加人身伤害仿佛是天经地义的;相反,让他们“侥幸脱逃”才是一种过错。因此人们可以毫无不安地奉上帝之名或假国家之权来伤害那些他们认为不道德的人。伯特兰•罗素曾写道:“让道学家们兴奋不已的,莫过于心安理得地对人施以残暴——也正因此他们才发明了地狱。”
⑥我们都体会过当心中的道德开关被打开时的感觉——正义之光在闪耀,愤怒火焰在燃烧,有种力量在感召。心理学家罗津(Paul Rozin)曾经设计了一组对照,研究举止相仿却具有不同的“道德触发法则”的两类人,以此来探索触发道德感的开关之所在。健康素食主义者为了实际的目的而避免食用肉类,比如为了降低胆固醇,避免摄入毒素。而道德素食主义者禁食肉类则是出于伦理的原因:不做屠夫的帮凶。而当他们被问及对肉食行为的感受时,罗津指出,道德动机的不同引发了见解的重重差异。道德素食主义者倾向于视肉类为污秽之物,他们也更倾向于认为人人都应当是素食主义者,他们还会给他们的饮食习惯添上德行的色彩,比如坚信素食可以使人远离兽性,不起恶念等。
(选自史蒂芬•平克《道德本能》)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道德感”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感就是人们常说的是非观念,过去人们虽然知晓它的存在,但是未曾进行过深入的科学研究。
B.道德感的结构相当复杂,这导致宗教等特殊团体有时会利用道德感来伤害他们所认为不道德的人。
C.道德感一般不存在种族、国家、阶层的差异,它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而不是一时一地的个别性。
D.道德感强调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人们在受到道德感的激励时,心中往往会充满正义的力量。
【小题2】(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德化心理状态形成之前,人们是从愿望等角度分析看待具体问题的。
B.道德化心理状态形成之后,人们是从道德的角度思考判断具体问题的。
C.道德化决定道德感的存在与否,在它形成之前并不存在道德感的概念。
D.道德化决定道德感的呈现与否,在它形成之后人们开始进行道德评价。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已在实验室里通过神经科学等方法研究道德直觉,以期揭开道德感的面纱。
B.康德曾经爱慕和敬畏的道德感,现在已经失去值得爱慕这一特性,但仍令人敬畏。
C.地狱的存在并非只是出于宗教的幻想,它的存在还曾被用来加强道德感的权威性。
D.两类不同素食主义者在行为和观点上的巨大差别,有助于人们探索道德感的奥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王学泰
古人对文化持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自古以来,凡是儒家经籍以及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等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的纽带。世界上大多数地方是把种族或宗教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的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性,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的生动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动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之心,自然会随之衰减。20世纪从60年代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的社会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的“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传统文化更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了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的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读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的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就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但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有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才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I0月6日16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作者所说的“敬畏之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儒家经籍等文化著作中含有的敬重之心与尊重之心。
B.指对传统文化中的以“道”化众的文化的制造与传播。
C.指对精致、详密、完美的农业文化的“复旧”与再创造。
D.指文化重建中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尊重、敬畏与传承之心。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文化的“文化至上”态度,除了尊重与敬畏之外,甚至将其神圣化。
B.儒家信徒从政立言,以“行道”为目标,就是要使人人得到文化的熏沐。
C.社会转型和革命震荡近百年,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D.文中的“敬畏之心”与朱熹所说的“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有很大差别。
【小题3】根据本文,列举并分析传统文化在中国现当代遭遇的两种不被敬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