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作者新考(节选)
陈 林
20世纪90年代初,周文康先生在《红楼梦学刊》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即《〈红楼梦〉后四十回非后人续作的内证及其作者出生年月日考辨》和《“天德二月坐本命”辨——元妃“原型”生辰补考证》。周先生在论文中提出,小说后40回明写元春“生于甲申,死于乙卯,存年四十三岁”是一个明显的常识性错误。《考辨》一文由小说第86回所写元春生辰八字命理入手,用逆推的方式考证其“原型人物”——曹寅长女、曹雪芹的姑母曹佳氏的生辰八字,周先生的结论是:“康熙三十一年壬申正月辛亥朔,十五日丁卯,则其生辰八字为:壬申岁庚寅月丁卯日乙巳时。”在《补考证》一文中,周先生将他所推导出来的曹佳氏的生辰八字与小说中算命先生对元春命理的论断相比照,认为两者“竟然基本相符,而且几乎不可思议的是,恰恰与其所论的元妃出生年月日时干支八字不合之处一一对应,岂不值得持高鹗(或其他什么人)续补后40回之说者深长思之?!”
遗憾的是周先生所持的八字命理和历法推算方法根本就是错误的。但是他的研究思路却给了我极大的启发。2003年我偶然得到了计算节气交接时刻的工具、照录清代历日数据的《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以及《三命通会》,来破解200年来困扰无数红楼爱好者、专家学者的谜团。拙文关键在于揭示了120回小说情节之中的确隐藏并暗示了一个从1706年到1724年的真实年代序列。在拙文中,这个真实年代序列的推出,首先在于确证了元春真实的生死日期;然后以元春真实死亡日期为基准,可以梳理出120回情节的真实年代序列。从后40回文本具体的描写来看,作者犯了一系列“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按照正确的数值计算,元春只活了31岁,而不是第95回所写的43岁;按照《三命通会》既定的“算命规则”,元春正确的出生时间绝不是86回所写的“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辛巳时”,而是“某年正月(寅月)壬子日辛亥时”;从后40回文本提供的时间线索来看,元春正确的死亡时间也不是第95回所写的“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后的十九日”,而是“某寅年十二月立春后的年底或某卯年年初”。由于后40回的作者将第5回中元春判词“虎兕(兔)相逢大梦归”明确描述成了“寅年丑月立春交卯年寅月”这个特定时间。通过逐年查证自康熙最后一次南巡的1707年到程甲本刊出的1791年之间的历法资料,结合曹家史料进行综合判断,我们就可以发现:后40回所暗示的元春的真实死亡日期是“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723年2月4日)立春之后(二十九日当天或雍正元年癸卯年正月初一)”。由这个死亡日期逆推,元春真实的出生时间就是“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1692年2月18日),这个“八字”具有的命理特征才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第86回所写的算命内容,并且这个“壬子日”不是“大年初一”而是“正月初二”。
【小题1】周文康两篇论文所要论证的观点是()。
A.《红楼梦》后40回明写元春“生于甲申,死于乙卯,存年四十三岁”是一个明显的常识性错误。
B.曹寅长女、曹雪芹的姑母曹佳氏的生辰八字是:“康熙三十一年壬申正月辛亥朔,十五日丁卯。”
C.共有120回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其后40回并不是高鹗或者其他什么人续写的。
D.曹佳氏的生辰八字与元春命理相比照,两者“竟然基本相符”,甚至“干支八字不合之处一一对应”。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所言周先生“研究思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后40回显露的明显错误进行辩证分析,寻找120回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内证”。
B.从分析文学人物的生辰八字命理入手,并用逆推的方式考证其“原型人物”。
C.寻找出续书作者“明显的常识性错误”,然后再推导出元春真实的生存时间。
D.采用比照的方法,将对元春命理的论断与曹佳氏的生辰八字相比照来推导结论。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康在《红楼梦学刊》上连续发表的《考辨》《补考证》两篇论文,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缘起。
B.作者认为周文康所持的八字命理和历法推算方法根本就是错误的,所以他推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C.作者认为梳理出120回情节的真实年代序列,就可以确证元春真实的生死日期,并考证出元春的“原型人物”。
D.作者用后40回所暗示的元春真实死亡日期,推断出她的出生时间是“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2 04:40: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我国是农业资源强约束型国家,必须依靠科技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我国人均耕地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增地减、人增水减的矛盾将不断加剧。但同时,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还很低。灌溉水利用率为43%,低于国际先进水平30%;降水利用率约为45%,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25%。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860亿斤(纯养分),是世界上肥料用量最多的国家,然而氮肥当季利用率仅30%,每年氮肥损失近400亿元,肥料利用效率不高。全国农药年产量超过8亿斤(有效成分),居世界第二位,但有效利用率只有30%,农药浪费严重并造成污染。
落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导致有限的农业资源严重浪费,而且使本来日趋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导致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恶化。我国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达100多万吨,大部分未经处理,成为蚊蝇孳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二是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年排放化学需氧量(COD)6900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COD的5倍以上,成为首要污染源。三是化肥、农药和农膜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严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到4400多万吨,大部分流失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全国农药年使用量近130万吨,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1.36亿亩。地膜覆盖正由“白色革命”演变为“白色污染”。四是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土壤生态破坏,甚至危及正常交通安全。
【小题1】目前我国农业资源有哪些问题?(6分)
【小题2】结合材料,说说如何解决我国农业资源存在的问题。(9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伐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追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9分)
人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人惯于对外界的影响(包括别人的思想)起强烈的反应。一类人则消极被动地接受一切事物。前一类人甚至在孩提时期就对别人教给自己的一切提出疑问,并往往叛逆传统和习俗。他们富有好奇心,要自己去探索事物。第二类人更容易适应生活,而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能积累正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后一类人的头脑充满了公认的观点和固定的看法,而反应型的人则具有较少的固定观念,他们的思想更自由、更可变。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按照这两个极端来划分,从而隶属于某一种,但显然,接近被动型的人是不适于从事研究工作的。
怎样选择有前途的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是判断自己是否适宜,这是个难题。列出一连串所需的品格条件对解决问题并无多大帮助,因为目前还没有一种客观的手段来衡量所列出的特点。然而,心理学家有一天也许会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可以设计一种实验,来测验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这可以衡量人们好奇心和观察力的大小,即他“发现”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成功率,因为生活就是一个不断的发现过程。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来检验人们概括的能力以及能否提出与已知资料相适应的假说的能力。也许对科学的热爱可这样来考察:看他们在获知科学上的新发现时是高兴还是相反,据此进行判断。
普通的考试并不足以说明学生研究能力的强弱,因为考试往往有利于积累知识的人,而不利于思想家。出色的考生并不一定擅长于研究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则往往在考试上表现得不好。埃里希完全是靠着考官们的好心而通过医学毕业考试的,因为考官们很有见识,承认他有特殊的才能。而爱因斯坦则在工艺学校入学考试中不及格。比起那种不加怀疑地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的学生在积累知识方面很有可能处在不利的地位。
我注意到,在英国许多生物学或非生物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都是博物学家或者在青年时期曾是博物学爱好者。年轻人爱好博物学的某一学科,进行深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可贵的迹象,说明他有研究的才能。这表明他从研究自然现象中得到兴趣,并很想亲自通过观察来认识事物。
目前,挑选有前途的、有研究才能的人,也就是劳斯所说的“发现发现者”的唯一方法是:给候选人以机会,至少有一两年的时间来作科学研究的尝试。除非年轻科学家确实表现了研究方面的能力,否则最好不要给他永久性的研究职位。这种谨慎的态度不仅关系到科学家未来的物质生活和幸福,而且对研究机构也有好处。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年应有机会涉足研究,因为这有助于初步证明某人是否适于做研究工作。一个年轻的毕业生如果采取措施谋求一个研究工作的职位,那就表明他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真诚愿望,换言之,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往往自己挑选自己。
不管科学研究究竟需要何种智力条件,总之大家公认:并不是人人都能从事研究工作而有所成就,正如并非人人都有作曲的才能一样。然而,缺乏这些条件的人并不等于在其他方面的智力和能力有缺陷。
(选自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性格”与“研究工作”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应型的人则具有较少的固定观念,他们的思想更自由、更可变,能成为研究工作者。
B.消极被动地接受一切事物,这种被动型的人是不适于从事研究工作的。
C.每一个人并不绝对隶属于“反应型“”被动型”中的一种,所以难以判断是否适宜研究工作。
D.人的性格对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对科学的热爱永远是最基本的品格之一。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根据好奇心和观察力的大小准确判断自己是否适宜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B.普通的考试并不足以说明学生的研究能力,出色的考生只擅长考试,不擅长于研究工作。
C.年轻科学家研究方面的能力不强,可变因素较大,最好不要给他永久性的研究职位。
D.不是人人都能从事研究工作,从事研究工作是有条件的,但缺乏这些条件的人并不妨碍在其他方面做得很出色。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于研究工作的人,也许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并不比别人高,这表明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智力和能力有缺陷。
B.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学生更容易受老师的欢迎;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的学生往往处在不利的地位。
C.挑选适合研究的人的好方法之一是给候选人有足够的机会,至少有一两年的时间来做科学研究的尝试,这有助于初步证明其是否适于做研究工作。
D.富有好奇心,要自己去探索事物,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真诚愿望,他一定是最有前途的、有研究才能的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 受其伦理学的影响。较早见于孔子的学说,著名的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德”说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 从中可以感受或体味到某种人格美。‘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德说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 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 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
这种以自然“比德”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屈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可以看做是孔子“比德”观的继承。“比德”观在元、明、清的文人画作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梅、 兰、 竹、 菊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寄托着画家的人生理想, 成为崇高品德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比德”的审美观继续发展, 又出现了“畅神”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 比之“比德”,“畅神”观更具美学色彩, 这种审美观的出现,扩大了对自然的审美范围。山水诗、 山水画特别盛行, 与此种审美观大有关系。宋朝画家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 丘园, 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 隐逸所常适也。 ”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爱归于情感的欲求了。不是为了“比德”而是为了获得情感愉悦, 人徜徉于大自然, 陶醉于大自然。中国大部分的山水诗、 山水画都是表现这种“畅神”的审美观。
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西方有共同之处, 即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但也有不同之处,中国较多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 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联系,西方则较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西方哲学偏重于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 主要靠理智、 靠思维,情感因素遭到压抑。认识论的态度也与实践功利的态度有直接的联系。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一般偏重于自然物本身的性质,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因之, 中西方是两种不同艺术体系,亚里士多德提出:“美与不美, 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为统一体。 ”美国艺术家托马斯说,美有三要素: 完整、 和谐、 鲜明。他们认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诸因素的和谐统一。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 自然物的美美在与人的生活关系上。这看似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相同,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精神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
( 摘编自陈望衡《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 )
【小题1】下列关于“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他们把自然物的一些属性与人的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让自然物寄托丰富情感和人生理想。
B.“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受儒家伦理学的影响, 注重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比德”, 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表现人格美。
C.“比德”的自然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并不取决于它自身的价值, 取决于它所比附的道德情操品格, 也就是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
D.屈原用善鸟香草喻指忠贞的品行, 元、 明、 清的画家用梅、 兰、 竹、 菊喻指崇高的品德,都是“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具体体现。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畅神”的审美观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强调自然物与人的情感的关系, 宋朝画家郭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好归结于人的情感欲求。
B.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 在审美方面对自然美的认识都有一致之处, 即都关注了自然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一特点。
C.和西方相比, 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更关注社会属性, 它认为自然美较多地表现在自然物与人, 特别是与人精神方面的联系上。
D.对自然美的看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同, 他也认为, 自然物的美美在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和与人的生活关系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希望徜徉在大自然中, 陶醉在大自然中, 怡神悦性; 山水诗、 画的创作可以满足人们这种情感需求,“比德”说、 “畅神”说应运而生。
B.西方人对自然美的认识较大程度上源于西方的哲学, 他们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多是理智的、 思考型的,有功利性因素。
C.托马斯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 和谐、 鲜明, 他的看法印证了西方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去寻找自然美。
D.中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艺术作品中, 形成不同的艺术体系,因此, 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文明之初,中国人与希腊人关于自然的认识也许比较接近。比如泰勒士(Thales)把自然比作“母牛”,老子则把自然比作“玄牝”——一个巨大而玄妙的母体,他们都倾向于把自然看作一个包括人类在内的、独立的、完整的、充满活力的、拥有自己心灵的生命体。
但在西方,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自然从人的世界中渐渐被分离出来,成为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另一个世界,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尤其是到了近代,在西方的主流哲学家如培根、笛卡儿、牛顿的著作中,自然已经被彻底地物质化、实体化,成为一架遵循所谓客观规律运转的机器,成为人类智力认识与把握的对象,成为人类从中谋福利的外在资源。即使在黑格尔哲学中,也只把自然看作一种“外在的”东西、绝对精神的物质外壳,甚至“只是知性处置的尸体”。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是,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主宰,是世界的中心。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关于自然的观念,尽管中间也曾有过不同学派的分歧,但就其主流而言,却始终没有背弃那个最初的原点,即人与自然没有截然的界限,总是声气相感、血脉贯通的。
简言之,如杜维明一篇文章中所强调的: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的解释是浑沌的、动态的、循环交替的,那不是物理学的,而是接近生物学、系统论的。就像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说,具有“很明显的精神生理”。古代中国人在文学艺术创造过程中,“人与自然是声息相通的,他们永远相依为伴”。
其实,刘勰《文心雕龙》一书在开宗明义的“原道篇”中,就反复论述了这样的自然观与文学观:文学之道乃自然之道——天、地、人,三位一体;日月、山川、文章三位一体;形声、文采、心灵,三位一体;“天地之辉光”、“生民之耳目”、“夫子之辞令”亦同为一体。刘勰的主张,显然也是接近于“生物学”与“精神生理学”的。它与西方工业社会的思维模式大相径庭,与怀特海、贝塔朗菲的有机整体论、系统论哲学倒是颇为接近的。20世纪以降,我们借用西方概念形而上学的视野,总是倾向于把此类思维模式看作“原始思维模式”,看作低级的、落后的、幼稚的,甚至愚昧的思维模式。现在看来,尤其是从当前生态运动的视野看来,这种思维反倒更接近当代人追求“人类-自然一体化”的生态型世界观。
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学史家反倒习惯于站在西方正统哲学的立场上,拒绝祖宗的这份珍贵遗产,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周振甫在注释《原道篇》时,则断然批评刘勰不该把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混为一谈,坚定地在“人”与“自然”之间筑起一道边界森严的壁垒——这也许就是一种集体意志对个人学术活动的无形的拘限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
【小题1】对“这也许就是一种集体意志对个人学术活动的无形的拘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自然观长期被以往社会变革的主流当做古代文化的糟粕,所以,我国当代文学史家难免把自然看作一种“外在的”、绝对精神的物质外壳。
B.《文心雕龙》的文学内在价值与当代社会意识的成见在文学史书写的诸多论题中形成了显著反差。
C.对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主流思想的借鉴改变了中国社会思潮发展的总动向,使周振甫们失去了瞻顾历史的自信。
D.走出自然、改造自然,意味着文学的发展进步;顺应自然、返归自然,则意味着文学的消极乃至反动。这种形而上学的认识影响了中国文学史家的判断力。
【小题2】下列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培根、笛卡儿、牛顿、黑格尔的著作中,自然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是人类智力认识与把握的对象。
B.人们关于自然的观念,尽管中间也曾有着不同学派的分歧,但就其主流而言,对宇宙的解释却始终与西方工业社会的思维模式大相径庭。
C.荣格认为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的解释是浑沌的、动态的、循环交替的,具有“很明显的精神生理”。
D.中国古代文学观中有些被看作低级的、落后的、幼稚的,甚至愚昧的思维模式,更接近当代人追求“人类-自然一体化”的生态型世界观。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把自然比作“玄牝”,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被指责为“原始思维”,说明中国文学的传统之一被一些大胆而草率的假设肢解了。
B.自然是个充满活力的、可以化育万物的母体,自然之道就是文学之道。“天地之辉光”、“生民之耳目”、“夫子之辞令”总是声气相感、血脉贯通的。
C.其他国家的文学史也许可以忽略“自然”,唯独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绝对不能无视“自然”的存在。
D.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学历史的书写必须切合这个民族文学的特质,中国文学史家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垒筑壁的现象则应该引起学界广泛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