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大气污染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过多和持续时间过长,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英国南极测量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计划,这一研究计划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球载仪器一般是检测该仪器所行进的大气的构成及其化学性质。陆基探测仪和星载探测仪则执行遥测任务。这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小题1】下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大气层中,如果出现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大气污染。
B.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没有达到有害程度,还没有对人或物造成危害,这种情况还不能称作大气污染。
C.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人为因素,如火山爆发可以说是自然因素。
D.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在大量消耗能源的时,会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而使大气环境的质量变差。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大气污染物中引起公害的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而天然污染不会引起公害。
B.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而给人类带来危害。
C.只有含杂质的燃料不完全燃烧,才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
D.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就会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产生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的痕量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但因为有的痕迹量气体不会产生温室效应,所以痕量气体不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
B.如果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不被破坏,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不被吸收,地球的气温就不会升高而产生“温室效应”。
C.要是没有臭氧层挡住太阳的紫外线的话,太阳的紫外线将会普照大地,人类和动物、植物将因紫外线照射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D.南极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使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还有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有害物质也对臭氧层的变化有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2 04:3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是“清明节”之意,二是“清明坊”之意,三是“清明盛世”之意。
其中,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孔宪易先生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被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细致地考证。他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先生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其中对扇子的考证叫人折服。《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先生产生秋景说法的原因之一。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确是用来拂暑驱蝇,但是在北宋这个时期还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便面”这一风俗由来已久。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对方心神领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由此看来“便面”习俗是不受季节影响的。
周宝珠教授对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文”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较唐朝时期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大肆歌颂当朝皇帝的政治清明;《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赵佶“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如果称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图”这五字一语双关,弦外有音。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正在乞讨的乞丐,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却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指什么含义呢?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也有诸多解释。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
【小题1】文章引用周宝珠教授对扇子的考证,用意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证明在北宋时期扇子除拂暑驱蝇外,还有其它如题诗作画、扑卖馈赠的用处。
B.否定孔宪易先生对“清明”的解释,“清明”所绘之景并不一定是秋景。
C.说明扇子在北宋时期,主要的用途是“便面”,是一种礼貌之举。
D.是为了佐证史树青先生关于“清明”是“政治清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清明”是“政治清明”意思的一项是()
A.北宋长期实施“偃武修文”国策,经济繁荣,国势昌盛。
B.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极尽歌颂之能事。
C.《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的气势和景象,能体现“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
D.《清明上河图》中官衙门口的士兵和大街上跑着的猪等人与物,正体现出一种繁盛景象。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坊”是北宋时期东京城外城东郊区三坊之第一坊。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景象。
B.如果“清明”是“政治清明”一说成立的话,那么“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就是一语双关,弦外有音。
C.《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也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逆水行舟”的解释是其中支持者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说法。
D.文章引用《东京梦华录》记载,是为了证明“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的人文主义
林语堂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使西方哲学家备受困惑。他们从目的论出发,认为包括蚊子乃至伤寒菌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为这个自负的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今生今世自有百般磨难,因而自傲的人类始终无法事事如意。于是目的论又转向来生来世,把今生的世俗生活看作为来世所进行的准备。另外有一些人,像尼采那样知难而上,否认人生“必须”有什么意义,认为人类的进步不过是一种循环,一种野蛮人的舞蹈,而不是去市场采购,所以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然而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它就像海浪一样不断冲击着堤岸:“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他们进而认为佛教所谓升入涅槃境界,也过于玄虚。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在中国人看来,这不仅代表片刻的诗意般的快乐心境,并且是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中国人就是陶醉在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它既不暧昧,又不玄虚,而是十分实在。我必须说,这是一种异常简单的理想,简单到非中国人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我们时常纳闷,西方人何以竟想不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纯净平安地享受生活。中国与欧洲的不同,似乎在于西方人有更大的能力去获取和创造,享受事物的能力则较小,而中国人享受仅有一点东西的决心和能力都比较大。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由此生发出一个人文主义,它坦白地宣告了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并规定一切知识都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然而知识同人类的结合并非易事,因为人类一旦动摇起来,就会被自己的逻辑所左右,成为知识的工具。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由于机器的迅猛发展,人类无暇享受自己创造的一切。美国管道工人的荣耀使人们忘记了没有冷热自来水我们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法国和德国,许多人伴随着自己的水壶和老式脸盆,也照样在他们安逸而漫长的一生中作出了重大的科学发明,写出了不少宏篇巨著。人文主义只有坚定地把握住人生的真谛才能保佑自己,无论如何,人类的一切智慧和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人类如何保养自己,如何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
【小题1】请简要概括西方哲学家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观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第三段“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这句话?(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时空共寓”的审美效果
王云涛
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古典诗词也不例外。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更倾向于以流动的时序与景观同步,融时空与物色变化于一体。许多时候,古代诗人在写时间的变化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现的,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通过视觉来记录季节的变迁。究其根源,可能与中国式的混沌思维与西方思维强调矛盾双方的斗争和对立不同,它更注重强调矛盾双方的中和与统一。这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传统中就表现文体的个性特征常常在文学的共性特征中和平共处,甚至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浑然不分,“和而不同”;在古典文学创作上的集中表现就是形成了时空一体的观念,借景(空间)而怀古(时间)的手法由此几乎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模式。以唐代文学为例,陈子昂登幽州古台,面对浩渺的无限天地(空间),感悟的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间情怀。张若虚面对春江月夜的美景(空间),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时间)的人生思索。刘希夷面对落花,触景生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崔颢观黄鹤楼而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栽空悠悠。”李白把酒望月,叹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些感怀同样是将空间和时间共同体悟。
时空共寓中的时空交融,一般情况下交融的目的或突出时间或突出空间,给人总体的时空之美。人在特定的时空中必定会有特定的人生体验,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所侧重。崔颢的“白云千载空悠悠”,“白云”“空悠悠”为空间概念,全句的重心在“千载”表的是时间。在这里,空间为时间服务,看似交融实有主次。崔颢的孤独体验透过表面的空间展现的是时间上昔今对比的失落,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等无不如此。也有时空交融中用时间突出空间的。如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典型一例。“行”“坐”都是时间化的描写,“穷处”“云起”为空间描写,是诗的中心。郭璞的“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沈全期的“山月临窗见近,天河人户低”等,显然,这种突出是为了诗歌内容上的需要,时空的合理转换本身就是展现时空内在丰富的美感质素,同时也为诗人将孤独体验的触须伸向无限时空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而下的描绘表现形而上的时空美。因为汉语句子不存在动词的单个中心,所以汉语的句式结构,通常是以时序(包括实际动作。发生次序和逻辑上所应有的因果次序)展开的流水句,将叠床架屋的空间关系构架化作连贯铺陈的时间事理脉络。于是,时空共寓的思想模式使得汉语文学的表达方式丰富起来。中国人通过一定时间里内外的空间交流,可以将宇宙融于一室之内。“窗含吴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山月临窗见近,天河人户低”,“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说的都是这种时空共寓思维下的画面。
时空共寓在刻画人物心理和抒写人物情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深入程度,为我们体认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世界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时空共寓契合了古代诗人移情体验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在科举不第或者遭遇贬谪的过程中,更容易移情于宇宙时空,从中寻找超脱,感受抽象化、普遍化的时空之美,在更深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及人生。《易经》中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可能是最早对宇宙的感知。《淮南子·诊言》中说“洞同天地,浑沌为朴“、老子说“有物混成”。这种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却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展开和审美视野的拓展。杜甫的《咏怀古迹五种》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岑参的《春梦》中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中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等,都表现了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时间中有空间,空间中渗时间,绸缪往复,盘桓周旋。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融时空为一炉的目的不仅仅是表达社会政治、个人沉浮,诗人更有感叹宇宙博大的哲理性理解和人生有限与无限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的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两句探索时间,后两句则用写空间来抒发忧伤的孤独情怀,感叹历史长河的无尽。其实,作者更有对形而上时空之美的思考,是孤独者面对永恒宇宙的深沉理性认识,是人生对宇宙、个人对历史、有限对无限的呐喊。作者对作品中的时空特征的描绘越形象生动,越能激起呼唤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体验,并且作品对时空宇宙理解得越深刻,越能打动读者。不同的时空感悟给不同的文化带来了各自的特点。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阶段之中,并与时空密切相关。
(节选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时空共寓”》,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作为一种古典文学样式,是人们通过诗歌的创作为当时或后来的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审美效果。
B.中国与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更强调矛盾双方的中和与统一,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时空一体的创作观念。
C.时空思维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性,具有特殊意义,产生了”时空共寓“的艺术审美效果。
D.我们民族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地理空间环境和历史时间阶段,独特的时空特点造就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借空间而怀古是古典文学的一种模式,《登幽州台歌》《书愤》就是这种模式下的作品。
B.运用时空交融写诗表达情感时,崔颢擅长以空间突出时间,王维则擅长以时间突出空间。
C.杜甫移情“紫台”“朔漠”“青冢”“黄昏”的宇宙时空,理性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D.时空共寓能深入地刻画人物心理、抒发人物情感,为我们了解古人心灵世界提供了帮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从时空一体的角度看,把时间“片时”和空间“枕上””江南“融合在了一起。
B.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用时空突出时间的交融特点,“明月”“关”的空间描写突出了“秦”“汉”的时间。
C.郭璞“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之“生”“出”都是时间化的描写,“梁栋”“窗户”为空间描写,是诗的中心。
D.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在时空共寓中,表达了年老时归隐江湖、扭转乾坤后逍遥扁舟的心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又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是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小题1】下列各项是对生态文明下的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比如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C.乡村生活,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D.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它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总是以工业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也就是用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来衡量乡村,其得出的结论是乡村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B.乡村中出现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破坏有机循环的问题,都是受到工业文明这一错误理念支配的结果。
C.在生态文明理念支配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明。
D.因为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所以出现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情况,从而导致人类和自然产生相互抵触的问题。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会发现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们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它,就会发现其独到的价值。
B.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乡村的最大财富则在于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
C.“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这些想法和做法符合工业文明理念。
D.城乡建设在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形成互补,发现乡村的价值并充分挖掘、利用,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格化”:文化走出去的秘籍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个古老又崭新的课题,说古老,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我们先人汲取欧亚各国文化,同时把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向各国传播的最好例证。说崭新,“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新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两年越来越多地被提起,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强,但想要推动文化走出去,或许我们可以逆向思维想一想:外来文化是如何走进来的?
据我所知,最近30年来,世界表演艺术,特别是欧美各国表演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格化的影响。不论戏剧、舞蹈还是流行音乐领域,往往是通过一个个大师、一个个明星——一个个具体的人——走进来的。卡拉扬、小泽征尔、穆迪这些指挥家代表的欧美古典音乐,斯皮尔伯格、卡梅隆、汤姆·克鲁斯代表的美国电影,统统以个人的形象走进中国。包括迪士尼的米老鼠、狮子王,也是一种富有魅力的人格化形象。换句话说,人格化是把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推向全球的一种最成功、也最事半功倍的办法。
中国文化同样应该人格化地“走出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推动中国演出走向世界的工作已经做了近60年,推出去的国内演出团体数以千计,但是能够作为里程碑的演出数量远没有那么多。5月24日举行的“相约北京”闭幕式,程派青衣张火丁与叶派小生叶少兰合作演出《白蛇传》,开票时一票难求,演出时赢得观众的满堂彩,如此盛况,与去年张火丁成功登上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简直如出一辙。
如果说,86年前的梅兰芳先生“走出去”和86年后的张火丁“走出去”,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格化的方式。美国的受众、媒体、高校,首先是接受了梅兰芳这个人,同时接受了他带来的中国的京剧艺术。梅兰芳先生在莫斯科访演期间,可谓“谈笑有鸿儒”,他在和俄罗斯艺术大师们的交往中,通过他个人的魅力传播京剧文化,影响了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学者化之后的京剧艺术家张火丁,同样在海外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中国京剧艺术形象。
我们的舞台艺术年年都在向外走,但大多数情况下,观众们只知道来了中国的京剧团、歌舞团,演出了中国的艺术,在他们心中,这些艺术因为缺少具体的形象符号而面目模糊。从传播学的意义来讲,我们的文化传播缺少一个鲜明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媒体报道评论找不到聚焦的地方,观众的感情投入也找不到聚焦的对象。正如我们从来不笼统地说欧美交响乐来了,而一定是说卡拉扬带着柏林爱乐乐团来了、小泽征尔带着波士顿交响乐团来了,国外的观众也需要知道,是哪一个具体的人,带着他们所欣赏的中国艺术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艺术家们既是路又是桥——既是艺术传播之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座继往开来的桥梁。
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灵魂式的代表人物。而要真正树立一个鲜明的文化大国的形象,也一定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鲜明的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人格化的成功形象树立得越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效也会越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新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B.著名的丝绸之路是成功的文化运输通道,我们的先人把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文化向各国传播就是最好的例证。
C.通过一个个大师、一个个明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推向全球这种人格化的方式是一种最成功、也是最事半功倍的办法。
D.尽管时代不同,可梅兰芳先生和张火丁都以人格化的方式“走出去”,同样在海外创造论文人格化的中国京剧艺术形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最近30年来,欧美的古典音乐、美国的电影,都是以个人的形象走进中国,这种影响很大程度是一种人格化的影响。
B.外国人是通过孔子、老子这些人格化的化身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知道了孔夫子的学说和老子的智慧。
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可被记住的是一个个的代表人物,这恰好说明了人格化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
D.我们的舞台艺术年年都在向外走,可是海外观众却只知道了中国的京剧团、歌舞团,只知道演出了中国的艺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认真思考外来文化是如何走进来的,这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或许是比较有帮助的。
B.这两年,中国文化“走出去”越来越多地被提起,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强,这对推动文化“走出去”是极其有利的。
C.我们的文化传播只要有了鲜明的灵魂,媒体报道评论就能找到聚焦的地方,观众的感情投入就能找到聚焦的对象。
D.中国文化“走出去”,要真正树立一个鲜明的文化大国的形象,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包括艺术在内的鲜明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