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大气污染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过多和持续时间过长,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英国南极测量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计划,这一研究计划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球载仪器一般是检测该仪器所行进的大气的构成及其化学性质。陆基探测仪和星载探测仪则执行遥测任务。这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小题1】下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大气层中,如果出现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大气污染。
B.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没有达到有害程度,还没有对人或物造成危害,这种情况还不能称作大气污染。
C.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人为因素,如火山爆发可以说是自然因素。
D.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在大量消耗能源的时,会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而使大气环境的质量变差。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大气污染物中引起公害的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而天然污染不会引起公害。
B.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而给人类带来危害。
C.只有含杂质的燃料不完全燃烧,才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
D.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就会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产生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的痕量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但因为有的痕迹量气体不会产生温室效应,所以痕量气体不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
B.如果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不被破坏,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不被吸收,地球的气温就不会升高而产生“温室效应”。
C.要是没有臭氧层挡住太阳的紫外线的话,太阳的紫外线将会普照大地,人类和动物、植物将因紫外线照射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D.南极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使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还有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有害物质也对臭氧层的变化有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2 04:3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享受奢侈富贵生活的欲望没有起始年代。当大观园里的贵族们吃着用十几只鸡煨成的茄子时,庄稼人刘姥姥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到这就是自己经常吃的那种蔬菜。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新富,对高质量和高品位名牌商品“顶礼膜拜”,对眼花缭乱的名牌如数家珍。他们拥有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游艇和私人飞机;一次小型聚会要用掉几十箱香槟;他们为了各种各样的个人喜好不惜动用大笔财力,甚至可以把一群名贵的赛马空运到自己那鲜为人知的庄园里,然后在想起来的时候组织一场马球赛,水平固然参差不齐,但教练可是一定要从苏格兰请来的。
《财富》杂志刊登文章说,中国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和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速度之快令全球奢侈品巨头瞠目。
其实就是这样,想想谁愿意过贫苦的生活?谁会拒绝素洁柔软的纯棉床单而选择草席?除了越王勾践和本•拉登,可能找不到第三个人了。于是,LV(LouisVuitton)和GUCCI,都赶忙奔向中国大陆的城市,考察店址,宣传商品,为招揽大量讲究穿戴的消费者打下市场基础。但据说中国目前只有大约1%的人(1 300万左右)有足够的收入考虑购买高档奢侈品。不过这些奢侈品牌的老总们不怕,因为他们相信人均收入达到2 500美元之后,奢侈品消费将急剧上升。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最终将达到一亿人,与日本不相上下,也会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奢侈品市场。更何况“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贫穷之后,中国的精英阶层突然间“热衷于显示刚刚获得的财富”,谁能保证东晋时王恺和石崇的“斗富事件”不会重新上演呢?
但是,在今年上海举行的一次世界银行会议上,中国政府称在20年的时间里已经把绝对贫困的人口从两亿减少到3 000万。然而,许多人仅仅是脱贫而已。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有四亿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两美元。
那么,那些两千美元的手提包和两万美元的手表供应商在中国怎么赚钱呢?卡地亚的卡索诺奇说“不难”。“别忘了,即使是像哈尔滨和青岛这样的中等城市,人口也比瑞士多。所以,即使这些城市中买得起奢侈品的人口的比例很小也不成问题,市场的规模依旧可观。”
所以,不管如何,奢侈品在中国还是大有市场,毕竟我国还有1万名资产超过1 000万美元的企业家和23.5万名百万富翁,奢侈品消费也满足了这些“新富人”群体对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证明心理。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奢侈品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它也是有参照的,就像⑩进步从来都是相对的一样。当你无法得到一样东西而只能看着它被别人拥有的时候,它就是你的奢侈品。但有时,你得到了一件东西,却并不怎么需要它,它同样是你的奢侈品。因此现在奢侈品已经有了两个含义:稀缺的和多余的。认真地在自己身边找一找,相信每个人都会找到几件符合上述两个含义的东西。这可以证明奢侈品已经足够深入我们的生活,如果这可以被描述成某种进步的话,奢侈品扮演的角色便是一个引诱者和催眠大师,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热烈地谈论它,将其视为欲望指南,并付诸消费,当了自己欲望的奴隶。而所谓进步,就是说,当这样的奴隶足够多的时候,我们手中的奢侈品也就名不副实了。的确,没有永远的奢侈品,只有不断更新换代的欲念,在马不停蹄地催促我们进入下一个未知的时代。
【小题1】下面对“奢侈品”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奢侈品满足了那些“新富人”群体对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证明心理。
B.奢侈品就是高质量和高品位的名牌商品,如两千美元的手提包,两万美元的手表,它因为能消费的人稀有,所以奢侈。
C.奢侈品因为人们无法得到,或得到了却不怎么需求它,而具有“稀缺”和“多余”两个含义。
D.被奢侈品左右,你就会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奢侈品”在中国有市场的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和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
B.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即使买奢侈品的人口的比例很小,市场规模依旧可观。
C.中国政府在20年时间里已经把绝对贫困的人口从两亿减少到3 000万。
D.毕竟中国还有1万名资产超过1 000万美元的企业家和23.5万名百万富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富买价值数百万的游艇和私人飞机,把一群名贵赛马运到自己的庄园的现象,基本上是为了满足证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心理。
B.从大观园吃茄子到王恺和石崇“斗富”,乃至今天新富组织临时赛马要到苏格兰请教练,可以看出,享受奢侈富贵生活的欲望,一直在左右着人们。
C.“没有永远的奢侈品,只有不断更新换代的欲望”指的是奢侈品的概念是相对的,只要欲望不断,就有新的奢侈品不断出现。
D.本文从中国目前购买奢侈品的能力与日本不相上下的现状,直接指出了中国新富具有享受经济和证明社会地位的心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智能时代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也对人类隐私、生命和公平正义造成了巨大威胁和全面挑战。因此,智能时代的工程师应努力化解技术风险,并在保护隐私、关爱生命、守护公平正义等方面主动承担起自身的伦理责任,从而实现工程造福人类的目标。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个人隐私权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智能时代的工程师要担负起保护隐私的伦理责任,要努力做到:数据收集应该征得用户的同意和授权;所有数据需按照隐私程度进行分级,设置不同级别数据的使用权限;数据存储应受到严格的技术保护;密切监督,一旦出现不当使用,应严肃追责。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智能技术在挑战人类隐私的同时也能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如智能技术可以跟踪网络异常行为,防止诈骗和黑客入侵,提升网络安全防御水平,从而使人类隐私得到有效保护。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类。对强人工智能产品一旦处置不当,人类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甚至走向毁灭。避免人类生命受到威胁,首要的是让机器人按照人类的伦理道德规范行事。工程师履行关爱生命的伦理责任,应该做到:做好智能产品前瞻性的伦理评估,避免智能产品伦理缺位;对智能产品开展道德代码和伦理嵌入研究,使机器“算法”遵循“善法”;坚决抵制智能武器的开发和应用,严格限制智能产品使用武器的能力;注重专能机器人的研发,限制全能机器人的设计,消除当机器人具有自我或反思能力时毁灭人类的可能性,始终将人机关系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人类的手中。
智能时代将对人类整体幸福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首先,智能时代可能导致失业率飙升,贫富差距加大。其次,智能时代的偏见或歧视频现。尤为危险的是,人工智能可能强化所习得的偏见,导致偏见走向深度化和普遍化,而不能像人一样有意识地去抵制或克服偏见。智能时代的工程师要化解社会矛盾,消除偏见与歧视,应在工程实践中始终做到:坚持公平原则,在工程设计或人工智能产品开发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坚持正义原则,以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为出发点,让智能产品造福全人类而不是仅为少数人服务;坚持公平正义原则,还应对工程实践导致的利益受损方包括自然在内给予必要的爱护与补偿。
智能当道,未来已来。智能时代的工程师并不仅囿于以上伦理责任,应立足长远,并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直面问题、团结协作,积极担负起应有的伦理责任,为实现人机和谐共处,增进人类福祉而努力。
(摘编自邱德胜《智能时代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时代的工程师应当承担起自身的伦理责任,为实现工程造福人类的目标而努力。
B.在数据收集、使用、存储及监督等环节,工程师要承担起保护人类隐私的伦理责任。
C.工程师履行关爱生命的伦理责任要避免智能产品伦理缺位,掌握人机关系的主导权。
D.人工智能无法有意识地抵制或克服习得的偏见,因而导致偏见走向深度化和普遍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智能时代带来诸多不利为立论前提,论证了工程师应当主动担负的伦理责任。
B.文章第二段辩证分析了智能技术的两面性,旨在论述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利能纠弊。
C.文章第三段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在智能时代工程师如何履行关爱生命的伦理责任。
D.文章论述了工程师承担伦理责任的必要性和具体的措施,全文论证结构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技术具有两面性,其积极的正面作用能避免智能时代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B.只要机器人行事符合人类的伦理道德规范,强人工智能就不会威胁人类生命。
C.工程师即使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也难免会造成少部分人或自然在内的利益受损。
D.智能时代的工程师应具有忧患意识,在产品开发和应用时应努力化解技术风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题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Ks5u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富强与文明都是现代性的内在要素。所谓富强,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器物的现代化,其次是国民精神的提升,第三个旨在实现社会与经济机器的合理化。而文明则是一种特定的价值目标和乌托邦理想,比如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等,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富强是世俗的诉求,而文明是伦理、道德的价值理想。
在欧洲的现代性历史过程之中,富强与文明是同时展开的两面。富强为现代性提供了物质生产与制度合理化的基础,使得人类在短短的几个世纪之内能够创造出比过去所有历史的总和都要多得多的物质财富;文明则为现代性提供了精神与制度的价值与意义,并以此发展出现代的心灵秩序与政治秩序。缺乏富强的现代性是一种虚弱的、贫乏的道德乌托邦,而没有文明的现代性则是可怕的、具有内在破坏力的蛮力。富强与文明,是现代性不可缺少的两面,它们满足了人性深处世俗欲望与精神超越两个矛盾性的追求,是心灵秩序中神魔二元性在社会秩序中的现实展现。
当代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三十年迅速崛起的奇迹,但在现代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现代人被现世享乐主义激励,要的只是自己看得见的欲望满足。古代人、中世纪人对自然与上帝有敬畏之心,生活有节制。现代人活得太嚣张,肆无忌惮。如果地球有一天毁于人类自身,那就有可能是人类一次漫不经心的偶然失误。世界末日也好,最后的审判也好,抑或弥赛亚时刻也好,都有一个对现世有所制约的神圣(或恐怖)的终端,让人懂得审慎、畏惧和有敬仰之心。然而,现代人在纵欲与虚无之间无限循环,这恐怕就是现代人内在的野蛮性。
现代人靠什么与内在的野蛮性作战?当代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一方面滋生着不断变种的野蛮流感,同时也不断生产着对它们的抗体。从欧洲现代性的历史来看,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各种价值以及相应的社会政治建制,还有人类几千年的人文与宗教传统,都是制约现代性负面影响的有效因素。文明之所以依然给我们希望,启蒙之所以没有死亡,就是建立在这种现代性抗体的自我生产机制之上的。按照历史的辩证法,野蛮的流感让文明产生抗体,但同时也不断对抗体做出反应,产生新的流感病菌。如同加缪所说,鼠疫是不可能终极地被战胜的,因为鼠疫在人心之中。但人之伟大,乃是有一种西西弗斯的精神,与之不断地抗争。对于人类文明的前景,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审慎的乐观或有节制的悲观态度。
【小题1】下列关于“富强与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富强是器物的现代化,国民精神的提升,以及旨在实现社会与经济机器的合理化。
B.文明是自由、民主、平等、公正这些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乌托邦理想,以及由此发展出的现代精神与文明制度。
C.富强与文明都是现代性的内在要素,富强是世俗的诉求,文明是伦理、道德的价值理想。
D.富强与文明满足了人性深处的世俗欲望与精神超越两个矛盾性的追求,是心灵秩序中神魔二元性在社会秩序中的现实展现。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欧洲的现代性历史过程之中,富强与文明是一个同时展开的两面,这使得人类在短短的几个世纪之内能够创造出比过去所有历史的总和都要多得多的物质财富。
B.文明为现代性提供了精神与制度的价值与意义,并以此发展出现代的心灵秩序与政治秩序,因此,缺乏文明的现代性是一种虚弱的、贫乏的道德乌托邦。
C.人类内在的野蛮不可能终极地被战胜,但人之伟大,乃是有一种不断与之抗争的精神。对于人类文明的前景,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审慎的乐观或有节制的悲观态度。
D.如果地球有一天毁于人类自身,世界末日真的来临,那必定是人类在纵欲与虚无之间无限循环的野蛮性所造成的。

同类题5

六、现代文阅读(二)

怎样读《管子》

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管子》堪称最为庞杂的一部。汉代刘向校定《管子》86篇,今存76篇,另有10篇仅保留了题目而内容早已亡佚,可见此书基本保留了汉代以来的面貌。在这部庞杂的古籍中,既有道家、儒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还包含了天文、历数、舆地、农业、经济等方面的思想和知识,读起来似乎杂乱无章,让人摸不着头绪。对于这部书的性质,学术界也有多种看法,如“齐国稷下先生的论文总集”“稷下学宫的学报”“齐国管仲一派的法家论丛”等,莫衷一是。

战国中期,田氏齐国的君主为招揽天下贤才,创立了稷下学宫,很快就吸引了大批来自列国的饱学之士。齐国君主为他们建起了高门大屋,给他们“列大夫”的待遇,让他们在这里“不任职而论国事”,安心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切磋论辩,这些举措使得稷下学宫很快就成为了列国的学术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主要舞台。这些异国学者来自四面八方,带来了列国的学术与文化,他们在稷下学宫中极为活跃,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力。他们在促进了齐国与列国的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和繁荣了齐国文化的同时,必然对齐国固有的思想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

面对如潮水般涌入的异国思想文化,一些齐国本土的学者不甘于这种喧宾夺主的局面,于是,如何接受外来思想文化的挑战,弘扬齐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使其始终保持齐国特色,与外来思想文化争夺在稷下学宫中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便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紧迫课题。在这些齐国本土的学者中,除个别自成一派的著名人物如田骈、尹文等人之外,大部分都是佚名学者。他们没有田骈、尹文等人那样大的名气、地位和影响,他们需要一面精神上的旗帜,来号召和团结那些以继承和弘扬本土思想文化为职志的齐人。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了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英雄管仲,共同创作了齐学的结晶——《管子》一书。他们不仅收集、追记和整理管仲的遗说佚闻,汇集在齐地产生、流传、发展的特色思想文化,同时又依托管仲之名并结合当时的现实来阐发他们自己的学术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各有所主,各有所长,由此形成了《管子》书中的不同家派和《管子》书庞杂的特点。

简言之,《管子》一书的主体是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一批尊崇管仲的齐国佚名学者的集体创作,是齐国本土思想文化的汇集与结晶。在刘向校书之前,这些汇集和创作可能一直在持续,据刘向《管子叙录》,刘向在整理此书时,共收集到“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篇”,这样就难免会掺入战国以后甚至是汉代的作品,例如《轻重》等十六篇讲的是经济理论和理财思想,学术界公认乃是汉代的作品。南宋学者叶适认为《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堪称确当。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较好地梳理《管子》一书的内容,较好地解释关于此书的一些疑问和争议了。

(2017-12-11《中华读书报》节选)

【小题1】请说说《管子》一书庞杂的原因。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3】第一段列举了学术界的三种看法“齐国稷下先生的论文总集”“稷下学宫的学报”“齐国管仲一派的法家论丛”你认为哪一种看法比较靠谱,并说明原因;如果都不同意,也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