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
①今天,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被广为运用交际工具,微博有与众不同的发表意见的方式。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
②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
③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
④理性的说理需要足够的文字。说理是由三个必要部分:结论、理由和保证组成。“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则只有结论。在说理的主张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那么,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结论的合理。
⑤往往是在需要思考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被省略掉的假设。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但并不可靠。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片面”)。
⑥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与自己看法和主张不同的他人。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读者为对象的报刊,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微博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错,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的。
⑦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方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作一区分。有感染不等于就有好的说理。
(选自2011年《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对“罐头思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方便的解答可能导致“罐头思维”。
B.“罐头思维”使得人们习惯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论断。
C.“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都属于“罐头思维”。
D.“罐头思维”让人们从懒于仔细思考到丧失仔细思考能力。
【小题2】(小题2)“微博不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篇幅有限,容易缺失说理的必要部分。
B.微博主要在朋友圈和熟人圈中传播,用不着太说明理由。
C.过于注重感染力,妨碍了说理。
D.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个人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妨碍了理性说理。
【小题3】(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能够提高说服力。
B.文章第⑤段用尼克松的例子是说明,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可以通过还原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假设,并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来验证。
C.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声相求的效应。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人们往往更能够交互信息,思维更加完备,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质。
D.新的传媒方式一旦被普遍采用,便有可能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非理性的转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24 03:53: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以下小題。
大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文化作为一种亘古绵久的社会现象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大学是一种文化机构,其教育目的在于通过继承、传播和创造文化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从而塑造出健全的、完善的人。因此,文化是大学教育的生发之根、立命之本,大学教育是文化繁荣与兴盛的承载与依托。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狭义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更多指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的系统。文化通过介入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规则、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具有“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功能。在这种天然禀赋下,自大学这种教育形式诞生之日起,大学便具有了文化属性,并在文化的交往和互动中获得永恒的精神动力,形成独有的精神品格。
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引领和文化融合是自大学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的永恒使命。大学教育是高深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层次、系统化、学科化的特点。大学教育要求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知识,其本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特别是在文化以知识的形式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文化的再生和新文化的涌现,这是大学教育的文化创造使命最为集中的体现。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还在于它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追求高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大学教育的内容仅仅能够回应社会的变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教育活动从知识和制度以及道德和精神的层面上,有针对性地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此外,大学教育的内容还可以是不同质、不同源的文化融合而成的新文化,“融合”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法则之一。
先进文化的生产是大学教育的制高点。凡是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关的科学知识都相对集中于大学,而科学知识正是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的每一次创新,包括新成果、新学科知识体系,都提供了先进文化孕育的土壤。大学汇聚了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年轻学生们,他们直接创造着新文化的各种元素和因子。同时,大学通过培养人才,发表著作、文章和举办讲座、演讲等各种形式将所创造的先进文化输入社会,争取外部系统的认同。
大学精神是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首先,大学教育追求真理的理性气质和对客观规律把握的求真务实态度在先进文化中起着激励作用。其次,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过程中执著于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正是先进文化产生的不竭动力源泉。此外,文化批判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特殊功能,大学按照最高的价值目标和理想,通过教育活动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展开分析,并作出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评价,从而使先进文化得以彰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它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
B.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出健全的、完善的人,它通过继承、传播和创造文化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
C.大学教育的根本是文化,只要文化被不断地介入和渗透,就会起到对人教化、塑造、熏陶的作用,将社会规则规范迅速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D.一定的社会群体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构成了狭义文化,它更多指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的系统。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学教育传承高深文化,其本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实现着文化的再生和新文化的涌现。
B.大学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传承、创造、引领和融合文化的使命,而大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各种文化融合而成的新文化。
C.大学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回应社会的变化,还必须通过教育活动从知识、制度等层面上有针对性地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
D.先进文化的发展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推进,大学是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关的科学知识重要集中地,它对先进文化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聚集了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能够创造新文化的诸种元素,并在教育上作出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知识的要求。
B.大学具有先天的文化属性,在文化的交往和互动中获得恒久的精神动力,形成特有的精神品格,其精神也成为了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
C.理想主义是先进文化产生的不竭动力源泉,它不仅源于大学教育追求真理的理性气质,还源于对客观规律把握的求真务实态度。
D.大学在先进文化的创造和输出上地位很重要,它不仅要创造先进文化,而且还将它们输入社会,争取得到外部系统的认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它们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的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虞、褚、陆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茏,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①,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拘无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只是张旭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宣和书谱》便说贺知章“草隶佳处,机会与造化争衡,非人工可到。”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的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注)①大令: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因曾做过州主薄、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所以时人称其为“大令”。

【小题1】下列关于唐代书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下,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焕然一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姿态。
B.初唐书法家追求书法的造型美,涌现出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等代表作品。
C.冯、虞、褚、陆的书法作品,具有轻盈华美、婀娜多姿、娟婵春媚、云雾轻笼、高谢风尘、精神洒落的特点。
D.孙过庭把书法当作抒情达性的手段这一理论的提出,是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即将到来的征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王羲之的真实面目和兰亭之真伪仍可作进一步探究,但从兰亭在初唐受到热烈追捧的情况看,似有更多的理由把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B.孙过庭的《书谱》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了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同时他也肯定了初唐的某些书法传统。
C.孙过庭在理论上将书法提到了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即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D.“草圣”张旭与“诗仙”李白齐名,与他们的作品中同样痛快淋漓地倾注了悲欢感情,无所拘束却又合乎规矩有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和书法是起源最早、发展历程最长的艺术门类,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理所当然地成为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B.初唐与盛唐书法的不同表现在:初唐讲求造型美,兰亭摹本盛行;盛唐强调书法的抒情特点,“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
C.同为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诗与唐代书法的发展相似之处不少,比如同在初唐展现新姿态,盛唐时都突出抒情特征,都有其代表人物等。
D.张旭、怀索、贺知章的书.法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都是创造的、浪漫的、天才的,都具有表现性、抒情性和情感的流动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过去30年,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如今正与令人咋舌的老龄化现象相伴而来。过快的老龄化速度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挑战。目前,中国有13.5亿人口,并在继续保持增长,但中国人口总数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开始缓慢减少。要认识到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先看看劳动人口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1979年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时,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约为7:1.目前这一比例约为5.5:1。到了2035年,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骤降至2.5:1。
此外,劳动人口的年龄分布也很重要。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30岁到40岁的工作人口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所谓的“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1979年改革以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人口老化的速度,但从2015年开始,这一趋势将发生逆转。到2035年将有1.5个年纪较大的工人(50到64岁)对一个年轻工人(15到29岁)。这一趋势在低龄人口中也是如此,中国小学新生从1995年的2500万下降到了2008年的1670万。这表明,中国正面临着与韩国、澳大利亚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的老龄化处境。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因为人均寿命的显著增加和生育率的急速下降。1980年中国的人均寿命不到65岁,目前是75岁;1980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63个孩子,2011年这个数字只有1.5。在中国的发达城市上海,生育率只有0.6.这很可能是全世界所有大城市中最低的。这表明,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西方同伴一样,比起家庭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现在,中国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是建国初期人口大爆炸和过去30年预期寿命急速上升的共同结果。但我们不能将这样的困境完全归咎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施行的经济政策虽然帮助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却忘记了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
实际上,只以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是有很大误导性的。首先,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主导的经济中,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以平均每年20%至30%的速度上升,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国内储蓄约有一半来自国有企业。相比之下,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同期年均增长速度只有2%—3%。此外,虽然中国居民的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全世界里都是很高的,但存下来的钱对绝大多数指望靠这个养老的人来说基本是不够用的。其次,人均GDP并不能体现实际的财富分配情况。现实中,需要考虑到财富分配指数,如基尼系数,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已经从全亚洲收入最平均的国家成了最不平均的国家。很明显,收入增长不平等和羸弱的家庭储备意味着中国普通居民对人口老龄化准备不足。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的居民,在退休后将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财务困境中。长期的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的有失公平,结果是中国家庭收入严重滞后于GDP增长速度。还有一个事实加剧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即只有大约15%的退休工人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工作,他们享有某种形式的养老金。拥有退休金的人里只有大约10%至15%的人仍然依靠子女养老,但对于那些没有退休金的人,这个数字跃升至超过50%。
(摘编自《未富先老的中国》,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老龄化对中国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总人口目前已有13.5亿,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持增长,但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有所下降。
B.“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将会动摇,30岁到40岁的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工作入口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
C.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相对于家庭来说,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这是富裕群体人均寿命增加和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D.退休金的有无以及退休工人所处的企业性质的不同,造成养老方式的不同,使得老龄化后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养老问题。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也带来了令人咋舌的老龄化问题,这一问题反过来又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
B.从2015年开始,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会快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而低龄人口数量却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短时间里很难改变。
C.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与人口和寿命的快速上升有关,也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D.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大多数人的储蓄是不够用来养老的。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寿命显著增加,生育率却急速下降,这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
B.不能用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因为收入的增长是不平等的,财富的分配是不平均的。
C.长期地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压制普通中国居民,使得一些居民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退休后将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财务困境。
D.如果我们不能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就不能持续,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文后小题.
原始文艺的产生离不开原始人物质生产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在那个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不得不为抵御和战胜自然而把获得生存的劳动当作第一需要,由此派生出来的人类的思想、情感、意识、欲望,乃至早期的雕刻、绘画、歌舞等文艺活动,不但须臾离不开劳动生活,而且还与实际的劳动融为一体。原始文艺对劳动的这种从属关系,反映了人类在还不能真正支配自然的历史条件下,造成了原始文艺具有物质功利的普遍特质。包括神话在内的史前艺术,虽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了初始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但这种想象和情感体验始终以对实际生产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为目的,还不具备独立的审美观照与创造的性质。
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远古时代岩画和其他艺术遗迹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那些艺术品都是以当时人类的劳动活动或生产对象为基本内容的,所反映的范围及表现形式,也是受当时生产方式及工具制造的水平所制约的。
随着人类从野蛮人向文明人的漫长的历史演化,特别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范围的不断扩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史前艺术在得到充分发展之后,终于过渡到真正的艺术的时代。人化自然的劳动既改造了自然界,又改造和发展了人本身,使人获得了物质机能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形成和丰富;从而使人的需要由生理的走向心理的,由个人的走向社会的,由实用功利的走向精神的、审美的;同时,也使人的本质力量从单纯的物质创造力发展成为包括审美创造力在内的具有复合结构的实践主体。于是,人的精神世界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而终于从混沌的物质世界中分离出来;建立在审美观照基础上的想象和美感也开始获得了审美的属性;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形态的文艺活动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立地位。总之,以审美为目的的文艺活动,就是在以功利为目的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
在这里,人们还认识到了生产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所达到的程度,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文艺起源及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具体说来,工具及技术对文艺发生的作用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其直接的作用,表现在史前艺术如雕刻、绘画和制陶、器乐的制作等,都是以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为直接前提的。
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对文艺发生的间接作用,则是它对人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想象能力的影响。即使像近代以来巫术说所主张的那样,最早的绘画是狩猎巫术的一种工具,而它在粗糙的岩壁上创造出了虚幻的空间,这个空间代表了人类的创造,它有着真实的自然空间所没有的特殊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每一幅岩画都是在以非语言的语言去解释自然并控制自然。同时,岩画一经画成,它就是一种体现人类艺术想象力的“虚构世界”。随着人类艺术感觉能力的不断丰富和展开,文艺便从隶属于劳动的实用功利性质逐渐走向独立的审美创造的质。
(摘编自陈传才、周文柏《文学理论新编》)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始文艺具有的物质功利特质”的一项是(  )
A.史前艺术中的神话,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初始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始终以对实际生产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为目的。
B.远古时代的岩画,反映的范围及表现形式受当时生产方式及工具制造水平制约,基本内容是当时人类的劳动活动或生产对象。
C.史前艺术如雕刻、绘画和制陶、器乐的制作,都是以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为直接前提的,艺术只是在此前提下产生的从属价值。
D.最早的绘画,在粗糙的岩壁上创造出了虚幻的空间,这个空间代表了人类的创造,它有着真实的自然空间所没有的特殊地位。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远古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还不能真正地支配自然,致使原始文艺从属于劳动,这样就使得原始文艺具有物质功利的普遍特质。
B.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劳动,改造和发展了人本身,使人得到了发展和丰富:使人的需要由具体走向抽象,使人的本质力量由单纯走向丰富。
C.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使人的精神世界从物质世界中分离出来,使想象和美感获得了审美的属性,使文艺活动形成了自身的独立地位。
D.人类艺术感觉能力的不断丰富和展开,为以审美为目的的文艺活动在以功利为目的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把获得生存的劳动当作第一需要,所以早期的文艺活动成为人类抵御和战胜自然的必要手段。
B.史前艺术始终把反映实际生产活动作为目的,追求的是实用功利性,这种情况下的史前艺术还不具备独立的审美观照和创造的性质。
C.人类不断地从野蛮人向文明人演化,劳动范围不断地扩展,生产技术不断地进步,在这同时,史前艺术完成了向真正的艺术时代的过渡。
D.生产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的产生和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人物传记,完成各题
纳什博弈理论
张鑫
或许,人生真的就是一场博弈?
当地时间2015年5月23日,传奇数学家、经济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在领取了被称为后起菲尔茨奖的阿贝尔数学奖后,与夫人由瑞典返回美国,哪知竟遭遇车祸,遽然离世。世界学界无不为之扼腕。
纳什最了不起的贡献,是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博弈论坚实的理论基础。它虽然因内容非常深奥而使绝大多数人难以理解,而在被他巧妙地运用到经济学领域后,能从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正因为博弈论是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人们的决策选择以及相应的均衡问题,需要高深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论,只有像纳什这样的天才数学家才能将其成功地运用到经济学的分析中。
在现实世界中,博弈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但由于非合作博弈要比合作博弈普遍得多,所以博弈论主要研究的是非合作博弈,也就是各方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最后达到力量的均衡。博弈论由美国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和数理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于1944年在他们共同完成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中创立。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理论证明,使博弈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在此基础上,德国经济学家莱因哈德·泽尔滕将纳什均衡的概念引入到动态分析,提出了“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概念,还证明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匈牙利裔美籍经济学家约翰·查尔斯·海萨尼则发展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均衡”。正是他们俩将纳什均衡动态化,并加入了接近现实的不完全信息条件,从而使博弈论体系更丰富,也更具有实用性,因而和纳什共同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如今,博弈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和全新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分析与研究中,成为现代经济学最重要、最时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
大多数人知晓纳什,可能还是因为数年前那部以纳什为原型、获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好莱坞影片《美丽心灵》。也许是天妒英才吧,本来就古怪傲慢的纳什在盛名达到顶峰,爱情与事业双丰收,而且快要当父亲时,却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分别于1959年和1961年两次进入精神病医院。在两次入院之间,他从麻省理工学院辞职,提取所有养老金去欧洲旅行。他在欧洲许多城市游荡了9个月,数次去当地政府求助,希望放弃美国国籍,直到被遣送回国。昔日才华横溢的天才青年,这时候被称为“数学楼幽灵”,因为他常常穿着红色的跑鞋形容枯槁地在校园里游荡,喜欢在黑板上写下不合逻辑的公式,拿着演算好的数学公式出现在某教授的办公室。他相信外星人存在,声称和外星人说过话。他还给联合国写信,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这给他的妻子带来了巨大痛苦。纳什疯后不久,他妻子艾丽西亚就提出了离婚要求。但离婚后的艾丽西亚不仅没有再结婚,而且把纳什收留在家里,保持着同住人的关系。这位坚强的女性对纳什不离不弃,坚持用爱去唤醒沉睡在另一个世界中的纳什,还承受住了他们唯一的儿子也遗传上精神分裂症的打击。
让人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艾丽西亚的努力,加上自己也从未放弃,纳什在与极难痊愈的疾病展开了长达30年的抗争后,和他的儿子一样,奇迹般地逐渐从疯癫中苏醒过来,并于1994年他66岁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不能不说,是他们用爱和意志力,用美丽的心灵创造出的人间奇迹。
恢复到正常人状态后,纳什重新开始了学术研究,2015年3月25日,凭借他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纳什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阿贝尔奖。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阿贝尔数奖被称为后起菲尔茨奖,纳什凭借在博弈方面的贡献获得了这一人生中的最高奖项,但在领奖后却意外身亡。
B.“纳什均衡”的内容非常深奥,但纳什却能够将其巧妙地运用到经济学领域中,进而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
C.纳什无愧为天才数学家,因为只有他才能够将博弈论这种需要高深数学理论和方法成功地运用到经济学的分析中。
D.纳什在博弈论方面的理论证明,是建立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中创立的观点的基础之上,并将博弈论带入一个新时代。
E.患病后的纳什,被称为“数学楼幽灵”,常常出现怪异的言行,但抗争的意志使他最终和他的儿子一样,从疯癫中苏醒过来。
(2)文章开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6分)
(3)纳什的一生跌宕起伏,请按时间顺序概括纳什一生的顺境与逆境。(6分)
(4)你是如何理解“人生是一场博弈”的?请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