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我们需要现时代的“处世哲学”
一个有着五千年浩瀚文明的国家,未来的建设不只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在国际政治、文化语境中,还应有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以及影响世界、感染世界的思想、文化和理念。
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观念首先应当“具有国内感染力”,而理论的感染力、思想观念的感染力,则在于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具有文化覆盖性,在于其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旨趣与价值。所以,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观念,体现在国家行为、国民行为上,则表现为人格形象、国格形象,是一个国家、一个国民的处世哲学。
崛起的中国需要一种怎样的处世哲学,即一种怎样的文化形象?对于我们来说,在和平、发展、合作这一现实的国际主题之上,还需要一种更高的哲学精神主题,这就是“超越与整合”。只有超越历史和前人的视野,超越当下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能够整合历史和前人的智慧,创新时代的精神价值,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大国公民乃至世界公民的文化形象。超越即是复兴。复兴不只是整体经济的强大,而是中国人新文化形象的复兴,是崛起的中国处世哲学的复兴,这就是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人、和合共生。
由于跨国经济流通和文化频繁交流互动,地球村已然不是一个概念,而成为活生生的事实,各个国家和地区密切联系在一起,谁也不能完全孤立。钱学森称此为“世界社会形态”,它将逐渐打破地区、国家的界限,日益促进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社会”应当成为今日中国人了解和对待事物的新起点。我们倡导的“全球视野”,不仅富有东方文化底蕴,更将天下、世界、社会了然于心,毫无阻碍地克服和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盲动主义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有能力进入整合色彩斑斓的世界文化,引发推动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全球视野离不开固有文化的精神支撑。人要富有尊严而自信,富有尊严而包容。所谓东方情怀或东方神韵,即在于此。东方伦理道德与哲学精神的核心,即在指出人的尊严、维护人的尊严,将天、地、人并立于世。中国人的精神重建,首先就要复兴富有东方情怀的尊严,只要这种神韵情怀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行为方式的现在进行时,中国人的精神重建也就开始上路了。
东方神韵情怀的展现,需要内在心灵的安顿。在现时代,中国人需要唤醒内在的灵商。因为,人类面对的一切危机,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危机、人性的危机和价值的危机。当代中国精神重建的核心命题,依然是华夏先贤们提出的良心、良知、良能,其原理或道德律就是“善待他者”。“善待”,就是公正、无私、真诚、平等、自主、无差别、无障碍地对待。今日中国人,应当树立起这样的信念:善待他者的人格形象、国格形象、文化形象。
如果说“善待他者”还有目的,那么其终极目的就是和合共生。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已然走向“三大极限”,同时还面临着三大融合:经济生活领域里“增长的极限”与全球融合,政治生活领域的“对抗的极限”与天下相安融合,文化生活领域的“施恶的极限”与全民身心的安顿融合。因此,人们应认识到保护地球、呵护生命、尊重生态高于一切,认识到和合共生、和衷共济、和谐共享的价值高于一切。和合共生,真正体现出人类“敬畏生命”的情怀和“他者高于一切”的哲学伦理原则。
实现不同文明与文化的国家、地区和族群的共生,就会共同面对和解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外层空间、族群冲突、重大自然灾害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确定性增加等重大挑战。和合共生是精神重建和文化再造的时代主题。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4月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处世哲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一个国民的处世哲学,是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观念,体现在国家行为、国民行为上而表现出来的人格形象、国格形象。
B.崛起的中国现时代需要的处世哲学,就是形成一种怎样的文化形象。只有做到“超越与整合”,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大国公民乃至世界公民的文化形象。
C.复兴崛起的中国处世哲学,需要我们拥有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者与和合共生来复兴中国人新文化形象。
D.崛起的中国现时代需要的处世哲学,不仅富有东方文化的底蕴,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覆盖性,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旨趣与价值。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倡导的“全球视野”是要将“世界社会”作为今日中国人了解和对待新事物的起点,将整个世界了然于胸,克服和超越狭隘民族主义和盲动主义心态。
B.东方情怀是指人要富有尊严而自信,富有尊严而包容。它是今日中国人精神重建的核心命题,直接关乎中国人精神重建的成功与否。
C.由于面对的一切危机,归根到底是文化、人性和价值的危机,因此,今日中国人需唤醒内在的灵商,以“善待他者”为道德律来树立人格、国格、文化形象。
D.如果说“善待他人”还有目的,那么,“和合共生”是“善待他者”的终极目的,它真正体现出人类“敬畏生命”的情怀和“他者高于一切”的哲学伦理原则。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浩瀚文明的国家,复兴,不是指以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来求得整体经济的强大,而是指中国人文化形象的复兴,是崛起的中国的处世哲学的复兴。
B.在作者看来,中国人的精神重建,首先就要复兴富有东方情怀的尊严。今日中国人只有把这种情怀或神韵践行在当下的行为方式上,才能真正重建起中国人的精神。
C.今天人类即将面临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极限”和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域“三大融合”,因此,人们应认识到保护地球、呵护生命、尊重生态高于一切,认识到和合共生、和衷共济、和谐共享的价值高于一切。
D.和合共生是精神重建和文化再造的时代主题,因为实现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族群的共生,就会共同面对诸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族群冲突、自然灾害、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挑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0: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艺和艺术的区别在于,工艺强调的是“工”,艺术强调的是“艺”,工艺强调“制作”,艺术强调“创造”;工艺并非不要创造、而是先是“工”然后才是“艺”,反之,“艺术”也不是不要“制作”,在“创造”的基础上,还应该追求“术”,即制作。在艺术追求其纯粹精神性和个性化的同时,工艺的群体性、物质性和满足其具体环境、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使工艺继续保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传统民族工艺在具有精神意义和地方文化意义的同时,本来就应该具有复制生产的属性。要满足特定地区民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就只有在手工,或借助简单机械、工具的基础上,进行一定规模的复制和生产。在传统社会里,这种一定规模的复制和生产大多具有“在地性”,即在特定地区或区域附近进行复制、生产和流通。但在大众文化消费的今天,传统民族工艺的生产复制也开始出现了工业化时代艺术复制的一些基本特征,开始了规模化和跨地域的生产、复制和流通。历史上,云南滇西北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民族迁徙走廊的重要结点,也是多元文化交流汇聚的地方。本土文化、中原文化、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融为一体的独特的地方文化和其他相对单纯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漫长的文化碰撞、交流、融合,使该地区的地方文化具有了包容开放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后,滇西北地区作为云南、乃至全国重要的一个国际性旅游地,海内外大量游客的涌入、新的文化传播形式、技术和跨地域的市场使该地区的文化具有了全球化、现代及后现代的文化特征。传统民族工艺在几近崩溃时得到恢复和再显示,大众文化消费带来的艺术复制现象也在这个地区的传统民族工艺中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
规模化复制带动了地方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使传统民族工艺从形式、技艺、功能以及凝结在具体工艺符号中的地方性知识和文化意义发生了相应的变异,这对传统的人文价值系统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种新的开放,具有一种向现代社会的延展。因此,规模化复制带来传统民族工艺功能的转化,实用功能开始消解,而作为提供给游客收藏、纪念和对异文化的想象和审美的功能迅速增强。部分传统民族工艺在向旅游工艺的过渡发展过程中,逐渐完成了功能的转型。
(摘编自李炎《复制与定制:传统民族工艺的现代延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艺与艺术的区别是相对的,前者强调“工”,重制作轻创造;后者强调“艺”,重创造轻制作。
B.在一定基础上,传统民族工艺进行一定规模的复制生产,就能满足特定区民众的需要。
C.滇西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旅游地位,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新的文化随之传入。
D.规模化复制生产给传统民族工艺带来全面改良,部分传统工艺逐渐完成了功能的转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辨析工艺与艺术之区别,引出工艺特点,为下文论证的展开厘清概念。
B.文章以传统民族工艺焕发生机为归宿,着重论证其规模化复制生产的成因和影响。
C.文章以云南滇西北地区为例,凸显多种因素作用下地方文化所具有的包容开放性。
D.文章最后一段论证谨慎而严密,同时又对全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易于读者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工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工艺的群体性、物质性和实用功能性。
B.传统民族工艺开始规模化复制后,“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可能会成为新气象。
C.如果传统民族工艺固步自封,那么它们可能会随着全球化等时代的新发展而衰弱。
D.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们不单为了避雨遮阳而购买一把富有地方色彩的丝绸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莹在其《迦陵论诗丛稿》中谈论《古诗十九首》有多重意蕴,她把造成《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归结为三个原因:一是不知作者,你便无从比附,这使它的意思反而丰富起来;二是没有明白的人称的指称,使它有了多义性;三是汉语文法的模棱性,主语、谓语、宾语或者过去式、现在式说的不是很清楚。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意思就是说:《诗经》的意义是不可能具有通达而完备的解说的。《涉江采芙蓉》这首诗通常被理解为一首情诗,那么“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到底是离乡的游子还是思夫的女子?由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来看,每当妻子想念丈夫时,她就想象着远方的丈夫,此刻也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这种表现手法又叫作“示现格”。所以张啸龙在《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表示:“实际上‘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情思。”
还有一种观点是把这首诗理解为两个场景:正当女主人公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这样的“对写法”,造成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并且,用之来解读《涉江采芙蓉》,更能还原诗作的原汁原味,表情达意效果更为含蓄哀婉,同时也使男女抒情主人公之争的问题不复存在。
“诗无达诂”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思考,“同心而离居”一定是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吗?《离骚》中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并用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涉江采芙蓉》会不会也是诉君臣之思呢?
“涉江采芙蓉”的这位贤臣,以兰泽的“芳草”喻自己高尚的品德,他要把采撷的“芙蓉”赠送给“远道”的明君,回头凝望着“旧乡”,长路漫漫,“我”已被贬,成为逐臣,“我”所怀念的朝廷和君主渐行渐远,所思在远道。虽有“同心”但已“离居”,长叹一声:只能“忧伤以终老”了。这样解释,《涉江采芙蓉》就由思妇之辞变为逐臣之词了。
《古诗十九首》作为民间文学创作,内容多写“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那么,主人公除了“弃妻”“逐臣”,也可以是朋友间的离别诗,“涉江采芙蓉”是为了赠给“在远道”的知己,高山流水的友谊使得他们同心同德,无奈相去遥远,想到便忧伤难排。
钟嵘在《诗品》中把《古诗十九首》列为上品,并评价其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这从《涉江采芙蓉》中便现端倪。仅从何者“涉江采芙蓉”入手,便可分析出多种意蕴,这也体现了文学作品的赏析采用“诗无达诂”的方法,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意蕴。
(选自曹雨《以<涉江采芙蓉>为例浅谈诗无达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与作者、人称、汉语文法三者关系密切。
B.“诗无达诂”意思就是说:古诗词的意义是无法也不必进行具体细微解说的。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只能解读为妻子想象远方的丈夫回望故乡思念自己。
D.《古诗十九首》被钟嵘列为《诗品》上品,因为对它的解读体现了“诗无达诂”的原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古诗十九首》引出了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中重要命题——诗无达诂。
B.文章解释了“诗无达诂”的意思之后接着以《涉江采芙蓉》为例做了具体分析。
C.文章对《涉江采芙蓉》作了多种解读,指出“诗无达诂”有助于全面深刻理解文本。
D.全文按照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先提出“诗无达诂”的鉴赏原则,后从多角度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够有多重意蕴,是因为诗无达诂的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
B.“示现格”就是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的一种修辞手法。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从“对写法”角度解读,不是虚写却产生了虚写效果。
D.《涉江采芙蓉》可理解为思妇辞、逐臣辞、赠友诗,说明诗歌解读不可僵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

理性看待“国学热”现象

近年来,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古人的节目陆续播放,一些地方还有老师着汉服上课、学生进孔庙祭拜的事情,足见人们的热情。但是,越是这种言必称国学的时候,越需要认识国学的内涵与外延,辨析其中精华与糟粕,了解其价值与意义。因为,惟有真正的了解,才有真正的热爱。

所谓“国学”,是关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学问。其所蕴涵的内容,实为中国所特有,或在中国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人文环境,乃至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特定条件下所形成,或在中国文化母体中孕育、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学问总和。就其外延说,它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文化整体,其中也必然含有精华和糟粕。

国学有精华,也有糟粕,扬精华弃糟粕,不能含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走过许多弯路,有过许多教训。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的现象,仍在当前存在,尤其值得注意。有些人并不知道国学为何物,却盲目排斥,谓国学抗拒进步,抗拒科学民主,主张要像“五四”时期那样,把国学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有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可知国学非热而实冷。

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国学热的虚火。有些人利用人们对国学的热情和判断力不足,甚至在报纸、图书、讲坛、传媒上一哄而起,把国学变成捞取名利的工具,鼓吹向古人学习如何走捷径;如何赚大钱;如何耍权术、保权位;如何求神佑、避灾祸,甚至如何得长生、玩女人等,以国学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糟粕。这些国学热之虚火,恰为一些人提供了攻讦和否定国学的口实和弹药。虚火不熄,则国学亦不能真热。

 检验国学是真热还是虚火,应有两个起码的标志:一是国学教育是否真正走进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并成为终身教育,从而使国学非热于一时一地,由热转为常态;二是国学是否具有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的社会实践,其中包括和谐社会和国家软实力建设;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国际话语权的确立;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社会规范的有序等。

国学的内容纷繁复杂,人们阅读国学也应该理性对待。第一需要有选择性。国学著作汗牛充栋,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正是这种良莠并存的状况,使得国学阅读尤其要注重甄别,择善而读。第二,阅读国学著作,需要培养慢读与重读的习惯。国学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速朽的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惟有细细咀嚼,才能领悟。一遍不行,便再来一遍,久而久之,才能逐渐进入“温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读,都有新得,如此读书,才会收益无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阅读国学需要“转识成智”,“下学上达”。国学究其根本,是滋润人生、净化心灵的学问,使人之所行不悖规律,合乎大道,所以我们阅读国学,应该越过工具理性,到达价值理性,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成为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润泽与提升。(《人民日报》2011.6.29,有删改  )

【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热”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人在报纸、图书、讲坛、传媒上一哄而起,以国学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糟粕。
B.近几年,国学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出版社争相出版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足见人们的热情。
C.在当前国学热的同时,还大量存在着盲目排斥国学的现象,他们认为国学抗拒进步,抗拒科学民主,应该把国学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D.只有真正的热爱国学,才能真正了解国学,才不会把国学变成捞取名利的工具,才能形成真正的国学热。
【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国学所蕴涵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容,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B.网络上的文化产品之所以速生速朽,是因为缺少深刻内涵,缺乏时间的考验,与国学经典经过长期发酵、沉淀蕴含深刻哲理无法比拟。
C.因为国学在现实中并不能真热,所以如何赚大钱、耍权术、保权位、求神佑、避灾祸等现象才能在生活中大肆兴起。
D.国学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国际话语权的确立是国学在当今中国具有的核心价值的构成内容,有助于检验国学热的是否真正兴起。
【小题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国学教育变成常态,而非热于一时一地,逐渐走进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并成为终身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国学热。
B.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社会规范的有序,会成为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润泽与提升,会滋润人生、净化社会风气。
C.阅读国学需要“转识成智”,“下学上达”,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这样才能推动和谐社会和国家软实力建设。
D.要到达价值理性层面的国学学习,一定要先会区分国学的糟粕与精华,否则还会出现五四时期的盲目排斥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境界是一种精神的天地、世界或宇宙。儒家追求道德宇宙,道家追求艺术天地,佛家追求宗教境界,这表明各学派追求的精神意境并不完全一致。但其出发地与终极地是一致的,即他们都是对各自所处的实然的(事实)状态的超越,而进入应然的(价值)追求之中。境界虽带有理想的特征,但又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只要我坚持我的文化思想,按照它去做平凡的事情,有所创造,那就是天地之化的具体呈现,我就不会感到孤独,有限的生命就可以通向无限与永恒。我们所做的事各有不同,各有意义,只要我们觉解它的意义,就进入了一层境界,层层递进,就可以上达最高境界。
儒家主张“立人极”,以圣贤人格为向度,以个体的道德自觉,卓然挺立于天壤间,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儒家境界用程颢的话来说就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道家追求精神的逍遥与解脱。道家艺术家的灵感气质,更加有助于超越私欲,摒弃奔竞媚俗。那种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神韵,历来是道家中人的内在境界的表现。佛家追求不断地净化超升,向往“涅粲”境界。禅宗的境界,简易直截,顿悟成佛,当下进入佛即我、我即佛的超越之境。程颢的《秋日》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从容的气度,把儒的真性、道的飘逸、禅的机趣融合起来,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中国哲学的境界。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如果一个人只能顺其本能或社会风习去做事,对自己所做之事毫无觉解,其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一个人所做的事,动机是利己的,其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其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一个人自觉他是社会整体之一员,自觉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所做的事都有道德意义,其境界就是道德境界。一个人的理解超乎社会整体之上,即宇宙,觉解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还是宇宙的一员,即孟子所说的“天民”。他自觉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并觉解其中意义,这就是天地境界,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依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由于生活的复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主客观处境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心灵境界,从而出现多重人格。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人生处于不同的意义与价值的网络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离不开他对存在的观念。存在的多重性使得境界有了差别: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心灵境界、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以及存在与人性相结合于其巅峰的至人之境,即不可思议、玄之又玄的境界。它们之间有着互动的关系,而不一定是直线递进的关系。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道家和佛家追求的精神境界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都想超越各自所处的喜实状态,而进入一种他们追求的状态之中。
B.道家追求艺术天地,追求精神的逍遥与解脱,他们的内在境界表现为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
C.境界是一种精神性的理想追求,我们每个人都能进入一层新的境界,境界是可以一步步提升的,直至达到最高境界。
D.程颗的《秋日》诗把儒、道、禅三者的特性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中国哲学的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其中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属于较高层级的境界,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这两种境界。
B.根据冯友兰的观点,自然境界应该是最低级的境界,一个人若只按本能做事,完全不去思考所做的事的意义,他只达到了自然境界。
C.根据冯友兰的观点,一个人做事以私利为驱动,那么他只是达到了功利境界:当他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做道德的事时,他就达到了道德境界。
D.孟子所说的“天民”和冯友兰所说的达到天地境界的人是一类人,他们自觉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们的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在的多重性使得境界可以有很多种,这些不同的境界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既存在直线递进关系,也存在互动关系。
B.境界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只要能坚持自己的文化思想,按照它去做平凡的事情,有所创造,我们就可以说这是达到了一种境界。
C.生活是复杂的,我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在不停改变,自身的心境也在不停改变,所以同一个人会出现不同的心灵境界。
D.儒家的境界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儒家的境界能够包容道家、佛家,三者的境界才能融合在一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岭南四大佳果之首的荔枝,以其晶莹透剔甘醇多汁的果肉,清香甜爽的风味和娇艳似火的果色驰名于世。在全球无数名优佳果之中,色、香、味皆极佳的荔枝堪称水果之王。
②可惜的是,荔枝是“炎方之果,性最畏寒”,这种生理生态特性,使它只能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生长和分布,而不能在全球广泛种植。因此,荔枝的种植地域有极大的局限。另外,荔枝保鲜期极为短暂,果实一旦成熟必须立即摘取,否则过熟的果实将更加难以保鲜贮藏。摘下来的荔枝,红艳的果色在常温下只能保持一天,在这一天中明显可以看出果色不断由鲜红变暗红,再变褐色,紧接着果壳上出现霉斑,霉菌快速繁殖互相传染,果壳变软,渗出汁液,香味尽失,腐烂相继。成熟的荔枝鲜果,如不经过特殊处理,在常温下二三日便失去商品价值,不可逆地衰败腐烂,被视为世界上最难贮藏的水果。
③荔枝鲜果为什么烂得这样快?这要从荔枝果实本身的结构、成分和生理特性谈起。
④第一,荔枝果皮薄,细胞排列疏松,水分极易散失,果皮中含有大量酚类化合物,在环境中氧和果皮中的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酚类有机物质转化为醌类物质,醌类物质积累聚合,褐色显现,红色消失。
⑤第二,促使果实成熟、器官衰老的催熟激素乙烯,在果实成熟腐烂过程中起着加速剂的作用,而成熟的荔枝果皮又是形成和释放乙烯的中心。据测定,果皮的乙烯释放量高达果肉和种子的数十倍。果皮大量释出乙烯是致使鲜果加速衰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⑥第三,荔枝鲜果富含糖分,甚至高达20%,果肉含水量高,细胞壁薄嫩,果肉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磷、钙、钾等)、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丰富的鲜果又缺乏坚韧厚实致密果皮的保护,很难抵御形形色色霉腐病原菌的侵袭。科研工作者已从腐烂的荔枝果实中分离出10多种病原菌,如霜疫霉、炭疽、酸腐、青绿霉菌等等。虽然它们的入侵并非同步,有些菌种早在挂果期就已经“登陆”,但是只要摘下的鲜果处在陈化进程中,其抗病抵御能力自然下降,一些有害菌就会乘机滋生,暴发作乱。
⑦第四,荔枝收获季节正值高温盛夏。植物器官的呼吸强度通常在一定范围内与温度上升呈正相关。而荔枝鲜果的呼吸强度又比橙果高二三倍。呼吸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促使鲜果陈化,抗病力降低。
⑧荔枝的鲜果难以贮藏,而且极易变质,这一点古人早有体会。因此在保鲜贮藏方面曾创造了不少的方法。
⑨如明初《耀仙神隐书》载“收生荔枝,将熟时摘,入瓮浇蜜浸之,以油纸封固瓮口,勿令渗水,投井中,虽久不损”,此可称之为(甲)“蜜浸封坛沉井法”。明代万历二十五年《荔枝谱》载:“乡人常选鲜红者,于竹林中择巨竹,凿开一窍,置荔枝节中,仍以竹箨裹泥固封其隙,借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此可称之为(乙)“活竹窍藏法”。又据明末清初《广东新语》载:“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以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是予终岁皆有鲜荔枝之饱。”此可称之“ (丙)  ”。还有荔枝“在树时并荔叶剪之,置新瓦坛中,泥柊叶封其口,倒沉井中。有佳宴时出之,色如新,可支一日”,此可称之为 “ (丁)  ”。
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国内外一些重要水果产区和大、中城市,在水果保鲜贮藏方面都建有专门设施,如我国现今多用的是通风贮藏库和机械冷藏库。前者利用库外昼夜气温变化的差异,使库内保持低温进行贮藏;虽然成本低廉,但是贮藏效果相对较差。后者利用机械制冷,并可根据果品种类不同,对贮藏温度进行人工调控,有较好的贮藏效果。
(取材于周肇基《荔枝保鲜贮藏古今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荔枝极易变质的原因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荔枝果皮中含有大量酚类化合物,容易产生化学反应,导致果皮变色。
B.成熟荔枝的果皮能释放出大量的乙烯,从而加速鲜果的衰败、腐烂。
C.荔枝鲜果富含糖分,果肉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脂肪。
D.荔枝鲜果的呼吸强度大,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促使鲜果陈化,抗病力降低。
【小题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材料涉及的内容的一项是
A.荔枝果肉晶莹,味道鲜美,为世人所钟爱。
B.荔枝在短期内极易变质,不易贮藏保鲜。
C.荔枝主要生长于湿热地区,在北方难以成活。
D.荔枝对于文人来说,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小题3】参照第⑨段(甲)处“蜜浸封坛沉井法”的命名方法,给本段丙、丁两处所述荔枝保鲜法命名。要求每处不得多于7个字。
(丙)______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__
【小题4】从第⑨段看,古人保鲜荔枝时,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