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济宁方言特点浅析

宋胜如

关于济宁方言,比较早的研究文章是民国时期的《济宁县志》中的《方言篇》,文中对济宁地区的一些常用词语进行了解释。其中大部分词语沿用至今,如“清起来、绛、打闪、口头语、月老娘、奏、母量、出气、打扮、半吊子、抬杠、调三和四、兄弟、两乔”等词现在在济宁话中还使用。济宁方言的词汇非常丰富,其内在特点也很突出。

词语音节构成上的特点。第一,部分普通话中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在济宁话中为单音节词。如:普通话中的“彩虹”在济宁话中叫“绛”(音降),该词于古汉语,在民国《济宁县志》中也有记载:“绛,虹也,冬韵转入江韵也。”《说文解字》:“绛,大赤也”。至今,该词仍保留下来,但年轻人已开始使用“彩虹”,“绛”有消失的趋势。第二,普通话中的单音节词在济宁话中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也有一些例子:熊——狗黑子,蛇——长虫,好——不孬。第三,普通话中的双音节词在济宁话中为多音节词,在我们的调查中,这种情况是最多的,如:磁铁——吸铁石,上午——头晌午,清晨——清起来,树枝——树枝子,睫毛——眼子毛,故意——耽稳地,忙——不得闲。

构词方式上的特点。济宁方言的词缀非常丰富。表现在数量上,济宁话除了“老、子、儿、头、巴”等词缀,还有普通话所没有的“拉、二、登、么、乎、棱”等词缀。表现在适用范围上,济宁话中词缀的适用范围较广,如“老”,普通话中,“老”缀构成动物名词时只有“老虎、老鹰”等少数几个;而在济宁话中“老”缀构成动物名词还有“老鸹、老鳖、老疥”等。表现在功能上,普通话中“子”缀一般只用于构词,而济宁话中“子”缀还常常用来构形,如“树枝子、面条子”等。重叠构词。济宁话中的重叠词也很丰富,既有普通话中有的,又有普通话中不重叠的,甚至还有普通话中没有对应词的,如:

AA式:亲戚——亲亲,围嘴儿——兜兜,馒头——馍馍,抽屉——抽抽,冰块——冬冬。AABB式:拼拼瓜瓜(莽撞)、意意思思(犹豫)、芋芋头头(缺心眼)、吱吱歪歪(讨人嫌)、咋咋呼呼(故意说话大声)。

词义方面的特点。词义包括理性义和色彩义两方面。济宁话中有些词与普通话理性意义完全不同,有些词则在色彩义方面与普通话有差异。

理性义。济宁话中有一些词在形式上和普通话一样,但其意义却有很大差别。如“姑娘”,普通话指年轻女子,在济宁话中则是“姑姑”的意思,年轻女子则用“大闺女”表示。“林”普通话是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树林、竹林),而在济宁话中则指“坟地”,“老林”指自家的祖坟。有的词则是词义范围大于普通话中的词,如“鼻子”,在济宁话中除了表示五官之一的“鼻子”,还有“鼻涕”的意思。此外,还有“着”,在济宁话中,除了有“着火”“着落”等义项外,还有“传染”的意思:这病着人(意思是这病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染)。

除了理性义上的区别,济宁话和普通话在词语色彩义上也有很大不同。有些词普通话中没有,济宁话则具有非常强的感情色彩。贬义的:左撇拉子、王八羔子、瘸巴子、憨巴子、结巴子、哑巴子、拖巴子、败坏头(败家子)、绝户头(无子女的人,骂人的话)、甲鱼头(吝啬的人)、拐孤头(爱拨弄是非的人)、死拧紧头(非常固执的人)。褒义的:恶(厉害)、廉力(表示做事干净、利索)、勤力(勤快)。

有些济宁话中的词语则有很强的形象色彩:长虫(蛇)、小小虫(小麻雀)、狗黑子(熊)、夜猫子(猫头鹰)、青皮(鸭蛋)。

济宁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还有很多,以上我们只是简单列举了一些,要想真正了解济宁方言词汇的全貌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选自《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达中不属于济宁方言特点的一项是(  )
A.普通话中有些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在济宁话中变成了单音节词。
B.普通话中少量的单音节词在济宁话中变成了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C.词语的意义比较丰富,大体可分为理性义和色彩义两个大的方面。
D.在理性义方面,有一些词语在意义范围上要大于普通话的词。
【小题2】下列对济宁方言构词方式特点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缀数量多,除常见词缀外,还有些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
B.有一些词缀在济宁话中要远比在普通话中的适用的范围广。
C.在表现功能上济宁话中的有些词缀除用于构词外还可以构形。
D.重叠词丰富,除普通话中有的都有外,还有些是普通话中没有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济宁县志》中的《方言篇》是较早研究济宁方言的文章,其中提到的大部分词语至今还在沿用。
B.济宁话在音节构成上与普通话有很多的不同,普通话中的双音词在济宁方言中均为多音节词。
C.济宁话与普通话在词语色彩义上有很大不同,济宁话中有些词语不仅感情色彩强,形象色彩也很强。
D.济宁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上有不少差异,文中只列举了一些简单的,更复杂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1 11:45: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伊秉绶的空间思考
有清以来,书坛名家辈出,高手如林,伊秉绶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古穆的格调构成了清代隶书成就的最高峰,留下了“书如佳酒不宜甜”的书史名言,其艺术底蕴是极其深邃的。
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少年即喜爱三代两汉文字,朝夕临摹碑碣,曾拜书法大师刘石庵为师,深得其惠。
于隶书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探索,最后在五十岁左右找到了适合自我个性的书路——方正雄伟的风格。所以其书风中以《张迁》《衡方》《裴岑》诸碑的成分为多。他根据上下左右的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随机应变地将字形处理成或扁平、或竖直、或正方,使其寻找到最佳的造型空间,造成意想不到的自然妙趣。
发掘空间架构的奥妙是伊秉绶成功的基点。他善于发现字之本形可变的因素,然后加以大胆的变形。其隶书风格的基本特点是横平竖直、方正宽博、雄伟庄严,但又奇巧灵秀,具有强烈的表现意识和大胆奇特的艺术想象力。他的书法不只在向同时和后世的书家们彰示着书法艺术的构成潜能,而且会唤起今世书家对书法作为现代艺术的表现意识的觉醒。他对唐以来空间构架与节奏同步的成功进行思考后,大胆舍弃了线条的节律(相对于前人),以单一的空间架构作为主攻的目标,对书法艺术构成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在他的书法里线条显得麻木不仁,非常迟钝,没有点画撇捺的变化,是一种绝对的平正的隶书格调,但这一点又有别于金农对线条的全破坏。他有意削弱线条的节奏——顿挫提按的弹性,而准确地捕捉住中锋美的线条本质,加大了线条的立体感和力量感,真正使人感到“古穆雄强”的书法风范。他似乎不在乎别人的献媚与讨好,而是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他像一个忠厚老成但不懦弱的托孤老臣,正襟危坐,不动声色,但一切事态变化都已尽收眼底。正如熊秉明所说:“他写大字雄伟厚重,笔画往往跃出格子,侵入边缘留白,发出一种威临观者,震慑观者的气魄。文字内容和书法形式打锤为一体,是道德令句,是棒喝,仿佛是摩西捧出来的戒律碣,这和过去唐代的醉狂派、宋代的抒情派、明代的宁丑派都是不同的。”
据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伊秉绶的执笔方法是从刘墉处学得,“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睛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我们仔细体会伊秉绶独特的书法风格当与其执笔用笔的方法有相当的关系。他以龙晴之法作书,笔杆常常斜向左前方,用笔取逆涩之势,而且写字速度甚缓,因而书作极富金石意趣,耐人寻味。
伊秉绶的书法精彩过人,让人叹为观止,但是他留下的书论却极少,我们只能从片言寸语中去寻找他的创作轨迹,他将自己一生的艺术经验集结为三十二个字:“方正、奇肆、姿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意拙。”这是极富见地的。
【小题1】下列关于伊秉绶的空间思考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伊秉绶根据上下左右的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寻找到最佳的造型空间,随心所欲地将字形处理成或扁平,或竖直,或正方。
B.伊秉绶善于发现字之本形可变的因素,加以大胆的变形,发掘空间架构的奥妙,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C.伊秉绶对唐代空间构架与节奏同步的成功进行思考后,对书法艺术构成有了独特的理解,舍弃了线条的节律。
D.伊秉绶的书法有意削弱线条的节奏,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平正的隶书格调,但这一点又有别于金农对线条的全破坏。
【小题2】关于伊秉绶的书法,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清以来,伊秉绶算是书坛中的佼佼者,他的书法艺术底蕴是深邃的,以古穆的格调构成了清代隶书成就的最高峰。
B.他的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而且他也是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
C.他喜爱三代两汉文字,曾拜书法大师刘石庵为师,经过长时间对隶书的学习与探索,找到了适合自我个性的书路。
D.他的隶书书法不是在向书家们彰示着书法艺术的构成潜能,而是唤起今世书家对书法表现意识的觉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秉明评价伊秉绶写大字雄伟厚重,有一种震慑观者的气魄,文字内容和书法形式打锤为一体,是道德令句,是棒喝。
B.伊秉绶书法非常精彩,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因为他留下的书论极少,使我们不易寻找他的创作轨迹。
C.伊秉绶执笔时,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其执笔之法和书法风格都是从刘墉处学得。
D.伊秉绶书作极富金石意趣,耐人寻味,是由于他用龙睛之法作书,用笔取逆涩之势,而且写字速度甚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必与始于孔子,据《国语》,士鉴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态”等。但此等教育,并一般人所能接受,仅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接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吴王寿梦第四子季礼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寒,凡缴学费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以后各家蜂起,竟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庄子.天下篇》评及儒家,即说:“诗”以道态、“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于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岑,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李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孔子教徒弟,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别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为风气;此风气亦孔子开之。
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某生活之人,古时除贵族世代以做官为生者外,吾人以尝闻有起于微贱之人物。此等人物,在未仕时,皆成为农或为工或为商,以维持其生活。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殷南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孔子以前,不仕而又别不事生产者,实未闻有人。《左传》中说寡缺未仕时,亦是以农为业,孔子早年,据孟子说:亦尝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孟子•万章下》)。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圆”;孔子说:“小人哉!樊频也。”他这种不治生产的办法,颇为其时人所诟病。据《论语》所说,荷丈人谓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外《庄子》亦载盗跖谓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 …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诸侯富贵者也。”《庄子》中所说,不可以为实事,但此等批评,则是当时可能有者。
观此可知儒家之一种风气,惟其风气如此,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公、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多系大夫士之士或系男子军士之称,非后世所谓士农工商之士也。此种士之阶级只能做两种事情;即做官与讲学,此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是春秋时期固有的学问,孔子虽未创作六艺,却其当做教学的材料,所以后世认为六艺与孔子关系密切,也有一定道理。
B.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理念,不过问学生的出身,只要缴纳学费者。一律教给他们各种功课和名贵典籍。这在当时是一大解放。
C.孔子之所以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是因为他讲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儒家学派的学者,而在于培养能为国家服务的人才。
D.孔子一直以来不治生产,不农不工不商不仕。颇受时人诟病。荷老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是批评其此种生活态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以前为官的人有两种:世代为官的贵族,出身微贱但后来出仕的人物。第二种人在为官以前,都为维持生计而干过其他行业。
B.孔子的学生樊迟希望学习农耕和种植的技能,孔子斥其为“小人”,说明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品德卑劣的体现。
C.《庄子》记载的盗跖对孔子不耕不织,以如簧巧舌迷惑君主等批评虽然未必是实事,但可能是当时的人对儒家的看法。
D.孔子创立或至少是发扬光大了士人这一新兴阶层,这个阶层只能为官与讲学两件事情。并且这两件事情还能互相促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要正确的一项是
A.据《左传》记载,晋国的世卿韩宣子到鲁国办外交之时,才首次“见《易》象与鲁《春秋》”,这也可印证六艺学问在当时的重要性。
B.孔子欲使弟子成人,而非成一家之学者。所以颜渊子路虽皆为孔子门生,但颜渊注重仁德修养。子路擅长政治事务。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律。
C.因孔子首以六艺教人,从而开创了就教育的风气,其后各家蜂起,皆效仿孔子招收学生,故而后世推崇其为“万世师表”。
D.孔子对先秦时期教育的普及、游说之风的兴起,士人阶级的出现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见其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的极高地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农民工就业难的冷思考
面对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失业群体以及前所未见的农民工提前返乡潮,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帮助农民工就业的援助政策。这些就业援助政策对于解决农民工返乡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着眼于短期效应的政策对于破解困扰我国农民工就业的长期难题作用并不大,一些应急性就业援助政策甚至会在长期内造成我国农民工更大的就业难题。
我国的农民工群体之所以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如此脆弱,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农民工的工作岗位建立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最不确定的外部需求之上。长期以来,以外销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是吸引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这种就业结构,造成农民工就业高度依赖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
农民工的就业稳定取决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要从根本上稳定农民工的就业,就必须改变我国的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的经济结构,转向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市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各级政府还应引导农民工向第三产业转移,以分散外部经济冲击对农民工就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农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大农民工的综合技能素质不高,就业面狭窄。当前,一些企业仍然存在熟练技术工人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需要较高工作技能与相对稳定人力资源供给的行业,其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这对于提升农民工的综合业务素质、扩大农民工的就业范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只能提高农民工的基本技能,无法突破进入更高层次就业领域的限制。因此,对农民工的培训,至少还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观念和城市生活常识的教育,二是要加强对农民工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法制观念教育。
在现有的户籍制度下,今天的农民工还没有完全地“城市化”,他们没有接受系统职业再教育的机会,同时也缺乏自己创业的基础和能力,在城市里失去工作机会之后,只能选择返乡。
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是我国农民工就业难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当前我国的农民工以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为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限于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主要特点是职业与身份相分离。
各级政府必须保证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农民工输出地的政府,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可能将有关失业者的保障措施覆盖到农村。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利益沟通和表达的就业机制,了解和平衡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把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缓解冲突的升级。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农民工易失业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农民工的工作岗位集中在以外销为主的出口加工业。
B.广大农民工的综合技能素质不高,就业面窄。
C.没有接受系统职业再教育的机会,缺乏创业的基础和能力。
D.限于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应对农民工失业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
A.着眼于长期效应,摒弃应急性的就业援救政策。
B.鼓励返乡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私营企业。
C.推进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升其综合业务素质。
D.加强对农民工就业观念和城市生活常识的教育。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些应急性就业援助政策可能会在长期内造成我国农民工更大的就业难题。
B.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增加外部需求,才能从根本上稳定农民工就业。
C.我国的经济结构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D.引导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能分散外部经济冲击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约在公历12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过冬至像过年一样隆重。
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历法曾以冬至为一年的第一天,所以要隆重庆祝。据传周代时冬至日是新年元旦,那天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中国改行夏历后,冬至才退居次位。汉朝时,冬至成了“冬节”,魏晋南北朝时又改称“亚岁”。今泉州一带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所以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祭祖。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水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
泉州一带冬至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在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以前,北京一带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称为“馄饨”,希望把他们吃掉,过上太平日子。据说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一直流传至今。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所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和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即用糯米粉捏成鸡、鸭、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日早晨,聚在祠堂中依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祖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为“食祖”。冬至节祭祀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节选自王衍军编著的《中国民俗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冬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全国有些地方过冬至节像过年一样隆重。
B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约在公历12月22日前后,是冬至节,又称冬节。
C据传周代时冬至日是新年元旦,那一天很热闹,因此在今天的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
D中国改行夏历后,冬至的地位下降了。汉朝时,冬至变成了“冬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改为“亚岁”。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泉州一带冬至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有的人家还在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在门上,敬门神。
B冬至应节食品全国各地不太一样,西北一带的人多吃水饺,江浙一带的人多吃汤圆,北方人吃馄饨。
C泉州人冬至节吃丸,称为“尾丸”,这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D北京一带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据说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一直流传至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的国家,节日都与祭祀相关,冬至节祭祀祖先,以示不忘自己的“根”,在中国一直世代相传。
B因为羊肉和狗肉有壮阳补体的功效,而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所以,北方民间至今仍有冬至进补羊肉狗肉的习俗。
C“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冬至所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用来祭祀和互赠亲朋。
D苏州人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有馅的大粉团和无馅的小粉圆两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致中和”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致”是达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和”的境界。什么是“中”与“和”呢?董仲舒认为:“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中”意为“中庸、持中”,尤其强调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尤其强调不同对象彼此相应无碍,达到和谐。换言之,无论是人、事、物,还是观念、道理、方法,如果偏离了中和,就会走极端,失去平衡,产生偏差。“致中和”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致中和”在修身养性方面蕴含着内外两个方面。“致中”是向内的功夫,要求起心动念以及行为方式时时刻刻都能达到中正和谐的状态;“致和”是向外的功夫,要求在待人接物时能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只有经过逐渐积累,一个人才能把向内的“致中”与向外的“致和”贯通起来,达到“致中和”,从而不断提高生命境界。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致中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人性情的中和,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性情,达到个人内心的中正和谐;二是社会群体的中和,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和谐;三是天地自然的中和,个人生命与天地生命相互感应,达到天人合一。
“致中和”虽然有不同的层次,但首先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如同《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关键是要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孔子认为“过犹不及”,一个人要实现中庸之德,就要“叩其两端”,没有过和不及这两种偏执的状况。就人际关系而言,则要坚持“和为贵”。“和为贵”的思想使中国人习惯于做事不走极端、求同存异,并最终变成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为贵”不但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也成为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和平是社会发展、国家安定、天下和谐的首要条件。
“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熔铸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之中,内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当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一过程中,对“致中和”这一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有助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达到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
(摘编自李海峰《“致中和”的当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避免走极端,导致失去平衡、产生偏差,儒家致力于追求“致中和”的生命境界。
B.我们只有在修身养性方面内外兼修,实现融会贯通,才能达到“致中和”的境界。
C.“致中和”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个人的、社会的和天地自然的。
D.“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一定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阐明了 “致中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为后文展开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B.文章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指明了达到“致中和”境界的途径,说理透彻,体现了辩证思维。
C.文章援引《大学》语句,旨在证明修身养性的关键是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
D.文章主要从个人修身养性和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两个层面阐述了“致中和”的当代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儒家认为追求和谐的价值理念应成为道德建设的目标和落脚点。
B.如果能实现天地自然的中和,或许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赤字”等问题。
C.因为“和为贵”的思想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很早就具备了和平意识。
D.当今社会发展十分迅猛, “致中和”这一思想也应作出合乎时宜的转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