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医学人文让医生思考人的价值
郭莉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医学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和临床治疗领域都获得重大突破。人们在为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带来的新能力而欢呼的时候,越来越意识到人的价值和尊严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理性的发展正在背离人文精神的需求——生物医学的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始料未及的伦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医学界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自己的实践和医学教育中存在着价值问题”,只靠他们自己的专业训练来解决这些问题是很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他们需要人文学者的广阔视野。
医学人文最早关注的是医学的本质问题和最基本的人类价值问题。此前,医学生接受的教育要求他们在情感上与病人保持距离,因为医学教育者认为情感具有主观性,会干扰医学实践中的“科学”判断。但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先驱之一多尼·塞尔夫提出了医学教育要同时培养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观点。他指出,认知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情感包括对患者、同事以及对自己的同情、敏感性和共情,医生的情感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更好地提供病人照护,但是现代医学教育中却忽视了情感能力的培养。
从一开始,美国学者就认为文学是医学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与医学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亲密的关系,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医学生可以意识到慢性病、残疾、死亡、抑郁和苦难不会屈服于技术和科学,这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问题,需要技术以外的力量和智慧来面对;文学有助于培养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作出伦理决策的重要基础(想象自己处在不同的位置会带来不同的视角);此外,文学为医学生提供宝贵的内省机会,只有省察自己才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局限、对苦难和死亡的态度,这些都是好医生需要的品质。
而对没有多少生活经历的年轻医学生来说,文学创造了一个可以近距离探索人的价值、人际关系、人的情绪的模拟环境,关于疾病、衰老、死亡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年轻健康、没有经历过疾病折磨、甚至没有经历过家人死亡的医学生去感受这些经历给人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反思医生在这些人生关键时刻的作用;阅读并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助于医学生深入病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共情。
面对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国内医学界也开始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论调和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时,如果病人能够遇到以解决病人的问题为己任、在压抑的环境中愿意倾听他们的痛苦,能够给予他们关爱和希望的医务工作者,病人的求医经历也就会因此得到改善。
(选自2013年1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简要概括文学对于医学具有哪些价值?
【小题3】请联系全文探讨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7: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像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源-----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不是叙述故事,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的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完全“净化”,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由于其他艺术在视与听、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等方面都各有偏侧,都不能使人完全释放苦闷、获得愉悦。因而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
B.人人都爱看戏,不少人还爱演戏,这使得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都是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的。
C.马克思认为美感是使人的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而我们应该肯定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形式具有消遣过剩精力的作用。
D.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因为戏剧如同“儿戏”,能让人从中得到带有美感的快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表明,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等都是人类“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观点在现代西方仍有很大的影响。
B.弗洛伊德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的情结,但它也可采用化装的形式,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泄。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窦娥这一好人担任主角,其中的故事有着由福转祸的结构以及悲惨的结局,没有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打击。
D.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可见戏剧在西方享有崇高的地位。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平安: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道家”向来被当作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文化支柱之一,它与儒家一起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主干。道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道家指的是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先秦古典道家,广义的道家则包括了汉代形成的制度道教,本文所谓“道家”是从广义上说的。
为什么说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平安”呢?因为道家理论基石——“道”的深层意蕴是“安”,以“道”为本根而建立起来的道家文化体系可以说处处寄托着“平安”的旨趣。
众所周知,就直观层面讲,“道”所表述的当然是人行走的“路”。然而,如果从文字构型角度予以追溯,就会发现“道”字乃别有一番意义。在上古金文里,“道”之字形的外围是一个“行”字,表征十字路口,中间是“首”字,这个“首”就是脑袋,即先民说的“首级”。原来古人打仗,战败方的领袖“首级”就被埋在十字路口。此举有“镇慑为安”的功用。先民以为,路上存在邪灵等不平安因素,为了化解不平安因素,古人要举行“修祓”宗教仪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将异族人的领袖首级埋于道路交界处,念动咒语,从而产生镇慑保安效果。日本学者白川静在《汉字》一书中指出,“道”字的特殊构型所反映的就是这种“修祓”于路的情况。它的内在“平安”意蕴是非常古老的。
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对“道”的平安意蕴予以哲理解释。该书第三十五章谓:“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所谓“大象”即“道”,而“执大象”就是信仰大道、奉行大道、固守大道。“天下往”是说圣人奉行大道,天下万物都归向大道。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天下万物归向大道,生灵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道是“安平泰”的。“安”当然是安全,而“平”就是太平,安全与太平合起来就是平安,可见老子讲“道”的要义就是平安。为什么平安呢?因为作为大象的“道”是“泰”,老子讲的“泰”乃出于《易经》之泰卦。该卦之象,下为乾,三阳上升,上为坤,三阴下降;阴阳二气,流通交感而成和,故谓之“泰”。既然阴阳交合,当然也就平安吉祥。  
道家看重“平安”的理念可以上溯于远古时期先民的求安意识。这一点从盘古神话里可以找到关联的线索。“盘古”之“盘”,繁体字写作“盤”。有学者指出,这个字就是“般”,即“搬”的本字,表示用盘子装载物品进行搬运,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盘子”的“盘”,其上部是“舟”,因此笔者以为,最初用于搬运的工具是“舟”,即用小船搬运货物;而“舟”旁的“殳”,甲骨文的字形像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系古老的武器。远古先民于狩猎和战争前,要手持“殳”器,翩翩起舞,作为祭神礼仪。后来的“庆典操舞”即设置“殳仗队”,并且有专门负责“殳仗队”工作的官员,其后代遂有以“殳”为姓者。为什么要持“殳”起舞祭神呢?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气,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祈求平安。“殳”与“舟”结合,应该也有两种功能,一是把“殳”作为划船工具、控制平衡,另一则是保护行舟安全。这样看来,“盤”的上部应当蕴藏着先民渴求“平安”的意愿。至于“盘古”之“古”,正如上文已经指出的,本有在祭祀时陈列武器以示威武的意义,之所以陈列武器,无非是为了镇安。由此可见,“盘古”这个神话名称在深层次里蕴含着“平安”理趣,这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
再从情节内容上来看,盘古神话更是寄托着先民追求平安的意愿。徐整的《三五历纪》这样叙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髙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髙,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事开端所呈现给人的空间是狭小的,整个天地就像个鸡蛋,盘古就在这个小鸡蛋里,多么压抑啊!难怪盘古要改变环境。根据汉文翁“高朕石室壁画”等文物考古资料,可知盘古是通过特殊器具来改变环境的。他左手握石斧,右手握木把,作顶天立地状,背后是开阔的天空。盘古手中的石斧既是拓展生存空间的工具,也是自我护卫的武器。无论是拓展空间还是自我护卫,都是为了平安生存。因此,盘古神话可视为上古先民渴求平安愿望的一种文化演绎、一种符号象征,盘古即是远古先民心目中的平安大神。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平安”概念的理解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平安”是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道”的意蕴是“安”,以“道”为本根而建立起来的道家文化体系可以说处处寄托着“平安”的旨趣。
B.道家看重“平安”的理念可以上溯于远古时期先民的求安意识。这一点从盘古神话里可以找到关联的线索。
C.“盘古”之“盘”,繁体字写作“盤”,“殳”与“舟”结合,表示它的功能是保护行舟安全,盤”的上部应当蕴藏着先民渴求“平安”的意愿。
D.因为老子讲“道”的要义就是平安,所以说“安”当然是安全,而“平”就是太平,安全与太平合起来就是平安。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所表述的是人行走的“路”,只有从文字构型角度予以追溯,才会发现“道”字乃别有一番意义,即有“镇慑为安”的功用。
B.“道”之字形的外围是一个“行”字,表征十字路口,中间是“首”字,这个“首”就是脑袋,即先民说的“首级”。
C.老子认为,作为大象的“道”是“泰”,泰”乃出于《易经》之泰卦。该卦之象,下为乾,上为坤,阴阳二气,流通交感而成“泰”。既然阴阳交合,当然也就平安吉祥。
D.盘古左手握石斧,右手握木把,开天辟地。盘古神话可视为上古先民渴求平安愿望的一种文化演绎、一种符号象征,盘古即是百姓心目中的平安大神。
【小题3】(小题3)(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学者白川静指出,“道”字的特殊构型所反映的就是”修祓”于路的情况,他以为,路上存在邪灵等不平安因素,为了化解不平安因素,古人要举行“修祓”宗教仪式,从而产生震慑保安效果。
B.中华文化的两大主干是儒家和道家。后者向来被当作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文化支柱之一,其有广义与侠义之分,狭义的道家指的是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先秦古典道家,广义的道家则包括了汉代形成的制度道教。
C.文章先讲述了道家之“道”的本义是“安” ,接着分析了道家“平安” 理念的文化根基,最后指出唯有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本始状态,才能把握平安大道规律。
D.远古先民于狩猎和战争前,要手持“殳”器,翩翩起舞,作为祭神礼仪。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气,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祈求平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志士豪杰的慷慨遗言、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黎民百姓的浩叹欢歌,很多以家书的形式流传后世、昭示夸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这些墨迹长存、余温犹在的经典诗词,既是先贤心系桑梓、寄情亲人的生动写照,也是后人珍视情感、滋润心田的文化镜鉴。对此,清代学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一书中写道:“读其集中家书数篇,语语真挚,肝肺槎牙,跃然纸上。”
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问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在科技方面,也体现在人文领域。如果只重视科技而忽视人文,将危及人类经过长久辛劳累积起来的智慧成果。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应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合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刘金祥《让家书文化融人百姓生活》,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家书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古代那些感染力极强的家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
B.家书是古人用以表露心绪、寄寓乡愁的一种重要方式,家书文化是我国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通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诗句,我们能感受到家书在战乱年代的珍贵价值和它带给离乡者的莫大慰藉。
D.文中引述清代学人陈康祺阅读家书的感受,是为了说明家书中常常饱含着先贤们的真挚情感,令后来的阅读者为之动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家书是一种文本形式、一种传递情愫和信息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
B.互联网实用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沟通交流的时空阻隔,但也会影响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
C.世界上许多优秀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消失了,这告诫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
D.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传统书信相比,网络交流充斥着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文化底蕴明显不足,所以我们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而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
B.从文中看,“鱼传尺素”“当忆雁书归”“鳞鸿凭谁寄”“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这些诗句中的“尺素”“雁书”“鳞鸿”“书札”都是书信的别名。
C.传统家书能以熟悉的字迹和跃然纸上的真挚情感唤起收信人“见字如面”的亲切感,这也是网络隔空对话所不具备的一个优势。
D.家书在古代被普遍使用,是基于当时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的客观现实;而当下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传统家书存在的土壤已改变,这给弘扬家书文化带来了很大困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约进入21世纪以后,技术早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为人类自己为自己制造出的一个强大对手。自从Alpha Go与Alpha Zero相继诞生,人们开始对于技术的自我增长产生了普遍的恐惧。人工智能——人的这个创造物战胜人的神话正在从科幻小说中走出来,变为现实,哲学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

人类生存的每一次危机都需要哲学家的关注。哲学,虽然是一种爱智慧的学问,但却根本上以关注人的生存为己任。技术,原本作为一种人类知识力量的外化形式,曾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手段。因此,当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那句尽人皆知的“我思故我在”,其所设立的不仅是哲学的第一原理,也为知识以及科学和技术设定了第一原理。从此科学研究就可以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笛卡尔的哲学原则告诉我们,人(我思的主体)成为了整个世界的理论根据,人作为世界主体,人也就成为了世界的上帝。

现代社会就是人这个上帝创造出的一个人化世界,如今这个上帝正在制造一个自己搬不起来的石头,于是终于开始恐慌,仿佛这一境遇是人类从未遭遇过的挑战。其实,今天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造成的危机与二战期间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恐慌并无二致。它所表达的都是技术对于人类生存构成的威胁。在哲学上,我们可以用知识论与存在论的对抗性关系来概括这一危机。技术本质上是哲学知识论的必然后果,其基本的诉求是试图将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进行形式化的抽象,也就是说,将一切都还原为抽象的数字,从而适用于可计算性。而存在论,则意味着对于人自身的关照,其中人的情绪、情感成为了关照的重心。那些对于人工智能充满信心者,以及那些对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胁忧心忡忡者都不过是知识论的拥趸:而大部分的哲学家们都可能会立足于存在论,而对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威胁不以为然。原因不难理解:人工智能能够完全替代人的玄想之所以能够成立,关键在于你将如何看待人的属性。如果你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个可以被还原为一组组数字,如同一部巨大机器上的零部件,他每一时刻的行为都是被规定好的,他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被计算出来,那么你当然会觉得人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如果你认为人生就是偶然性事件串联在一起的一场戏剧,其间上演着的毎一分钟都包含非确定性,它的精彩是不可预期的,那么你根本不会相信任何一部机器可以完全替代你的存在。

人工智能在今天社会所带来的恐慌,一方面源自于资本的诉求,其有意制造话题,以便敞开新的利润増长点,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知识论的抽象原则所操控。比如人有了身价,成为了可买卖的商品,人的工作时间十分固定,以至于一天的生活与一个月每一天的生活毫无二致。这在哲学家看来是一种典型的非人的存在样态。人工智能所代替的,也只能是非人之人,而非人本身。

正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一个契机,它让人可以突然越来越自省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人类活动当中究竟有多少是不可计算的部分,以便将我与机器区分开来。是的,正是人工智能,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人本身”。

(作者:夏莹,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有删改)

下列对“我思故我在”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针对技术是人类知识力量的外化形式,也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手段,提出了尽人皆知的观点,“我思故我在”。
B.“我思故我在”不仅是哲学的第一原理,也是知识以及科学和技术的第一原理。
C.因为“我思”的主体是人,人就成为世界的主体,也就成了世界的上帝,所以人类科学研究就可以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
D.随着以Alpha Go与Alpha Zer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原则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落花,在古代诗词中又称之为落红、落英、飞红、坠红、菲西施、莽是宫倾国等等。它本是一种自然的物侯现象,但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咏叹过它,把它作为某种情感的寄托、世事人生的象征,使古代诗词的“落花”意向并彩纷呈,格外引人注目。

展示美好形象。春花的盛开固然很美,但落英缤纷的景致同样烂漫。龚自珍形容西郊落花的盛况:“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展披服: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腿脂,”落花竟然绚丽新奇、千姿百态。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只要诗人的主观情感是愉悦的,那么他眼中的落花也是艳丽多彩的。

在心境恬淡的诗人看来,落花景象又别有一番自然恬次的意趣。李白的《山中问答》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告诉人们他栖“碧山”,爱“碧山”的原因:“桃花流水杏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花随流水,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柔然一样,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之美的共同之点就是“天然”。“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我于逝的天然,宁静之美,确非“人间”所能比。

落花之美不仅表现在外在的缤纷、自然,还表现在内在的精神品质上。龚自珍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里的“落花”代表了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表现伤春情怀。诗人们看到飘飞的花朵,更多的不是见出美,而是引起伤春愁绪。

(一)伤年华之不永。这在古代诗词中多有表现。如直接表达对春光易逝的不安的:“才看花满枝,又见花零落”(于谦)。还有间接表达惜春情绪的,如欧阳终的《丰乐亭游春》“游人不管春将老,杂往辛前路落花”通过游人任意践踏落花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三春已尽的惋情之情。

(二)伤红颜之易逝。花朵很美,花开的时问很短,所以诗人们又常常把落花与女子的身世联系起来。有的女诗人直接以落花自喻,倾诉她们青春易逝、红颜难留的情怀。如李清照词云:“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惜春春去, 儿点催花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些词句或直抒其伤春惜春之愁肠,或以遭受风雨、叶茂花残的海棠来比喻自己的红颜消退,表达与花同病相怜的感情。女性的这种情绪,也是男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司马札的《宫怨》就是典型例证。《宫怨》 诗云:“柳色参差掩画林: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连春泉出御沟。”用宫花零落、随水流逝来喻指宫女青春空逝的痛苦和悲哀,托喻深谥。

(三)伤佳期之不遇。这是伤春情感的深层表现。在古代诗人笔下,有不少写相思阖愁的名句,如“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这是翁宏 《春残》诗中的两句。写的是一位女子孤独地站在落花里、细雨中,她感到青春在消逝,欢娱难为继,其命运与春残的落花一模一样,正当这位思妇心事业重重、抑郁苦闷之时,偏有一双不知趣的燕子穿来穿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为之肠断?

寄托身世之慨。有的落花诗在表现惜春情绪的同时,还往往包涵着深厂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人生感慨,便“落花”成为时代沧桑、人生欢可的寄托物、象征物。杜甫写地758年暮春任左拾通时的《尚江二首》, 开篇就以“一片花飞减去春,飘飘万点正愁人”, 烘托出浓浓的惜春情绪,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调怅感。此时的杜甫回为疏救房馆,触怒肃宗,被肃宗所疏远,写此诗两个月后,又被贬为作谓司功参军,明乎此,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的伤春情怀中还包含着的任途不惧忐的人生感慨。

总的来看,落花感象既可以表现对某种是好境界的追求,又可以表现对人世沧桑的感怀,但其主导趣向还是表现伤春情绪。诗人在表现时或以落花直抒胸?,或以描?融情于景,使落花诗篇象与境界生,艺术形式多姿多彩。

——张杰《一片飞花,几多感怀》(选编自《语文月刊》2018.11)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落花本是一种自然的物候光象,但因为古今诗人的描写和寄托情感所,以成为了古诗词中或悲或喜的意象。
B.诗人赞美落花的美好形象多着眼其外在的形色,寄托感伤情怀多联与人身世。际遇相同的飘等之意。
C.古人常由花朵很美,花开而时间很短,花落飘飞的自然之态关照人事,间接抒发春光易逝。年华不永、红颜易老、佳期难遇的伤感之情。
D.“落花”成为时代沧桑、人生坎坷的寄托物、象征物因而包涵着深厂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人生感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研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取了古诗司中落花的意象,采用了纵横交错式的结构,由表及里地阐释了落花意象的形象特征,寄寓的感情态度,条分缕析,结构清晰。
B.中文引用大量的古诗文,一方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别一方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引用司马札的《宫苑》是说男性诗人也常常有与女性的相似的感受,常借落花感慨青春易逝,红颜难留。
D.王国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诗人借落花咏物、抒杯、叹世,全由作者当时的处境、心境所决定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诗句中对落花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闲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落花、鸟鸣、春山、幽涧等意象构成恬淡宁静的景致。
B.“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既象征着诗人多年的流离辗转,又是世道式微的典型图。
C.“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 《卜算子·咏梅》)表达词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高洁的情操。
D.“无可染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浣溪沙》)中抒发了一个韶华易逝,红颜难留,老大之后只能如落花般流落人间的女子的悲戚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