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十三行是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的负责对外贸易的商行,代表官方管理对外贸易。其间,在“天朝上国”的传统国家观念和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制定了一些限制通商的法令,再加上中西法律文化的不同,因而出现了中西法律文化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国家观念认为,中国即是天下的中心,是“天朝上国”,别的国家是“蛮夷”、“附庸国”。中国对西方各国派来的要求通商的使节,一概以贡使对待;对于他们提出的互派使节驻京、平等国际交往的要求,则予以拒绝。这种“天朝上国”的心理、“君临天下”的态度是引起近代法律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也是引起十三行时期法律文化冲突的原因之一。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工商业是“末业”,不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所以对于西方各国提出的通商要求,就更不重视了。在中国的士大夫看来,与外国人互市通商,是一种柔远政策,是外国得利,而不是中国得利;而不与外国人互市通商,则是中国得利,外国不得利,因为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基于此,清政府制订了许多严苛的法令和章程,对在十三行进行通商贸易的外国人、外国船进行管理,且不断地加以增订,并由通事不时地拿着这些法令和章程到商馆去大声宣读,作为一种示威,这些法令和章程到商管去大声宣读,作为一种示威。这些法令和章程主要包括:所有兵船不得驶入虎门;妇女,枪炮、戈矛和其他任何武器不得带入商馆;每座商馆严格限定只准雇用八名民夫服役;外国人不得在省河划船游乐;外国人不得向官府呈递禀帖,如有事申诉,必须由行商转呈;行商不得拖欠外国人债款等等。
清政府制订的这些严苛的法令和章程,在西方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在西方人的观念中,通商贸易是互利的,对本国国民经济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什么清政府要设置种种限制呢?不过,尽管他们不理解,他们仍然遵守着中国的法律。然而,对于有着自由贸易传统的西方各国来说,清政府制订的这些法令和章程,毕竟太过严苛,所以在实际的通商贸易中,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商业上的纠纷和法律上的冲突。比如,就“外国人不得向官府呈递禀帖,如有事申诉,必须由行商转呈”这一项法令,就曾发生过法律上的冲突。在西方人的眼里,在通商贸易的过程中,如果发生纠纷,向官府申诉,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清政府却对此设置了限制,不允许他们直接向官府申诉,必须由行商代为申诉,这在他们看来,对通商贸易是很不利的。所以,从长远来看,清政府制订的这些严苛的法律,必然会受到西方各国的挑战。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是引起十三行时期中西法律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在这一传统中,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连坐制,承担的法律责任是连带法律责任。儿子犯了罪,父亲就会受到牵连;下属犯罪,也会牵连到上司。而在西方人的法律观念中,个人犯罪要由个人来承担法律责任,不牵连其他人,更不会让他的上司来承担法律责任。
在同一案件中,中国人和西方人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美国人马士在其所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就此分析道:这种法律本身是清楚的……可以扼要的概括如下:一、纵无杀害的明白意图而在斗殴中杀人,或者因怀疑盗窃而杀人,或者是谋杀的从犯,都判处绞刑;二、纯粹由于过失而杀人或伤人(即在事先无法提出警告的情况下),得用付给死者家属或受伤者以一种赔偿费方式赎罪;……但在实际案件操作处理中,中国法律显出对于一种侵害的结果予以更多的考虑,而英国法律却着重考虑动机。
(节选自2014年《读书 十三行时期的中西法律文化冲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三行代表清政府管理对外贸易,制定了一些限制通商的法令,这些法令引发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并由此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影响。
B.中国“天朝上国”的心理由来已久,这种观念决定了清政府与西方各国交往时,不会平等相待,也不会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影响。
C.在中国这一传统农业大国,工商业属“末业”。是否与外国互市通商,中国士大夫的考量立足不在经济,而在政治。
D.“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优越感和相对封闭的经济体制,使得清政府未能具备顺应时代的商品经济思想。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国商人所乘的兵船以及随身携带的武器,威胁到了治安。因此,清政府制定了许多法令、章程,并去商管宣读示威。
B.清政府制定的这些法令、章程,往往着眼于维护清帝国的尊严,限制经商的外国人的经济和人身自由,种种举措均不利于外商经营。
C.相信“通商贸易是互利的,对本国国民经济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的西方商人,难以理解中国严苛的法令章程,也就难免会在实际贸易中产生冲突。
D.在处理同一案件时,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不同的结论。因为中国法律只考虑侵害的结果,英国法律考虑的是动机。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诗人屈大均有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说明十三行客观上促进了中外贸易,促进了广州繁荣。
B.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通事没有经过行商,直接向乾隆皇帝呈上了一封奏折。当其回到广州,会被逮捕被问罪。
C.十三行代表清政府实施“国营国际贸易”:洋商卖货,须由十三行卖;甚至洋商纳税、送礼,也须由十三行经手。
D.广州外国商船上的水手随手丢弃一个瓦罐,正砸在一只小船上的一个女人的头上,致使她落水身亡。这个水手会被判处一定赔偿费赎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4 05:20: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最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在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这使得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无一不是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阳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强国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创造思想、成就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现了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中,有一半多的伟人属于那个伟大的时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那个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不仅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而且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殿堂。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此起彼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教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孔子私学,稷下学宫,最终实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文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文艺作品林林总总,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滥觞,这时期有《楚辞》的铺陈抒情、浪漫想象;有《论语》《孟子》的雍容和顺、灵活善譬;有《庄子》的想象丰富、奇气袭人;有《韩非子》的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艺术更见洋洋大观,青铜器绚烂多彩,金玉精琢叹为观止,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宋音楚舞,边磬编钟,宫殿廓城,髹漆彩绘无一不在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科学技术可谓灿烂辉煌,光学物理、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绝对遥遥领先于世界;当时的争霸战已经是车步兵联合作战,水陆军协同争先的大规模战争,在战争中诞生了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伟大的军事家,他们的集古代兵家大成之作,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产生着巨大影响。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民族文化原生代所创造的精神,并没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渐行渐远,依然博大精深,风采依旧。梳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风云变幻及国家强弱兴衰之演变轨迹,窥探中国文化原生代的恢宏博大与灿烂辉煌,再现当年诸子百家和侠客名士的神采风流,以求我们在新的民族竞争面前,在国家民族的转型期把握住富国强民、团结奋斗的主调。
(摘编自安然《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
【小题1】(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剧烈变化、社会大转型、充满活力、促人奋进的时代。
B.是讲究谋略、实力竞争、国强民富的时代。
C.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原生代,是个性张扬、伟人多产、文化灿烂的时代。
D.是政治变革活跃、教育不断进步发展、科技成就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时代。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是个讲究谋略的阳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
B.时势造英雄,正是那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的春秋战国时代造就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
C.在春秋战国时代,几乎所有的基本领域都创造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这些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代表。
D.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作品丰富,风格多样,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源头。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艺术上的成就更是繁盛,青铜器制作、金玉雕琢、篆刻艺术、乐器制作、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光彩夺目的成就。
B.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其体现的精神没有因为经历了两千多年就逐渐消退,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启示。
C.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因为实现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使得教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
D.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一大批伟大的军事家,他们编写的军事理论著作对后世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在世上是不能没有朋友的,如果一个人活了一辈子连一个朋友也没有,那么,他很可能怪癖得离谱,使得人人只好敬而远之;或者坏得离谱,以至于人人(侧目/刮目)。
不过,一个人又不可能有许多朋友。所谓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种诗意的夸张,便是一种浅薄的自负。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社交场上的(主宰/主导)绝不是友谊,而是时尚、利益或无聊。 。根据我的经验,真正的好朋友也不像社交健儿那样频烦相聚。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
我们身上都有一种(直觉/感觉),当我们初次与人相识时,只要一开始谈话,就很快能够感觉到彼此是否相投。当两个人的心性非常接近时,或者非常远离时,我们的本能下判断最快,立刻会感到默契抵牾。这就说明, ,基本上是一件在他们开始交往之前就决定了的事情。
【小题1】文中加横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怪癖浅薄B.频烦由衷C.热衷自诩D.默契抵牾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侧目主宰直觉B.刮目主宰感觉
C.侧目主导感觉D.刮目主导直觉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喧嚣的是真正的友谊成为朋友的两个人
B.真正的友谊是不喧嚣的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
C.真正的友谊是不喧嚣的成为朋友的两个人
D.不喧嚣的是真正的友谊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
从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部戏曲史实际上就是传统戏曲如何改变和超越自己、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的变化的历史,一部改革发展和不断地新陈代谢的历史。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从院本到杂剧,从南戏到传奇,从谭鑫培到梅兰芳,勾勒出传统戏曲紧跟时代的轨迹,这正是它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一个根本原因。
无疑,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难度和复杂性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不曾有的。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价值观与表达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导致现代生活的内容、欣赏接受方式和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如何实现这种跨越,传统戏曲已经作出了自己的求变的姿态。虽然梅兰芳最终放弃了时装戏,样板戏也因其过于政治意识形态化而饱受非议,现代戏又大量失去了传统戏曲本质因素而不尽人意。但是我们看到,戏曲在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中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这个进程最早应该是从五四时期的戏曲改良运动开始的。1905年,陈独秀发表了《论戏曲》,基本上代表了当时许多学者关于戏曲的主要观点,即从内容到形式对戏曲进行改造,试图让戏曲成为社会改良的工具。这本身就脱离了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内涵。因此,他们用这种“工具论”的标准改良传统戏曲,结果发现戏曲与传统文化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本达不到他们所预期的改良社会的宣传效果,于是,他们转而要求戏曲背离传统,向西方话剧学习和靠拢,甚至有的学者干脆主张完全废除传统戏曲,而将西方戏剧移植过来,创造一种新的戏剧,完成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张庚先生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说:“‘五四’并没有创造出自己民族的新文化,因而也没有创造出新戏剧来。”究其原因,他认为:“没有任何文化可以不接受遗产而能发荣滋长成为一种高级的结晶,戏剧也不例外。”正是从这一点上来说,割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戏曲的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节选自《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戏曲之所以能获得发展,是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
B.当今社会中,由于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加了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难度和复杂性。
C.梅兰芳文革时期编演的样板戏,由于不顾观众的需求,没有表现出戏曲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而饱受非议。
D.张庚先生认为“五四”并没有创造出新戏剧。究其原因,是没有接受传统文化遗产的滋养,导致戏曲变革的失败。
【小题2】对传统戏曲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能够紧跟时代的轨迹。
B.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能够不断改变和超越自己。
C.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的变化。
D.传统戏曲能够和现代戏曲无缝对接巧妙融合。
【小题3】对“五四”戏曲的变革“割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的具体表现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求戏曲背离传统甚至主张直接移植西方戏剧。
B.认为只有西方戏剧才能完全拯救中国传统戏曲。
C.戏曲变革贵在形式的改变,内容是可以传承的。
D.中国传统戏曲的内容基本上是于传统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丶”(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