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多达5万多件,保留有汉文、佉卢文、粟特文、突厥文、吐蕃文、梵文、于阗文、回鹘文、西夏文、叙利亚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民族古文字资料,内容涉及中古社会的各个方面,被誉为中古时期的“百科图书馆”。敦煌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缩影,敦煌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传播华夏文明的有效途径。
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因中国丝绸大量输往西方而得名,成为中华民族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集中反映。敦煌的得名与丝路交通的开通有关。东汉应劭言:“敦,大也;煌,盛也。”唐人李吉甫亦言:“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南朝人刘昭称敦煌为“华戎所交一都会”,隋朝人裴矩称敦煌是西域门户“咽喉之地”。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一处光辉的历史遗迹,被誉为“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其洞窟数量、壁画面积和保存现状都是世界上其他著名石窟无法比拟的。姜亮夫在《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中讲到:敦煌艺术包罗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也包罗了中西艺术接触后所发的光辉,是中国伟大传统的最高标准,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发扬。季羡林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说:敦煌和新疆地区是世界上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
十八世纪后期,近代考古学诞生。在地理大发现浪潮的推动下,敦煌、新疆及中亚地区吸引了各国考古学家的目光。据不完全统计,从1893年至1935年,来中国西北的考察团多达24批。其中1906年就有德国格伦威德尔、瑞典斯文赫定、俄国科卡诺夫斯基、俄国别列佐夫斯基、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芬兰曼妮尔海姆等七支考察队。这些考察团中,仅1935年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有中国学者参加。形形色色的探险家来中国的起因和身份不同,但到了中国后,都做过同样的勾当——窃取文物。这些‚考古学上的贼‛将盗取的宝物捆载回国后,一夜成名。由于各国探险家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被誉为探险家的“黄金世纪”。在这一时期,中国西北成为西方探险家的乐园,而敦煌成为乐园中的“极乐世界”。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深,虽然敦煌文书本身回归中国的路很长,但缩微胶卷、高清晰文书图版的不断出版,极大地改善了准确获取敦煌文书文字信息的条件,各国学者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开展研究。中国学者基于本土历史和母语研究的优势,在敦煌“胡语”文书研究之外的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在奋力‚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同时,敦煌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姿态、更加多样的形式走向世界。1980年以来,《丝路花雨》 《大梦敦煌》等舞剧在世界数十个国家演出2000余场,以更为宏大的场面、更为震撼的感染力向世界人民宣传了敦煌文化,极大地提高了华夏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敦煌》,池田大作的书信录《敦煌的光彩》以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声音,这些都意味着敦煌文化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1893年至1935年,来中国西北的考察团中,仅1935年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有中国学者参加,其余23批均无中国学者参与。
B.来中国西北考察的外国探险家尽管起因和身份不同,但都是为了窃取文物,这使得他们归国后一夜成名,大发横财。
C.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被誉为探险家的“黄金世纪”,是因为各国探险家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
D.除“胡语”文书研究之外,中国学者因为有本土历史和母语研究的优势,所以在敦煌研究的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小题2】下列关于敦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它的得名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关,古人认为“敦”有大的意思,“煌”则指盛。
B.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众多,并保留有多种民族古文字资料,内容涉及中古社会的各个方面,被誉为中古时期的“百科图书馆”。
C.敦煌莫高窟的洞窟数量、壁画面积和保存现状位居世界第一,作为丝绸之路上一处光辉的历史遗迹,它被誉为“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
D.姜亮夫认为敦煌艺术是中国伟大传统的最高标准,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发扬,他和季羡林的话都称赞了敦煌艺术的成就极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文化丰富多彩,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缩影,敦煌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传播华夏文明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B.近代考古学诞生于十八世纪后期,中国的敦煌、新疆等地吸引了各国考古学家的目光,中国西北成为西方探险家的乐园,而敦煌成为乐园中的“极乐世界”。
C.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深,准确获取敦煌文书文字信息的条件不断改善,如今中国国学研究者也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开展研究。
D.有关敦煌的舞剧在国外受到欢迎,可见在奋力“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同时,敦煌文化以更加新颖和丰富的姿态与形式走向世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5 02:36: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多通道和自主的审美是数码图形艺术审美中的一大特征。迈可尔•海姆把人们在虚拟数码图形艺术中的活动方式概括为模拟、远程展示、身体完全沉浸、身临其境、互动、人造性、网络化的交往等七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人们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全方位、多通道的。这七个方面的活动几乎涉及了人类身体的所有部位。二是人们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完全自主的,享有最高的审美活动权限。多通道和自主的审美方式成为虚拟视景艺术审美与传统艺术审美的主要区别,开拓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新视野,必将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一,多通道参与的审美。这种崭新的交互方式大大拓展了审美的体验方式。人类的整个意识活动离不开身体的眼、耳、鼻、舌、身各个部位的分工合作,它们分别对应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眼视、耳听是人类几千年以来欣赏艺术的两大主要审美通道,如绘画以视觉为主导;音乐以听觉为主导;电影、电视或戏曲则为两者的综合。在虚拟现实艺术审美领域,全方位多通道的交互方式大大突破了这一局限。除了常规的眼、耳方式,鼻、舌、身都可以实现共同参与。虽然嗅觉、味觉和触觉只占人类从外界获得信息总量的5%左右,尤其是触觉,主要靠皮肤、肌肉和体内器官与外界直接或间接接触所产生的痛、冷或热等感觉的交互审美方式,在传统艺术的审美领域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在虚拟现实的艺术领域,触觉反而成为交互审美方式的主要通道,这势必大大丰富人类的审美感受。
第二,数码图形艺术是一个可以完全自主的审美梦工厂。由于真实的个人生存从来就是建立在他的有限性上,真实的人际交往,从来也是建立在彼此的有限性上的。但是,人们对自身完善、发展的要求是无限的,这就形成了人的现实存在的有限性与人对自身发展要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有各种主观愿望,如改善自身或自然状况,追求完美的理想人生境界等。但由于人类个体力量的局限,这些愿望始终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于是产生了通过求助他人或借助其它方式达到实现理想的愿望。虚拟数码图形艺术往往是这种情形下所能求助的最佳方式。
虚拟视景中的各种交互活动都是属于安全的冲突、无害的危险和不必担心的死亡,只要相关的虚拟数码图形艺术软件的设计条件和交互功能允许,体验者可以使用任何方式,实现任何目的,扮演任何角色自由地生活。总之,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可以在这里集中而短暂地得到体验,并且找到了一种能够让自己打开心扉的方式,让人性中的黑暗与光明、善良与险恶、残忍与仁慈都在这里得到实时的剖析,在长期、不断的交互体验与审美欣赏过程中,身心、性情有可能因此而改变,其审美活动也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落实。这些都是其它的审美体验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观看电影、电视、戏曲或小说,欣赏者也有某种程度的角色“代入”感,但欣赏者意念中的代入角色只能被动地跟随情节的进展而进展,没有自主余地,更谈不上与视景中的其它角色互动(交互)。由此可见,虚拟数码图形艺术才是一个可以完全自主的真正审美“梦工厂”。
(摘编自《美学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是围绕关于“虚拟视景艺术审美与传统艺术审美的区别” 表述的一项是( )
A.多通道和自主的审美方式成为虚拟视景艺术审美与传统艺术审美的主要区别,开拓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新视野。
B.眼视、耳听是人类几千年以来欣赏艺术的两大主要审美通道,如绘画以视觉为主导;而音乐则以听觉为主导。
C.触觉在传统艺术的审美领域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但在虚拟现实的艺术领域,触觉却成为交互审美方式的主要通道。
D.观看电影、电视、戏曲或小说,欣赏者没有自主余地,而虚拟视景中的其它角色可以互动,实现完全自主的真正审美。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全方位、多通道的,活动几乎涉及了人类身体的所有部位。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可以说是完全自主的。
B.多通道参与审美的交互方式大大拓展了审美的体验方式,人类的整个意识活动离不开身体的眼、耳、鼻、舌、身各个部位的分工合作。
C.真实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彼此的有限性上的,而人们对自身完善、发展的要求是无限的,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与解决的矛盾。
D.虚拟视景中的各种交互活动都是属于安全的冲突、无害的危险和不必担心的死亡,只要条件许可,体验者就可扮演一种角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全方位、多通道的,其可以概括为模拟、远程展示等七个方面,并涉及身体的各个部位。
B.解决人类现实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对自身发展要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借助虚拟数码图形艺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C.人们在虚拟影视中,可以扮演人类或动物、侠客或盗贼、皇帝或平民,可以驾驶汽车或轮船、坦克或飞机,可以体验富裕与贫穷。
D.欣赏者也许穷其一生的努力都无法实现的梦想,却可能在虚拟数码图形艺术中实现,于是他(她)的心愿得到满足,自我得到释放。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Nobody》已是浮云,《PokerFace》也过时了。如今神曲界的当红炸子鸡,是一首叫做《江南Style》的韩国舞曲。
这首歌的MV于2012年7月中旬在互联网上发布,截止到9月26日,点击数已达3.25亿次,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在2011年,还没有任何一个视频的点击数超过一亿次。在英国,它成为当月第一周UK单曲专辑排行榜冠军。在美国,它位居2012年10月4日第41期公告牌榜单的第二名,“小甜甜”布兰妮和罗宾·威廉姆斯也加入了模仿大军,影星汤姆·克鲁斯为它卖力吆喝。在我国,它也成为从明星到草根竞相模仿的对象。不仅如此,这首歌还在全球引发了一股改编狂潮,出现了“奥巴马竞选Style”“美国海军Style”“周星驰Style”“客家话Style”等多个版本。
如今,和所有横空出世的神曲一样,关于《江南Style》,有一半人的问题是“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而另一半人则在问:“这首歌为什么一夜爆红?”
歌曲描述了一个生活在江南地区(韩国首尔的汉江以南地区)的有钱人向性感的姑娘发出邀约的情景;整首歌的MV大部分都在该地区取景——游艇、沙滩、桑拿房、旅游巴士等。身兼词、曲和演唱的“鸟叔”(原名朴载相)自我剖析说:“我不帅,不高,也没有肌肉。我的成功在于灵魂和态度。”这种灵魂和态度,具体到《江南Style》里,就是质疑江南地区所引领的物质至上的生活观念。虽然歌词里把“我”塑造成一个“高富帅”,但在MV里,“我”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屌丝”,做着成为江南名流、左拥右抱的黄粱美梦,讽刺意味十足。而在很多韩国人心目中,以经济奇迹姿态出现的江南地区正像一个抛弃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暴发户。对此心怀不满的大众从这首歌中找到共鸣不足为奇。
但相比于歌词,韩国以外的人们更感兴趣的似乎是MV里“鸟叔”独创的“骑马舞”。于是破解《江南Style》的走红密码,成为各路人马津津乐道的事情;种种解读又进一步构成了“《江南Style》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国的科研机构研究发现,它以3.6秒为一个周期将五个音节重复4次,而整首歌中五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这样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这也正是感觉最为兴奋的瞬间。这一说法,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跟着这首歌摇晃起身体。而另一个激发人们生理反应的元素则是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节奏——科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对一段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产生共鸣时,这段音乐就会在其脑中不断重复,科学界把这称为“耳虫”现象。韩国的心理学家表示,《江南Style》通过简单的重复节奏来刺激身体反应和自律神经系统;尤其是高潮部分,能够激发出人们摆脱心理压抑和格式化生活的本能。甚至有临床案例证明,一些精神病患者在听了这首歌以后都会开心大笑。音乐评论家则表示,《江南Style》恰好和近年来风靡欧美主流音乐界的电子乐潮流相吻合;而其副歌部分,则又是韩国音乐风格。二者相结合产生出奇妙的效应。
此外,审丑文化、从众心理、群体效应和偶像崇拜,都为《江南Style》的流行推波助澜。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无论人们将《江南Style》分析得多么透彻,都无法决定乃至预料下一首神曲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流行文化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没有一种成功可以复制。
【小题1】下列关于《江南Style》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国舞曲《江南Style》的点击数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便超过3亿次,而在2011年还没有任何一个视频的点击数超过一亿次。
B.不少明星都竞相模仿《江南Style》,如“小甜甜”布兰妮、罗宾威廉姆斯等;这首歌还在全球引发了一股改编狂潮,出现了多个版本的“Style”。
C.《江南Style》的MV大部分都在江南地区(韩国首尔的汉江以南地区)取景——游艇、沙滩、桑拿房、旅游巴士等,俨然一幅韩国奢华生活的扫描图。
D.人们无法决定乃至预料下一首神曲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流行文化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没有一种成功可以复制。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南Style》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节奏能让听者产生“耳虫”现象,从而通过简单的重复节奏来刺激身体反应,提高听者的自律能力。
B.韩国的各路研究者们认为是音乐本身让神曲一炮而红;有韩国心理学家认为《江南Style》的高潮部分对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C.《江南Style》在全球的流行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人们渴望摆脱压抑、单调生活的诉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人们精神生活的缺失。
D.尽管《江南Style》现在像瘟疫般在全球流行开来,尤其是MV里“鸟叔”独创的“骑马舞”;但是下一首未知的、无法复制的“神曲”必然会到来,《江南Style》也会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一个记忆符号。
【小题3】“我”在歌词中是“高富帅”,在MV中是不折不扣的“屌丝”。其中“高富帅”“屌丝”分别指什么?《江南Style》这样安排的用意何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学曾经被人称作感觉学。在我们中国人的感觉中,一切美的东西似乎都可以用一个“和”字来加以统摄。光色的柔和,滋味的软和,声音的谐和,气味的清和,环境的温和等等,举凡视、味、听、嗅、触诸觉,皆以和为美。“和”就是美,这是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予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孟浩然《听郑五倍弹琴》)。“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无论艺术鉴赏,抑或居家行旅,皆追求“和”与“谐”的境界。
远溯历史,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即已具备着以“和”为美的观念。那真可说是一个和美的音乐的世纪!著名的音乐家伯牙、师旷、师涓都出现在那个年代。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孔子所在的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还特别的高,以致季札赏乐成为艺术史上的盛事。那一年,孔夫子年方八岁。在那种弥漫着音乐气氛的环境中,老子、孔子都必然受到艺术的熏染。所以,老子的著作中会有“音声相和”的提法,孔子更不用说,他称得上是一位音乐家。据史书记载,孔子曾师事师襄学琴。又由于他从小接受民间音乐的濡染,故而其音乐素养相当的深厚,既能鉴赏,又会演奏。孔子所处的时代对于音乐的观念,一直强调着“和”。如《左传》和《国语》都详细记载了公元前521年左右周景王准备铸造无射之钟的故事。是时,周景王向乐官州鸠询问关于铸钟之事。州鸠回答说,“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国语·周语下》);“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这位乐官以及景王的卿士单穆公等人皆从“耳之察,和也”的观点出发,不赞成铸造“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的大钟。可周景王就是不听劝阻,依然铸制大钟,以致没过几年就蔫然谢世。
由乐和,渐渐而伸延为政和、民和、人和,一直到今朝的“和和美美”,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人伦关系的理想,不能不说明,我们的艺术哲学的观念与生命哲学的观念是多么的紧相契合。“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尚书·尧典》)。既和且谐,我们的艺术美学的旗帜,就是我们人民心灵的旗帜,这是值得世人为之欣羡的一种民族心态。   
(选自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中和篇》)
【小题1】下列关于“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体现在人的视、味、听、嗅、触各种感觉之中,光色的柔和,滋味的软和,声音的谐和,气味
的清和,环境的温和等都给人以美感。
B.“和”就是美,这是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中的 “外适内
和,体宁心恬”,是居家行旅的“和”。
C.以“和”为美的观念由来已久,远溯历史,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即已具备,这一时期出现了伯牙、
师旷等著名的音乐家及和美的音乐。
D.为了体现“和”这一音乐理念,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其中孔子所在
的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特别的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是以“和”为美,孟浩然《听郑五倍弹琴》中的鉴赏诗句“予
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也不例外。
B.孔子懂音乐,他曾师事师襄学琴,又由于他从小接受民间音乐的濡染,故而其音乐素养相当深厚,
既能鉴赏,又会演奏,并一直强调“和”的音乐观念。
C.《国语》中记载的乐官州鸠回答周景王询问关于铸钟之事时说的“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
乐,律以平声”,将音乐的“和”与政治联系到了一起。
D.“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是从音乐的角度讲“和”;“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
则是从“和”可以产生的心理作用的角度讲“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其中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还特别的高,这就为
孔子等人受到艺术的熏染提供了客观条件。
B.周景王铸制大钟,以致没过几年就蔫然谢世,正说明了乐官州鸠以及景王的卿士单穆公等人“耳之
察,和也”的观点,认为周景王不适合铸钟。
C.人们对“和”的认识,由乐和,到政和、民和、人和,再到今朝的“和和美美”,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人
伦关系的理想,是有一个逐步发展过程的。
D.既和且谐,作为值得世人为之欣羡的一种民族心态,可以说从《尚书·尧典》“声依咏,律和声,八
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话语中就有所体现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师”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在孔子和他的传人的努力下,“师”的群体,也就是中国独立的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了。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古老民族唯一的历史不曾发生断裂的民族,“师”群体的诞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是以文化聚族,以文化立国的。
“文化”这个词的本来意思,就是以“文”的手段来实施教化。但“师”这个群体产生之前,文化是由贵族来传承的;“师”群体产生以后,文化就由“师”来担当传承了。这个变化对中华民族来说是非常要紧的。贵族,本来属于统治阶级,是当时政治体制内的人,他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他们所强调的东西,有意无意地有利于统治者。而“师”独立于政权,保持了他们的民间立场,他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发扬的,都是对民族、国家的大多数人有利的。这样就使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源源不断地传承下来。
孔子倡立“师”这一群体后,“士”这个群体就开始分化。“士”开始是以武士为主的,渐渐就以文士为主了。文士这个群体,有为“师”的,有出仕的,孔子以后就统称为“儒”;武士这个群体,以后就统称为“侠”。到了韩非子的时代,“士”民群体已明显分化成“儒”与“侠”两个群体,再不能将他们统而言之了。
“儒”这个概念也不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但孔子对确立“儒”的概念有重大贡献,把“儒”作为“师”的代称,所以,后世就把“儒”认为是孔门弟子,孔子之道的传人。韩非子指的儒,就已经是这个意思了,“焚书坑儒”的“儒”,也是这个意思。
据《说文解字》说,“儒”这个字的本初义,就是“柔”。说明“儒”是相对柔弱的文人。“亻”表示指的是某种人,“需”代表发音,也表示意义。“需”是什么意思?“待也”,引申为“做准备”,所以“儒”就是指有准备的人。准备什么?知识准备,道德修养准备。有准备的人,也可以帮助别人做准备,这就是“师”。为什么常称“儒”而不常称“师”?因为“师”本来是官办学校有一定地位的教育工作者,就像大学教授;“儒”的地位相对较低,就像讲师、助教。常称“儒”是谦称。为什么今天我要说孔子倡立的是“师”文化而不是“儒文化”?因为长期以来,“儒”的“师”的意义已经被湮没了,“儒”文化已经变成“臣”文化了,变成依附性的文化了。为了强调孔子当初倡立“师”文化、坚持独立性的本意,我要说“师”文化。
“师”传的是游戏规则与对游戏规则的意识。一个文明社会,必须有游戏规则,文明程度越高,游戏规则就越完善。在孔子的语汇里,游戏规则被称之为“礼”。《礼记·经解》中说:“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就是“义”。“义者,宜也”(《礼记·中庸》)。孔子进行礼的教育,重在阐发制这样的礼的意义,执行这样的礼的益处。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也就是文明程度相当高的国家,孔子倡立儒学、倡立“师”文化传统功垂千秋。
(沈善增《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有删节)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因为有了“师”这个群体的诞生,中华民族才成为世界古老民族唯一的历史不曾发生断裂的民族。
B.贵族由于其阶层限制,传承文化时也有所限制,总是强调有利于统治者的内容,无法将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传承下来。
C.韩非子指的“儒”和“焚书坑儒”的“儒”,都是指“师”,也就是孔门弟子。
D.文中所说的“师”自身具有知识准备和道德修养准备,同时也能帮助他人进行知识与道德准备。
【小题2】下列各项不能表现在孔子语汇里被称之为“礼”的“游戏规则”的一项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D.觚不觚,觚哉!觚哉!
【小题3】“儒”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儒”的不同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二十年:从神秘到平常
二十年前,英国人伯纳斯·李研发明了互联网。二十年来,全球网络体系飞速发展,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以至于许多人都将其与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约17亿人是网络用户,约占全球总人口的25%。互联网大大缩短了信息发布和接受的时间,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网络的传奇故事与二十世纪初的汽车工业有相似之处。亨利·福特利用生产线大批量制造大众化的福特T型车,从而让富翁们的机械玩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以同样的方式,伯纳斯·李研发明的互联网让美国国防部开发的神秘技术变成了大众都能掌握和使用的日常工具,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工业革命造就了洛克菲勒、卡内基、福特等企业界巨人,而网络产业也拥有像谷歌这样的“超级航母”。从1996年开始创立,谷歌公司发展到今日,市值已达300亿美元,而且仍然在继续扩张。
然而和工业革命一样,网络革命也遭到了不少批评。虚拟世界的经济发展给真实世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网上购买机票系统抢占了旅行社的生意,亚马逊公司的崛起迫使大批书店关门。社交网站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新颖的交流平台,可以将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但也因对隐私保护不力而受到指责。网络能使大众及时掌握各种真实的信息,但一些涉及色情、暴力、歧视和虚假的内容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有时,甚至成为恐怖主义者的工具。一些专家指出,网络其实就像现实中的城市一样,总有某些危险的角落存在
(选自《参考消息》,有删改)
【小题1】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
【小题2】请概述网络革命遭到不少批评的原因。
【小题3】如何理解“网络其实就像现实中的城市一样,总有某些危险的角落存在”这句话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