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学曾经被人称作感觉学。在我们中国人的感觉中,一切美的东西似乎都可以用一个“和”字来加以统摄。光色的柔和,滋味的软和,声音的谐和,气味的清和,环境的温和等等,举凡视、味、听、嗅、触诸觉,皆以和为美。“和”就是美,这是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予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孟浩然《听郑五倍弹琴》)。“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无论艺术鉴赏,抑或居家行旅,皆追求“和”与“谐”的境界。
远溯历史,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即已具备着以“和”为美的观念。那真可说是一个和美的音乐的世纪!著名的音乐家伯牙、师旷、师涓都出现在那个年代。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孔子所在的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还特别的高,以致季札赏乐成为艺术史上的盛事。那一年,孔夫子年方八岁。在那种弥漫着音乐气氛的环境中,老子、孔子都必然受到艺术的熏染。所以,老子的著作中会有“音声相和”的提法,孔子更不用说,他称得上是一位音乐家。据史书记载,孔子曾师事师襄学琴。又由于他从小接受民间音乐的濡染,故而其音乐素养相当的深厚,既能鉴赏,又会演奏。孔子所处的时代对于音乐的观念,一直强调着“和”。如《左传》和《国语》都详细记载了公元前521年左右周景王准备铸造无射之钟的故事。是时,周景王向乐官州鸠询问关于铸钟之事。州鸠回答说,“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国语·周语下》);“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这位乐官以及景王的卿士单穆公等人皆从“耳之察,和也”的观点出发,不赞成铸造“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的大钟。可周景王就是不听劝阻,依然铸制大钟,以致没过几年就蔫然谢世。
由乐和,渐渐而伸延为政和、民和、人和,一直到今朝的“和和美美”,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人伦关系的理想,不能不说明,我们的艺术哲学的观念与生命哲学的观念是多么的紧相契合。“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尚书·尧典》)。既和且谐,我们的艺术美学的旗帜,就是我们人民心灵的旗帜,这是值得世人为之欣羡的一种民族心态。   
(选自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中和篇》)
【小题1】下列关于“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体现在人的视、味、听、嗅、触各种感觉之中,光色的柔和,滋味的软和,声音的谐和,气味
的清和,环境的温和等都给人以美感。
B.“和”就是美,这是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中的 “外适内
和,体宁心恬”,是居家行旅的“和”。
C.以“和”为美的观念由来已久,远溯历史,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即已具备,这一时期出现了伯牙、
师旷等著名的音乐家及和美的音乐。
D.为了体现“和”这一音乐理念,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其中孔子所在
的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特别的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是以“和”为美,孟浩然《听郑五倍弹琴》中的鉴赏诗句“予
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也不例外。
B.孔子懂音乐,他曾师事师襄学琴,又由于他从小接受民间音乐的濡染,故而其音乐素养相当深厚,
既能鉴赏,又会演奏,并一直强调“和”的音乐观念。
C.《国语》中记载的乐官州鸠回答周景王询问关于铸钟之事时说的“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
乐,律以平声”,将音乐的“和”与政治联系到了一起。
D.“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是从音乐的角度讲“和”;“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
则是从“和”可以产生的心理作用的角度讲“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其中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还特别的高,这就为
孔子等人受到艺术的熏染提供了客观条件。
B.周景王铸制大钟,以致没过几年就蔫然谢世,正说明了乐官州鸠以及景王的卿士单穆公等人“耳之
察,和也”的观点,认为周景王不适合铸钟。
C.人们对“和”的认识,由乐和,到政和、民和、人和,再到今朝的“和和美美”,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人
伦关系的理想,是有一个逐步发展过程的。
D.既和且谐,作为值得世人为之欣羡的一种民族心态,可以说从《尚书·尧典》“声依咏,律和声,八
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话语中就有所体现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20 04:38: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清代的词坛被誉为词林发展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这种说法并不意味着清词只是宋词的简单重复或再现,而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词家辈出而又流派纷呈。
流派是指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以及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的若干作家组成的一个团体或者群落,流派的产生是文学繁荣的标志。清代词坛上的流派纷呈,是建立在对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群体认同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到了清代,词才最终确立了自己与诗、文一样的独立地位,才真正从创作实践到理性认同都进入了成熟时期。而地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客观环境因素,清代词坛的风格流派便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从明崇祯初年到清顺治朝的四十多年的时间,是以陈子龙、李雯等为领袖的云间词派盛行的时期,云间属于当时的松江府(今上海松江)。这一派词人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但因纠缠于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观念之中,有意同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保持距离,所以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并非相一致。虽然如此,云间词派还是开启了一个词风转变的历史时代。
从清顺治七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之间的四十多年,为阳羡词派活跃的时期。这是清初另一个规模更大的词学流派,将陈维崧作为自己的宗主和领袖。这一词学流派开始从观念上反拨“词为艳科”“小道”的传统偏见,在理论上主张崇情主意、不拘一格,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从创作实践来看,他们把“哀民生之多艰”和“惟歌生民病”的诗学传统,运用到词的创作之中,用民生疾苦和家国之痛的切肤感受,代替词人风流的“浅斟低唱”和“偎红倚翠”,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可以说,到了这一词派出现,清词的嬗变才真正形成。
正值阳羡派衰落和浙西词派渐兴之间,在北京的词坛上活跃着被称为“京华三绝”的曹贞吉、纳兰性德和顾贞观。纳兰的《饮水词》以才气运词,凄绝冷艳的格调辅以深厚真挚的感情,得南唐二主词之情致,其悼亡篇可称千古一绝,读之令人心碎肠断。他们三人虽然没有立帜结派,但走的都是“独抒性灵”的创作道路。
康熙朝时,词坛上再次诞生了另外一个影响更大、延续时间长达百年之久的词派,这就是以朱彝尊为旗帜的浙西词派。朱彝尊作为该派的宗主,其词既有愤然慷慨之作,又有轻逸流丽之篇,或重情的渲染,或主景的描绘,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篇章。
嘉庆、道光而后,清代词坛上重新出现一个较大的词派——常州词派,这一词派也长达百年之久,但其中堪称大家的词人并不是很多。张惠言是此词派的宗主。
道光咸丰以后的清代词坛,在常州词派以外产生了不少的词作名家,如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他们把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纳入到词的创作之中来,就像杜甫的“诗史”一样,创作出了一批堪称是“词史”的作品。还有所谓“清末四大家”的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和况周颐,他们的作品成为清代词坛即将衰落之前的一丝回光返照。
(节选自张毅《词林观止》前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清词为“中兴时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词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
B.清词的“中兴”说的是再现和恢复了宋词的题材内容及艺术水准。
C.清代词坛涌现了大批的词人并且产生了众多的流派。
D.清词拥有了与诗、文一样的独立地位,从创作实践到理性认同都进入了成熟时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文学流派的若干作家必须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
B.以纳兰性德为代表的“京华三绝”,虽然没有公开结成文学流派,但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道路是相同的,也可以作为一个流派看待。
C.“清末四大家”的作品是清词即将衰落之前的颇可称赞的佳作,四人之后清词也就乏善可陈、寿终正寝了。
D.阳羡词派对清代词风的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秉承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从“词为艳科”转变为关注民生疾苦、家国之痛,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间词派标举南唐、北宋词,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写出了一大批反映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的佳作。
B.虽然宋词成就斐然,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但只有到了清代,才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
C.浙西词派的宗主朱彝尊,他的词风格多样,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篇章。
D.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人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可以作为另外一种形式的史书来读,所以被称作“词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瓶梅》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从极为普通和灰色的商人生活中,发现了用长篇小说形式加以表现的价值。这不仅是对前代的以历史和传奇为主的长篇小说主流的一种革命性的反叛和超越,也是对同时的轰轰烈烈的复古主义或反复古主义文学潮流的一种反叛和超越;同时对于当时的短篇白话小说对商人的表现,又可以说是一种扩而充之的继承和发展。
《金瓶梅》所描写的商人生活和商人世界之丰富,几乎达到了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程度。其中描写了几百个人物形象,他们都或多或少与商人有关;其中描写了一个商人短暂然而热闹的一生,他从发迹到巅峰到消亡的历史;其中描写了商人生活的几乎一切方面,从经营活动到日常起居。主人公西门庆的形象,也可以说是明代文学中,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中,最丰满的商人形象。这样一个商人形象,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善恶教条,而达到了一个“圆形人物”的水准。一个商人所可能有的所有方面,几乎都在他身上体现了出来。
很多人往往把《水浒传》和《金瓶梅》里的西门庆视为一体,混为一谈,但二者其实是相当不同的:前者更像是一个恶棍,而后者更像是一个商人。当然西门庆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而且也是一个与官府相勾结的商人;不过正是这种与官府相勾结的商人形象,正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商业畸形发展的真相,因而和一般的普通商人形象一样,同样具有表现社会和时代的典型性。
通过从经营活动或其他方面合法或非法赚来的大量金钱,西门庆能够维持其寻欢作乐的享乐生活。对于西门庆的生活方式,作者尽管表面上常常加以批评,但在实际上却是持欣赏肯定态度的,这与当时肯定人的欲望的时代潮流相呼应。因此,如果说《水浒传》中关于西门庆的描写,尚是持好汉的观点,而非商人的观点的话,那么《金瓶梅》中关于西门庆的描写,则可以说完全是持商人的观点的。在《金瓶梅》那“毫无英雄主义和崇高气息的中产阶级的环境里”,慷慨大方的西门庆不失为一个相对来说最讨人喜欢的角色,并没有像在《水浒传》中那样受到一味的否定。因此,除了作者经常横加于西门庆的那些勉强的批评之辞外,就小说所塑造的西门庆形象本身而言,实不失为市民阶层中的一个“时代英雄”。因为作者一面描写其利用一切可能性实现各种欲望的精明能干,一面又认为这是市民社会的实态而不加否定。
正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所以随着《金瓶梅》的出现,中国文学中有关商人题材的作品,已被提升到了一个最高的层次,可以和任何其他题材的作品相媲美。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遂不亚于好汉世界、英雄世界、儒林世界或才子佳人世界;中国文学中的商人形象,也遂不亚于好汉形象、英雄形象、儒生形象或才子佳人形象。这自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选自邵毅平《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金瓶梅》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文学史上,使用长篇小说的形式来表现商人那普通和灰色的生活,《金瓶梅》当属首次,而这也正是它的最伟大之处。
B.《金瓶梅》继承和发展了当时的短篇白话小说对商人的表现,因而实现了对前代以历史和传奇为主的长篇小说主流的超越。
C.《金瓶梅》中描写的几百个人物形象都不同程度地与商人有关,描写的商人生活和商人世界近乎达到百科全书式的丰富程度。
D.《金瓶梅》里的主角西门庆《水浒传》里也出现了,但是这两个形象却大不相同:前者更像是商人,而后者更像是恶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形象可谓超越了一般的善恶教条,达到了“圆形人物”水准,几乎体现了一个商人所可能有的所有方面。
B.像西门庆这样的与官府勾结的商人形象,由于其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商业畸形发展的真相,所以和普通商人形象一样具有典型性。
C.西门庆通过合法或非法赚来的大量金钱维持其寻欢作乐的生活,对于这种生活方式,小说作者表面上加以批评,实际上欣赏肯定。
D.相对来说,《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慷慨大方,不失为一个最讨人喜欢的角色,并没有像在《水浒传》中那样受到一味的否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明代文学中也有一些短篇白话小说对商人有所表现,不过较之它们,《金瓶梅》用长篇小说形式表现商人可谓是一种扩而充之的继承和发展。
B.作者一方面描写西门庆的精明能干,一方面又认为这是市民社会的实态而不加否定,因此就小说的形象本身而言,他可说是市民中的“时代英雄”。
C.表现商人题材的长篇小说《金瓶梅》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文学中此类题材的作品被提升到了最高的层次,可以与任何其他题材的作品相媲美。
D.让我们自豪的是,随着《金瓶梅》的出现,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和商人形象,更胜于好汉世界、英雄世界、儒林世界或才子佳人世界与同类形象。

同类题3

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世纪之初,我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其近日完成的一份最新报告中认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将有可能出现增速回升,已经连续多年的增速下滑趋势将得到遏制。
在乐观预测的同时,报告也指出,这种止跌回升仍将受多种因素影响。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国内科技进步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产业升级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此外,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化发展相当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因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增收。城市化发展滞后也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以上问题均为快速发展遭遇的新的制约“瓶颈”,只有尽快打破,才能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报告据此提出,必须加大对外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和研究,以及开发力度,并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大幅度增加科研开发投入,争取“十五”计划末达到GDP的1.5%;国企改革则着重抓好提高国企创新能力工作,同时,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此外,必须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及解决农民增收等问题。
【小题1】文章说“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瓶颈”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很大程度的影响。
B.“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C.“瓶颈”借代中国经济,表明了它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D.“瓶颈”比喻中国经济,表现其发展虽有不畅,但一定会走出困境。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其理由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国的技术创新、国内科技生产的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而完全依靠国外,所以就造成了产业升级缓慢的局面。
B.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
C.因为城市化发展滞后,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使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新的制约。
D.因为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发展的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的收入。
【小题3】文章对于打破“瓶颈”向国家提出了建议,下面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增加科研开发的投入,争取十五年后达到GDP的1.5%。
B.建议加大对外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研究,必须加大开发的力度与广度。
C.建议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D.建议在国企改革中,重点抓国企的创新能力,建议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的收入。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正当世纪之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完成了《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研究课题,课题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速已回升,连续多年的增速下滑趋势已得到遏制。
B.课题报告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既有乐观的预测,也有不甚乐观的担心,这是因为止跌回升将会遭遇“瓶颈”。
C.课题报告科学地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会遭遇新“瓶颈”作出了全方位的分析,又有理有据地向国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D.课题报告的建议,可分6个侧面,它们是:引进创新国外科技,增加科技开发投入,改革国企抓好其创新能力,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加速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学现代化社会价值的思考
儒学现代化的学术讨论一般认为始于八十年代中期。其实早在1921年,梁漱溟撰写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就提出了力求儒学在当代重建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儒学现代化的问题。张君劢的《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一文,更是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没有儒家思想的复兴是不可能的,如儒家的道德价值、性善及修身方法可以看作是永恒的真理。可知,儒学现代化的问题早已引起了许多知名学者的关注。
但是,在中国儒学现代化的问题依然有许多不明之处。对于儒学现代化的问题,笔者研究发现:第一,儒学本身就包含相当多的现代元素,如和谐论述、道德论述,犹如张君劢所言,这些儒学思想是永恒的、普世的真理;第二、儒学所体现出的道德责任的自觉关怀,本身正是现代化需要的,而当代真缺乏的思想自觉;第三,儒学中某些经过重新诠释符合现代化需要的思想内容。由此可知,儒学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儒学早已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最基本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所以,儒学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任何文化都不能替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精髓。也就是说,儒学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不仅过去存在,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
早有学者指出:中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社会弊端与中国当代社会冷落儒家思想有相当的关系。当然,文化大革命对儒家文化更是毁灭性的打击,致使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黯然失色,导致了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断层。因此,今天重提儒学现代化的问题更是当代社会民族振兴、民族精神传承的迫切需要,否则,也就没有真正的中国现代化。这就是儒学现代化的真正的社会价值之所在。
那么,儒学现代化的路径到底该如何去探求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找出儒学中的现代元素以及普世思想加以系统梳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如和谐社会理论,笔者认为儒学和合文化是其理论的主要养分。其次,对于儒学中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内容,可择其精华,重加诠释,亦完全可以运用于现代社会。
毫无疑问,儒学中所蕴含的民族凝聚力内容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它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离开了儒学谈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就等于营造空中楼阁,绝无可能。我们相信:儒学现代化将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内容;儒学现代化也同样是中国人在现代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摘编自《论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内核之儒学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儒学现代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君劢在其文化著作《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儒学现代化的问题,认为儒家思想的复兴是有助于中国现代化的。
B.尽管儒学现代化的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已引起许多知名学者的关注,但大家都认为儒学现代化的学术讨论从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
C.基于儒学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儒学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要找出儒学中的现代元素以及普世思想加以系统梳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D.儒学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任何文化都不能替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精髓,是中国人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中国当代社会曾冷落了儒家思想,我们的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令真正的中国现代化也就很难实现的社会弊端。
B.尽管儒学早已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最基本的精神支柱,但我们在儒学现代化的问题上仍然存在不理解的东西。
C.重提儒学现代化的问题,不仅是为了实现儒学现代化的真正的社会价值,更是当代社会民族振兴、民族精神传承的迫求需要。
D.离开了儒学就无法探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因为儒学中所蕴含的民族凝聚力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最基本的要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学思想中蕴含的真理,本身就包含相当多的现代元素,其所体现出的道德责任的自觉关怀,经过重新诠释符合现代化需要。
B.因为儒学现代化的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儒学现代化也已经理所当然地得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内容。
C.对于儒学中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内容,我们要择其精华,重加诠释,使其完全地运用于现代社会。
D.造成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黯然失色的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大革命对儒家文化的毁灭打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百年中国,再没有其他学说像儒家思想这样,经历了如此长时间的反复跌宕和严峻拷问。读经和反对读经,成为当时学界和舆论界争吵不休的一桩公案。反对者显然占上风,连鲁迅也站出来发声,批评提倡读经者即使是真正的老实人也不过是“笨牛”而已。
文革十年,儒家思想成为众矢之的,必欲清除扫尽而快之。改革开放后,把历史还给历史成为思想学术界的共同呼声,孔子由被幼童也参与唾骂的斯文扫地变而为正常的文化古人。由于所经历的“毁圣弃知”的时间实在太长,难免积非成是,改变世人乃至学界部分人士的成见尚需时日。
儒学产生之初,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影响比之墨家或犹有未及。所以孟子颇为焦虑地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他因此想起而矫正此种“仁义充塞”的时代风气,欲以承继禹舜、周公、孔子的圣道为己任。
汉代中期汉武帝听从大儒董仲舒的建言,实施“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使儒学的地位骤然提升,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儒学以外的学说仍有存在空间。东汉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即为明证。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释、道、玄之风大炽,其思想所宗更非只有儒学一家。隋唐佛教发展的势头,亦不在儒学之下。但如果认为隋唐时期的思想主潮是佛而非儒,轻忽儒家地位,又有误读古人之嫌。直承郑康成而撰《五经正义》的孔颖达,即是当时继往开来的儒学健将。明清以还,儒学的地位日趋稳固,但佛、道两家在民间社会的影响也开始定式成型。
儒家思想在宋代呈现变易之势。二程和朱子等宋代大儒,诚然是承继了先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朱子的理学实为思想大汇流的产物,道家和道教的思想,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一起参与进来成为理学的助发资源。“三教合一”在学理上得到论证,肇始于唐,而宋代实为集大成,此即陈寅恪先生所谓“新儒家之旧途径”是也。
学者有“制度化儒学”之称,这在唐宋以前并不明显,主要是明清两朝,伴之以科举命题以“四书”取义,儒学不仅制度化,而且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影响尤为深钜,因此其存在形态难免因固化而僵化。儒学在晚清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大变局”中出现危机,实与儒学在明清的固化与僵化直接相关。所谓危机,恰好是“制度化儒学”的危机,而非先秦孔子和孟子原初思想学说的危机。
这里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变”与不变的问题。所不变者,是为儒家的理性精神和“六艺”经典的核心价值。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价值理念,包括诚信、爱敬、忠恕、知耻、和而不同等,是几千年以还一直传下来的,不仅适用于传统社会,也适用于当今的社会。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可以适用于全世界的人。
(摘编自刘梦溪《如何评价儒家学说的历史地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百年以来,任何一门学说都没有像儒家思想那样经历百年之久的多次起伏、冷峻质疑和大力抨击。
B.曾经有一段时间,学界提倡读经,舆论界反对读经,双方争吵不休,成为一桩公案。在这场论争中,反对者明显居上风。
C.在那场读经与反对读经的论争中,鲁迅曾经发表意见,批评提倡读经者,认为他们即使是真正的老实人也不过是“笨牛”而已。
D.文革时,孔子被人甚至幼童诟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学术界恢复历史的真相的共同呼吁,孔子才变为正常的文化古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之初,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影响可能连墨家都不如,孟子欲矫正时俗,以承继儒家圣道为己任。
B.汉代中期,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但其他学说仍有存在空间。隋唐时郑康成和孔颖达是继往开来的儒学健将。
C.宋代,儒学思想呈变化之态。其与道家和道教的思想、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汇合成促使朱子理学兴起的源头和基础。
D.明清两代,伴随着科举以“四书”取义的命题方式,儒学呈现制度化、固化而僵化的样态,导致危机出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被诋毁、抛弃过久,世人乃至学界部分人士对儒学的错误认知已经习惯,难免认为本该如此,故改变成见还需一定时间。
B.儒学在晚清出现的危机,与其在明清的固化与僵化有直接关系。这种制度化了的儒学出现危机,并非先秦孔子和孟子原初思想学说出现危机。
C.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虽有所更易,但儒家的理性精神和“六艺”经典的核心价值却仍然不变,适用于当今,适用于全世界。
D.评价儒学的历史地位,既要关注到其地位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和思想内涵上的变易,又要看到其具有代表性的价值理念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