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汉赋与汉代

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也是如此。除文学内部发展因素外,汉代社会对汉赋的生产、消费等有重要的影响。

汉赋生产与两汉社会的兴衰基本同步。汉初基本上是汉代社会的休养生息阶段,汉赋生产也处于初期阶段。现存的赋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这些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传统,抒情言志,篇幅短小,而且内容上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汉赋生产的繁荣期是武帝以后到东汉中期。大一统的天下,文人心向中央,盛世激发了作家的情怀,于是,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这是时代的产物。典型代表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这些大赋采用对话体,以状物为主,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的特点。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两汉整个思想界成为经学的天下,大赋所体现的正统思想以及形式上的“劝百讽一”,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

东汉和帝以后社会走下坡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党锢之祸使文人与社会逐渐疏远,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地震、蝗灾、水灾、瘟疫等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文人士大夫内心世界发生了重要变化,深感人生迷茫。此期经学衰落,道家思想又占据了重要位置。社会的剧变带来汉赋的新变,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赋。这种赋继承屈原、贾谊的传统,代表人物和作品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他们突破汉大赋的创作模式,由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世界的抒写,由体物转入写志,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这是东汉后期社会带来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由以上可以看出,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生产。首先影响辞赋生产者,如辞赋作家的地位、遭遇、追求、情怀等。汉代经学盛行,辞赋家的地位低下,被视为倡优一类人物,亦可见地位之低下。就作家的追求、情怀而言,当社会处于鼎盛时期,辞赋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主动与时代靠拢;当衰世时,辞赋家更多关心的是自我内心。其次,时代影响辞赋作品,包括思想、体制、风格、内容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时代与文学是互动关系。时代一方面影响汉赋生产,同时汉赋也反映时代的风貌,为时代服务。“天子之事”中,那种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景象,强壮的声威,无不体现着大汉帝国的时代精神。东汉后期赵壹等人的辞赋揭露社会黑暗,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时代不仅影响汉赋生产,而且影响汉赋消费。汉赋由于辞藻华丽,典型的汉赋大多是宫廷作品,或歌颂,或讽谏,所以基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传播。当然,抒情性的辞赋也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大部分还是在文人范围之内。

(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张新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的发展就能证明这一点,当然,除时代因素外,汉赋发展也有文学内部发展的因素。
B.汉赋产生于汉代初期,这一时期汉赋的代表作有《鵩鸟赋》,其内容明显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C.汉初汉赋的发展,在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的传统,篇幅不长,《吊屈原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D.汉武帝以后,规模宏大,内容全部是歌颂的大赋兴盛,这些赋体在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大特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汉和帝以后,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绝迹,代替它的是抒情为主的小赋,其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
B.东汉和帝以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继承了屈原、贾谊的传统,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这类作品的主要内容。
C.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的生产,首先影响着辞赋作者,在社会鼎盛时期,辞赋作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
D.时代不仅影响着汉赋的生产,也影响汉赋的消费。典型的汉赋大部分是宫廷作品,基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传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初的抒情小赋与东汉末年的抒情小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这同特定的时代有关系。
B.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创作模式突破了汉大赋的创作模式,内容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C.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作家,汉赋作家的作品也反应着时代,写作汉大赋的作家处在盛世,地位较高,写抒情小赋的作家地位普遍较低。
D.东汉末年,辞赋作家多写以抒情为主的小赋,作家多抒写内心世界,这类辞赋,大部分是在文人之间传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9 11:0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初夏天旱,数十天滴雨未下,人们无法下田耕种。于是,一部分村民上山求雨,另一部分人把牛牵到田地等下雨。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后,天上很快下起了大雨,人们在大雨中耕种,田里的活一点儿都没耽搁。
②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奇,迷惑不解。有外地游客到四川旅游,在得知蒙顶山上有口神奇雨井后,便想去见识一下。走到井前,跨过雕刻精美的石栏杆,上前轻轻搬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眼前立时露出了一个直径为0.3米的圆形井口,俯视井内,可见井底储存的清澈泉水。井水不多,只有全部容积的1/3左右。揭开井盖后,站在井口等待了约五六分钟,想象中的雨点并没有从空中落下。
③就在游客准备下山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山顶上空突然云雾四合,乌云密布,冷风骤起。此时离掀开井盖约20分钟,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大约过了10多分钟,云开雾散,雨滴随即无影无踪,还露出晴朗湛蓝的天空。
④当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雨,人类始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顶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后历千秋万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企图乘大雨飞出井外,继续为恶人间,故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
⑤一些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震荡,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专家同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⑥对古井揭盖后能下雨的现象,还有专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井一般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打开井盖时产生了声音,震动了空气中丰富的水汽;另一方面,夏天时古井内的气温比井外略低,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对下雨助了一臂之力。但这种说法也不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疑团,因为井口面积太小,不可能影响到整座山的气候变化。
⑦据气象专家介绍,蒙顶山海拔1440米,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湿度极大,降水日数多,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至于为何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专家表示,这并非是古井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蒙顶山处于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节选自《百科知识·千年古井之谜》2013年第23期)
【小题1】下列有关蒙顶山“神奇雨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有一口千年古井,神奇无比,只要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天上很快就会下起大雨。
B.外地游客揭开井盖后,虽然没有马上下雨,但准备下山时,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这也令人惊奇。
C.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是因为神话中说揭开井盖,孽龙会飞出井外,为恶人间。
D.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这其实也无法解释古井的神奇之谜。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传说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所以这口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
B.专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C.夏天时,井内气温比井外低得多,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引发降雨。但这只是个别专家的观点。
D.揭盖下雨其实是一种巧合,因为蒙顶山自古就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雨量充沛,所以,人们揭盖时,碰巧下雨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地游客来川旅游,他们揭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后马上就把井盖盖好,结果想象中的雨点才没有从空中落下。
B.蒙顶山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比几乎日日雨水不歇的“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
C.古井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湿度大,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D.专家表示,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这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而并非是古井所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真正的“好”教师重“深教”而不唯“浅教”。
所谓“浅教”,唯重堆砌知识的形态,条块分割,外在于“人”:最令人痛心者,莫过于轻视甚或无视本应自如驾驭知识的强劲思想力。复制了大量弥散着书香的“知识”却不知其何以如是,何以用之。更心安理得于丢失开启未来世界的“金钥匙’—____ (质疑/置疑)批判、独立评论和逻辑演绎。这就从本源上断开了重构新世界知识形态的可能。梁启超先生早在“五·四”之前即_____(犀利/锋利)批判传统教育“偏于记性”、忽略悟性,至今不失为针砭时弊的教育箴言。而“浅教”的对立面是“深教”,它以培育学生强大的逻辑理性、严谨思辩和超越性创造力为根本宗旨,以 ____(叫醒/唤醒)个人沉睡的“问题意识”、养成植根自由思维、独立人格之上的评论能力为终极境界;换言之,卓越教育所视之为“贵者”,并非复制传统知识的机械“记性”,而是创生无尽真知和新知的珍贵思想力及其相辅相成的表达力。一切传统都会悄然老去,唯有茂盛的创造之树与时长青;一切知识都会暗然凋落,唯有成长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才会孕育丰硕的创造之果。
【小题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强(jìn)逻辑演绎B.然老去(qiǎo)暗然凋落
C.(zhēn)言相辅相成D.针(biǎn)严谨思辩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质疑锋利叫醒B.质疑犀利唤醒
C.置疑犀利唤醒D.置疑锋利叫醒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B.自古以来,西藏就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家园,各族儿女休戚与共,为开发建设这片美丽而神秘的雪域高原做出了巨大贡献。
C.武汉首义广场菊花展盛装开展,30余种秋菊或变身动物形状,或摆出“神七”造型,争奇斗艳。市民们意兴阑珊地徜徉在花海之中,尽情享受秋季难得的视觉大宴。
D.梁文道毫不客气地批评说,目前中国大部分文化节目都老态龙钟,使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失去了年轻人这一广大的受众群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阅 读 即 享 受
岳洪治
国人自古就有尊重知识、鼓励耕读的传统。读书人每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话勉励自己。然而,如果认真想一想,这个话似乎也不是那么完美。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勤学苦读,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然而,一个“苦”字,势必会使一些人把读书视为畏途,尚未接触便远远地避开了。这些年来,阅读率的下降,固然有很多因素,而认为读书辛苦,不如坐在电脑前打游戏来得痛快,也是使一些人疏远书本的一个原因。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读书变成一种享受,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国人向来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理想人生的目标。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读书都应该是毕生躬行的事业。如果说,生活的最高目的是健康和快乐,那么,愉快的阅读,也应该成为读书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除去年少时做功课,年长后做学问所必须的阅读,因为不得不读而难免枯燥乏味之外,我们的阅读,都应该是愉快的,都应该是一种享受。具体而言,愉快的阅读,就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那种读书。假如是汲汲于职称、汲汲于做官、汲汲于炒股盈利而读书,纵然你读得很努力、很见成效,但是,这阅读的过程也是很难愉快的。
然而,要达到读书的高境界,要实现愉快的阅读,所读的书,必须是你真正喜欢的书,是可以使你内心得到满足、心智更加丰盈的书。因为只有阅读这样的书,才会有思想上的共鸣,才会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你才会因为阅读的愉快而进入“欣然忘食”的高境界。
在一个讲究品质的时代,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质、有修养的人,一个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多读好书。那么,什么样的书,才可以称之为好书呢?我想,好书至少应该具备如下几个要素:第一,作品的思想内容,应该是作者曾经接触过的、思考过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地再现。整体上,具有一种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质和自然完美的表现形式。第二,作品语言要清新质朴、生动形象,既优美流畅,又富含感情与哲理。第三,每个句子,都应该是从作者心田里生长的美丽花朵和智慧果实,能够让读者在愉快地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作品中的世界。
一本好书,是一个人最贴心的友伴和心灵上不可缺少的营养美食。人生在世,许多东西都可以放弃,只是不要放弃了享受阅读的权利。
(选自《中华文摘》2011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读书”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读书辛苦,使一些人把读书视为畏途,所以造成了阅读率的下降。
B.生活的最高目的是健康和快乐,愉快的阅读,是读书最主要的目的。
C.假如为了职称、做官和炒股盈利这些功利而读书,其过程都是难以愉快的。
D.不管什么时候,阅读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不要放弃享受阅读的权利。
【小题2】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说“ 一本好书,是一个人最贴心的友伴和心灵上不可缺少的营养美食”?(3分)
【小题3】从全文看,要达到阅读即享受,需要注意些什么?请简述。 (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 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古诗里 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四句诗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象,却使人深深体会诗人深厚的友情。古人说“缘物寄情”, 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 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 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 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 不出好画。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 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沁园春》开头两句“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山水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 结果。拿画松树来说,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 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 始得其真”。一位 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 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 不出好画的。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有的画家没有深刻 感受,没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画画要有意境,否 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 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 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 画家 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 摘编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

【小题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思想感情越是真挚、朴实,意境也就越是鲜明。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 难以打动人。
D.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 就没有了灵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读者能够 体会诗人深厚的感情。
B.齐白石对虾的神态和精神熟悉极了,虾才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悟越是 深刻, 画出的画越是传神。
C.写景就是为了写情,比如***《沁园春·雪》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能充分体现诗人 的胸怀和情感。
D.只要对客观事物有深入全面的认识,就能产生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山水画的意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 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B.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画松树“凡数万本,始得其真”,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 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因此, 二 者不可偏废。
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 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同类题5


中国的“德治”传统
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德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关于德治的记载,最早成书于周代的《诗经》《尚书》中。《诗经》不少诗篇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的思想,《尚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命题。要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以祈天永命,勤政爱民,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德治思想的另一含义是“明德慎罚”。提倡德治并非不要刑罚,而是强调实施教化,先教后罚,以刑辅德,不专以刑杀立威。“明德慎罚”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孔子继承周代的德治思想,强调治国要以礼乐为核心,突出教化作用。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是孔子希望通过德治达到的理想状态。
德治思想是“周孔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探索,深化了德治思想的内涵。
战国时,沿着孔子的思路,孟子提出了一系列仁政主张。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提倡“省刑罚”,教育百姓做到孝悌忠信。西汉初,陆贾告诫刘邦。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他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刑罚,要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德治思想成为政治领域的主导思想。
唐朝前期,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初君臣是严厉的警示。唐太宗说:“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既要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要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二者不可割裂,互为补充。在刑罚的施用上,唐初务在宽简。在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影响下,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遵循先人遗训,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天下大治。
宋代理学形成阶段,德治思想深深打上了理学烙印。朱熹从人心的角度解释德治。仁心表现在政策上就是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理学诸子概括出了“三纲八目”的治国模式,期望君主志向确定而达到天下大治。理学家提倡教化,整肃人心,通过书院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后世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识,与理学家及其追随者的讲学不无关联。德治思想从确立始,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围绕“礼法并治、德主刑辅”的逐渐深入,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当今社会,依法治国作为基本国策,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有人认为法治与德治不能并存,否定“以德治国”。古代社会提倡德治并非不讲法治,而是主张加强教化,做到礼法并用,宽猛相济。我们要借鉴古代重视教化的传统,为“依法治国”打下“以德治国”的根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生活,使大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选自2015年4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2】关于“德治思想”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治思想最早出现于尧舜时期,《诗经》《尚书》中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思想的诗篇是最早的文字记载。
B.“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要求敬德、勤政爱民,以祈求上天佑护,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
C.德治思想提倡“明德慎罚”,就是不专以刑杀立威,主张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起来,先教后罚,以刑辅德。
D.德治思想在孔子看来,就是要以礼乐为核心治理国家,突出教化的作用,达到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以德服人”,陆贾强调“治以道德为上”,他们都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进一步发展了德治思想。
B.董仲舒主张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不能只靠刑罚手段治理国家,这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
C.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深受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实现了天下大治。
D.在宋代理学形成时期,朱熹制定了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德治思想打上了理学烙印。
【小题6】【小题7】【小题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周孔之教”重要组成部分的德治思想,经过后人的不断探索,大大丰富了其内涵。
B.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太宗“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等治国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宋代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宋代理学家借书院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倡导教化,整肃人心,对后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意识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D.古代社会所提倡的“加强教化,礼法并用,宽猛相济”的主张,对于当今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